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明:“宋韵” 古代一个值得回味的色彩美学的显现

国美学术通讯

2023-03-22 14:23:00

已关注

“宋韵”

古代一个值得回味的色彩美学的显现




“宋韵”是时下一个话题,我受命做这个思考。与今年年会主题——“东方色彩:观念与技艺”也契合。“观念与技艺”,意在做传统研究不仅聚焦传统事物如何还原、厘清文脉,而且还要古今转译、学以致用!从此语境来看宋韵的色彩美学和它的显现想来是会有新的收获的。


为什么是宋韵?陈寅恪先生给了有名的指引:中国历史的成就造极于赵宋之世。此外,宋韵是浙江省文化探究的重要的命题之一,因为杭州曾是南宋古都临安所在地。其文脉延续至今,因而关注宋韵者众多,且热情高涨。然而,宋韵像一团云,揭示它并非易事。我是从宋人的生活态美学着眼的。我以为在宋人的生活态之中,恰是其美学意向与意蕴显现的场所。对宋代色彩之韵的具体感受,我是通过手边几个具体物件的观察来体悟的。一件相传南宋官窑梅子青缠龙瓷瓶和赵佶三幅高清数字复刻画,以此为样本来试着触摸宋韵色彩风貌碎片。我原来报给组委会的关于“灵性思维”探究的主题没有改变。

图片


我的这个做法,是受英国历史学者彼得·伯克著的《图像证史》思想的影响。他的导论“图像的证词”开篇引用库尔特·塔克尔茨基的一句名言:“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让我共鸣。面对“宋韵”,静心想来,它应分两大层面认识:一是无形的观念层面,另一是可感的视觉层面。前者,内含哲思、文章、诗词、歌赋等;后者,有可视的文玩书画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这些状态关联着无形的价值观和宋人的趣味追求。这便成为了我们今天要去追索宋人生活风貌、色彩意向与色彩意境的动机。


生活态是当今设计营造活动的语境。它是以人的生活状态为基点来分析与思考生活环境内在的组成。所谓的生活美学,便是在生活态中人的生活态度以及形成的生活方式显现的。它同样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生活态度关联的生活理念与价值取向;二是生活所发生的时代、地点、场所、场域和生活内容与形式。在某个生活主题下,比如雅生活、比如日常生活等,人们以此为核心营造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仪式、器物、环境,以强化生活氛及状态。作为设计从业者,我们会更加着眼于生活场域中人与器物及环境的关系,如何使器物的形态、色彩、质感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更符合时代风尚,以及显现宜人的心境。宋人也一样,他们对生活态中的意象、意蕴和意境更加敏感,环境中诗意的显现对他们来说更具意义。宋韵便是这样时代的审美语境以及价值观。


这是基于生活态审美语境的话语。人们不自觉的常用“灵”字来评价它的美感品质,说“灵的”或者“不灵”。在这个“灵”的价值观的深处,还有关联的灵光、灵气、灵机与灵犀等等说法。在汉语中,如此表达不是偶然存在的,而是长期被人们忽略的一系列发生在人的灵性层面感受性与思维,也就是人意识的更高境界层面的思维活动。今天上午陈彦青教授谈的那个神性的思维与我这里所说的灵性思维,应该是一致的,或者是相似的。聚焦宋韵,我以为必须找到一个高层级思维活动的逻辑起点,否则,品评与思考是难以推进的。那就是人的“灵性”及其思维,也就是“灵性思维”。灵性意识是需要被唤醒的,特别是借琢磨“宋韵”问题之机。否则,我们说以诗性的眼光与品位来照亮宋人的生活、观照他们的生活,是难以做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宋韵的特质、成因与方式,以及更深的延伸思考。


图片


近期我得到这个南宋梅子青官窑瓷瓶,这让我有机会与所有玩古玩人一样可上手观察。其实判断真伪不是我的目的。我更多的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件物品的品相、品位,进而分析它与时代审美趣味的趋势。我透过梅子青来遥想这个发生在900多年前南宋生活态中古人品鉴此物的情形。为什么把这样的颜色定义为梅子青?它与这个梅子物象的颜色又是怎样的关系?我的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年年都开花结果。青绿色的梅子果的颜色,事实上与这个梅子青的釉色相去甚远。相反,它与我收藏的一幅上个世纪初的法国学院派画家阿贝尔·伯特伦(Abel BERTRAM)的油画《梅子、李子和提子》上所画的梅子的颜色接近。这里,会引出一个有趣的思考。宋人称不像梅子果色的颜色为“梅子青”根据什么?答案其实也是清晰的,因为我国古人习惯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他们的方法论是“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这个梅子青取源于自然物象造化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获取联想的灵感,最后是心中意象世界语境的输出。因为所谓“梅子青”釉色配方烧成的色域带给人们感受是“灵的”,因而,为此命名也应该具有灵性。因此,我们说宋人这样的色名是审美的色名,它是超越对客观物象表征的认识的,是在审美高位境界给予的定义。而这个名称在当时,都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同,也就是宋人内心都具有这样的“灵犀”,一点就通。而伯伦特画的却专注于对自然景物色彩直觉观察、认识与记录层面,因而是客观物象颜色关系的叙事。


图片


传说中的宋代有五大官窑,各类窑都有丰富的颜色。像梅子青在宋代,它还会对釉色烧制品相列出品级的。古人是讲究品级的。如何定义颜色的级别,并非是科学技术角度来评价的,而是靠观赏者的审美品位和品味综合判断的。品味古人一个语境可窥视一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同样语境,来看宋代的汝、官、哥、钧、定窑瓷器的颜色,可转译为“器不在繁,有魂则灵,灵者,气象神韵也”。也就是通过观察器物颜色色味、材质所洋溢出了可联想到造化的某种气象的色泽。匠师称其为“色气”。也就是显“灵气”的颜色。这是非常中国化的一种表述。


图片


“灵”是什么?作为艺术实践者内心其实是有感应的,只是好像总处于自我意会难以言传的状态之中。今天上午几位学者一直在谈中国的宇宙观,宇宙观核心实际上是讨论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它是一种超越物质实在的具有生命力意义的价值观。灵是人的感觉中更高级的感受性的显现,也就是灵性思维的作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这个灵相关的状态来评价高级意象的价值。比如评价这幅赵佶的《瑞鹤图》及瘦金体题跋之美,会赞之为灵秀!灵秀,大家都很认可。大家仿佛都心里都有灵之感,都认同这个评价。


图片


但是灵性究竟是何物,起于何时、何态、何属、何定义,有什么意义?日常很少人会去究竟的。我在课堂上就有研究生希望我把它说清楚。为此,我做了一些功课。一旦深入,它涉及的问题超过我原先的预期。


我原以为所谓的与“灵”相关的问题都认识与知识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追问,我发现“灵”与“灵性”不完全是知识产物,人的灵性要追究到人意识产生的源头。甚至关系到人类之所以被称作灵长类动物的类属分野的端头,涉及到距今五十万年到十五万年人类进化的时间。因为“灵”事关人类祖先的大脑发展问题。灵性的觉醒,并且不断地发展与发达,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与自己进化过程中的大批近亲拉分道扬镳的时期!这个时期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人类对火的驾驭。从发现火,畏惧火,到控制火,再到使用火与制造火的历程。火的利用,使得人类饮食习惯。吃熟食,从生物医学与生物进化论角度来看,它可以使人类获得大量的营养,营养可使得大脑迅速的发展,智力发生质变,并且带动五官感觉向着更加细致的方向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在最近的十五万年间,人类栖居的丛林中,从食物链底层一下跃居到食物链的顶层。这个时期,不断地完备了人类的感性认知与相当水平的理性思维,还激活了灵性及其思维的形成。


图片


证据就是三万年到一万五千年,我国的山顶洞时期先民居住地的串饰的发现与骨针的创造,这些已不是为了自身简单的生存而创造的,而是为了生活品质而创造的。如果先民没有灵性的出现,这些精巧的发明怎么可能发生?此外,法国的拉斯科山洞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的彩色洞窟绘画,这些都是三万年以前的遗迹,都是我们称之为原始先民所为。今天的我们不从他们有已被唤醒的超越一般意义上为求得生存而具备的感性能力之上的灵性思维的存在,怎么理解如此宏大的具有张力的史前文化景观的产生?


图片


图片


为了说清楚这个关系的存在,我尝试着画了这个结构示意图,意在厘清人类为生存而形成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能力内在事物存在及逻辑关系。在这里,首先是有这个自然的物态世界,人类作为食物链底层的生物必须为了自身生存与种族繁衍所必备的能力,也就是感性能力与逐渐觉醒的理性能力,以便认识自身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它像所有生物一样要催生大脑的形成。因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必须依赖大脑而存在的。这是基础层级。而随着从食物链底层向顶层崛起的过程中,大脑为了生存、为了生产,会完备的形成一种从感觉世界到知觉世界的发展,而知觉世界与感觉世界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所必备的。人类显然没有止步于这个仅为生存与繁衍而存在的阶段。而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与社会状态,就需要更高一个层次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意象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和审美世界,也就是灵性世界。人类之所以可以创造世界,就是因为有这个充满灵性的意象世界的存在!在图上,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交叠那个地方,就是灵性发生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来定义这个灵性及其思维活动,是对物质世界与理性世界(被认识的知识世界)的超越,并且可以对存在的事物做审美价值的判断。


图片


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再回来看宋韵形成的意蕴,再品读赵佶的《听琴图》和《文会图》所显示出来的北宋文人雅生活态,就不难感受到他们的审美的价值取向。你可以看到一简一繁、一寂一喧的两个不同的雅生活场景。通过它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等级的北宋人在其中的状态,衣着、织物、配饰与手持的道具,生活态发生的环境选择与营造,其中的所用的器物形态、色彩以及因需的组合,家具与场景布置。如今以此为据,我们还可以通过博物馆、古玩店、拍卖行等场所找到相应的实物,由此遥想宋人的生活品味,在《文会图》上主宾的这一桌子的宴会,你不仅可以看到它的丰盛,还可以看到宋人的管理,看到它的组织,看到它的追求;看《文会图》下方的料理服务的工作区,你还可以看到它借用许多由各部搬来的桌、台、柜、箱、盒、炉、桶、鼎、笼等的临时性、它的操作与歇息的关系,以及为贵客所用的各色陶瓷的壶、瓶、盏、盘,以及伺茶僮仆们所用的杓、筅、布等各样的劳作工具。尽管如此,所谓“宋韵”的审美追求依然显现在高低不同阶层的用品中,而形成时代的风貌。


图片


经过这样的梳理,我们会看到这个所谓的生活态与灵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也就是精神性联系与物化显现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会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灵性及其思维是唤醒人类心灵内在动力与诗性的眼光、品味,它可以照亮人们生活的场景。这种诗性、品味和审美眼光与价值追求,通过赵佶的三幅画与一个物件色彩可以窥视宋韵显现的宋代美学之一斑。就色彩而言,陶瓷色彩稳定性是最好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见到宋人对千变万化的釉色之美的认定,是有灵性思维作为的。


图片

比如宋韵中有著名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说法,我们显然不能从常规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评价事物的色彩,唯有灵性及其思维的角度来想象和审阅这些给人们带来的色彩感受。因为它是灵性与思维活动的产物。


图片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时代事物存在着的美学价值,更接近我作为一个色彩设计师的视角。这使我联想到最近教育部艺术学科教指委传来的有关艺术学科门类博士教育分类的讨论,比如如何认定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差异性问题的思考。我想学术学位的状态是比较清楚的,有争议的是基于实践研究的专业学位,明智的方式应该聚焦到学术学位完不成的如何凸显专业学位内含独有价值品质分析、品相认定的学术价值的思考,比如灵性思维演绎下的价值创新的研究。感谢大家的倾听!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