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神龙》:中外合拍动画电影本土化叙事策略探究

孔繁溪

2022-12-20 11:21:00

已关注

中外合拍动画电影(以下简称“合拍片”)不仅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更是优势资源互补、文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合拍既能吸引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关注与好奇,还能使中国动画电影更好地“走出去”。从以往合拍片来看,因国外创作团队往往掌握着主导权,把握了创作核心内容,导致合拍片失去“我性”,削减了文化传播的意义,呈现要么国内票房惨淡,要么国内外都不受待见等现实问题。那么,合拍片怎样才能在国际诉求中实现主体性表达与文化自信,采用怎样的叙事策略能在本土认同的同时打通国际屏障,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化,是我们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而《许愿神龙》在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文本叙事的本土化策略方面做了新的开拓与尝试,对我国动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许愿神龙》文化主体性建构

合拍片的文化主体性可以理解为对外来文化的不盲目跟从,以及充分相信自身文化的价值,即“文化自信”。而以往合拍片因缺少叙事话语权,缺乏本土化叙事逻辑,常陷入流于表面的符号叙事,“重形式、轻内容”,遏制了文化内涵的表达。而美国动画《功夫熊猫》《花木兰》成功的原因正是对美国文化的充分认知与主体性创作意识的明确。《许愿神龙》则在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方面做了较好的示范。

(一)创作主体的中国认知与文化认同

叙事主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决定了叙事故事的文化导向。《许愿神龙》由克里斯·艾伯翰斯执导,阿伦·沃纳、克里斯·布兰博、成龙共同担当制片人。导演虽是外国人,却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巨变、发展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以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为原型,是形成该片叙事主体的关键因素。而国际巨星成龙参与制片,也表明了该片的中国属性,突出表现了中国功夫、中国特色及中国精神。

影片从前期策划阶段就融合了中外团队,大部分内容由中国团队制作。可以说,创作主体对本土文化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与强烈的归属感,且能切身体会和关注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深层问题,能站在中国立场和视角看待中国变化。为了讲好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感的故事,主创团队特意搬到上海居住,一边勘景,一边体会风土人情,特别是体会上海弄堂文化与现代大都市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外国团队,也在深入上海生活之后改变了对中国的固有印象,重新审视、肯定中国的发展,也开始真正了解中国社会。该片故事的核心部分也都是在中国编剧的指导下修改完成。可以说,导演的中国心、成龙的中国名片形象、团队的中国化等都充分说明了该片是在民族主体性表现上相当精准、到位的动画电影,真正的向世界人民讲了一个具有“中国核”的故事。

(二)中国本土化语境的建构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的动画电影已经在全球化发展中形成了本土化语境的建构。而我国动画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不自觉地呈现了全球化特征,特别是合拍片更难体现本土化特色,这就说明构建本土化语境的重要性。文化语境的不明确不仅会使外国观众提不起兴趣,也难以使本土观众产生文化认同。况且西方观众很少能看到一个关于现代中国年轻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挑战、梦想和希望。因此,《许愿神龙》的本土化语境建构,对中外观众来说既新鲜又感同身受。

影片在本土化语境的建构上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定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解与诠释,特别是对故事背景地“上海”做了充分的本土化表现。为了凸显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将上海都市圈与弄堂文化巧妙地进行了链接。试图深入中国现代社会,揭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都市生活中,不同阶层在生活上面临的不同困境,以及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使观众对真实的中国和上海有了全面的认知,也才能更好地移情到故事情节中去。不仅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可,也向外国观众介绍了更真实的中国。

(三)中国社会关系、思维模式、伦理情感表达

除了反映真实的中国社会风貌,表现本土特征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情节传达民族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以及民族情感和精神。《许愿神龙》与以往合拍片不同的是能够深入中国文化内涵,打破以往合拍片的固有印象,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现代社会关系、伦理情感表达,以及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上。

《许愿神龙》表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里阶层的悬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隔阂,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变化等现状。丁思齐和妈妈的母子关系,呈现了中国式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让孩子委屈。王俐娜和爸爸的父女关系,也表明了现代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急功近利,孩子自主意识的缺乏等问题。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也是现代社会父母子女关系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影片中对金钱、名誉的过度追求,对人生中珍贵情感的忽视等,不仅反映了真实的中国社会问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出现的共性问题。

另外,在叙事伦理的表现上,虽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观念受到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深远影响,但中国人细腻的情感、内敛的性格、勤劳善良的本质是没有变的。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也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叙事异化处理,既能让国外观众更了解真实的中国,也能引起国内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二、文本叙事的本土化创新

《许愿神龙》在叙事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上不只用中国元素表现中国文化的表层概念,而是深入中国文化内核。通过叙事题材、主题阐释、人物塑造、情节设定等几方面探索了本土化叙事的新模式。

(一)叙事题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迄今为止,合拍片的叙事题材少有深入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题材。《许愿神龙》则以“东方文化”为基底,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动画形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用合拍片形式来叙述中国故事,既能让国内观众感同身受,还可以潜移默化影响海外观众。特别是合拍片的叙事题材既要考虑中外观众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需要做好充分的国际市场调研。如果一味的按照本土市场定位就失去了合拍片的传播价值和意义。《许愿神龙》则以世界观众的审美标准,开启了讲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社会故事新模式。

该片通过藏在玉壶里的神龙,将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了微妙的联系。表现了在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财富与权力终将无法替代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谛。影片通过神龙的萌趣,逗乐了儿童观众,又通过丁思齐和王俐娜之间的友情、爱情故事、与父母的亲情故事,揭示了成人社会中情感的脆弱与生活的无奈,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显著,不同阶层人们在生活、思想上的差异和对比。整部影片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又使代表中国文化的“龙”成为世界观众新的关注点。

(二)人物塑造:中国典型人物的性格设计

典型人物塑造对观众的情感认同十分关键,能使观众移情到角色身上,置身于故事之中。想要体现本土化特征,设计出具有典型中国人物性格的角色十分重要。《许愿神龙》在典型人物塑造方面主要体现为:“神龙”代表的传统帝王特征,丁思齐代表的贫寒家庭的青年形象,以及王俐娜代表的中国富家千金的人物特质。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具有驱邪、避灾、祈福寓意。在中国封建社会,龙还是王权的象征,深受百姓喜爱与敬畏。作为一条神秘的东方龙,自然会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奇与关注。特别是成龙配音,更加赋予神龙“中国化”特征。将国际明星“成龙”和“神龙”进行捆绑营销也是引导全球观众观影的因素之一。因而,这条“龙”既开创了新的IP,表现了“呆萌、可爱、调皮”的现代特征,又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神韵,是一条被封印千年的帝王化身,拥有世界级品相的“中国神龙”。

而丁思齐和王俐娜是典型的中国人物设计。丁思齐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现实境遇,他们不仅出身普通家庭,且自身也难以跳出阶层。而王俐娜却是富家千金的典型代表,生活优渥,早早步入生活竞技场,开始了鲜花掌声的生活,却难以拥有普通人的快乐。除此之外,人物性格的本土化塑造也是该片的亮点,通过丁思齐和王俐娜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内敛的性格,情感表达的矜持,以及对家庭的重视,对亲人、朋友的关怀等鲜明特征。这些刻画无疑引起了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是外国观众了解中国人的重要途径,具有本土化叙事的重要战略意义。

(三)情节设定:尽显中国本土风貌及中国功夫

《许愿神龙》在情节设定的本土化叙事策略体现为对上海弄堂文化的细节刻画、邻里间的关系,以及上海现代大都市繁华景象的描绘。另外,对中国功夫的表现,无疑也是本土化叙事的有意策划。

影片忠实呈现了上海石库门老城区的风貌。弄堂里人们单纯美好的生活,以及对中国美食细节的刻画等,与上海繁华都市圈人情冷漠、金钱至上的生活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对上海风土人情的微妙呈现,以及弄堂文化的细节表现主要通过场景设计和人物设计呈现。创作团队通过实地勘察对“魔都”上海的老城区与繁华的都市街景进行了复刻。有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石库门、火遍全球的广场舞,还有正在流行的外卖文化,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等。通过同一座城市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差异对比,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反思由此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

此外,对角色的中国功夫植入无疑为影片本土化叙事增色不少。影片中丁思齐被反派追到一条死路,正在绝望之际,丁思齐脑海中闪现想变成武林高手的愿望,在神龙的助力下大秀中国功夫,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桥段,不仅表现了流畅的动作设计,还展示了丰富的镜头语言。值得注意的是,丁思齐的功夫动作与成龙的经典动作十分相似,因而又被称为“龙的传人”,既是对成龙动作风格的指代,又具有将中国功夫、中国文化传承、发扬下去的隐喻。

三、合拍片本土化叙事对国产动画的启示

《许愿神龙》的成功反映了合拍片本土化叙事的重要意义。影片对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对典型人物的本土化塑造,对叙事时空边界的设定、叙事文本的本土化延展等,为中国动画电影指明了新方向。

第一,重视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是本土化叙事的前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与“他国性”区别开来,表现出本土文化的差异,才能彰显合拍片的文化传播价值。但事实证明,表层叙事符号的堆砌无法代表民族性、唯有叙事主体的意识觉醒方能使动画由内而外焕发本土气息。在全球市场的推动下,动画制作的全球合作是必然趋势,但叙事主体身份的明确、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才能实现叙事形式与内容的文化统一性。只有从创作的各环节重视文化主体性建构,才能为作品赋予真正的本土化特色。

第二,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不能停留在经典IP的桎梏下。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对经典IP孙悟空、哪吒等角色的过度开发,势必导致本土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难以引起国外观众的兴趣,更容易使创作者陷入思维局限中。究其原因,一是难以逾越以往经典角色的高度;二是对经典人物的创新改编难以超越原型角色设计的思维定势。而本土型人物是民族文化滋养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行为习惯、动作,以及思维方式、品德修养等方面的中国特性。以往部分动画角色虽然包裹着民族元素的外衣,却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内涵,称不上是地道的本土型人物。而本土型人物塑造既可以激发国内观众的情感共鸣,也能使国外观众更了解中国人。只有深入到中国社会深处,挖掘符合现代社会本土典型人物的特性,才能开发出更多具有现代影响力的新IP,拯救国内经典动画角色匮乏的现状。

第三,故事时空的本土化再现是表现“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首先,场景设计不仅是视觉奇观的重要展现形式,也是事件发生地和人物塑造的背景,而场景的地域性特征也是叙事逻辑与人物塑造的根源。对中国观众而言,这种空间的表达会让人产生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其次,叙事时间也是本土化表现的重要方式,对传统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描述是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这也是为什么由经典神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经久不衰的原因。特别是对传统时空的现代化改编更能激起现代观众的全民共情能力。

综上所述,《许愿神龙》试图向世界介绍更具现代化的中国故事,这是合拍片本土化叙事的新视角与新尝试,对开发本土现代题材的动画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故事,让世界观众通过动画电影了解中国,感受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张峻晨.华语武侠电影的话语叙事: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建构[J].东南传播,2020(03):43-48.

[2] 张晶,李晓彩.“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张力——兼论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71-180.

[3] 杨晓林,王奕.全媒体语境中“新动画中国学派”之本体重建[J].民族艺术研究,2021(01):31-39.

[4] 宋凯.叙事重构:近年我国传统IP动画电影探究[J].当代电影,2021(01):160-164.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