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2)

万炜

2020-10-09 15:50:03

已关注




03 气



气与气场

第三个审美意识是“气”。日本人所理解的人或物,并不仅仅是指人或物本身,而是“包含了周围空气的人或物”。


物体周围环绕的气/气场


论起源,“气”字来自中国,但是被广泛的、淋漓尽致地发挥在各个层面,“气”可以说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日本人的骨子里了。俗语所讲的“病从气来”,说的就是与肉体相关的东西也都源自“气”,“气”甚至在支配着肉体。


田中一光作品

人会从身体内部向外释放出一种类似于具有延展性的区域空间的东西,这个向外延展的区域空间被称为气场,气场也属于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物体也有从自身向周围扩张并产生影响的空间,这个产生影响的空间也隶属于其本身。

在词典里查找“气”时,英文的翻译是能量(energy),这种诠释竟然如此的贴切。气,可不就是人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特殊能量吗?

佐藤晃一作品

一般认为,所谓创作,更多的是“打破条条框框,跳出既有束缚”的概念,而不是“制作”。针对“气”的概念,可以说“人体本身就蕴藏着强大的潜力,只要率真就可以激发出来,若显怯懦就无法被释放”。

而物与人有所不同,物所附带的“气”,是无需激发、可以天然释放的。

柱子是气场建筑

一根柱子也是建筑

一根柱子也是建筑。主要靠近一根柱子,旅行者就会从中找到安心的感觉,产生在那里过夜直至天明的想法。

日本的房屋可以理解为是多根柱子和房梁汇聚一堂的建筑形式,由柱子与柱子之间的气场叠加而成。柱子和房梁所散发出的“气”会引起彼此的共鸣,在柱子与柱子之间能创造出“间”。日本的房屋本身就是柱子的“气”及其构成的“间”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之上,覆盖的是宛若树冠的巨大屋顶和遮挡雨水的宽大屋檐。此时,“间”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了。

洞穴与柱子


与洞穴相比,柱子更有象征意义。洞穴是一种具有物理概念的空间庇护,而柱子则是一种象征性的心灵支撑。日本的空间象征性就是由此而形成的。作者认为西方的建筑始于洞穴,日本的建筑始于柱子。日本的建筑,就是由“气”形成的“间”。

女性生殖器与男性生殖器

西方的洞穴型建筑是包围性的,从环境角度来看,它的空间是由墙壁围合成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空间;日本的柱型建筑的空间由柱子向周围散发出的气场构成,是象征性的空间,具有流动的、感官的、虚拟的特点。这样看来,洞穴因为是实体的,所以与女性的生殖器基本一致,而柱子是象征性的,与男性生殖器直接重合。


洞穴的环境性与柱子的物性

按照洞穴像女性生殖器,柱子像男性生殖器的观点,男女生殖器也像传统的阴阳关系一样,洞穴与柱子是有关联性的。洞穴中插入了柱子的构造,就像是男女间的交合,这种象征与民居中顶梁柱的概念比较相似。


民居的母性与父性


民居的屋顶能给屋内带来很深的阴影,就像母亲一样平静而温柔,中间那根柱子的直径有50厘米粗,贯穿了整个民居的内部空间。这也象征着父性与母性,或者说男性和女性的交合。

由气场营造的日本建筑

日本的房屋结构中,柱子是重要的支点。可以断言,日本的房屋是从柱子的审美意识开始的。单根柱子虽然象征男性的生殖器,但多根柱子所拥有的“气场”被联结起来之后,就形成了洞穴型的、女性的存在感。看似象征男性的柱子,营造出的是女性的感觉。

隈研吾原木桥博物馆(图源网络)


因为有了感知气场的能力,柱子在我们眼中不再是实际的,具体的物体。当两根柱子相邻时,就像法语的连音一样,两根柱子的气场也会相连,并且朦朦胧胧地合成了一个整体。多根柱子以较近的距离排列起来后,看起来会像一面墙。明明是可以穿越过去的,却因相邻的气场连成一片整体,让你有强的感觉。似墙却非墙,被它隔开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可以感觉到是连续的。正因为如此,日本的庭院不会像西方那样将两个空间内外有别的对立看待。日本房屋的暧昧、自在、由内而外的开放性、内外相连的贯通性等,无一例外全部都将柱子所营造的“气”的特质传承了下来。



04 间



气场与间

“间”是日本审美意识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但确实很难解释清楚其真正的含义。恐怕这是属于审美意识和秩序感领域的一种感觉,是无法简单地用西方的合理主义或哲学思想来衡量与诠释的概念。


柱子的环境性


在思考“间”的时候会有几个前提:第一个是“气”。人和物都散发着“气”,这个人和物不仅仅是物理概念上的人和物,还包含了其周边形成的“气场”。拥有能够感知到气场这个层面内涵的能力,是理解“间”的前提。

日本的房屋内外空间相连

另一个前提是要抛开“整体”这个概念。如果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人或物,是无法看到“间”的本质的。从根本来说,这里必需要用以局部为核心的“微”的审美意识去判断。什么是局部的视点?比方说,先有个体的人,才能看到人与人之间“间”隔。若单纯以整体眼光去看,“间”是无法被看到、感受到的。或者应该说,根本就没有整体的存在。

还有一点或许是更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善于找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特殊关系的能力。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月老的红线之类的关系。所谓人与人的“间隔”,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彼此的在意、关怀和感应。因为一个个“气场”与“气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不同的“间”,因而“间”也可以成为“爱”的基本条件和关系。

思考“间”这个概念时,会关联到佛教“无”与“空”的概念。在佛教中,无与空是一种充盈,并非真的空空如也,而是丰满充裕的。作者认为“间”的概念与这个无与空的概念一定有着什么不可分割的关系。

阴阳

人因为有着制造的行为,于是就产生出了“物”。人在出生时,也是被制造出来的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阳”。可以被制造出来的对象都是属于“阳”性的。例如,人可以制造光,所以光就是阳性的。然而人却无法直接制造影子,而是在制造光的过程中产生了影子这种结果,因此影子就是“阴性”的。人在制造东西的时候,其周边生成的空间就属于“阴”性的空间。

“间”是像影子一样的空间


在阴阳的思想中,能够同时观察到力和反作用力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们摆放了一个物件,因为有了这个物件,本来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就产生了一些不同之处,你需要具备能够感知到这些不同的能力。

西方的审美意识中,“阳”性的存在感比较强烈,而日本的审美意识里常常是“阴”性的存在感比较明显,负的、收敛的印象处于支配地位。如果把西方比作太阳的话,日本就像反射了太阳的光线之后才会发光的月亮,是附属与衍生的空间。

并列的细节

日本人的秩序感是以他们对同等存在的他人、物、音符等的重视为前提而确立的一种自身观念,而非针对上帝、信仰、哲学等存在于身外的、有着绝对价值的东西。较之神灵或者上帝,日本人在生活中更重视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总而言之,这其实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合理距离的问题。

日本建筑的“间”


日本没有“墙”,自然也就没有房间。房间是由移门区隔出来的,而日本的房屋是由“柱子”汇集起来后形成的暧昧的、阴性的空间。这个空间从一开始就是变化丰富的,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隔间使用了屏风或移门,就会让流动的空间产生停滞。如同大河中水流的暂时停滞和沉淀一样,在风一样的茶室空间中产生了空气的停滞。这就是“间”。所以“间”是由“气”创造的空间,充满了丰沛的能量。

力学的空间

那么“间”究竟是从何而来呢?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说,究其根源“间”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但西方人因为把自己和他人清楚的分开,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这也成为理解西方人和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


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中体现的“间”的视感

而日本人恰恰相反,自我和他人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融合感,这种融合感体现在没有理由的相互理解,或者仅仅因为是同一个民族而能够理解至深,诸如此类。

只有以这种感觉为前提,才会产生“间”的审美意识。我与那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形成了我与那个人之间的“间”的感觉。“间”是源自同类所产生的在意、关怀之情,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看来,这恐怕是很难理解的一种感觉。

间的妖艳

世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而不是由局部拼凑起来的集合体。只是人们为了消除内心不安的感觉,将连续的世界做了拆分后再定义,比如把高处称为山岳,低处称为平原,凹进去的地方称为峡谷,所以在语言学中有“并非把山岳、峡谷与平原连接起来就是世界”的说法。这里的一个个词语,只是基于这些部分所拥有的不同特性采取的命名而已。

概念的中心性

人体般的地貌 新疆阔克苏大峡谷(图源网络)

以女人身体为例,人们将胴体突出的部分命名为胸部,将胸部高耸的部分命名为乳房。若是问“从哪里开始属于乳房呢”,对于这个边界线还真没办法说清楚,总不能在乳房的周围画出一条分界线吧。所以,人的身体也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局部的集合体。

人的身体与机器人的身体

而机器人的制造者必须去研究人体的局部,例如手腕怎么样,躯干应该怎样去设计等,然后利用这些局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形,用铰链之类的零部件拼接出一个机器人来。但是,机器人是永远不可能变成真人的。人类不是零部件的整合,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是每一个部位都被偶然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而已。


原创万炜 清华美院家具设计8月31日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