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策略的数据可视化研究

何晨晨,周橙旻,马伯尧

2021-08-27 12:58:08

已关注


五千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是得益于兼顾向前发展与转身回顾。科技革新,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文化生态平衡倾斜,文化空间被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链”现象层出不穷。目前,我国非遗保护策略多基于学术文献、实地勘察等具象方式为主,鲜有以历年各类保护清单为主体,从宏观数据切入;因此,开展数据可视化在非遗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充分、真实的数据客观地从多维度揭示现有问题,对开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延伸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相关概念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实物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别于主流精英文化但又与之交融的“俗”文化,是流淌在集体记忆之中的“活血液”,不仅以表演、工艺、活动等传统形式表现,还是一种文化生态空间。


我国一方面建立多个级别、门类的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传播,整体呈现从“物 化”到“人化”这一发展趋势,大力提倡“生产性保护”,遵从“场、类、度”原则平衡保护和发展,保留文化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同时融入当代生活和文化消费。另一方面,这些“接地气”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根性,对技术、工艺、内容的要求高且模糊。例如中餐厨师口中的“差不多火候”“少许盐”。且过去通晓这些技艺是厨师、乐师、绣娘等,他们虽拥有遗产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但多为不识字的底层百姓,典籍、实物无法完整、准确、灵活的传承,这些技艺还得靠代代相授、口耳相传。因此,对传承人的发掘和保护是“活态传承”的关键之一。


1.2 数据可视化技术

18世纪现代图表也初现雏形,数据是一切展示和分析价值上限的基石,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核爆式发展为导火索,海量数据渗透至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21世纪以“4V1o”为特点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数字化管理的核心分析装备。


该技术借助人眼视觉敏感区等视觉设计、脑认知学原理,通过各种类型的图表和动态图册等视觉化形式突出的数据特征,利用潜意识瞬间判断差异部位,完成整体信息的处理。利用数据分析算法、自动化建模方法等一系列手段对非均匀或噪声性的原始数据进行归纳、过滤、细分等,促进所承载的信息高时效、高准确、高效率传达,直接或间接的完善主体知识结构,形成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



2、各类非遗清单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2.1 数据准备过程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等官网网站,收集到文本、地域等多类型原始数据等约9 540条,共50组。时间可追溯至2005年,内容主体为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生产性保护基地的相关信息,涵盖了具体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申报地区等,呈多维空间交叉分布,属于多维数据可视化类型。该类型一般借助映射、投影、平行坐标等降维手段(即多次选择以及单个维度为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因此,使用Excel中CNT、IF、SUM等函数和高级筛选等功能对底层数据划分,剔除无关数据,提取数据多维度属性和情感特性并将其格式规范化。


下文处理非遗国家级别代表项目时有4个批次,每个批次中又分为十大门类。50组原数据并没有将4个批次项目按门类整合,还包含“项目编号”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保护单位”等冗余数据,利用CNT将其剔除,再转换成与散点图相匹配的列表式Excel文件,导入生成动态交互式图表。对基地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时,剔除数据中的“序号”“企业或单位名称”“项目类别”,将“省份”“项目名称”通过SUMIF函数(SUMIF 函数:=SUMIF(‘处理数据-源数据’!$D$2:‘处理数据-源数据’!$D$4405, “*”&A2&“*”,‘处理数据-源数据’!$G$2:‘处理数据-源数据’!$G$4405))对满足条件的筛选、计算。收集的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清单数据源中第一批和第四批的原始数据分别记录了传承人的年纪和出生年月日,因此,将这两组数据中的传承人姓名、年龄和出生日期筛选出来,并运用SUMIF统计同一年龄或出生日期的出现频率;如图6所示采用同一类型图表控制每组联动传输的数据量,对比不同时间节点下的各门类中汉族传承人和少数民族传承人的数量。汇总3、4、5批次的“姓名”和“所属民族”项,对“所属民族”中的文本数据进行筛选。最终,析出“第一批非遗生产性基地地方划分”“各批次不同门类民族统计”“各批次不同门类性别统计”等15组有效新数据,并应用可视化呈现工具图表将新数据可视化呈现。


2.2 可视化成果展示与数据分析

2.2.1 非遗项目相关数据呈现和分析

非遗项目清单相关数据分别从历年非遗项目的门类分布及具体名称展示、过审项目不同申请类型占比以及最新批次名录的地区分布入手。如图1a所示,通过堆积柱图展示各批次项目的门类分布,直观了解所有过审项目中各门类项目数占比,可看出传统技艺门类项目数最多,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耍、传统医药和曲艺3个门类数量明显较少外,剩余门类项目数较均匀。从图中不难发现传统戏剧、民俗、曲艺等门类项目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传统技艺、医药等其余5个门类虽有小幅波动,但仍数量很少。


如图1b所示,将最新的第四批数据单拉出来,筛选出“所属省份”“项目名称”,计算出各个省份的项目数量并展示。以区域深浅代表2 ~ 30的项目数量,发现项目密集区为华东南地区以及华中地区,其中浙江省数量最多,有30项,江西省24项位列第二。重庆市、甘肃省、海南省的非遗申请情况较差,平均5项左右。


2.2.2 生产性保护基地相关数据呈现和分析

用散点地图展示两批生产性基地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可分析得出两批基地合计100个,第二批略多于第一批,基地总量最多的是四川省,共7个。整体分布态势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比,东北、西北等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非遗氛围浓厚的地区反而数量稀少。

图片图1 项目门类占比和地域情况

Fig. 1 The categori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图片图2 生产性保护基地分布情况

Fig. 2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 bases


2.2.3 传承人相关数据呈现和分析

非遗传承人相关数据元素分类众多、体量大且具有时序性,为满足每批数据可单独呈现、观察各批次间变化和系统稳定,分开对门类占比、年龄分布、男女数量对比和所属民族4个元素进行可视化分析。


图3a ~ 3d分别为第一、三、四、五批次传承人在十大门类中的占比情况,第一批次只有5个门类,其中传统技艺和美术的人数最多,占比超过30%。第五批传统手工艺门类人数最多,占30.04%。传统戏剧、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的传承人分别占15.99%、14.51% 和 10.81%。图 4a、4b 所示都以年龄大小为X轴,出现频率为Y轴,散点代表传承人个体,第一批传承人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年龄是63岁,有12个,年龄最密集的区域是50 ~ 80岁,整体年龄偏高。第四批中在1941年出生的人最多,有27人。出生年最密集的区域为1940—1950年,如今这批手工艺人已有70岁左右。由此可见,2007年第一批到第四批名录中传承人年龄有增无减,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

图片图3 各批传承人门类分布

Fig. 3 Distribution of ten phyla of each batch of inheritors


图片图4 传承人年龄分布

Fig. 4 Age distribution of inheritors


如图5所示对传承人性别情况进行分析,从时间对比不同批次十大门类中传承人中男女数量。对比4个批次,可以清晰地看出蓝色柱代表的男性传承人的数量明显多于女性,这一现象与中国古代思想中“传男不传女”有极大干系;而变化最大的则是传统手工技艺这门类,其中男性技艺传承人不断增加,在2018年第五批名录中达到248人。传统戏剧门类的男女配比是所有门类中最平衡的,这与戏剧中有男性专属的生角、末角等,也有女性专属旦角等有关。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黄棕色折线所代表的汉族传承人数量整体上多于蓝色少数民族传承人。这一方面反映了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也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有待发掘。

图片

图5 传承人性别对比

Fig. 5 Gender comparison of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图片

图6 传承人民族对比

Fig. 6 The ethnic comparison of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3、基于可视化成果的问题分析与策略建议

上文从真实数据入手借助动态图表直观反映问题,研究数据在门类、地域、年龄等要素上的分布特点和保护短板,为传承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依据。结合政策、经济大环境思考问题原因,从而分析未来发展态势。笔者尝试在传承人认定、评审制度等方面给出一定的积极意见,为非遗传承保护策略开辟新路径。

3.1 非遗项目问题及策略建议

基于数据分析发现有以下问题:1)各门类非遗项目不均衡,个别门类亟需加大项目发掘力度。2)过审项目逐年减少,扩展项占比不变的情况下新入选项大幅减少,项目申报程序、标准等有待改善。3)国家东南、中部地区省份非遗项目发现、保护等工作情况良好,但西北、东北等地区项目数量很少,这些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多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减少,文化生态被破坏,缺乏非遗项目发现、保护力度。


针对以上非遗项目名录的问题建议:1)重建冷门项目文化生态空间,通过线上年轻平台传播,与品牌合作等激发其活力。2)灵活转换评审、认定的条件和程序,对于有自身主体形态特色和技术环节,如某些步骤需多人同时进行,需灵活拓展对于传承“人”的界定,将团体、流派、行会、作坊和机构等群体形式纳入传承“人”的范围,集体的力量对于冷门项目而言也是极好的延续方式。3)国家应积极聘请具有地区文化特色技能的人返回本地带动本地文化传承,开设相关工艺公司或培训机构,对于留在本地从事非遗相关工作和学习的人发放补助。


3.2 生产性保护基地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我国非遗生产性基地分布不均匀,东北、西北等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非遗氛围浓厚的地区反而数量稀少。主要有以下原因:1)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急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2)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村子里的传承人越来越老,也没有后生可教。3)地区政策、技术、劳动力等途径,要素的缺乏使其生产性保护平台难以搭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注重非遗知识的传播。针对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加大非遗知识普及力度,组织交流等;针对成年人,组织专题党课或企业读书会,利用抖音、快手、bilibili等年轻化短视频平台碎片化传播;针对老年人,在老年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一条龙”旅游,基层文化工作者走进社区,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各种交流活动,例如与广场舞活动结合。2)将基地建设与国家政策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双管齐下,帮助打造非遗风情街、写生基地等。3)产学研结合,建立针对基地保护对象的专职院校或机构,直接成为基地生产技术人员的后备力量,也为下文中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播平台,重视对学生“守破离”的教育,在保持非遗“原生性”与“创新性”的平衡重视产品开发与当前市场结合。


3.3 非遗传承人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从图3 ~ 6,对传承人数据的分析可发现:1)各门类非遗传承人人数不均衡,与非遗项目薄弱门类一致。一些群体项目包含多个环节,传承人的监督、管理、认定、奖机制方式应“因地制宜”。2)传承人整体年龄偏高,有些已不具备传承能力,需对传承人认定条件等细化。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其传承人人数却较少。针对以上问题建议:1)结构上“大众”与“小众”美美与共,将常见门类和冷门门类每批次设置相当比例的传承人认定目标,科学划定名额。2)建立传承人动态档案,对年龄过高,失去传承能力传承人及时淘汰,同时设立养老金机制,以其之前的贡献和徒弟入选传承人的级别、个数为标准,灵活设置金额,形成良性循环机制。3)对于少数民族传承人队伍的壮大,首先,健全送审条件、相关法规和政策。基层工作者挨家挨户普及非遗相关知识和扶持政策,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因为语言、文化的不通,有独特的技艺而不自知。其次,允许以视频、音乐等非文字方式送审,提供专门的帮扶部门拓宽申报渠道。



4、结 语

云时代下,真实世界中任何可触实体和无形关系都可以大数据化,数据可以是开启各种新发展路径的密码。非遗数据等级、分类、要素众多又具有时间、空间双重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体。本文以数据为支撑,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捕捉嵌入在多维非遗数据中的底层信息,精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总结以上对国家层面的三大清单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非遗项目本身、保护基地还是传承人相关的建设都需要机制动态化、数字化、碎片化和一体化。未来在此基础上以期获取更多级别的非遗相关保护清单的数据,可以开展具体到个别省份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来源:furniture家具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