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将于本月23日回归“自由港城”。作为艺术圈的早春焦点和聚汇之地,自2013年首届以来,她就助推香港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重要桥梁,影响力辐射全球,并逐步建立起日益复杂的链接。
巴塞尔艺术展一直被视作艺术市场的环球“风向标”。而本届香港展会,将是官方放宽旅行与集会限制后的首度“完全回归”,也是展会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值此特殊时刻,她更是承载了各方期许、兴奋与种种好奇。距离开幕仅剩两周,我们以这场顶级艺术盛会为着眼点,复盘与展望地区艺术市场之来路和去向。
Ellen Pao, The Shape of Light, 2022,Courtesy Art Basel
01
断点续接的国际化
回顾疫情冲击的三年,艺术世界艰难地应对着取消与延期,巴塞尔艺术展也在困境中不断摸索卫星展位、混合模式等自救方法。沉寂许久,如今波光粼粼的维多利亚港,终于可以再度敞开胸怀,邀请四方宾客共襄盛举。经销商、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们也格外期待这场重聚,以盼在逐步恢复的公共文化生活中重建链接、重燃热情。
根据本月初公布的最新名单,今年的香港展会将迎来约160家画廊参展,尽管数量尚未达到疫情前的240家,但较过去两年的104家和130家已有显著增长。亚洲艺术枢纽之城已然苏醒!
在香港设有空间的厉蔚阁、高古轩、卓纳画廊、立木画廊、佩斯画廊、豪瑟沃斯画廊、贝浩登等,都是展会熟悉的老面孔。大型画廊成熟的运作模式和雄厚的实力,给了他们不畏时艰始终坚持参展的“底气”。
阿尔敏·莱西画廊的上海总监王若琳表示,虽然前几年画廊也一直在参展,但今年是时隔多年后第一次线下参与,所以格外兴奋和期待。画廊携带了近30位艺术家的作品,从已故艺术家到90后年轻艺术家都有涉猎,希望可以展现更为全面的画廊面貌,也期待通过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和观众有更深入的探讨。
阿尔敏·莱西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作品:日内瓦·费吉斯《婚礼》(2022)。拍摄:Nicolas Brasseur。图片来自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
许多短暂睽违的海外经销商决定今年重回香港,包括Victoria Miro、Thaddaeus Ropac、泰勒画廊、Xavier Hufkens、赛迪HQ画廊等。而另一方面,约有40家2019年参展的国际画廊今年继续缺席,其中不乏里森画廊等在亚洲耕耘多年的国际经销商,以及Esther Schipper、Goodman Gallery等在北美和欧洲颇具影响力的名字。
从展商总数来看,与瑞士巴塞尔和美国迈阿密海滩展会相比,香港的“疫后”恢复似乎显得有些缓慢。重要原因之一,是香港的强制性酒店隔离政策在本届参展商申请程序截止后方才取消。当时许多海外展商不得不选择观望,难免遗憾。
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Courtesy Art Basel
02
走向多元的亚洲
亚洲阵容依然是本届香港展会的主力。今年约70%的参展画廊在亚太地区拥有空间。其中,约30家设点北京和上海,30余家驻扎香港,20多家盘踞东京。紧随其后的是首尔与新加坡,其他据点还包括泰国曼谷、韩国大邱与釜山、日本大阪和神户、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国成都、马来西亚吉隆坡,以及印度的新德里和浦那等,可见亚洲市场正从国际都会迈向更广泛的地区,画廊版图如港城地貌层峦叠起。
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Courtesy Art Basel
纵览亚洲的艺术博览会全景,同样是百花齐放:中国大陆的博览会茁壮成长,首尔和新加坡的新成员也为地区艺术景观注入活力,或据一些媒体的说法:对香港的“亚洲老大”地位提出挑战。
面对多点开花的现状,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认为:“亚洲的多元化,应该受到世界更多关注。”她提到,在欧洲和美国,都不止有一个国际性博览会;亚洲出现全新的艺博会,其实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和整体发展,同时见证了更多藏家涌现。乐思洋此前为巴塞尔艺术展效力长达十年,本届展会前夕获任香港展会总监,负责引领展方亚洲旗舰项目的未来发展。
03
香港艺坛的变与不变
实际上,无论从优越的港口位置、扎实的金融业基础,还是悠久的收藏传统来看,香港作为艺术贸易的中心,都依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乐思洋也提到。她在与我们的采访中强调了香港艺术圈的团结,她眼中的巴塞尔艺术展不仅是一场展会,更是联合香港本地艺术社群,包括非盈利机构和画廊协会(art gallery association)等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做东”,将艺术周呈现给全球观众,把香港的文化与艺术重新推向世界。
某种意义上,疫情无法阻止艺术在香港的蓬勃生长。过去三年,自由港城迎来了两座全新的世界级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博物馆。本地新生的画廊、艺术家和藏家也快速涌现。
M+幕墙将于香港展会期间展出影像作品《信手不渝》(皮皮乐迪 · 里思特,2023),由M+委托创作、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集团共同支持。截图:2023 ©ProLitteris,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一方面,展会一如既往地为本地非营利机构设计专门展位,本届的支持对象也由早先的文化协会、艺术馆等扩大范围至香港大学、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下设的文化艺术机构。
另一方面,参展名单里香港本地画廊的含量之高,也反映了展方支持本土艺术行业发展的长期承诺。其中就包括刺点画廊、安全口画廊、Lucie Chang Fine Arts等关注新锐艺术家的本地画廊,它们在迸发年轻活力的同时,也为扶持香港艺术家做出了贡献。
04
中国大陆画廊的重聚之旅
星空间、东画廊、没顶画廊等一批来自中国大陆的画廊在过去几年中逐渐进入到作为主展区单元的“艺廊荟萃”;还有多次参展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墨斋、Tokyo Gallery + BTAP、北京公社等悉数回归;在联合“亚洲视野”和“艺术探新”单元,偏锋画廊将呈现邬建安、胶囊上海将带来王凝慧……来自中国大陆的参展阵容愈加丰富。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展位今年将移至最引人注目的一楼。画廊国际发展部总监Laura表示,现场交流带来的效果无可替代,因此前年画廊就克服了旅行不畅的困难,委派专员驻守现场。今年不仅更多画廊团队成员计划赴港,也将携带历年来最广泛的艺术家阵容参展,包括段建伟、季鑫、宋琨、谭永勍、夏禹、张季等超过二十位艺术家,会以不同风格的最新作品亮相现场。
2022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位
许多内地画廊的主理人也是在睽违三年后,终与久未谋面的海外藏家和艺术圈朋友相聚。于他们而言,这趟旅程除了销售作品,也是向世界各地的藏家、美术馆和机构推介代理艺术家、寻找合作契机的重要窗口。在他们看来,重回线下,重新恢复国际交流,了解全球艺术发生了什么,也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发生了什么,都变得无比重要。
05
兼容并蓄的“完全体”
虽然目前大部分画廊还没有公布完整的展览方案,但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完全体”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展览策划和作品选择上依然让人充满期待。
亚洲新藏家的涌现推动着收藏品味的延展,包括对少数族裔、女性艺术家等题材的关注。乐思洋也指出,年轻一代的藏家,在收藏上更具包容性,更愿意去尝试装置和影像等更具挑战性的媒介。
阔别多年,聚焦大型作品的“艺聚空间”展区,便将在此背景下回归,围绕“此时·当下”主题,展出杨沛铿、林岚等13位艺术家的作品。该展区策展人Alex Glass-Kantor表示,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关乎我们……如何掌握空间,也就是如何在奇特而流动的当下自处。”而“光影现场”展区则会播放沈莘、徐世琪等艺术家的29件录像作品。
Kresiah Mukwazhi即将于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装置作品,图片由艺术家与Jan Kaps艺廊(科隆)提供
展方也提前公布了一批非裔艺术家的个展或作品:来自尼日利亚的画廊Retro Africa首次参加香港展会,将带来尼日利亚艺术家Victor Ehihkamenor的个展;来自芝加哥的Monique Meloche画廊将会带来尼日利亚艺术家Layo Bright的作品;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Catinca Tabacaru画廊将展出津巴布韦艺术家Terrence Musekiwa的作品等等。这些曾经对亚洲市场相对陌生的题材和作品,会与亚洲藏家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06
当艺术成为团聚的理由
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线下活动的缺席,许多藏家都被迫接受了线上看图像的购买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电子平面风格”的流行;但对于绝大部分的藏家来说,线下临场依然非常重要,它所提供的不仅是更亲密的观看的机会、更坚固的艺术社群的纽带,也是探索新领域、邂逅新灵感的窗口。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影响力也绝不仅限于“艺术圈内人”。对于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来说,那种扎根在艺术氛围里,沉浸在成百上千的展览和作品里,和朋友一起聊艺术的日子,也是久违了的期盼。
大家太迫切需要这样一场团聚了。无论是在微信朋友圈,还是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中,都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晒出了展会的邀请信、订票截图,或是准备好了前往香港的签注。当问起朋友们为什么会想去3月的香港,理由也不外乎是“太久没出去玩了”、“趁着这个机会见见朋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提供了一种契机,代表着与世界的重新联系和我们正在重回“正常”生活轨道,这可能是艺术所拥有的更重要的力量。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