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这位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诞辰11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策划举办“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并将其列入“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活动。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美术馆、油画系共同承办。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恢复面向社会开放后的首个展览。
“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杨先让,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朗朗,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中国嘉德副总裁、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孙宗慰先生的家属代表孙景明、孙景年、许红及亲朋好友,中央美术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院系、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一同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展览筹备过程得到了孙宗慰先生家属的大力支持,孙宗慰之子孙景明、孙景年等家属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孙宗慰先生代表作品18幅,包括《北平艺专迎接和平解放》等涵盖各个历史时期风格面貌的重要作品。
01
孙宗慰(1912.7.29—1979.5.21),生于江苏常熟,1934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到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主张与方法的深刻影响,期间曾参加该系战地写生团从事救亡宣传,1938年毕业留校后毕生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工作。
青年孙宗慰
1941—1942年,孙宗慰由吕斯百举荐,协助张大千赴敦煌等地考察石窟艺术,借此学习民族传统,写生风俗民情,1944年在重庆举办“孙宗慰西北写生画展”,被徐悲鸿誉为反映蒙藏游牧生活、开拓胸襟眼界的先驱者之一。
1953年,孙宗慰参加文化部组织麦积山勘察团,通过临摹再度学习历代无名工匠艺术叙事智慧与经验。
国立中央大学抗敌画会战地写生团(后排右三为孙宗慰)
在云冈石窟的吕斯百、孙宗慰、冯法祀等中大师生合影
(右一为孙宗慰)
孙宗慰为徐悲鸿所识用,在徐悲鸿主持的中国美术学院(筹)、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历任副研究员、副教授。
1946年,孙宗慰随徐悲鸿到北平任教后,直面社会变化,画笔与时俱进,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创作了一批反映古都风貌和民生之变的代表作。
1955年,孙宗慰转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因地制宜抓基础教学,对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的方法和经验加以发展。
蒙藏女子歌舞
孙宗慰
布面油画,90×120cm,194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月牙泉
孙宗慰
布面油画 ,64×84cm,1942年
家属提供
孙宗慰创作上中西兼能,对艺术的态度真诚而单纯,他的作品朴素、自然,内敛,典雅而不轻飘,独具自己的风格。
他的人物造型在写实基础上充满艺术家自我的趣味和变化,颜色的运用高贵而成熟,尤其红色和蓝色等,具有他的时代完全与众不同的个人化的情绪,是20世纪老一辈艺术家中极具欧洲风格的特例。
02
“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是一个试图以画家的“绘画性”实践为主要关心,兼顾情境带入和怀想引发的展览。
从孙宗慰1934—193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师从徐悲鸿等人学习西画,1941—1942在敦煌等地协助张大千临摹壁画和整理画稿,可以了解到实像模写和心象图绘两种不同心性文化的主流绘画系统对孙宗慰绘画性实践的筑基与影响。
实像模写的写实性与心象图绘的图案性在孙宗慰绘画实践中的融通反应,即孙宗慰绘画性实践的主脉和主题。所谓“心影馨香”,即是对此实践经验和价值的比拟修辞。
展览以如下三章来呈现。
天地霓裳:
边地佛国的丽影姿色
塞上一景
孙宗慰
纸本彩墨 104.5×60cm 1944年
家属提供
守卫者
孙宗慰
直奔彩墨,111.5×63.5cm,1945年
家属提供
作品以孙宗慰20世纪40年代在甘肃敦煌、青海塔尔寺的临摹和创作为主。
在加强作品组合的情境带入感、制造创作与临摹混搭的空间对视性中,呈现孙宗慰西北行发生的如题所示的绘画性实践。
置身其中,可体会画家之眼在天地之间和人物与风物之中对写实性与图案性的双重在意。
安西榆林窟菩萨舞踊图
孙宗慰
纸本彩墨,86×44.5cm,1945年
家属提供
敦煌壁画之飞天
孙宗慰
纸本彩墨,30×69cm,1945年
家属提供
藏女舞
孙宗慰
纸本彩墨,60×36cm,1943年
家属提供
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册
孙宗慰
纸本彩墨,15×25cm×9,1940年代
家属提供
江水东流:
长河行旅的移步换景洲
渝郊风景
孙宗慰
布面油画 ,62×35cm,1943年
家属提供
石家花园
孙宗慰
布面油画, 58.5×81cm,194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梵音
孙宗慰
布面油画,56.5×27.5cm,194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午门
孙宗慰
布面油画,54×68cm,1952年
家属提供
展览将关心处转移到画家的绘画性实践,有与通过艺术社会学解读画家的逻辑保持适度距离的愿望。
在此愿望下,孙宗慰从四川到北京不同阶段绘画内容之变相对被平视为连绵的风景,不同的取材变化是人生长河行旅中的移步换景,而不变的是川江入海的江水东流,即孙宗慰作为画家对写实性和图案性因地制宜的侧重或沟通,其中20世纪50年代表现天津塘沽新港的一组作品尤其值得观摩和研究。
灯红酒绿
孙宗慰
纸本彩墨,147×162cm,1948年
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打粥
孙宗慰
纸本彩墨, 147×162cm,1948年
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北平艺专解放
孙宗慰
纸本彩膜,70.5×38.5cm,195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塘沽新港
孙宗慰
布面油画
55×70cm
1954年
家属提供
塘沽新港
孙宗慰
纸本彩墨,44×213cm,1954年
家属提供
塘沽新港
孙宗慰
纸本彩墨,44×213cm,1954年
家属提供
馨香无尽:
梦寐以求的平川牡丹洲
塞上行
孙宗慰
1947年,布面油画,78×67cm
家属提供
自画像
孙宗慰
木板油画
直径45cm
194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探索
孙宗慰
布面油画,65×53cm,1945年
家属提供
孙宗慰45岁后疾病缠身,在运动频仍的年代享寿未及古稀,展览最终以他开笔但未成的一件白描莲花作为结束,以示其实践启程,事业未竟,但暗香浮动,引人入胜。其中,也含有缅怀之意。
静物
孙宗慰
布面油画,58×73cm,194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临石涛册页
孙宗慰
纸本水墨
50.5×46cm×8件
约1946年
家属提供
荷(二)
孙宗慰
纸本彩墨,28×34cm,1948年
家属提供
《荷塘》
孙宗慰
纸本彩墨 75.5×27cm 1944年
家属提供
绘画性既是一个关乎绘画品质的问题,又是一个与现代性相关的问题,还是一个不断被后现代理论解构的问题。通过画家研究触摸这个问题,所表达的是关注这个问题曾有的历程和经验,思考这个问题现有的处境和事实,以及回到“画家之眼”的立场去建立专业研究的愿望。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朵牡丹,绘画性就好比平川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
文/曹庆晖(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