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3)

万炜

2020-10-09 15:50:21

已关注








05 秘



隐秘是花

世阿弥曾经写道:“隐秘是花。”黑川雅之先生的理解是“不要表现全部,而要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想象力”,而且“正是因为被隐去了,所以看的人才会参与到表现方的共创之中”。


世阿弥:日本室町时代初能乐集大成者。图为《世阿弥》剧照(图源网络)


和服与身体(图源网络)

就像一位女子穿着和服行走时,她那裸露的双脚会在裙摆之间时隐时现。试想一下,她每走一步的光景,都会让人感到心动不已。因为看着她的人的想象力被激发了,这个人会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想象和创作。

日本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在对方的心目中应该有与自己相同的部分存在。在沟通的意义中,更多的是对对方参与的期待,期待读者能够产生带有自身特色的解读和参与共创的想象。作者像是在有意地引导读者:请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我的作品吧。

非连续的连续

对于这样的状态,作者把它称为非连续的连续,也可以称为创造性的连续。他们彼此之间既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能相互以共感的方式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就像两个人无须牵手,无须拥抱,在分离的状态下依然能深深地相互吸引、尊重和理解。

戈壁晚霞(图源网络)


晚霞的美,是那种由连续阴影形成的、难以辨清细节的朦胧之美。虽然搞不清到底是怎么个状况,却又被某种感动拥抱着。这种感觉和“隐秘是花”是相似的。大凡莫名的,往往就是一种绝美无比的感觉。

秘与间,或留白

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图源网络)

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是在两块屏风上描绘了几簇松林。仔细看其中的任何一簇松林,它的外沿都是虚化的,向周边延伸着,没有清晰的界限。但每一簇松林的中心部分都画得清晰细致,边界部分则渐渐地晕化,在画面中形成白色边缘。两块屏风的画面是被并排放着的,中间保留了一定的距离。这既涉及“并”的概念,也蕴藏了“间”的内涵。画面的白色边缘部分是能够被“任意想象”的空间,有称为“余韵”的隐秘。用这样的手法描绘出的松林,使看客能够感受到画面无限延展后的空灵。

逆光让阴翳彰显华丽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这样写道:日本的房屋由于气候、风土的缘故需要有相对宽大的屋檐,但这种宽大屋檐同时也造成了室内光线的相对暗淡。暗淡的光线孕育出了阴翳的审美情节与文化。在幽暗的空间里,金色的屏风会捕捉到远处的光线,反射出静谧的苍茫金翳。那种幽暗中的光感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动人之美。


谷崎润一郎

在光线暗淡处看到的漆器反光也是无可比拟的感觉。谷崎先生还批判性地告诉我们,金箔和漆器原本是诞生于日本阴翳美感下的产物,但随着荧光灯的泛滥,被明晃晃的灯光照耀着的金箔制品,看起来显得十分俗气且欠缺品味。尤其是漆器,其光泽根本就无法体现出来。他的“金色的屏风会捕捉到远处的光线,反射出静谧的苍茫金翳”,说明了能够将阴翳演绎得如此华丽动人的介质,就是幽暗中的微光。


黑川雅之作品:金箔器皿(图源网络)

黑川雅之作品:《萤火虫-between》(图源网络)


阴翳之所以让人感到华丽,还因为有逆光的存在。能够产生逆光效果是日本房屋的特质。日本的房屋都有宽大的屋檐,外墙一般由一层透光的隔扇代替。透光隔扇是用棉纸和木材做成的移动门窗,我们也许把它理解成能够发光的墙体会更适合一些。受宽大屋檐的影响,房屋内的光线会变得比较暗淡,这时,透光隔扇从屋里看起来就像是一面面会发光的幕墙了。如果人或物背对着透光的隔扇,就会呈现出逆光的状态,人或物也就带有了剪影般的美丽轮廓,此时被隐去的是熟悉的常态,看见的则是朦胧而暧昧的倩影。日本房屋的逆光和阴翳文化的背景,造就了“秘”的美感存在。

秘中期待

逆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只有当那边比这边明亮时才会产生逆光,所以逆光蕴含了“这里对那边的向往”。

乔治·德·基里科作品《一条街道的神秘与忧郁》


乔治·德·基里科有一幅描绘逆光场景的作品《一条街道的神秘与忧郁》。画面的下部分有一半以上都是阴影,剩余的部分时光从前方射了过来。似乎是耶稣基督像的阴影在往这边延伸,明亮处是一个少女滚动着铁环在奔跑。

少女奔跑的前方寓意着基督的世界和新的时代,她正试图奔向光明或是未来。如果未来是光明的,人们就会不顾一切地拼命向前奔跑。如果知道死后的世界也是光明的,那么人们也会欣喜地去面对死亡。

对空间的想象也是一样的。理解空间时会基于具体的某一点考量“这里”和“那边”的关系,而不是抽象出空间的概念。从“这里”看向“那边”时,相比之下“那边”总是更明亮的空间。前方的空间越亮,越会让人产生对那边的期待感。

所以“秘”也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影响人们的内心,激起人丰富的想象,促发值得期待的状态。重要的不是让对方去明白,而是驱动想要明白的心态;不是准确的知会对方,而是让对方自己进入那边的世界,自己去发现……。

退而求进,隐而求知,默而求解,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在自我主张泛滥的今天,这种日本的审美意识也许是颇有成效的参考吧。



06 素



还原真我

“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高层面的事物顺势而为,这就是存在于“素”背后的审美意识。或者说要活出本色,就莫要人为地破坏宇宙既有的平衡。


畏研吾作品(图源网络)


日本人喜欢并擅长使用泥土、木材、竹子和纸张来建造住宅。日本并不缺少石头,即使易发生火灾,人们仍然钟情于由土、木、竹、纸建造的房屋。

日本人喜欢那些可以融入自然美景的、能够在风化中逐渐还原本色的材料。他们并不想打造什么“永远的建筑”。他们认为房屋与自然一同风化、荒芜的过程是美丽的,我们生活在其中并深爱着这种变化。“本色最美”并非“本色不变”,而是将其视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享受其自然变化的过程。

素材与造型

日本人是用整个身体来感受外部世界的,并且把与世界的协调感都浓缩、收敛在了对素材的开发和使用上,因此造型之类的变得不再重要。所谓造型,本来就是人工的东西,那种东西似乎不要也罢。素材一定是最值得关注的焦点,而造型只是为了将素材之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配角。也就是说,探寻最能体现素材鲜活感的、尽可能简洁的造型,就是日本人对造型的态度。

黑川雅之作品(图源网络)


所谓“日本人喜爱简洁的造型”这种简单的理解其实是错的。日本人所设计的简洁造型背后,是对材质的追求,对素材的重视,否定的是刻意的设计制作,注重的是如何将人为的技术“无痕”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培育出了以“素”为核心的“单纯造型的审美意识”。

一张折纸

一张单纯的正方形折纸,因其可以折出许多美妙的造型而受到世界的瞩目。无须裁剪,只是折叠这张正方形的纸,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巧妙的动物形状,这让很多人感到吃惊。

折纸艺术(图源网络)


同样,只用一块正方形的布包裹许许多多的东西,这就是日本的风吕敷,即包袱方巾。它与西方的包完全不同,可以放进去的东西不会受到限制,如果加上绳子,甚至可以携带个头更大的物体。只要把包袱方巾的两个对角打上一个结,袋子就产生了。


风吕敷方巾(图源网络)


三宅一生作品:一块布系列(图源网络)


三宅一生就设计了一块好像简单的包袱方巾的礼服。这是三宅一生品牌以一块布为名发布的最初的系列作品。在一块布上先剪开一个口子,在切口处缝上袖子,就完成了一件制作工艺极其单纯的衣服。这是完全用身体去穿的一件衣服,也是由身体的形态去决定其形式的设计。

原型

制作东西时将工序控制道最少,本着尽可能不添加人工制作痕迹的态度,这是原创造型的基本思路。日本的审美意识就是依然故我,发现本色原型的创作过程。

原型创作可以这样来定义:它是从人类的无意识及潜意识范畴中诞生出来的一种东西。作为日本审美意识之一的“素”的思想,主张的是尽可能的避免刻意去进行设计、制作的想法,这种规避“刻意”的思想,就是原型创作。

综上所述,日本“素”的审美意识不仅仅是传统的,现代设计中也继承了相关元素。日本的审美意识能够如此受到世界关注,是因为今天正处于混沌时代的一个关口,而日本审美观念也正是在这里开始被发现的。如今、在日常生活不断被西方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进入曾渐渐被淡忘,却又重新被发现的日本审美意识到最佳时代。


原创 万炜 清华美院家具设计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