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征远:公共艺术的边界在哪?

时尚芭莎艺术

2021-10-22 13:45:52

关注

图片

于凡《包裹的马》,铜着色,270×60×270cm,2012年


9月25日-12月25日,由艺术家卢征远策展的“青绿无边·桂海晴岚艺术节”于桂林山水间展出。在人类、城市与自然愈发紧密的相互依赖中,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公共艺术逐渐超越“公共空间”的语境边界,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忽略的魅力景致。


共享时光,虚构空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偏爱桂林山水。在城市化疾驰的车轮下,人们被碾碎的生活与休憩时光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建筑丛林里化为尘埃,散落在疲于奔命的一分一秒中,渺小得犹如不曾存在。


正因都市社会日渐荒凉,公共艺术越来越成为安抚蜗居的人孤独感与精神压力的重要角色,而此次呈现于一袭青绿之中的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便是“一场及时雨”。


图片
图片

桂海晴岚景区


“桂林山水甲天下”并非只是一句宣传语。绿水青山的环绕绵延无边,仿佛造物主精雕细琢而成的一件天然公共艺术品,与点缀其间的雕塑展品交相辉映,沟通自然风景与人文精神,再造了一个山水诗意与当代都市生活相连接的场域。
图片


沈烈毅《雨》,石头,315×140×68cm,2013年

图片

田禾《水》,不锈钢,100×100×100cm,2015年


人类创造空间,空间则重塑人类。公共艺术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与开放包容的姿态,早已不再停留于“公共空间中的美术”的表层概念。时尚芭莎艺术(Harper’s BAZAAR ART)专访艺术家兼策展人卢征远,与之就艺术的公共性以及人与空间的关系展开深度对话。


图片

艺术家、策展人卢征远


BAZAAR:公共艺术除了形式上放置于公共环境之中外,如何体现人文艺术、城市与自然更深层次的联结?

卢征远:我认为它并非指单一的公共空间,而是有两个层次。以前人们谈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空间的艺术,但如今还应该有另一层:公共时间的艺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在各自的空间里共享一段时间,且同时构建出一个虚拟公共空间。因此,艺术在今天越来越具有公共性。


图片


卢征远《岛屿》,天然黑色大理石,55×42×192cm,2018年

图片

董书兵《大地之子》,碳钢,440×255×135cm,2013年


这里的“公共性”甚至无所谓是在私密空间还是公共空间里——因为媒体已将其全部覆盖,只要是能被看到、拍到的东西,都会被赋予公共性。万物互联,所有事物都可能是公共的一部分,也都在被信息所搅拌、推动着。当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走出传统的画廊与美术馆,许多人或许会认为架上艺术的生命力正慢慢消退,其实不然。图像本身即具活力,但这份活力之所以能被更好地激发,正是因为它的传播。

这也是我此次策展的另一个思路——强调媒体与宣传。当代展览除观众的在场感外,其传播性也非常重要。我认为它是展览的一部分、是另一个维度,而不是后续的复习与反馈。


图片


王伟《白夜》,不锈钢,28×28×66cm,2008年

图片

王伟《伫》,青铜,30×46×76cm,2009年



因地制宜


各异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城市形态,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桂海晴岚景区得天独厚的辽阔景观、山水间诗意抽象的线条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人文气质,成为艺术家们采风、创作的绝妙灵感来源与取材之所,使之得以通过不同视角为人们重新设置观看山水的角度与目光。
图片图片

卢征远《谁》(Who),驻地创作雕塑,2021年


BAZAAR:在此次驻地创作中,桂海晴岚景区独特的在地性对创作有何影响?


卢征远:这种影响同时具有积极与挑战的两面。一方面,此处独特的空间环境、人文气质以及部分所在地独有的特殊材料能够令艺术家发现更多与众不同的或者被忽视的东西,且能够脱离一成不变的工作室的创作环境,汲取新鲜的灵感和外界的刺激,避免陷入自我重复的状态。


图片
图片图片

华成、刘畅、马先通、张羽洋、刘桂羽《影也》,驻地创作雕塑,2021年


另一方面,驻地也会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一定挑战。有本次展览作为创作的终点,艺术家便无法享有如在工作室创作时的无限时间。此外,当他们置身于陌生环境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否能足够深入地理解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与环境独特性、真正做到与人文空间场所的有效对话?这也倚仗艺术家本人的创作逻辑与体系。在本次驻地创作中,大家也并非各据一室、封闭创作,而是先进行集体讨论,进而深化创作,互相给予意见、彼此磨合。
图片图片


王恩来《小蝌蚪找妈妈》,驻地创作,2021年

看山不是山


当代人整日如罐头般挤在形态各异的狭小盒子里,房间、办公室、汽车、地铁,时间一长便得用力汲取稀薄的氧气以免窒息。而当人们将生活从城市频道切换至桂海晴岚,在一望无际的青绿景观中感受到的并非纯粹“野”的自然,反而略感熟悉、看得到人类的痕迹。

此处颇具超现实观感的山水基地正是人工改造与原始自然的巧妙结合。远处绵延的山川出自天地的鬼斧神工,遍野的绿草地则需要长期修剪与维护,处处展现出人对自然的想象投射,一如“看山不是山”的东方禅思。

图片

周思旻《煦》,铜,高230cm,2002年


BAZAAR:你如何看待公共艺术的想象力?


卢征远:我们需要靠想象超越现实、超越边界,这点对于艺术创作极其重要。有一天我在看现场照片时,突然一瞬间觉得这里的场景特别像绿幕。用于影像抠屏的绿幕本就可以替换各种场景,而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此。琳琅的艺术作品被从拥挤的工作室、画廊与美术馆中释放,并被置于绿幕之下,人们则会对其投射无限的畅想,这正是基于想象力而激活的更广阔的视野交流。


图片

图片

高孝午《共境——天鹅》,不锈钢,130×84×160cm,2021年


BAZAAR:此次群展涵括了数十位艺术家的作品,理念与风格都独具特色,你在策展时有何考量?

卢征远:与其说这是一场展览、放了一些作品,不如说它实际更像一个载体,把不同文化、空间相连接,将音乐节表演、论坛活动都涵括其中,还特别制作了相关艺术家的影像视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如此宽广的场所中显得十分有趣且重要,为彼此打开思想与思考的边界。


图片图片


HAYA乐团耳机音乐会
与城市发展进程相比,桂林好似被按下时光的暂停键,保留了更多相对较为原始的状态。青绿无边,一如公共艺术的想象力自漫山遍野中开得绚烂无际。正因如此,这里成为栖居生活难得的归心之所,艺术与桂海的融合也将人们带回心中寄托情怀的人文山水梦。


文章来源:时尚芭莎艺术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