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服务APP设计研究——以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为例

艺术与设计

2018-01-16 11:16:09

摘 要:文章对智慧校园背景下的同校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进行设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调研,分析目标用户的现状和需求;通过服务接触点分析法得出APP的主体架构,完成最终界面设计。在设计基础上,以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为例,探讨了APP设计的三个新思路,论证了如何通过设计研究,为相关智慧校园服务APP的开发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智慧校园;分享阅读;服务设计

检 索:www.m.donnamail.com

中图分类号:TP31;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099-03

引言

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校园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作为大学生群体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潜在需求和用户体验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对同校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设计研究,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图书资源,另一方面,分享阅读作为一种社交手段,也能够帮助学生扩大人际圈,增长新视野,实现智慧校园下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基于智慧校园背景下的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设计,将围绕着用户体验,资源整合,拓展人脉等方面展开。

一、智慧校园发展概述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智慧校园是基于数字校园理念而提出的,其中“智慧”源于“智慧地球”。2009年1月,在美国奥巴马就任总统的第一次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上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理念。 2010年,浙江大学于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最先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之后“智慧校园”的理念被各大高校纳入其发展蓝图中。智慧校园背景下,智能化感知环境将会在全校范围内覆盖,同时由大数据技术催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将会逐渐普及并完善,基于此,新背景下的校园服务将迈上一个新高度。

二、研究背景与市场现状

(一)设计研究背景

在国家统计局 2015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中,从第十项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全国大学生的数量。普通本专科招生721.4万人,在校生2547.7万人,毕业生749万人。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全国大学生有4018.1万。一个大学生四年所上的课程40-85门不等,取中间值60门,教材的使用次数便达到4018.1万×60=241.086亿次,这仅仅是教材使用频次,一个大学生四年,课外专业书籍、专业书籍接触,按100本估算,除去在图书馆借阅的,购买新书或者旧书籍,计40~60本,乘以人口基数,便是不小的数目。合肥工业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92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8300余人共计3万多人,一届学生的教材使用频次为180万,购买的课外书籍使用频次预估为120万。

(二)市场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现有的高校图书资源服务的主要途径是馆内实体图书的借阅,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手机图书馆APP则为馆内图书服务提供了便捷。近几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许多高校都开通了WAP手机服务的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开展了馆藏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与推广。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图书馆APP为例(图1),将读书证与校园卡号进行绑定,学生可直接通过移动端登入图书馆的数据库,迅速查阅馆藏图书的基本信息(包括具体位置,有无借阅,归还日期等),以及已借阅、预约等书本信息,管理账户完成缴费等等。

手机图书馆APP具有随时随地性,实时性,系统性等特征,相对于传统图书服务来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然而其服务仅限于馆内图书资源,广大学生手上的闲置图书资源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研究表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图书阅读和使用服务,IOS系统的应用商店中也缺乏相关的APP来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同校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

三、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的设计研究

为充分贯彻“智慧校园”的理念,解决校园图书服务问题,合肥工业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提出了对同校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APP的设计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服务。“享阅”是一款同校大学生书籍分享阅读类APP,本质是一款手机服务类APP产品。文章从服务类APP设计的一般流程开始,在概念开发阶段运用用户访谈法,服务接触点分析等设计方法,从而为相关校园服务类APP概念开发提供方向。

(一)问卷调查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研,问卷提出了有关校园图书服务的问题,包括找书途径、旧书处理方式、图书分享、读书社交等。将用户的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笔者在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教学楼等地发放问卷,共计100份,其中有效回收92份,并对用户反馈的校园图书服务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图2)


(二)需求分析

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众多,大学阶段涉及到的书籍数量也很庞大。经过调查研究,一方面,学生闲置教材、专业书籍数量众多,具有贩售、出租、借阅教材、专业书籍,购买旧书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同校范围内的书籍借阅、租售、推送、以书会友的形式学生都极其欢迎,并渴望与同专业、同院系的学长学姐多多学习,拓展同校人脉。从用户特征来看,大学生在年龄、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具有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知识,互动性和主动性较强等特征,同时,专业划分则提供了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也为其交流互动提供了推动力。

(三)服务接触点分析

各行各业中,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之间避免不了相互接触,具象到具体的交互操作,抽象到服务的提供,每个环节或多或少需要接触。在良好的用户体验为前提之下,需要通过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流程,将每一个需求点一一对应到每一个接触点。文章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对服务接触点进行重新设计同时梳理相关的用户痛点,从而全面提升用户体验。针对目标用户的服务接触点分析见图3。

四、APP创新设计新思路

(一)闲置图书资源的共享

大学生拥有闲置图书资源虽然众多,但却十分零散,缺乏馆内图书的条理性、系统性,因此无法进行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享阅”APP通过建立线上图书平台,对个人闲置图书进行充分整合(图4)。用户可在租售菜单下上传闲置图书资源至系统平台,填写图书的基本信息和售价,贴上相应标签后便可上传(标签可以方便用户进行范围性的检索)。发现菜单下可以查阅所有用户上传的图书,APP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查阅途径,一方面,用户可通过输入图书名称进行定向检索;另一方面,可通过教材专区,最新上架,热门图书等模块进行非定向检索。专业类别是在校大学生重要划分途径,针对专业差异性,系统提供了专门的检索入口,从而让用户迅速的查阅本专业图书,极大缩小了检索范围。


系统平台的图书体量是基于所有用户上传的图书资源,如果APP具有一定规模的用户,就能对校内闲置图书进行极致利用。同时,基于用户的个人图书资源处于实时的更新中,这也保证了平台资源的与时俱进和新鲜感。
对社会而言,闲置图书资源的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从而有效降低印刷图书的消耗量。统计表明,回收一吨废纸就能生产0.8吨再生造纸纤维,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加强书本在学生间的流通利用在建立低碳校园,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构建线上线下的垂直社交网络

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的垂直社交产品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线上体验,但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现实之中的交流互动,从而产生了社交关系的冷漠。“享阅”APP旨在引导人们从在线交流走向线下互动,在分享阅读图书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现实体验。文章展示了APP的部分使用流程(图5),用户在发现模块中检索到图书,在书籍详情页中可以查阅图书的所有人,通过私信或加好友的方式进行线上交流,价格洽谈成功后最终完成线下交易。用户在这以图书为媒介的交易过程中享受整个过程并拓展了视野,真正感受到社交产品带来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用户可以对文章或图书进行评论、点赞等(图6),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图书进行解读,一方面为他人阅读提供新视野,另一方面引导用户产生UCG,从而增强用户粘性和参与度。通过结识线上线下的好友,在分享阅读的同时实现人脉财富的积累。通过创建读书小组,以分享阅读为兴趣点将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汇集到一起,用户可在小组内开展阅读讨论,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增强校园的学习学术氛围,丰富活跃校园文化。


通过在校园内构建垂直社交网络,学生不仅可以将自身闲置的书籍贩卖租借,从中获得收益;还可以购买借阅到学长学姐、同校同学、同院同学、同专业同学、同兴趣同学的书籍,获得实惠;同时可以获得专业领域、同兴趣的阅读推荐,减少学习成本;增加学习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机会,并且通过书籍为媒介,以书会友,拓展同校、同院系、同专业的人脉。

(三)基于角色的个性化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喜好、行为等数据,都已经公开在互联网上,并且具有规模化。不管是淘宝、美团、聚划算等生活服务类还是新浪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等信息传播类产品都离不开大数据分析。在购物类产品中系统根据以往购买、浏览等习惯推荐相应产品,以便用户快速查找商品进而刺激消费;新闻类产品则会通过分析浏览痕迹、搜索记录等推送给用户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节省查找时间。
APP设计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户首次登录要选择专业、兴趣等相关标签,一方面通过标签用户能够快速检索专业相关书籍(图7),点击标签后可以迅速查阅专业相关的所有书籍,节省了时间并提高了查找效率;另一方面,用户往往会在选择新的图书时犯难,心理学教授Sheeya Iyengar总结道:当人们面临过多选择的时候,他们的表现非常相似:他们不会做任何选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检索历史、阅读痕迹等定期推送新书,推荐用户选择适合、高质量的图书,为用户阅读新书提供向导。


四、结语

本文论证了如何通过APP设计研究解决生活问题,完善校园服务。然而时代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任何产品都有其一定的生命周期,当下的产品只能为用户提供一定时间内的服务,因此,APP要处于不断地变革与完善之中才能焕发其生命力。
智慧校园背景下用户对移动APP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运用大数据更好的解析用户的核心需求,如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完善校园综合服务,如果在移动互联新时代更好的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设计师既要充分关注生活,牢牢把握生活中的小细节,又要与时俱进,走在高科技的前沿,这样才能在新背景下做出真正的好设计。■(殷晓晨,刘靖 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彭明盛.智慧的地球[N].人民日报,2009-7-24.

[2] 何曼其.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校园[J].计算机时代,2016(6).

[3] 2017全国大学生人数_2017年中国有多少在校大学生[DB/OL].阳光大学生网,[2017-05-04].http://www.sundxs.com/baike/18095.html.

[4] 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硕士生招生说明[DB/OL].网易教育,[2010-08-31].http://edu.163.com/10/0831/15/6FE6J8BJ00294IJ6.html.

[4] 刘学华.基于手机客户端“互联网+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构建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8):72-73.

[5] 邓连成.触动服务接触点[J].装饰,2010(6):13-17.

[6] 回收利用1吨废纸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纸[DB/OL].中国废旧物资网,[2014-11-05].http://news.feijiu.net/infocontent/html/201411/5/5316852.html.

[7]丁熊,刘毅,等.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6(12):149-154.

[8] [美]席娜·艾扬格.选择的艺术[M]. 林雅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5.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