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1)

万炜

2020-10-09 15:32:07

已关注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的审美价值观,应该是我们所有东方人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识的美学总结;同时它们与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



本书是作者对于日本审美意识独特性的思考。作者开篇就写道“现在的日本人都已经沦为西方世界观的奴隶了。”因为明治以来,西方近现代思想的涌入,日本迅速西化,连日本的审美意识,也有许多内容被近代西方思想和世界观所替代。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日本人,在叙述自身审美意识时,不得不基于西方的思维方式,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日本传统茶室(图源网络)

作者后来在日本传统建筑中悟出了传统空间的至美,并大胆揭开了那个曾经盖住自我意识的盖子,实现了对自己的重新认知,开始了自我解剖。重要的是,作者能够以坦率的心情去直面日本的审美意识,所以才有了此书。

作者总结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分别是“微”、“并”、“气”、“间”、“秘”、“素”、“假”、“破”。这主要是黑川雅之先生对于日本审美意识的个人理解,他认为这八个审美意识是不分主次的,属于既并列又互补的关系。这类似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作者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多维文化共存的时代,在面对不同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差异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能够求同存异的欣慰。只有对自我意识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世界才有未来。





01 微



一期一会

密斯的名言“Less is more”,日文可翻译成“细微处有神灵”,意思是说,对于建筑物、产品等,细节中最能体现它们的理念。

人们通常会认为“细节”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个大概念,包含了细节。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也是“人”存在于“社会”中。无论是城市、社会还是宇宙观,都是重视大局和全貌的,而着眼于细节往往容易受到批判。但作者认为日本人并不习惯这种思维,他们认为个体中有社会,细节中有整体,并会尝试从细微之处来看整体。

日本有一句成语叫“一期一会”,意思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来。“一期一会”的精髓是:眼下这个瞬间,与这个人的关系,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

即便是面对每天都要见面的朋友,只要抱着“这个瞬间不会重来,要珍惜眼前”的想法去重视每一次会面,最终可能就会珍惜一辈子。

眼前的这一瞬包含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微”的精髓。

细节中体现整体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线形的,而巴舍拉认为时间是点的集合体。这种差异的根源恐怕在于,柏格森将时间视为身外之物,而巴舍拉看到的则是在自己体内流淌而过的时间。在自己体内的时间永远只有“现在这个瞬间”。“现在”这个瞬间中,蕴含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是一刻一刻流逝而过的。现在这一瞬间中蕴含了漫长的时间,这一观点正是“微”的概念。

从一个点去观察世界的想法,也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发现之一。因为这一发现意味着从人所在的位置去看待外界,而非通过上帝的眼睛去想象俯视,绘画界及建筑界的透视法因此而产生。


龙安寺石庭(图源网络)

然而,日本茶室从一个点来观察的视线却与之不同,日本茶室并不是单纯通过视线而去发现外界。因为日本的“微”思想,并非是欧洲透视法所采用的“观察整体视点”那样简单的问题。

原始身体的感觉

“气场”对于日本人来说特别重要。从“这里”开始的视线,也可以理解为从这里开始的风景所带来的气场。


日本房屋的原型

日本房屋的原型就是树木。像树一样,柱子是它的树干,屋顶是它的枝叶。若把多根柱子排列、汇集,再覆上枝叶,形成的住宅区就像树林一样。房子是用树木建造的,显然无法百分之百地防御外敌入侵。日本的房屋并不是用来保护自己财产的,而是为了缓和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可以说房屋是心灵的港湾。你看,连房屋这样的大事物,也仅仅是一种心境、气场而已。


内与外的同质性

日本建筑由内而外的空间处理方式,可以让你明显感受到它对外部空间所持有的态度。这是一种包含着敬意的亲密感,绝不会有内与外的对立和敌意。西方是把外部与内部对立起来理解的,认为内外融合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日本的房屋是连续的空间,所以不会使人感觉外部的世界是被孤立的。


西方的箱型建筑和日本的伞形房屋

明白了日本建筑“从室内的狭小空间开始,形成微妙的层次后向外延伸,直至宇宙”的观念之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的都市空间乃至社会结构。理解了宇宙是具体的“这里”“那里”的元素及关系的叠加,就能够知道如何去营造和谐的空间。正是使由点出发的、放射状的空间相互交织,才构成了一个从局部看整体的斑斓世界。

日本的村落是城市

为御敌保家而发展起来的欧洲城市结构,在日本几乎是不存在的。日本没有西方常见的城市之间的争战,战斗在原则上也只限于武士阶层,庶民被卷入战争是在15世纪之后的事了。日本的城墙如其字面意思,是为了保护城堡以及在城堡中的武士财产,并非庶民们。即便城主败了,对庶民而言也仅仅是更换了执政者而已。在这样的环境中,城市体系几乎没有发展起来,不过是以房屋为中心的多个集合体被称作了城市而已。即便是现代的大都市东京,也不过是个巨大的村落。


西方城市(巴黎)街道(图源网络)


东京地图——巨大的村落(图源网络)


日本是先有微观概念上的房屋,房屋集结到一起之后,形成了村落型城市。西方是城市概念在先,建筑属于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两种发展模式产生的是截然相反的结果。有着“宏观城市支配论”的西方城市与“微观房屋决定论”的日本城市,具有完全不同的系统构造。

描绘城市从室内开始


日本的古城地图,户主名字是倒着写的。

观察日本的古地图,会发现每一栋房子的名字大都是倒着写的。也就是说,街区和道路不是以宏观的城市角度来看的,而是从房屋的内部向外望的。作者认为这是视线由内而外延伸的证据之一。不得不说,对于日本的空间,室内的空间才是主角。我们看到的先是房屋,然后才是作为附属的风景被添加上去的街道。


情感与羞耻心的关系

日本因为没有像欧洲那样的城市概念,就随心所欲地建房子了吗?事实绝非如此。他们在建房子时会很在意周围的建筑,力求与其保持平衡与和谐。使建筑保持适度的间距以求和谐,与带着害羞心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状况是一样的。不用大脑思考,而是重视用身体去感知,这正可以说是从细微之处着眼的日本人对空间的理解。


神与圣性

珍惜眼下这一瞬间,因在意他人的感受而相互体谅。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空间中的细节,细节结合在一起会构成环境。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意别人的感受,才能产生共鸣并形成一个群体。而这种原始的共鸣感,造就了日本的审美意识。



02 并



日本的民族主义

第二个重要的审美意识是“并”,它与“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要做到在细微的人、物、地点等个体中包含整体,也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在所有细节当中已经考虑到了整体。就像人从一开始就应该懂得尊重、在意别人一样,如果是建造一栋住宅,初建时就会考虑到将来与周围邻居的房子应该保持令人舒适的间距,而不会将整个宅基地占得满满的。这些细节不但是整体的一部分,也会有各自的独立性;不只具备了独立性,而且很好地考虑到与整体乃至社会之间的必要关联。


在自我之中也有他人

日本人的思维是将视点放在细微事物上,所有的想法都始于此,因为他们认为细节包括了整体,单凭细节的聚合也有生成整体的可能性。比如人与人之间,因为彼此在意、体贴,所以即便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主从关系约束或强制某一方服从另一方,相互间也能够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并不指规定你必须在这里,他应该在那里,而是每个人有意识的、自发的与其他人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当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了对整体性的理解之后,他们所形成的整体自然也就能够保持和谐,进而打造理想的社会环境了。这就是“并”的思维方式。

万神

日本人喜欢“并”,对于宗教也是如此。日本有许多宗教同时存在,包括基督教、佛教在内,日本人对其创始人似乎也只是理解为千千万万个神当中的一部分。所以,日本人生下来的时候会抱着孩子去参拜神社,结婚的时候会在基督教堂举行婚礼,而死后又以佛教的仪式举行葬礼。对于这样的过程,日本人认为挺自然的,谁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种将万神并列的特性,作者认为就是日本的秩序感、审美意识和日式思维的体现。


日本七福神(图源网络)

文字也是这样。同时使用三种不同文字的国家,恐怕只有日本了吧?古代引入汉字文化以后,日本人根据汉字的结构,变形发明了表音的平假名,针对西方外来语又发明了片假名,把这些文字很自如地并用,这也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特质吧。


汉字与平假名、片假名

我们不需要什么上帝、神明、哲学来做向导。因为喜欢那个人,所以要懂得珍惜。不要去做自己觉得羞耻的、丢人的事情。这种朴实却深入本质的和谐,就是“并”的审美意识。

绝对与相对

在唯一神论的世界里,对信仰上帝的人而言,正确的事情都有着绝对正义的理由,任何事情都会被分成正与邪来接受评判。而在信奉万神的日本,所谓的价值观只是一种相对的存在。

日本的价值标准表现为一种“没脸见人了”、“在别人面前怎么好意思”之类的“羞耻意识”,绝对不是西方的“原罪意识”。日本人认为,重要的是在意他人的感受。诸如羞耻心、人情、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等,完全是以人际关系为标准在规范着一切。偷别人东西这种行为,西方会认为“上帝在看着,你不可以这样”,日本的观念则是“被偷的人多可怜啊,不可以这样的”,或者“这违背了和谐精神,是不可以的”。相比于西方的绝对价值标准,日本的价值观显然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意识,是整个社会规范的基础。


平面的组织

拥有直列型特征的人员组织架构被称为树形结构,拥有并列型特征的组织架构被称为网型结构。在树形结构中,信息从树下传到树枝,再从树枝传到树叶;网型结构中则没有中枢命令系统,人们依靠各自的想法和判断来交互信息,从而引发相关的行为。


直列与并列、树形与网形

如果哪里有了缺陷,就会出现信息传输的中断或组织变形。但这种结构也有优势,由于它像军队一样训练有素,从大局来看还是有作战能力的,如果下达命令统一行动,这种形式会有很高的效率。树形结构的组织就像是一台庞大的机器,当有明确目标时比较容易实现。

与树形结构不同,网型结构更适合需要创意的组织。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不是命令下达后逐步向下传递并执行,而是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个性及想法,一边相互联络和协调,一边判断和传达信息,所以比较适合需要创新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每个人都有主体性以及自己的判断,因此个性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网型结构中,人与人相互的关系很紧密,有错误时可以现场纠正,出现紧急情况时也可以依据个人判断及时应对。但同时能力不够的人也很容易被暴露出来。缺点是,当极端事件发生时,由于每个人都会有自主判断和应对方式,可能导致瞬间难以统一指挥,并陷入互联性的恐慌危机。

大脑与互联网


脑细胞构造(图源网络)

不可思议的是,人类的脑细胞之间据说都是并列联结的。脑细胞是散开的,处于非连续性的浮游状态,而大脑的感知主要来自每一次脑细胞神经元突触之间的伸手相连。这种状态几乎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每个人平时都是独立的,需要时则牵手组成一个团队。

自古以来,日本的社会环境就具有这种特征。每一个独立的日本人,带着人情心、羞耻心、与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形成共存关系。口口相传的信息传递方式,流言八卦传播的飞快速度,虽不及现代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广度。但从一对一的信息传达角度来分析,前者也是属于并列型的。现代的互联网,有着超越其它大众传媒的、强大得令人生畏的传播力量。在现代城市当中,各个企业及个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边最小限度地顾及着别人的感受,一边却在斗争中谋求共存。“并”的审美意识,正是现代审美意识的典型。

风神与雷神

最后的晚餐(图源网络)


屋宗达创作的《风神雷神》(图源网络)

俵屋宗达(日本17世纪画家)创作的《风神雷神》是由两幅画面构成的。它们被分别装裱在不同的屏风上,单幅作品可以作为独立的画面来欣赏,这是它的特色。《风神雷神》的特征在于风、雷二神的视线是交汇到两幅画面的中间空白处的。空白处因为两道视线的碰撞,开始有了具备独特意义的想象空间。因为空白处营造出来的紧张感,其实形成了第三幅画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空白的地方已经产生了另外一幅画面——虽然没有具体的东西,但让你感觉到了那里似乎存在着什么。

这种关系是完全并列的。任何一方既不是主也不是次,它们既是对等的又并非毫无关系,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联结着它们。


原创 万炜 清华美院家具设计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