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参与基础上的体验式产品设计研究

艺术与设计

2018-01-17 11:18:42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演进,如今的产品不管是在形式展现上,还是在功能转变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渐由传统的具有服务性质的模式转向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体验型发展模式。而对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服务型社会”而言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于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在简化产品设计中的各方面元素的同时,更有效的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美化,促使产品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服务”的角色而出现在使用者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时候,我们可以将用户对于产品所具有的期许特点归属于“物质层面”;然而,“体验型”产品理念却与之完全相反,其主要是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之上,对精神层面进行追求从而获取满足,而在此时,这种特殊的产品构建形式,所需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就不再是对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层面进行服务,同时也要满足于人们的情感体验,是涉及并牵扯到对环境的营造,进而在简化用户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有效的丰富用户的情感世界。基于此种情况,如何构建良好的产品体验设计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产品设计;多感官参与;情感体验

检 索:www.m.donnamail.com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109-03

一、“情感”源于“体验”

人们通过对一些物品进行触摸、观看等体验之后,可以将亲身体验到的东西转换成一种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并能够长期留存于自身脑海当中的重要印象,这一印象能够有效的促进我们长时间的将自身通过体验而感受到的情感体验长期保存,从而对未来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产品产生一定的预想或者是某些期许。
而对于构建一种具有“体验式”的新型产品来说,其道理也与此相同。这种极具特殊性质和现代化特点的“体验式”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型产品进行比较,最为重要和突出的设计落脚点以及设计方向则主要转向为对产品的“体验”,简单来说,在体验理念下进行的产品设计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产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凸显,使得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交互过程当中获取最为真实的亲身体验经历,而这种设计角度的转换最为本质的原因则是对产品所具有的“体验化”和“互动化”这二者进行转换和融合,并以此在产品设计当中对用户使用过程当中的心理变化、感官感受以及情感等共同融入到对产品的运用当中。所以,对于产品设计当中运用体验式的理念能够进一步的唤起整个产品所具有的情感特点,从而为用户创造出在使用过程当中更值得人们回忆的理想历程,并在这一特殊的产品与用户之间所形成的交互过程当中产生一种环境上的互动模式,将使用者带入到能够以产品作为主要媒介的一种具有虚拟化形式特点的特殊区域之中,并促使使用者在对产品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通过各个感官系统因使用产品所获取的刺激影响之下,让使用者对自身所运用的产品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是感觉),依次对产品的特点以及深入的情感进行感知。如果设计者将这种特殊的产品体验式设计构建成功之后,则会进一步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当中的“感知”意识上升到主观当中的“情绪”,从而获取使用中的愉悦、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而当这种使用过程当中的体验结束之后,就会将原本所感受到的这种感觉以及情绪特点进行综合化的融合,进而形成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对产品的一种情感体验。而一旦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之后,便会把这种情感长期性的保存在自我的记忆当中,长久的伴随着使用者今后的生活。因此,在产品的设计过程当中,能够使得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当中获取到具有“幸福感觉的体验回忆”则比如何通过其他方面的因素来更加有效的完善某件产品更会让人得到长久的回味。形成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效果,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品在用户交流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而且还能够更有效的激起消费者在后期购买时选择此商品的欲望,从而对产品的销售和声誉,甚至是品牌的构建都会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感官”是产品体验之本

“体验”作为一种能够有效的调动人类不同感官系统、心理特点以及情感体验的重要活动,是极具特殊性的一种活动过程,而且其所体现出来的针对于人类感官系统、心理特点以及情感活动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参与过程则呈现出一种具有阶梯型特点的表现过程。在通过人体“体验”活动开始的过程当中,人类的感官系统首先对产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进行感受,通过体验对产品形成一种初始的感觉,在感觉形成之后,人类便会从心理上得到一种认知,随着这种认知积累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便会逐渐演化成用户在情绪上对产品进行某种反馈,这种情绪反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则会随着积累量的增加发展成为使用者最终的主观情绪,进而演化成为使用者对产品所具有的情感。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体验最初则来源于人类的感官,如:人类的视觉、痛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等等,而用户对产品设计最终的体验则主要在于对各个感官的设计,并将这些不同的感官系统进行整合,从而更深一步的激发使用者的心理情感。
针对感官体验对产品进行转变,通过用户的“五感”产生不同的刺激就能够促使用户在运用产品的时候获得不同的感受,良好的体验效果则必然会促使用户产生一种兴奋以及美的享受,进而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获取心理,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有效的区分产品。而在产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能够更为直观的带给使用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例如:有棱有角、方方正正的造型会在很大程度上带给欣赏者一种严肃与冷漠的感觉,圆润光滑的曲线造型则能够更好的凸显产品造型的流畅感以及充实的感觉;除此之外,在材质的运用表现上:如采用木材、石头等一些较为传统的材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则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古典的感觉,表现出高雅、古朴而又自然的特殊感受;而采用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的时候,则可以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
除此之外,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针对用户触觉上的一些产品设计,此种产品设计同样也可以促使用户在不同程度上获取难以忘记的情感体验。对于触觉来说,属于人类采用肌肤进行感觉的一类,是一些通过外界因素对人类皮肤表层进行刺激之后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触感,而这种感觉与之前所讲到的视觉一样,都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们对于产品使用之后的感知效果,除此之外,触觉还是人类五大感觉当中的惟一一种通过对产品进行直接接触进而获取感受的重要感官系统,也是能够促使人的肌肤与产品之间进行直接感应的一种特殊的互动过程,因此,对于产品设计当中所采用的材质不同、表现出来的肌理效果不同或者是形态造型不同都会通过触觉让用户体验到一种不同的效果,从而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当中,良好的触觉设置往往可使产品达到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

三、运用多感官参进而对体验式产品设计的价值进行实现

(一)采用多感官参与的设计方式能够有效地唤起用户的情感体验

在人类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当中,五种感官系统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而共同存在的,进而促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感受到缤纷多姿的情感体验。而在体验式的产品设计当中,同样也不会仅仅存在一种单一的人体感官进行参与,而是通过人类的这五种感觉共同参与及协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体验模式。而在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用户体验当中,则有可能是融合了用户不同感官系统的共同参与(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等)进而完成的,也有可能是通过人类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的共同参与进而完成的,绝不可能仅仅是通过一种感官系统的参与就能够有效地获取体验的效果。因此,在构建具有体验式的产品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应当尽可能的融合各感官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类在产品体验的时候融入多种感官的交互体验,从而促使用户能够更为系统地去感知某一产品,进而更为全面的对产品进行情感体验,获取相应的情绪反馈,并将这种反馈逐渐积累、上升为情感,达到最终的体验目的。

(二)构建多感官参与下的体验式产品设计

1. 将“通感”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

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人类在对产品进行运用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某些物象的变化而使我们在感官上产生一定的错位,即当一种感官系统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引发其他感官系统效应或者是其他多种感官系统产生连锁效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当中被称之为“通感”。因此,我们可以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将这种“通感”理念有效的融合进去,运用产品之间所存在的不同的属性,分别从产品设计的功能、造型、使用方式等方面来引导使用者在感官上形成一种错位之感,进而促使用户在使用上达到情感上的互通效应。
运用“通感”理念进行设计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深泽直人为MUJI(无印良品)所设计的一款CD播放机。这款播音机在外形上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换气扇”造型非常的类似,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将CD放入然后拉下垂直悬挂的绳线,就可以启动原本关闭的CD播放机。观看这样一台启动之后的CD播放机,静静的欣赏这一触手可及的旋转着的光盘,想象着通过旋转着的光盘当中带有规律性的跳动出来的动人的音符、旋律,促使自身各个器官情不自禁的随着这一旋律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时刻,所有的惊喜、兴奋、悲伤或者是激动的情绪都随着缓慢、优雅、亢奋的音乐被不断的唤醒,而内心的情感也由此产生不断的变化,进而使得一次较为系统的产品体验最终得以实现。

2. 采用“感官代偿”理念进行产品设计

这种特殊性质的产品体验设计主要是针对那些有着视听障碍、老年人等这些在感官系统当中存在某些缺陷的特殊群体所进行的特殊化产品设计,因为这种缺陷会对这类特殊群体体验产品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在这个时候,将“感官代偿”理念融入到对产品的设计当中,能够让这类特殊的因为感官系统受到损害的群体在进行产品体验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功能对产品进行辅助性的体验,通过对其他感官系统体验的增强进而弥补或减少损伤感官系统的感受,采用这种方式对产品进行设计,首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用户对产品各方面进行感知,从而获取更为全面的认知;其次,能够从心理方面上对用户的情感体验进行增强,增加用户体验上的满足感与舒适性,达到对产品的认可与肯定。
由于感官代偿设计主要是依据人类的感官系统为基础,针对于用户感官对产品的体验进行设计的,因此,在对这类产品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遵从多通道的设计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用户的不同感官之间形成有效的协调和配合,进而促使各个元素之间相互补充;其次,要遵循人机界面操作的简易性,避免过于繁杂的操作流程使得用户的期待与知觉相违背,从而增加使用上和操作性的负担;最后,感官代偿设计要有一定的安全性原则,除了产品本身物理性的安全之外,产品交互操作方式要有一定范围的容错能力,不能对弱势群体的学习、接受心理造成困扰或打击。■(王先泰 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曾凡桂,王孟孟.产品设计的经济价值对现代社会发展意义研究[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20).

[2] 祝莹,于连杰.隐喻与产品意境的建构[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3] 郑司敏. 情感表达在产品设计中意义的研究[J].美术大观,2016(05) .

[4] 赵越阳.物质分享在产品设计中的探索[J]. 大众文艺,2016(09).

[5] 胡雨霞,李志英.浅谈产品设计创新方法[J]. 美术大观,2016(06).

[6] 赵越阳.产品设计中的“空”与“满”[J]. 大众文艺,2014(24) .

[7] 卢娜. 产品设计[J].大舞台,2015(03).

[8] 宋文,肖洋,孙斐斐. 产品设计中基于感官设计的触觉传达[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4).

[9] 李昀桐.情感性交互中的感官设计[J]. 艺术科技,2014(06) .

[10] 张宾雁.体验与共享——感官设计五要素[J]. 美苑,2013(03) .

[11] 刘纯.探析多感官体验下的儿童玩具设计[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4) .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