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艺苑相索——杨先让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为“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协办。
杨先让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家,他的艺术道路和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联,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到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系教授,再到首创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几十年来,杨先让紧密围绕艺术为人民的艺术理念在版画、年画、彩墨以及民间美术领域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时代佳作。杨先让曾说:“民间艺人是我们的老师”,他让民间美术登堂入室,《黄河十四走》走出了民间美术系坚实的研究基础,并曾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党组成员卢映川,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原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潮、马常利、冯真、张立辰、文国璋、吴长江、袁宝林、孙景波、彭鸿远、尤劲东、陈文骥、吕胜中、乔晓光、马路等,西藏文联名誉主席、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沈尧伊,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等嘉宾与学者以及杨先让先生的亲属、好友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先生在致辞中深情回忆了中央美院成立初期,与杨先让先生一同求学的往事,“杨先让是我的老朋友,是我的大师兄,因为我入学的时候他是二年级,我是一年级。1950年中央美院成立后,原来北平艺专的西画科和中国画科改为绘画系,杨先让当时在绘画系读二年级。他在艺专的时候学过素描和油画,后来又学年画、连环画。”此次展览展出了杨先让面貌丰富的作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的一批艺术家的特点。他风趣地说,“杨先让是十分活跃的人物,他参加了老美院举行的很多重要活动。”靳尚谊谈到,从杨先让的作品中能体现出他包容的性格、广泛的知识面以及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杨先让先生是为新中国美术与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名家和名师,他的艺术之路与新中国的历程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研究和教学,形成了丰厚而立体的独特创造成果。在版画创作上,杨先生的创作视野十分宽广,他创作了多幅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和普通劳动者的版画肖像,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他的大量作品描绘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生产的蓬勃气象,体现出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思想感情,充满时代生活的气息。他的版画语言出自朴素心灵,清新自然,无论黑白木刻还是套色版画,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在抒情风格的版画语言中体现出宽阔的情怀;他的彩墨作品别开生面,在墨与彩的融合中传达出浓郁的家园风情;在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上他开拓新路,将民间美术和文化遗产研究导入美术教育,推动建立了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並担任系主任,精心组织教学,为专业建设打下基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范迪安谈到,杨先让先生的思想和情怀体现了老一辈中国美术家可贵的品质。他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艺术创作上与人民的情感同频共振,在讴歌人民、赞美人民中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美术界处于中外艺术碰撞的情形下,如何寻找中国艺术发展之路成为新的课题。杨先让先生坚持立足中国大地,一头扎向本土,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沿着黄河多次行旅,作田野调查和文化溯源,考察和发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瑰宝,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出版的《黄河十四走》,引起了学术界对黄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关注,他的综合学养、艺术情怀和充沛的创造力构成了他丰满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深受感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致辞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杨先让吸收了中国民间美术而自成画风,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题材当中,都有代表性作品。特别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立民间美术系,把来自于土地深处的民间美术,带入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使美术教育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之下健康丰富地发展。吴为山表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杨先生举办此次展览,一方面表达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崇敬,另一方面也让当今美术界同仁与年轻学子们,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学习他们对事业的钻研,学习他们对人民的热爱,学习他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继承的真诚之心。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致辞
本次展览的捐赠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先生在致辞中向出席展览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同窗故友、任教学生以及家乡亲友表达了感谢。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与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卢映川为杨先让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已年逾九旬的杨先让依然饱含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他将各个阶段创作的版画、彩绘等30余件精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为国家永久收藏。
展览共展出杨先让艺术作品160余件,分为版画、彩绘、综合、民间艺术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展出版画70余件;第二部分展出彩绘50余件;第三部分展出综合作品,含素描、油画、年画、宣传画等40余件;第四部分展出民间艺术成就文献。从老本行到百花齐放,杨先让先生七十余年艺术生涯的各类艺术作品,展现的是他对多元艺术的包容。
展览自10月12日开展,将展至10月20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部分)
丨我极其偶然,变成了“版画家”
很多事,都是你料想不到的。
本来我要去南京投考国立剧专,身上还揣着一封给欧阳予倩校长的介绍信。到北京遇到老同学王家树,他拉着我考上国立艺专美术系了。第一学期,图案作业还获了奖。就这样学了下去,还以优异成绩毕了业。
专业是绘画,想的是油画,对版画一无所知,何况学校中尚未成立版画专业。
说起来,我根本对版画既不了解,也不喜欢。
记得1954年我到重庆,遇老同学李焕民和宋广训。他们开始创作木刻版画了,动员我也搞木刻,我即回答:“我喜欢色彩,绝不会搞木刻”。
未料,就在第二年,我到了河北去收集资料,创作一套组画,其中一幅放羊的画面我感觉很适合木刻版画,找了几把刻刀,就这样开始刻了起来。
1953年美术出版社唯一一个赴苏联留学的名额给了我,后来因父亲在朝鲜仁川,哥哥在美国而作罢。既然学不了油画,干脆就刻木刻吧。
我糊里糊涂变成了“版画家”了。
杨先让
出圈 木板油印套色 22.5cm×34.5cm中国美术馆藏 1955
春日 木板油印套色 16cm×31.5cm1956 中国美术馆藏
春日木板油印套色 16cm×31.5cm1956 中国美术馆藏
秋日牧歌 木刻油印套色版画 42cm×24.5cm 1959
晌午 木板水印套色 37.5cm×48cm1962 中国美术馆藏
古庙新戏 木板 31.5cmX16.3cm1963
安源组画-走出矿井 木版 70cmX100cm1967
大庆会师木版水印套色 112cm×180cm1975 中国美术馆藏
怀念周总理 木版57cm×48cm1976 中国美术馆藏
“五四”时期的周恩来 木板 28cmX19.5cm1978
三猫图 木板 28cm×30cm1980
梨渊 木刻油印套色版画 45cm×45cm 1980
弘一法师 木刻版画 22.5X16 1993
恩师徐悲鸿 木刻版画 30×24 1999
梁漱溟1893-1988 木刻油印 20.5×12 2011
丨我的彩绘
也是自然而然走到这一步的。
下乡收集素材,背着沉重的大油画箱,画了些小油画写生,钉在招待所墙上晾干,回来一看全没有了,说是被开会的农村干部取走了,岂有此理。后来干脆下乡带水墨工具,又轻便又省事。
几十年练就了掌握宣纸、皮纸上画与写的能耐。同时也练出了画传统山水花卉,写书法的本领,又便于应酬,方便。再说,总不能拿着木板刻刀下乡写生吧,能画最重要。
画画总要有点自己的特点,与别人拉开点距离,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画西方光色写实的物像,再加点版画线条黑白的效果,四不像,就称他为“彩绘”了。
这次中国美术馆为我办展,不知北京同行和观众对我的“彩绘”有何反应,我期待着。
葵 纸本彩墨87cm×69.2cm 中国美术馆藏1990
秋塘 71.4cm×95cm 1996
诗礼世家 69cm×95cm 彩绘 1997
费城 94cm×70cm 彩绘 2006
大槐树下的农家 97cm×71cm 2011
丨我的艺苑相索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的。学了点写实造型的能力,开始创作连环画、宣传画、组画、插图等。后来又搞起了木刻版画。
就是有了这点基本功,成为一种优势,在艺术为人民的前提下,当编辑,当创作员,当教师干了一辈子。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是新中国培育的第一批美术工作者,起个基石的作用。
我坚持写实的路会向好处走。因为艺术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什么新旧之别。
而中国深厚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教我望洋兴叹。我临摹《八十七神仙图》,临摹陈老莲以及海派任家人物,临敦煌、永乐宫和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作学生时听王朝闻先生生动地讲述山西晋祠宋代供养人泥塑肖像之生动,印象颇深。
我感性多于理性,有感而发就写出来,我有文集和著作。
杨先让
合作社的鸡场 布面油画 24cm×32cm1954
家乡的春天(出版印刷品)39×68.5 1956
写生 布面油画 73.5cm×53cm1957
问路(出版印刷品)63×31 1958
到农村中去参加劳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战士!(出版印刷品) 43×75.5 1958
船员 纸本彩墨 45.5cm×44cm 1977
永乐宫临摹 50X77cm 1978
临唐永泰公主墓壁画 纸本彩墨 65cm×80.5cm 1980
丨民间艺术
我自己都未曾想过,会走向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而呐喊之路,在中国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眼见传统民艺将由于民俗的改变而走向消失所产生的责任感,看准了方向,竟在中央美术学院首创了“民间美术系”。
都是我的感情所为,我无怨无悔。
杨先让简介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2019“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2021年2月26日,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1948年初冬,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一年级同班同学,左起白国贤、蒋小風、杨先让、蹇人斌、贺宝昱
1949年冬,中央美术学院参加京郊土地改革,蒋兆和、叶浅与先生代表学院看望杨先让所在的二年级同学合影
1952年7月1日,杨先让、张平良、吕志昌于中央美术学院入党
1953年,杨先让与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邹雅合影
1954年4月,杨先让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
1956年,杨先让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到延安枣园毛主席故居前留影
20世纪80年代,杨先让创作绘画作品
1986年—1989年,杨先让组织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
1986-1989年,杨先让正在印制滕州木版年画硕果仅存的旧版
1986年—1989年,黄华流域民间艺术考察,左数第三人为杨先让
2005年,“杨先让版画展”于中央美术学院举办
2020年,杨先让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