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彩塑,在其数千年的传承中,依赖着匠人的经验累积和口传心授,后来又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汲取了古印度等外来文明的营养,成为中国传统雕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彩塑艺术是“塑”与“绘”的融合,既有立体(雕塑)的因素,又有平面(彩画)的因素,能“塑”的多为软性的泥料,阴干后上彩。随着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用的材料和技术增多了,于是我们尝试对传统彩塑进行新的探索,选用了“金、银、铜”等硬质金属材料,顺应时代继承并拓宽传统彩塑材质与表现力(图1)。
△图1 《弘一法师》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7kg 43×19×24cm
一、塑造与成型
在传统的泥质彩塑中,泥塑作为造型的最终形态,其性质在彩塑中就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比如陈设用的彩塑小品,其造型本身就需要整体,团块化,而不能有细长枝网状的造型,这是当代中传统彩塑很难跨过的材料缺陷。当把彩塑中的“泥塑”这一过程转换成“泥稿”的时候,就可在造型时候搭建临时的支撑骨架。有骨架的支撑就可方便地采用泥料来塑造了,传统的彩塑泥料有极强的可塑性,先把塑像所有骨架的地方都用泥先裹一遍,把骨架均匀地包裹其中,再把大形动态塑造出来,最后塑造局部与细节的变化。使用时,必须保持它的湿润,水黏土适合做雕塑,随着工作的进展和时间的流逝,黏土开始变干、变硬,可进行更多细微处和表面的精加工。
△图2 《鬼谷子》陈毅谦 综合材质彩绘 约9kg 50×44×50cm 2018
将完成的泥塑“底稿”用石膏进行翻模,取出黏土,产生一个空心的石膏模。把树脂倒入,凝固后打开石膏模,取出树脂塑像。使用各种刀具磨具等工具在树脂塑像上精修,进一步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其技术方法分为雕、刻、镂、琢等,也用精雕油泥做加法塑形。然后进入铸造环节用“失蜡法”,浇铸金银铜等金属材料成为各种复杂微妙的金属质彩塑坯胎(图2)。
二、彩绘与配饰
“硬质金属彩塑”能够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现给观者以绚丽多彩、典雅和谐的视觉效果,与其设色与配饰方面的独到运用是息息相关的。其主要是依据创作的主题、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以及作者的审美趋向等因素来进行搭配使用(图3)。
△图3 《信知胸次有庐山--张大千先生像》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35kg 72×33×30cm
在塑造宗教、神话、戏剧和古今小说人物时,“硬质金属彩塑”作品常有装饰性较强的用色,也有夸张写意性的用色。往往以明快的色彩和跳跃的线条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也大量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块,分层涂绘,细心渲染,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肤色和不同服饰,运用石青、石绿、朱砂、白粉、赭石、群青等各种颜料,表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质感和量感,产生众色炫耀的艺术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若塑造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时,“硬质金属彩塑”作品则多以肖像写实为主,多糅合西方美术,力求情景交融,还原其生活原貌。设色则一般较为淡雅,是根据其不同年龄、身份、性格而加以不同色彩的描绘,具有鲜活逼真之艺术特点。让观者觉得似乎有心脏的跳搏,和血液的流动(图4)。
△图4 《妈祖》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25kg 55×40×43cm
传统彩塑中的宗教、神话人物形象相对于写实雕塑来说,具有普遍性的归类特征。比如“佛”“菩萨““金刚力士”等形象会有比较相似的面孔。要区分其具体的身份,常常需要有明确的配饰道具。比如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其差异就在观音是化佛冠,而大势至菩萨是宝瓶冠;还有四大天王的法器,琵琶、宝剑、灵蛇、宝伞;财神的聚宝盆等,其形态最为华丽,装饰感也最为强烈。这些配饰则是采用錾刻、鎏金、花丝、镶嵌等金属工艺,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图5)。
△图5 《毗沙门天王像》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40kg 88×63×45cm
“硬质金属彩塑”是经过“泥稿、模型、铸造、彩绘、配饰”的制作过程。相对于传统泥质彩塑,其过程中增添了“翻模 、修模,铸造”三个流程。“彩绘”则是从泥胎上直接涂绘转移到了在金属表面进行上色,而泥塑造型就成了造型本身,而非彩塑的终极材料。“硬质金属彩塑”在传统彩塑造型的基础上拓宽了材料的强度、耐久性以及表现力(图6)。
△图6 《高山仰止唯虚云》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25kg 37×37×28cm
中国彩塑是世界雕塑之林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彩塑艺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因材施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先进的技术,我们有能够优于古人很多的创作环境与材料工具以及涉猎更多相关资讯。用好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遵循正确认识,创造性的继承和转化中国彩塑艺术,是当代彩塑艺术工作者的时代课题。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