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位于山西省南部的翼城县,地处黄河流域汾浍之间,临汾、运城、晋城三市交界处。东临沁水,西接曲沃,北与浮山、襄汾毗邻,南同绛县、垣曲相连。属于秦、晋、豫“大三角”之中心地带,素有“晋南咽喉,平阳门户”之称。翼城县的地形地貌非常丰富,境内山川、平原、丘陵大约各占1/3。自古以来山川皆备,资源充裕。由崇山、翔山、历山联结的中条山脉层峦叠嶂,由30余条溪流汇成的浍河川流不息,泽贯全境;由南梁、南唐、里砦等几个板块组成的硕大平原沃野百里。
翼城县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晋先祖开国都城之地,是唐尧故地,晋国源头。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明清之际,翼城地区的晋商活动频繁,在北京、天津、苏州等地都建有会馆建筑,经商风气很盛。翼城地区的晋商经商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之后,纷纷回到故土建造自己的宅院。宅院形式多采用“南厅北楼东西厦”的建筑格局。
在“南厅北楼东西厦”格局的合院式建筑中,居住空间和祭祀空间位于同一院落,但功能完全分离。由于受到地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院落内部利用“二道门”划分成五个功能性院落。这种院落空间模式广泛分布于翼城地区的三大地形中,本文力求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系统整理翼城地区合院式建筑的一般布局模式以及在翼城不同地区基于此空间模式所发展出来的适应性建筑特征。
二、翼城合院式建筑空间模式——“南厅北楼东西厦”
山西翼城的合院式建筑是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山西翼城地区的合院式建筑广泛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建造传统与环境密切相关,建筑布局寻求与不同自然环境的平衡。其次,翼城地区现存的合院式建筑的建造常伴随堪舆之术。建造宅院不只是寻求一个“遮风挡雨”的庇护之所,而是多为聚敛财富和仕途之运。最后,山西翼城的合院式建筑将封建伦理思想贯穿其中,空间组织灵活,布局严谨,用空间差异性区分主次和人群等级关系。
合院式建筑广泛分布在翼城的不同地区,但是由于翼城地区地形变化复杂,平川、山地、丘陵等地形各占1/3,建设环境局促受限。限于地形条件,翼城地区的合院式建筑无法像山西晋中地区的四合院和北京四合院一样,形成多进深的、纵向延伸的院落空间,只能因地制宜,在相对平坦的地区做成单进的、横向延伸的院落空间,每个单进院落就是一个完整的院落单元,院落与院落之间通过巷道和小门联系。(图1)
风水术实际上是对聚落或者建筑周边的地势水文等自然因素进行空间解读。宅院中建筑的布局以及宅院功能的分布,都与风水因素有关。风水术通常将宅院的方位与周易八卦相互相合: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兑代西,坎代北,此为“四正”;巽代东南、坤代西南、乾代西北、艮代东北,此为“四隅”。正房建造在北端,位于八卦中的“坎”位,称为“坎宅”,坎在五行之中又主水,把正房建造在“水位”之上,希望可以避开火灾。另外,北房一般修建得比较高,在整个宅院之中起到一个定风水的作用。翼城地区有的宅院也在院落的西北角修建高楼,称为“风水楼”。宅门修建在东南方,宅之“巽”位,为大吉,“巽”在五行之中又属风,所以宅门放在“巽位”,为整个宅院的进气口,以求“进出顺利,出入平安”。院子的西南角属于“坤”位,属阴,一般是作为厕所使用。可见,翼城地区的合院式建筑位置与五行八卦中的方位一一相互对应,并据此安排自己宅院中的建筑和功能。(图2)
传统院落在营建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风水方面的因素之外,也会受到传统伦理观念方面的制约,在院落空间中首先讲究的就是尊卑等级秩序,即所谓的“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尊崇礼教成为了院落功能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即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要处理好祖先和后人的关系,后辈和长辈的关系,男和女的关系,主与从的关系。
祭祀空间和长辈的居住空间是在宅院中最为重要的空间,在翼城地区的合院式建筑中,居住空间和祭祀空间位于同一院落中,但功能完全分离。南厅房是一个纯粹的礼仪性空间,建筑内部通常不做分隔,每逢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都要在南大厅配祀祖宗,并作为宴客厅使用,位于正北方的北楼则是作为长辈的居住空间。作为院落中最重要的两个空间,都被放到了院落的南北中轴线上。这是翼城地区民居在维持传统伦理观念下的一种处理方式。
居住空间有供长辈和晚辈居住的,长辈作为一家之主,所以位于正北方房屋之中,而晚辈的居住空间则是有长幼和男女之分。长子居住在东厢房,次子或者女儿居住在西侧房屋。除此之外,因为居住空间和祭祀空间是宅院最基本的功能空间,所以位于正方,其他的服务性空间,厕所和厨房则是放置在偏方。各个院落和建筑内外有别,用途专一,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图3)
综上所述,翼城地区的合院式建筑空间模式是自然因素、风水理论和传统伦理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限于翼城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院落为单进式的院落单元;其次,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合院中的建筑都获得了相应的合理的建筑位置,并且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四个小院落根据方位特性承担相应的建筑功能;最后,受封建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建筑空间划分严谨有序,最重要的祭祀空间和长辈居住空间位于南北轴线上,而东西厦作为子女居住场所,位于院落东西两侧,由此,形成了山西翼城合院式建筑的空间模式——“南厅北楼东西厦”。
三、翼城合院式单体建筑特征
“南厅北楼东西厦”合院式建筑在翼城不同的区域内都有分布,其在布局上基本保持这种空间模式,但是在具体建筑形式方面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平衡,产生一定的变化,作者通过对位于不同地区的合院式建筑的田野调查,发现具体的建筑形式和所处的地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建筑形式在翼城地区三种不同的地理形态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图4)
(一)平川地区的合院式建筑
翼城地区的平川地区主要指目前的中卫乡、南梁镇、南唐乡、里砦镇所管辖的大部分区域,先前翼城的平川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四合院建筑。但是后来由于县城位于平川地区,以县城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很多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在时代变迁之中消失了。所以现今相比于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合院式建筑,平川地区留存的传统的合院式建筑比较少,只有零星几座,且保存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笔者通过对平川地区合院式建筑的田野调查和相关访谈了解到:平川地区的合院式建筑的布局基本保持着“南厅北楼东西厦”布局模式。院落多采用砖木混合式建筑围合而成,并且平川地区合院式建筑在具体的建筑形式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平川地形上的北楼建筑,构架多采用“六檩前出廊”的两层砖木混合建筑,先用青砖砌筑四面墙体,然后再把五架梁放置在墙体上,其上再叠置三架梁。三架梁之上再承接檩、椽子。在立面上来看,“六檩前出廊”式的北楼建筑面阔三间,前方留出一椽的距离作为前廊空间,相应的雕刻也都集中在前廊部分。在前廊空间的东西尽头常常用砖墙封闭起来,做成廊心墙,上面多有砖雕的对联和吉祥的图案。(图5)
东西厦建筑平面一般也是三间,但是建筑高度比北楼要低矮,建筑装饰方面也相较于北楼和南厅来说要简单。平川地区的东西厦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六檩檐廊”式,另一种是“六檩插廊”式。
“六檩檐廊”式的东西厦建筑,房屋采用砖墙砌筑,用四根廊柱对屋子的前檐部分进行支撑,山面也采用五花山墙做法,在正面将门窗向里推进一椽的距离,于是很多情况下将上下层的门窗连在了一起。另一种做法是“六檩插廊”式,这种建筑形式也是上下两层,不同的是,上层空间的门窗没有向下与下层门窗联系在一起,而是在一层用了四根向外挑出的横梁,做成一个二层挑出的小平台,其上架设二层的勾栏。中卫乡南庙村的薛联概宅院就采用了这种做法。(图6、图7)
平川地区的南厅建筑在调查过程中未找到留存的实例,但是通过相关人员访谈可知:平川地区的南大厅建筑多为木构檐廊式,面阔三间,由于其主要作为礼仪空间,出于功能需要,内部空间不做分隔。南大厅的柱子相比东西厦要粗,门窗也极尽装饰。
(二)丘陵地区的合院式建筑
翼城地区的桥上镇、隆化镇管辖区域多属于丘陵地带,境内沟壑纵横,许多建筑物都依着地势而建造,窑洞建筑是这个地区最常见的民居建筑,也是最能适应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建筑类型。许多合院式建筑都是采用砖砌的窑房同构建筑围合而成。(图8)
从调查结果来看,位于丘陵地区的史伯村、南撖村以及尧都村等地合院式建筑,除了南厅房之外,北楼、东西厦都是采用窑洞围合而成,极少采用如平原地区的木构建筑去围合四合院。但尽管是用窑洞围合而成,其院落的布局以及基本功能分布依然因循“南厅北楼东西厦”的空间模式。北楼和东西厦建筑一样,都是采用的“窑上建房”的建筑形式。将窑洞建筑和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相结合。即下部是窑洞,上部是楼房。窑洞建筑是山西地区传统的建筑形式,具备冬暖夏凉的居住特点,从原始社会至今一直在沿用。这种“窑房同构”的北楼建筑形式,既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南厅北楼东西厦”的整体建筑格局。(图9、图10)。东北、西北、西南小院内的夹厦也均采用窑洞的形式。相对于以木构建筑围合成的院落,由于窑洞的进深往往比较大,所以在四个小院内部会设置一些附属性功能空间。比如,史伯村的张家大院就在东南侧的小院建造了一个书房空间。
隆化镇史伯村保存了多处窑洞围合而成的“南厅北楼东西厦”格局的房屋,很多的房屋都还比较完整,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这种窑洞围合的“南厅北楼东西厦”建筑的面貌。从留存的院落建筑来看,南厅房由于本身的功能的需要,需要一个大的空间来满足南厅建筑的祭祀空间的需求。由于窑洞建筑空间方面的局限性,丘陵地区的南厅建筑仍然采用木构建筑的形式。
(三)山地地区的合院式建筑
翼城位于中条山和太岳山之间,境内有很多山脉相互联结。位于历山脚下的西闫镇属于山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偏僻,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古村落和传统建筑,其中曹公村、堡子村、兴石村以及古桃园村都留存有较为完整的“南厅北楼东西厦”格局的建筑。并且这些位于山地地区的合院式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都具有一致性,有自身的一些形制特点,与平川和丘陵地形的合院式建筑相比有所区别。
山地地区的合院式建筑的东西厦建筑和平川地区的东西厦建筑形式大致相似,均采用“六檩檐廊”式或者“六檩插廊”式的建筑形式。但山地地形的北楼做法比较特殊,从立面上来看,一层门窗做成了拱门拱窗的形式,乍一看还以为内部是和窑洞一样的拱劵形空间,但实际上内部是和普通木构房屋的内部空间是一样的。这种建筑形式被当地人称之为“明窑暗厦”式建筑。西闫镇堡子村的王立珍宅院和曹公村的侯呈祥宅院的北楼就采用了“明窑暗厦”的建筑形式。(图11)
堡子村的王立珍宅院还保存了完整的南大厅建筑,南大厅面阔三间,采用六檩前出廊的形式,廊深一米许,两侧设置有廊心墙,前面有四根圆形廊柱,明间檐柱采用方柱,内部空间为三开间开敞式,内部不做分隔,外侧门窗装饰华丽,一层门窗与二层的门窗相连接。均采用槅扇。除此之外,相较于宅院中的北楼和东西厦建筑,南大厅还采用了飞檐。从建筑形式来看,可见南大厅应该是“南厅北楼东西厦”合院式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图12)
四、结语
“南厅北楼东西厦”建筑是山西翼城合院式建筑的一种空间布局形式,这种空间模式多受到风水理论和传统礼教因素的影响,并与各种地形相互适应,寻求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比如在平川和山地之中,多用砖木建筑围合成院落,但是在丘陵地形之中,多用窑洞建筑围合成院落。
而在单体建筑方面,翼城地区三种不同地形中的合院式建筑表现出了不同的建筑特征,更多地遵循着一种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北楼在平川地区多采用两层木构楼阁形式,而在丘陵地区多为“窑上建房”的形式,山地地区则多采用“明窑暗厦”的建筑形式。东西厦建筑在丘陵地区多表现为“窑上建房”的形式,而在山地和平川地区则采用“六檩檐廊”式或者“六檩插廊”式的建筑形式。南厅房由于其祭祀功能对于大空间的要求,这是窑洞建筑无法满足的,所以在三种地形中均采用砖木混合构架的建筑。
“南厅北楼东西厦”合院式建筑作为广泛分布在翼城地区的一种建筑,其布局更多地受风水、文化等非物质因素影响,而在具体的单体建筑形式方面,则是更多的依据周围环境去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最终在不同的地区基于一种同一的空间模式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建筑形态。■
基金:古建筑修缮中北京地区主要传统建筑材料匠作技艺与利用现状研究(PG2020021)
参考文献:
[1] 原博.翼城古戏台调查报告[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2] 阎爱英等.晋商史料全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07.
[3] 赵宝金.翼城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092.
[4] 杨丹.山西传统民居院落形态的多元影响因素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17.03.
[5] 蔡晴,姚赯,黄继东.堂祀与横居:一种江西客家建筑的典型空间模式[J].建筑遗产,2019(4):31
[6] 王宁林.晋南村落民居建筑格局与变迁[J].沧桑,1996(01):64.
[7] 王金平.明清晋系窑房同构建筑营造技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
8]翟铭泰.临汾市翼城县曹公村[J].文史月刊,2016(8):68-69.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