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美学的非线性表达及对产品设计的启示

艺术与设计

2018-01-18 14:31:53

摘 要:禅宗文化与禅宗思想根植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表达之中,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思想,禅宗美学之中的哲学思想广泛而深刻。为了更深一层的去理解禅宗美学及其思想,文章中引入了大量运用于如今物理学、社会学中的非线性理论。文章通过分析禅宗美学的非线性特征,以非线性理论为基础深入的探讨了禅宗美学的非线性表达,并且将禅宗美学的非线性表达应用在产品设计当中。

关键词:禅宗美学;非线性理论;产品设计

检 索:www.m.donnamail.com

中图分类号:J01;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120-02


一、禅宗思想及其美学表达

禅文化的形成是以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理念为基础,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禅,意为思想追求深入静思的境界,以此去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达到开悟的自我认识和释然解脱的自然境界。中国禅宗文化中蕴含着对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高度理解,追求达到和谐统一的自然境界和处世态度。禅宗文化中很少直接谈及有关于美学的话题,但是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会发现禅宗的哲学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常常体现于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美学表达之中。

二、禅宗审美特质与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一)禅宗美学是生命思考

禅宗美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审美风格,而是对生命意义和自然发展的诗性之思,是探究事物本质层面的审美之思。因此,禅宗美学所想要探讨的是有关于生命哲学所散发出的生命之美,是对于生命思考之后的美学表达。
“无常”思想便是禅宗对于生命所带来的思考,同样也是禅宗看待世间万物的一种基本观念,禅宗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时刻处于生灭变化、万物不能长久的状态,而日本禅宗文化对于这种“无常”的状态而引发了淡淡的哀愁之意,产生了“物哀”思想,并将其视为艺术美的终极追求。由此而产生的残缺之美也体现在了众多的产品设计与美学作品当中。如中国古代瓷器中“破碎的”完整感和日本传统器皿使用不对称造型,都说明了残缺是超越完美的一种完美,禅文化中的对于生命有所思考的哲理对这些产品的制造者设计者都产生了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二)禅宗美学是本心之悟

禅宗哲学视“心”为一切事物的本源,一切应由“心”生,如《坛经·般若品》所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不咎”。禅宗的这种“心性”本体论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且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审美意识更加注重精神层面,更加注重思考客观表象之下的事物本质,从表象到心理层面的深层次思考。特别是唐朝之后更加偏于表达精神意境的写意美学逐步成熟,并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今日的指导性审美理念。
如中国画中,将“空”与“无”这两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空灵之美是中国画追求的极致境界。留白所带来的并不是空无一切,而恰恰相反,这空灵之美所带来的意境更是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些留白是一切内容的再生之处,是通向更为广阔的心灵之路,传达出了用语言和画笔难以表达的意境之美。如图1中的魅族Gravity音响设计,采用了极为简单的造型,但是其造型和功能结合起来又带给人无尽的联想,由“心”去思考着这个产品,由极简的造型去对比出这个音响所能播放出的无限可能。

三、基于非线性理论的禅宗美学表达

(一)非线性理论在科学领域的兴起

线性,最开始是用于描述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即线性方程中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例如一次函数中一个变量因为另一个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很直接和可预见。因此,线性思维便是很单一的沿着一条思维轨道去解决问题,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20世纪初开始,随着物理学、气象学、化学等等近代科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促使了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很多问题的求解并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各种因数混合其中同时起到不同的作用,需要进行非线性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世界的本质就是非线性的,在科学领域解决问题要用到这种方法,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这种方法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禅宗美学的非线性特性分析

禅宗美学的“生命思考”和“本心之悟”都是禅宗文化对于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意义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生活的一种解答更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智慧。美学问题是一件精神层次极高的情感反应,禅宗美学更是在禅宗文化中诞生并发展的美学理念。情感、美学、精神层次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具有高度的非线性特征。禅宗美学需要从禅宗文化的重要思想角度去分析去理解,禅宗文化对审美的影响并非线性的直接影响,而是从精神层面,思想层面一直渗透在器物之中,其中的美学表达可以通过统一性与对比性等非线性特征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解。

四、禅宗美学的非线性表达对产品设计的启示

(一)禅宗美学的统一性

1. 功能与需求的统一性

精神与外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是禅宗美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为禅宗对于领悟自然的观点并不在于客观的去掌握与了解自然的本质与规律,而是通过对自然的理解来反映出自己的本心,即“见量即汝心”。所以在禅宗的思想当中,作为自然的客体与作为自我的主体,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物我两忘而又物我同一的精神世界。
在产品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考虑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与人,一个是客体一个是主体,产品的存在价值是因为用户的需求,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工具所带来的强大功能,两者的关系是统一并且相互依存的,因此在产品设计当中,禅宗美学的统一性对于产品设计中人与产品的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产品的各种功能所对应的是用户各种情感与物质层面的需求,功能与需求应该是统一的,同质的,融合的,并非线性的从属、因果关系。
禅宗美学的非线性表达对于统一性的把控是将两者归为一个本源,既要思考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以更进一步的从产品的功能设定中反过来思考用户的需求是否是正确的与必然的。产品的功能与用户的需求在产品设计思考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设计产品功能,更可以从产品的功能出发去探讨用户的需求,这样便不会局限于一个固有的用户使用思维,可以更好的去发散去发掘用户需求的本质。禅宗美学非线性表达中的统一性对于更好的设定产品功能与更广度更深度的探索用户需求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性

对于形式与功能的探讨,从包豪斯开始便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便是形式追随功能,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代表了反对一切装饰,以功能为核心,产品的形式完全为了功能而产生,为了功能而服务。现代主义的思想是寻求事物间的一种普遍规律,将一个事物的结构和运作归结为一种理性的、规律化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的运作方式。形式与功能的探讨是产品设计最本源的问题,在设计的历史中,形式与功能在产品中的变化也是多样的,具有着不同时期对产品的不同理解。
“不立文字”是禅宗思想中重要的思想理念,主要是指佛法的真谛并非存在于文字之上,语言与文字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佛法真如,文字和语言对于佛的理解都是不透彻不真实的,如果学习佛法一味的追求书面与文字会误入迷途,迷失自我。禅宗的这种思想要求人们如果想要了解事物那么就要去直接的面对、体验事物的本质与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所表达出来的外表。观察外在便是体会本质,本质与外在同属一源,互相体现,而不是线性的认为外在是本质的表现。非线性的去看待“不立文字”思想会让我们对于产品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探索有一个新的方向。例如工具类的产品,大多数其功能便是形式的体现,而其形式同样也是功能,例如日常使用的针与剪子,其功能即为造型,造型即为功能,造型与功能完全转化不可分割,这就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全统一。

(二)禅宗美学的对比性

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后期想成了极简主义风格,将密斯凡德罗提出的的“少即是多”发挥到了极致。禅宗认为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灭,聚散离合,毫无定性,这便是禅宗中“空”的来源,这便形成了禅宗美学中重要的思想境界—意境之美。由此可以看出,禅宗美学中所表达的“空”“无”概念并非极简主义所提倡的一切从简而来,而是由心出发,“无”并不代表着真正的没有,而是代表了一切可能性的起点。“空”与“无”是对比而产生的,犹如追求意境之美的山水画,在留白之处并非白,而是包含了更为精髓的意境之美。
禅宗美学的非线性特征完全体现在了这种对比性之中,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这种对比性,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控产品的功能、形式、装饰等一切要素的设计程度。这样便会发现一个产品的功能是否复杂或易用是由对比产生,一个产品的形式简约或装饰也是由对比而产生。一个产品的功能“简”要简到什么程度,是由用户的使用需求、环境需求等来对比产生,而不是一味的减去其功能。一个产品的装饰是否过度,也是由其周围的因素对比而得出,也并非一减再减或是一味的去装饰化。

五、结论

将非线性思维引入禅宗美学的分析之中,可以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发现美的另一面,非线性思维在美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多样的来分析来感受美学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对我们运用美学表达和把握创新思维带来很好的帮助,非线性思维更是可以运用到产品设计的更多方面,为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全新的思路,为将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许晓云,李智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曼. 绘画作品中的非线性思维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5.

[2] 温为才. 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4.

[3] 孙民. 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济南:山东大学,2005.

[4] 张敏瑞,李国民. 非线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方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89-94.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