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的新驱动:可持续设计

时翀、周书越

2021-08-31 11:43:07

已关注

图片

《水落石出》系列

与其他行业不同,可持续理念对于当代首饰来说,并非单纯一种因环境影响的被动选择,纵观很多不论是经典首饰作品还是艺术家、设计师的最新创作,都能看出“可持续”为首饰在材料和技艺上的发展起到了不期而会的驱动作用。


洛杉矶的珠宝品牌CLED将创意作为一种“魔法”,施加在大量废弃材料上,进而使之蜕变为值得人们珍视的珠宝。CLED始终在用创作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要用动物材料、宝石,或者低质量加工的塑料生产首饰呢?时尚产业似乎是世界环境问题的首要污染源之一。为了弱化这一污染,CLED选择用高质量的可再利用材料来创作精美的产品。2020年,CLED与Town & Anchor品牌合作,创作了《黑海耳环》。Town & Anchor是一家纯天然护肤奢侈品牌。这对耳环所使用的材料,来自回收的黑紫色生物光子瓶,而意想不到的是,它之前的用途竟是承装护肤油。


图片

《黑海耳环》


从材质上看,玻璃首饰对于现在的东西方其实都不陌生。然而这对耳环不同之处显然是材质的“出身”——来自护肤油的包装瓶。有趣的是,这一材料的生命历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意义被附着于作品之上——它本身就与身体有着亲密的联系,然后因为功能的耗尽而与之“失联”,最后又作为一种概念化的原始材料回归于身体。而正是这一过程,注满了CLED对于“价值”与“可持续”的再思考。耳环整体成圆润有机的椭圆状。这种圆润感仿佛是被大海不断冲刷和打磨后的鹅卵石,呼应着“黑海”的主题。当然,这冲刷和打磨并非大海的作用,而像是CLED对自然的致敬。圆环状的造型似乎也呼应着CLED对于循环再利用这一宗旨的深刻理解。因此,在CLED的创作中可以发现,首饰这一媒介可以成为材料“点石成金”的手指。


图片

 《花好月圆耳环》


设计师玛丽亚·汉森(Maria Hanson)作为博士生导师执教于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珠宝与金属专业。与CLED处理废弃材料的方法相似,但她更强调不同材料之间的对话关系。她将可佩戴性的物体作为讨论社会和文化命题的载体,探索材料的价值和全球语境对可持续议题的关注。


图片

《再利用-再赋值》系列


汉森在东非桑给巴尔岛上看到游客们留下的废弃物后,便思考如何用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对这些物品进行“再利用与再赋值”。因此,汉森为这些藏匿在人类视野盲区中的日常废弃之物,与贵金属和半宝石,创造了一场“不期而遇”,而这场意外邂逅的场所便是《再利用-再赋值》系列项链作品。正是在这场邂逅中,不同材料的价值属性被暂时抽空,反而其内在品质如形状、颜色、质地、声响和重量被重新“打量”,从而达到废弃之物与贵重材料之间默契的平权。同时,不同材料背后的隐喻性叙事也在这个场域内发生了化学反应。珍珠的美丽源自贝类内部一段艰难的过程,这似乎也暗示这些瓶盖等材料从被废弃到再赋值的经历。汉森曾表达,我们所使用的物品定义了我们是谁。那么,她这一系列由废弃物和贵重材料结合的项链作品,也许既映射了处于消费时代的我们,又呈现出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反思。


图片

《再利用-再赋值》系列


中国设计师黄一川更擅长利用古代物件,建立传统与当代的可持续对话。黄一川认为,由碎小的古瓷残片连缀起来的珠宝饰物,不仅串联起了古典元素、传统内涵、时代风尚、个人品位等一系列文化传承关系,从中还可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延续更替及审美心理的沉积过程。如果说,从体量上看,微小的首饰本身就有着“以小见大”的“天分”,那么在黄一川精心遴选下的古瓷残片上,更是从文化内涵上“残中见全”。


她在2021年所制作的《宋代定窑戒面钱币戒指》,将一片宋代定窑云纹瓷片打磨至椭圆,再以钱币元素构成的黄金戒指进行包镶。素雅的定窑云纹瓷片与黄金戒托相得益彰,生发出一阵古韵的静谧。学者吕清夫讨论了装饰与造型之间的关系,装饰既要寄托观察者漂浮的视线,因为人们不愿接受全面的空白,但同时不能过于抢眼以干扰整体的造型,因此“全面性装饰”,我们在此可以理解为瓷器上全面性的复制花纹,这无疑是一种解决方案。而他正是以北宋定窑白瓷刻花纹瓶为例进行了讨论。反观黄一川今天的设计,实则弱化了造型而放大了古瓷局部纹样的美感,并释放其文化内涵。


图片

《醉爱天使戒指》《繁花戒指》《钱币项链》《流金岁月男士戒指》《花好月圆耳环》


同时,从符号的角度看,不论残片上的云纹还是戒托的铜钱纹,都有着吉祥与财富的美好寓意。但同时,对处于当下的我们,黄一川又悄悄地植入了一层隐藏含义,即对金钱、物质、文化、艺术的思考。黄一川充分利用岁月遗留的“无用”之物,使之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是一种善待万物的生活观,也是当今可持续的生活理念。


黄一川的作品将古代瓷片带入到当代生活,而首饰艺术家刘骁的创作则是让当下日常消耗的工业材料化作视觉词汇,以讲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在《不死的符号》系列作品中,作者将各处收集来的塑料购物袋转化成为20个塑料盖片,每件都是单独的挂坠,可以被轻松随意的佩戴,而当这些盖片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则呈现出汉代墓葬文化中的玉塞和玉盖面的形式。


图片

《不死的符号》系列


玉塞和玉盖面是古代墓葬文化中常见的器物,有防止灵魂出窍、死后求得永生的象征意义,即“永生”的符号。而作品的材料则是默默充斥在日常的“灯下黑”里,可以被看成是消费符号的塑料购物袋。这样,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四种永恒性:文化象征意义的永恒性、自然材料的永恒性、工业材料因难以降解而达到的“永恒性”,以及“永恒性”的消费行为。这四种永恒性在作品中相互催化并剧烈反应。


可持续设计的理念为当代首饰,不论视觉形式还是观念思考,都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首饰创作者可以将首饰作为一种“点石成金”的手段;可以将废弃之物与贵重材料进行结合,从而引发人们对固有价值判断的思考;可以在残缺的历史留存中,以小见大地发现文化之美;也可将日常消耗品作为反思当下、启发未来的重要工具。


图片

《米·石》胸针






文章来源:《艺术与设计》7/8月合刊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