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来源于生活,脱胎于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映射着时代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推动文明发展、促进交流互鉴、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独特的作用。乐器作为表现音乐、实践音乐活动的物质媒介,其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物化的音乐史①。“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的举办是反映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演变历程的代表性物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乐器艺术的独特魅力的展览。在展陈设计上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视觉元素和代表性色彩,以展现音乐中华文化发展中生生不息和中外文明互鉴的独特魅力。
一、展陈内容和展陈设计思路
(一)“天地同和”——展陈内容主旨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的产生、建立和发展由来已久。早期中华文明遗址中,就有以笛、哨为代表的吹乐器和以钟、鼓为代表的击乐器。先秦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乐器的式样和形制也更加复杂化,出现了编钟、编磬等大型组合乐器;与此同时,以琴、瑟为代表的弹弦乐器产生,成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朝,乐器的演奏作为统治者享乐的工具。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乐器的记录。周朝,音乐的阶级性和等级化明显,礼和乐紧密联系,并建立了专业的音乐机构,更好地完善了音乐制度,成为统治者的权势的标志之一。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联通欧亚大陆后,开辟了一条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黄金大道,使沿途各国的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的音乐、乐器也与沿途国家进行了吸收、融合和借鉴,使古代音乐文化更加繁荣,乐器的类型也日渐多元,达300余种之多。汉魏以来,南北方音乐交流互鉴,加之中原与外域音乐的融合和吸收,演奏水准越来越高,乐器的类型日渐丰富。中国古代乐器充分展现出中华音乐文明的辉煌迭起及持续的发展,展现出中华音乐文化广博宽厚的胸怀,以及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前进的宏伟格局。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讲述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坚定文化自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指示,更好地发挥一个博物馆的公众教育职责,更加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共甄选馆藏文物约130件(套),并商借国内近20家文博单位相关藏品共计200件(套),从乐器物质文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以时间为叙述主干,结合音乐史文献重现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生态。展览按乐器和器乐共同交织的发展脉络分为四个部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钟鼓喤喤、大音至乐;丝竹相合、妙音飞花;云间锣鼓、日月同辉。
(二)和合之美——展陈设计主导思想
“天地同和”出自成书于汉代的我国第一部音乐《乐记》,这是先秦儒学美学思想集大成者的著作,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乐记》中强调的乐为“天地之和”,是一种至高、至大、至远、至广的富含有极大包蕴性的大乐观,体现了宇宙自然万物运动的生生不息、和谐平衡,与《礼记》“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②的观念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的世界观。以“天地同和”为展览主题正是以“传播最完美的音乐与天地自然和谐”为引,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而引发“和谐”深广的社会认知意义和教育意义。
根据展陈大纲内容,展陈设计以深刻挖掘和阐发“天地同和”的文化意义,抒写中华音乐文化广博宽厚的胸怀,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前进的宏伟格局为主旨,用多元化的展陈设计手段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和合之美,求大同的时代意义。文脉传承是文化体系的延续,设计中注重中华文脉的传承和视觉效果的延深,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空间场景,充分利用传统元素、传统色彩,灯光、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塑造时代精神,展现文物的时代特性,体现展览的思想精髓,使观者如身临其境。用中华之境、中华之色、中华之美传承中华之音,传承和合之美。
二、文脉传承——展陈空间设计
梁思成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建筑史》有一段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表述: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结构系统,历史悠远……但建筑之基本机构及部署之原则……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③。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至今无论从建筑结构、空间思想、装饰手法上均独树一帜。传统建筑的空间美学、艺术手法等方面与展陈空间设计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展陈空间设计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养分,既可丰富展陈设计语言,推陈出新,使现代展陈设计语言与现代展陈手法技术和谐共生,又是对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发扬。此次“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展陈设计尝试用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色彩、意境,谱写中国古代乐器的辉煌的发展史。
(一)中华之境——空间布局设计
展陈空间设计是建立在一定的建筑空间之上,并围绕展陈大纲的章节结构构建起特定的空间,从内容和形式上赋予空间以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和合”是中华民族永恒而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及世界观的理性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互敬互畏、繁荣共生的愿望与追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也继承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特质,注重“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此外受礼制等级观念的制约,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成了布局呈轴线对称,空间特性呈内向性、序列性和多变性的特点。王振复曾谈到“关于中国建筑中轴线的存在,其实就是‘中国’观在古代建筑美学思想上的反映”④。中轴线的布局在宫殿、庙宇、佛塔、园林及民居等建筑中广泛应用。
1.礼制与轴线的传承
展陈设计中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礼制与轴线的理念贯穿始终。依据展览大纲,乐器展展厅空间共分为前厅、序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6个主要空间,展陈空间设计依据每部分空间的时代特征,以礼制与轴线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划分展厅空间,设置5条主轴线,3条辅轴线。(图1)
前厅是整个展览的开篇,是观众进入展览的第一序列空间。展览入口位于展厅的北侧,原建筑结构上有两个宽3米高3米的入口。若以原建筑展厅门做展览入口则尺度小,不能凸显展览主题,故将此次展览前厅空间外推至馆内公共空间,使前厅空间平面轴线与公共空间轴线重合形成规整划一的空间序列,此种设计手法既使得展厅空间与建筑空间轴线有机结合、整体划一,又使展览的整体气氛推至公共空间形成了恢弘大气的空间气势,起到吸引观众的视觉效果。将前厅轴线延伸至展厅内序厅空间,共同形成展陈空间的第一条轴线。沿第一条轴线进入展览空间的第二空间序列,第一部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此空间平面成矩形,以矩形的中轴线设置展陈空间轴线,展台和展品沿空间轴线两侧对称布局,此为整个展览的第二条空间轴线。与此空间相接的是第三空间序列,展览的第二部分:钟鼓喤喤、大音至乐。受建筑空间的限制设计将此部分空间划分成两个并列的矩形,沿矩形的中轴线设置展厅空间中轴线形成展览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轴线,集中展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乐器。此部分从秦、汉两个时代的建筑遗迹及画像砖上汲取建筑空间布局、高台、木架建筑及室内陈设的典型性元素并转化为展陈设计语言,传承传统建筑中的礼制观念和文化符号以塑造展厅空间的时代文化特征。沿空间流线进入展览的第三部分:丝竹相合、妙音飞花,此部分集中展示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精美乐器。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唐朝接纳各国前来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⑤⑥。空间布局设计为自由式和轴线对称式两种类型,在表现中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礼制传承的同时也体现出唐代文化的多元交融的特征。古琴为此部分展陈的重点,设计以唐代古建筑为视觉元素的集中展示区,古建筑的轴线形成展厅的第五条主要轴线。(图2)
三条辅助轴线分别位于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为把控空间秩序以形成有序的参观流线而对主要轴线的补充(图2)。主轴线和辅轴线既是划分展厅空间的主要依据,也是观众参观的主要和次要动线,起到引导参观方向的作用。
2.自由与多变的传承
有序和有机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特点之一。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展开空间序列,由一间或若干间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组合成建筑群落。这样的布局方式每个单体规模无需很大,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变通。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使用中最为突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先秦秦汉时期,形成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到达顶峰。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由的布局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特色,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这与“天地同和”所表现的宇宙自然万物运动生生不息、和谐平衡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展厅空间设计传承传统建筑、园林自由多变的空间意境,在第三部分唐代和第四部分明清的局部展陈空间内设计了自由的空间布局,体现出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空间趣味,以达到丰富展厅空间层次和合理规划展厅流线的作用,使观众能够跟随展厅空间流线欣赏展出的精美乐器,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乐器文化。
小结:在展陈空间的设计上注重中国传统建筑、室内、园林空间意境的传承。用大空间、大意境抒写中国传统空间礼制与轴线、自由和多变的空间序列,用中华之境表达“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展现“天地同和”的展览主题。
(二)中华之色——色彩设计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主要以象征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为架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典型哲学思想的五色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审美取向和性格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色彩体系中有“五色”(五正色)青、赤、黄、白、黑和“五间色”红、绿、紫、碧、骝黄。
“五色”青、赤、黄、白、黑,诞生于远古华夏先民对色彩的朴素认知,虽萌生于原始荒蛮时期,但却为中国五色学说的思想建构提供了精神文化的雏形,物质文明的传承也为此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五色始终说”在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运用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和色彩禁忌。《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云:“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引申到五正色即青为始,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⑦。中国历史朝代几经迭易,但在用色上总体遵循着“五行五色”的哲学思想。“五色”名称虽在几千年记载中固定不变,但自然界五花八门的色彩仅凭此解释显然是不足以描绘的。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间色”理论,弥补了这种缺陷,丰富了中华五色系体。《礼记正义》:“正义曰:玄是天色,故为正。纁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青是东方正,绿色东方间……”⑧。与此同时产生了“正为贵、间为贱”的用色理念,强化了“正色”的正统性、阶级性和合法性,从而为帝王统治与社会等级的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展陈色彩是展陈设计中重要的设计语言,起到了烘托展厅气氛、塑造空间意境、突出展览主题和文化背景的作用,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展览主题的色彩用于展陈空间是展陈设计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古代乐器展将从中国古代五色和五间色体系中深入挖掘能象征各个时期政治、文化、思想的色彩,用中华之色描绘中华音色。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用色既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精神,又主宰着臣民的审美情趣,构建着国家色彩文化的心理认同。
展陈设计色彩将提取每个朝代的代表色、流行色进行调和,调和出能够贯穿整个展览脉络,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气的颜色。五色中的是“赤”自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赤”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在地上点了一堆火”,在先人的生产生活中,“赤火”的广泛应用形成了华夏先民的共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先祖对太阳的崇拜。“赤”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符号,象征着英勇、旺盛、收获、喜悦。考古发现的远古时期的红色岩画, 也证实了先民对赤的推崇。红色从古以来也是统治者政治的依托,预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五色之中也只有红色被冠以“中国”,称之为“中国红”。展陈色彩从众多红色中选取牡丹红(C0 M99 Y72 K28)为基础色。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色中原土壤上孕育出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出土了精美而富有艺术张力的彩陶,土黄色、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色、黑色等色彩的美丽图案,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彩陶的色彩具有自然和谐的配色特点,代表着先民对色的理解,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从远古彩陶中提取代表色,沙棕色(C26M53 Y79 K26)、玄色(C50 M90 Y90 K10)和黑(C0 M0 Y0 K100)为空间辅色,用色彩的文化符号充分体现远古华夏先民的色彩审美,突出时代精神。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黑、白、赤三统(或三正)三色周而复始循环。秦尚黑,汉尚赤,到了秦汉时期,色彩更加鲜艳:金、朱、黄最高贵。选取正黑(C30 M0 Y0 K100)、番茄红(C0 M100 Y82 K22)为主色,金色、赤金(C5 M25 Y95 K0)为时代代表色。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思想开放,兼容并蓄,既吸收中原及西域各个民族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使唐代在建筑、服装、陶瓷等各个方面用色大胆,华丽明艳,尤其是受胡风影响的浓郁厚重的红色,以及蓬勃朝气的绿色成为当时的流行色。在《全唐诗》提及女性衣裙的625首诗歌中,红色裙衫占36%,绿色裙衫占15.5%。红配绿也成为最流行的搭配,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贵妃的两位姐姐浅绿配粉红的穿衣着色,明艳动人。在唐代,还有一种颜色比红绿更让人渴求,那就是不易获得的紫色。展陈空间中选取红梅(C0M73 Y24 K0)、青竹(C92 M28 Y67 K0)、菖蒲(C71 M87 Y14 K0)、鱼肚白(C12 M11 Y15 K0)为代表色彩。
宋代一度流行白色,讲求淡雅和谐的配色观。元至明初,褐色是当时的流行代表色,元代《碎金》和明初《辍耕录》中出现了大量的褐色衣着。明中期,明人偏爱浓艳的色彩。这些色彩的流行趋势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都得以体现。在这些浓艳的色彩上加以金色的装饰是这个时期的用色特点。晚明后色彩流行变得柔和,玄色、皂色、白色等素色开始流行,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前期,清后期流行色彩更丰富,红、黄、蓝、紫、白为主调,成为女性服装色彩主调,表现出清雅平和的气息。在这些色彩中唯有明黄色,自唐以来成为皇家的专用色。从此时代选取月白(C6M4 Y10 K0)、藤黄(C0 M25 Y86 K0)为代表色。
从中国古代色彩体系“五色”和“五间色”中研究各个时代的色彩审美趋势,并考虑展陈色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将各色进行调和,将选取的13个代表色透叠,调和出具有包容性的复合色彩,此色彩中既有红色的基调,黄色的渗透,又有黑与白的调和,产生出具有神秘、悠远气质的色彩,定名为“大乐之韵”(C33 M66 Y66 K0)(图3)。蕴含着醇厚和深远的文化精神含义的复合性色彩,体现着中华民族质朴纯真的原始审美追求,以及中国古代乐器发展的包容并蓄、博大精深和当代中国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发展趋势。
小结:回顾中国历史上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大都能辨析出历朝历代鲜明的色彩特征,展现其独特的时代风格。中华之色“五色”和“五间色”在展陈设计中的应用也为文物和历史文献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历史文化的视觉背景,具有传承历史和继承文化基因的现实意义。
(三)中华之美——场景设计
展览中的场景设计是展陈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符合文物的时代特点的空间场景的搭建,还原文物使用环境,塑造具有历史特点的空间场景,通过立体三维的设计语言,声环境和光环境设计使文物背后的文化历史信息得到更恰如其分的传达,带给参观者全方位的参观体验。
第二部分展陈设计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建筑和室内陈设中深入挖掘代表性元素,创造与展品的时代性基本吻合的空间场景。秦汉建筑继承了商周初步形成的重要艺术特点,夯土台基木构架、斗的应用,院落式组合和对称布局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楚吴建筑文化的交流互鉴,建筑形制日臻完善,形成了规模宏大组合多样的建筑群。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为了与天神相通建起了高台建筑,呈团块状,轴线对称组合。西汉末年,长安南郊的名堂辟雍和宗庙遗址仍沿用春秋战国的高台建筑方法,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形成大体量⑨,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尚未发现秦汉木构建筑。但可从有关史料和汉代墓葬出土的大量画像砖和冥器中了解当时的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组群布局和室内布置的具体形象。如四川成都羊之山出土的画像砖上的夯土台基,抬梁式木构架,院落布局;广西合浦汉墓群望牛岭出土的穿斗式架构铜屋(图4)。在此部分展陈空间设计轴对称的以“间”为基本单元的“台基式”独立展示空间,底部空间抬起,顶部使用穿斗式木架支撑结构,在空间中排列组合形成“台基式”展台的群布局。屏风是中国传统室内陈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秦汉时期屏风在室内空间得以大量运用,其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既能分割空间营造室内空间气氛,又能界定尊位,彰显威仪,是阶级地位和礼仪制度的体现。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云龙纹漆一字型屏风,山东安丘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L”型屏风(图5),我们从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不难发现屏风是重要的室内陈设家具。在“台基式”大型展台文物展示空间的背后增加屏风的元素,通过时代性建筑及室内陈设元素的应用丰富展厅陈列的空间层次,凸显中国古代乐器的礼仪性和阶级性(图6)。
古琴中的精品,唐代古琴“九霄环佩”是展览第三部分的重点展出文物。古琴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此部分空间的主体形象也以突出“九霄环佩”为展陈设计重点,空间造型选取唐代建筑气势雄伟、形体俊美、庄重大方的木构建筑的形式,转化设计为展陈空间场景“古琴廊”,并植入古琴音源(图7)。唐代古建筑舒展而不张扬、华美而不纤巧,古朴而富有活力的气质,契合了古琴之音色深沉、安静悠远、音域宽广和余音悠远的特点,展现古琴深邃的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展览中展示故宫的中和韶乐文物一组,为展现此组文物在演出时各个乐器的演出位置,特设计以清代宫廷戏台为元素的大型“戏台展台”,使文物与展陈空间的空间意境和文物的文化意境匹配,传达更丰富的文物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尾厅空间主要展出中国古代乐器的现代化改良和演变,以及与西洋乐器的相互影响、共生发展,展示中国古代乐器的无限包容,展现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永恒魅力,更突出了“天地同和”的新时代意义。荣格原型心理学理论分析,圆形是人类共通的、普遍的、世代相承的原型之一,有“无限”“永恒”“轮回”“向心”“和合”等观念涵义。因此在展览尾部设计圆形围合空间,突出“和合”的空间意向,紧扣“天地同和”的展陈主旨思想。
小结:通过各个时期建筑及室内陈设代表元素的提取,设计符合时代性的空间场景,从而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时空距离。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独有元素,用中华之美展现时代之境是此次展陈空间设计的一次重要尝试。
三、结语
展陈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空间、色彩、灯光等综合设计语言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产生活的差异,塑造独具时代特色的空间效果。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展陈设计趋同化愈加明显,如何运用中国的、本土的元素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展陈空间形象是展陈设计工作者值得不断研究和挖掘的工作。
中国传统建筑及室内陈设元素的多元化应用是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和独有形象无可替代的主旋律,同时也带动着展陈空间设计中包含着本土的和历史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因素的开发。中国展陈设计从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陈设中汲取营养,既是对学科艺术门类的丰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符合时代精神的展陈空间设计以展出文物为基础,以当下社会环境为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精神达到一个再认知和再利用的目的。此次展陈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架结构,以及室内陈设中的屏元素被广泛应用到空间设计和展柜设计中,并将中国传统五色、各时代流行色彩、古代空间和色彩的哲学思想应用到展陈空间设计中,以突出这些凝结着中国古代旋律和音容的中国古代乐器的时代性和文化性。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使此次展览既是传统文化的现实展示,是公众获取知识的良好途径,又是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新时代,展陈设计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树立公众文化自信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当下我们步入了中华民族 伟大 复兴的新时代,文化自信因时而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展陈设计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其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进而促进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背景,汲取其精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展陈设计,这将是展陈设计工作者值得长期探索的命题和面临的挑战。■
图片来源:
图1、图2、图3:作者自绘
图4 、图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88,252.
图6、图7:余冠辰提供
注释:
①王春法“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前言 . .
②《礼记·郊特性》第十一。
③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④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⑤《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丙申,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白霫为置颜州。
⑥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
⑦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佃,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413.
⑧戴圣.礼记[M].陈澔,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9.
⑨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6.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