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背景下进行的新尝试、新选择,且在国民高校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生源情况,决定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的教学方式有所区别,教学目标和公办院校也有所不同,独立学院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同学们学到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如何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为美育教育体系建构提供了生活层面的资源和素材,这种工匠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钻研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独立学院,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手段,对于塑造道德高尚、人格健全、文化自信、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相关价值如下:
一、非遗艺术在独立学院美育中的价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美育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塑造美好的精神世界。通过调查分析,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和毅力不够强,且学习目的往往模糊而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等问题。因此,独立学院中的非遗美育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和美感教育,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从而感染、影响、熏陶,以此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拓宽视野,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比如非遗艺术中的剪纸、扎染、拼布、刺绣等,同学们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不仅仅是掌握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毅力,完善同学们的人格。因此,非遗参与独立学院美育,有利于丰富独立学院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他们与非遗艺术的审美共鸣,从而涤荡美感、开阔胸襟、振奋精神。将中华传统的非物质艺术融入独立学院美育中,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美育的独特功能,凸显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感知,强化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彰显出独立学院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基于此,把非物质艺术与独立学院的美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有效的美育教学,实现培养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塑造健康的内心世界,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虽然非遗艺术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具有较高的的价值,但是在独立学院美育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难点。
二、非遗艺术在独立学院美育工作中的困境
(一)美育教师队伍对非遗艺术相关知识储备较少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加入到推广和传承非遗的队伍中来,不断地在课程中加入相关的内容,但是基于非遗艺术需要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目前在校教师多数均未受过系统的非遗艺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实践,如何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也是目前非遗师资相关知识匮乏的集中表现。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美育工作的相对滞后,造成美育资源配置不均,美育教师人数整体偏少,对非遗艺术了解和熟知的老师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加强授课教师非遗知识的储备,如何培养和提升独立学院在校教师的非遗艺术知识,扩大非遗师资队伍,构建一支知识储备丰富、艺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独立学院非遗教学中比较大的问题和痛点,也是独立学院做好非遗美育教育的关键。
(二)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美育教学革新力度不够
我国现有独立学院700多所,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层次类型多样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基于独立学院的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缺少国家资金的扶持,导致学校高层在资金规划上,对于美育等“非实用”的人文课程的价值理解并不充分,独立学院的美育也始终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让独立学院在战略规划上对非遗艺术带来的隐形价值视而不见,也正是由于独立学院管理人员在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美育在独立学院中大多数处于弱势地位;加之美育相关经费的投入较低,进而导致美育教学与实践操作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种结果不仅导致美育边缘化,而且非遗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心灵的启迪和引导也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与地方部门联系不多,美育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相对而言,独立学院的美育发展和地方各级部门联系不多,一方面,各级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对非遗艺术宣传较少,社会层面总体上比较缺乏对非遗艺术的认识;另一方面,地方博物馆、协会、美术馆、艺术馆、文化馆、艺术演出团体等与独立学院缺少沟通衔接,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互动互联、共建共享的生态循环链,也是导致独立学院美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比较薄弱的原因之一;而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非遗艺术,是当地人民在一定时期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的结晶,要提高非遗艺术的社会服务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当地高校的主体性,自觉担当文化传承的职能,积极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才能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非遗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四)非遗创造性转化不足,美育教学革新力度不大
当前多数独立学院基于资金的受限,未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美育要求强化育人目标,建立起以提高美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教学内容相对单一陈旧。而且多数的非遗美育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相关的设施设备和场所比较匮乏,也缺乏通过一些馆藏文物开展美育教学的渠道;虽然目前也开展了不少非遗艺术进校园的相关美育活动,但是活动的辐射范围偏小,时间短效果不强,美育功能的发挥也极其有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现代工业的发展也悄然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消费模式,非遗作为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积淀,与当下的社会越来越脱节,比如过去用于生产日用品的手工产品,逐渐被大工业生产的产品取代,一些传统的仪式也随时间的流淌而逐渐被人淡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能在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转化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得以传承,也是非遗美育在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非遗艺术在独立学院美育教学改革中的建议
(一)提升非遗艺术师资队伍教学能力
首先,通过鼓励独立学院的非遗教师进行深造、进修、访学等途径,丰富教师在非遗文化传承和文化解读等方面的知识。结合相关的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促进相关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美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学术等能力。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通过网络的便捷性优势,实现远程师资培训,从而提高师资的非遗教学水平,将美育理念融入教师的内心,提高教师自身非遗素养,实现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非遗的目的。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离不开社会外部力量的支持。健全专兼职美育教师教学团队,通过聘请有实践和教学经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非遗教师,安排固定的时间,在学校进行面授;这种由行业专家和艺人参与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和传承人、老艺人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学生不仅参与其中,老师也能在此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成立非遗艺术名家名师工作室,为汇聚非遗美育名师提供更多方便交流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方式逐步提升非遗艺术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实力,实现教师和学生近距离地了解这些非物质艺术,喜欢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民族技艺。
(二)强化非遗教学改革,推动美育创新
美育的根本目在于实现美的社会教育、美的自我养育与美的环境教育,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应该是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既有书本知识也有生活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美学的教育方式,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一门具体的技艺。因此,推动美育创新就必须建立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美育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和传承非遗。基于此,需要加大独立学院对美育教学经费投入,尽可能的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的智能化“必修+选修”“鉴赏+理论+实践”的多形式的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建立地域性非遗实践基地,配齐美育设施等。同时,逐步探索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非遗美育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现有美育场地资源在美育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优化独立学院美育教育的基础条件。由此,独立学院在进行非遗美育课程设计的时候,教师还需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来源地区,有针对性地组织非遗课堂教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在全院的公共课程中融入民族音乐、舞蹈和剪纸、年画、风筝等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加大传统歌曲、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非遗艺术的推广,开展“传承的力量”等品牌活动,使非遗美育课程充分融汇经典和民俗、现代与传统的不同元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在传承中教育、在教育中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非遗艺术网络教育,建立汇集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等的教育资源,整合非遗艺术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习惯和行为的信息库,以此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美育教学模式。
(三)增强非遗美育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非遗的凸显特征之一就是地域性,独立学院的美育首先应立足于服务地区,才能更好释放非遗美育的作用。因此,非遗融入高校美育,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美育协同机制,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交流合作的新模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课程建设、学术研究、非遗演出、技艺传承、采风实践等多种方式,对非遗艺术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发挥本土文化在独立学院美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形成地方高校美育特色,延伸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功能,构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不断加强校、地交流合作,借助政府和民间等多种对外交流渠道和活动平台,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等非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全院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四)融合信息技术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非遗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有效载体,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增强非遗艺术课程的创造性;在信息化的当代社会中,可以将非遗艺术制作成声音、文字、影像、云技术、超文本链接等,改变传统非遗的传播方式和存在形式,以此促成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新业态、新走向,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非遗,以此促进大家对非遗的学习和欣赏、继承和发展、改编和创新。同时,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引领,非遗自身所特有的存在价值需要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构建一条从高校到民间、从遗产到资源的发展路径,使非遗的传承伴随文化的变迁由静态变动态,保证非遗传承的持续性。同时,独立学院在非遗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正确审美观念、高尚道德情操、深厚民族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性地推进美育和非遗艺术的结合。一些条件允许的独立学院可以在校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校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搭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此实现全方位的非遗传承。
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题材、趣味的构图、深刻的内涵,结合独立学院生源的特征和不足,融入非遗美育对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性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着重于向学生传递非遗艺术优秀而高尚的精神、思想、道德、情操,启发和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民族的人性美,从而感染、影响、熏陶和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使自我成为美的心灵、美的精神、美的道德情操的载体。目前,独立学院的非遗课程教学,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提升非遗艺术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强化非遗教学改革推动美育创新、增强非遗美育的区域服务能力、融合信息技术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等手段,不断发挥独立学院非遗艺术的美育功能,对拓展学生文化多样性视野,完善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增进学生对非遗艺术的认同,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的美育工作,充分发挥非遗艺术的积极作用,仍有许多工作亟需开展,未来任重道远。■
2 0 2 0 年度重庆人 文 社会 科学类 研究项目“将 地 域性非遗艺术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研究 ——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 SKGH297);201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独立学院美育教学圈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QGJ19A27)
注释:
[1] 陈媛贞.提升审美品味 培养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87-88.
[2] 赵思童.美国雷德兰兹大学美育做法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65-66.
[3] 谢姬.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9(05):98-99.
[4] 罗微,张勍倩.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艺术时空,2019(04):35-50.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