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话题频发,“全球化”在今天还重要吗?

郝科

2023-03-10 13:19:00

已关注

在走过了非常态化的2022年之后,已跨入2023年的我们是否还会重现昔日的繁华?并继续保持对生活的乐观?一切都还都没有定论。尽管如此多的不确定,双年展依然成为点亮城市希望的首选方式,在今年年初,北京、济南、武汉、新疆等地纷纷以“共生”为主题,开启了2023年双年展的话题。


当双年展成为遍布各大城市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在美术馆等文化机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近两年中国本土双年展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不断下沉的趋势,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双年展,为什么“双年展”模式在城市文化中会受到这样的重视?在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共生”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思想趋势与文化现象?


以下我们也采访了业内知名的批评家和策展人等,一起听听专家们的观点。


01

“共生”是什么?与“全球化”有何关联?


图片

Nobuaki Takekawa的作品《Sugoroku-Anxiety of Falling from History》


新的一年,人们把目光聚向“共生“,这似乎是对全球化问题的又一次反思和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商业资本的繁荣,同时也带来后工业时代普遍的显著问题,例如资本、权力的分配,阶层的划分,全球环境气候等等。新冠疫情爆发后,随着阶段性的地域封闭,世界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很多矛盾日益表现出其陌生的一面,并不断投射在文化活动中。

图片图片

“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


“共生“本身是一个生物学的名词,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的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先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在这个定义中,文化被视为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复合体。文化并非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外界环境,以控制各种自然力量,过有组织的群体生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文化是人类社会性的产物。

图片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图片

“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


关于诸多双年展共同聚焦“共生”主题,王春辰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本身的特质就是‘多元’与‘共生’。艺术不只是视觉,它没有对错,只有倾向,当代艺术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公共性和社会性,艺术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审美是艺术的重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我们需要改变思考方式、关心社会发展,将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予以更丰富的拓展,艺术项目应当介入日常的社会生活,成为公民社会的有效参与力量,即艺术亦社会的‘共生’与‘互动’。双年展的场域和理念应该是开放的,展览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将话语的表述权交给公众,允许多样化的解读与思考。”


图片

“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

图片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被不同程度地联系在一起。各个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也都交织在一起,从文化的交流开始就注定会产生文化的碰撞甚至是冲突。


图片

北京双年展现场


02

中国双年展与全球化现象


作为由西方国家创立的一套展览机制或组织模式,双年展落地中国,本身便是一种舶来品的存在。张子康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跟中国的整体开放有关。从‘星星美展’到‘八五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这几年是最活跃的时期。经济推动的确在中国这个时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思想解放的因素也毋庸置疑。”


图片

北京双年展现场


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兴起,是伴随着国际化主流体系和西方中心主义开始全球化转向出现的。在这种艺术全球化的趋向出现之后,中国当代艺术才进入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才得以形成。也即是说,到这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的目光才转向对于国际主流艺术体系的关注,真正进入到西方主流体系里进行讨论,这是相当重要的。”


图片

Map Office的作品《Desert Islands》


对于疫情三年导致的停滞和踯躅,以及全球化是否已经结束等问题,侯瀚如则认为“全球化并没有退缩,而是在演变成为另一种新的状态。在新的状态里,我们其实更需要一种新的全球性动员,去寻求多元的表达方式和行动模式。“


图片图片

Harumi Yukutake的作品《Paracosmos》


侯瀚如认为:“全世界的双年展都差不多大同小异,和经济挂钩也不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双年展的二十年历程也是参与全球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双年展的好坏,都决定于事在人为,取决于由谁来做,怎么去做,艺术机构和人员是否能够坚持以专业的标准去衡量自己。”


图片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而广东美术馆馆长、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王绍强:“回顾刚刚过去的三年,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打破了人类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预期,全球化格局出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变化,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庞杂的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量级和速度交织在一起,’不确定性’成为了社会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而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停下思考的十字路口。那么‘双/三年展’这样一种不同于一般常规性展览的学术品牌,它具有其特殊的意义。除了必然的规模性、持续性与可期待性之外,我们还需要考量其当代性与前沿性,更重要的还有国际性与本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考。”


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03

双年展还要不要学术?


现如今,双年展内卷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核心价值其实在于一种批判性视野,这是当代艺术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比起媒体上常常看到的所谓“学术性“这些专业术语,双年展的内核更倾向于”当代性“。正如始于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其机制从开始的那一刻起就和文化旅游、城市复兴等营销问题联系在一起,而相比之下学术性是放在第二位的。


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吴洪亮说:“国内很多人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相对是一个纯学术的双年展,我研究后发现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从管理角度来说,威双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从管理角度来保证其学术水准。


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当下的世界正在面临着不确定性,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庞杂的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量级和速度交织在一起,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我们置身其中,与其共振。艺术作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与表征,是每一个时代切片的记录者和对话者。而办好一个双年展到底需要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特质有几方面:1、国际性与本土性;2、当代性与前沿性;3、规模性、持续性与可期待性。”


图片

“艺以通衢”2022年武汉双年展现场


殷双喜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策展人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关注视野对于双年展品质的影响,他说:“‘双/三年展’如今已成为城市的文化节日、地区的‘文化名片’,是艺术史的一个切面。因此,策展人在面对展览时,需要用艺术呈现出对时代与社会的反思,把握好‘微观叙事’和‘宏观感知’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忽略掉当下大时代转型的背景。策展人应该多去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活动?艺术应该对观众产生哪些道德方面的影响?而不只是追求一种‘现象级’的观展效应。”


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王璜生则认为应该弱化策展人机制,以便让双年展生发出更多的活力与可能性,他说:“我认为要打破双年展由策展人挑选艺术家的操纵案例,而是不设门槛,提出方案,参加协商,鼓励多样的艺术生产即艺术的社会行为,包括艺术如何与机构和体制发生关系,激发多元的艺术生产制度,激励艺术家个人性的主动创造,双年展和美术馆要变身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场域,呈现当代青年艺术并且对他们提出问题。”


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04

中国式双年展的发展空间,持续下沉时代?


在双年展成为城市形象重要文化名片的今天,如何最大化双年展的意义其实是个既简单又困难的事实。简单是由于,双年展的模板已经非常成熟,例如模仿一个双年展的展览形式:中外策展人联合策展,主题展、外围展、戏剧、演出等并行,再增加一些在地性项目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困难则在于很多观众对于双年展的要求在逐步提高,不仅仅满足视觉上的华丽和单一。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衰退,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本地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社会问题涉及到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例如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事实上在当代,举办盛大的展会从来都无法脱离实际的。


图片图片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吕澎表示:“双年展的基本模式是: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周期性以及艺术的多样性。这构成了艺术体制的持续性与完整性,对双年展举办城市具有品牌影响力,进而带动该城市的旅游和其他相关文化交流活动的产生。在政府看来,双年展能够给城市扩大影响力,增加消费力,同时能够推进城市艺术的发展,这样的结果已经非常有力了。如2017年在成都边上的安仁古镇举办的首届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就有其自身的优势:利用周边历史文化和环境,实现一种不同于大城市的特色语境,能够烘托展览的精神气质。”


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而何桂彦在策划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时,就曾单独设立了一个公共艺术展览单元。当时,展览的总主题是“社会剧场”,据悉他的策展的初衷是希望展览打破美术馆的边界,让作品走向城市公共空间,比如广场、超市、公园等。打破既有的空间边界,目的仍然是希望让双年展走向社会,走向日常的生活,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当代艺术的魅力。


图片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现场


图片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进一步来说,在未来,随着超级大都市的衰落,以及城市人口的分散,城市扩张对于农村的影响,乡村的城镇化等话题也将成为双年展的新主题。而且,双年展本身也在不断的拓展着自己的边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潮流和主题,保持自己的活力,这样才能避免沦为文化的工具和权力的指挥棒。


图片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图片

“艺以通衢”2022年武汉双年展现场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