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谦:浅谈中国传统彩塑中硬质金属彩塑技法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22-12-13 10:38:00

已关注

中国传统彩塑,在其数千年的传承中,依赖着匠人的经验累积和口传心授,后来又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汲取了古印度等外来文明的营养,成为中国传统雕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彩塑艺术是“塑”与“绘”的融合,既有立体(雕塑)的因素,又有平面(彩画)的因素,能“塑”的多为软性的泥料,阴干后上彩。随着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用的材料和技术增多了,于是我们尝试对传统彩塑进行新的探索,选用了“金、银、铜”等硬质金属材料,顺应时代继承并拓宽传统彩塑材质与表现力(图1)。


图片 图1 《弘一法师》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7kg 43×19×24cm

一、塑造与成型

在传统的泥质彩塑中,泥塑作为造型的最终形态,其性质在彩塑中就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比如陈设用的彩塑小品,其造型本身就需要整体,团块化,而不能有细长枝网状的造型,这是当代中传统彩塑很难跨过的材料缺陷。当把彩塑中的“泥塑”这一过程转换成“泥稿”的时候,就可在造型时候搭建临时的支撑骨架。有骨架的支撑就可方便地采用泥料来塑造了,传统的彩塑泥料有极强的可塑性,先把塑像所有骨架的地方都用泥先裹一遍,把骨架均匀地包裹其中,再把大形动态塑造出来,最后塑造局部与细节的变化。使用时,必须保持它的湿润,水黏土适合做雕塑,随着工作的进展和时间的流逝,黏土开始变干、变硬,可进行更多细微处和表面的精加工。


图片 图2 《鬼谷子》陈毅谦 综合材质彩绘 约9kg 50×44×50cm 2018


将完成的泥塑“底稿”用石膏进行翻模,取出黏土,产生一个空心的石膏模。把树脂倒入,凝固后打开石膏模,取出树脂塑像。使用各种刀具磨具等工具在树脂塑像上精修,进一步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其技术方法分为雕、刻、镂、琢等,也用精雕油泥做加法塑形。然后进入铸造环节用“失蜡法”,浇铸金银铜等金属材料成为各种复杂微妙的金属质彩塑坯胎(图2)。

二、彩绘与配饰

“硬质金属彩塑”能够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现给观者以绚丽多彩、典雅和谐的视觉效果,与其设色与配饰方面的独到运用是息息相关的。其主要是依据创作的主题、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以及作者的审美趋向等因素来进行搭配使用(图3)。


图片 图3 《信知胸次有庐山--张大千先生像》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35kg 72×33×30cm

在塑造宗教、神话、戏剧和古今小说人物时,“硬质金属彩塑”作品常有装饰性较强的用色,也有夸张写意性的用色。往往以明快的色彩和跳跃的线条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也大量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块,分层涂绘,细心渲染,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肤色和不同服饰,运用石青、石绿、朱砂、白粉、赭石、群青等各种颜料,表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质感和量感,产生众色炫耀的艺术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若塑造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时,“硬质金属彩塑”作品则多以肖像写实为主,多糅合西方美术,力求情景交融,还原其生活原貌。设色则一般较为淡雅,是根据其不同年龄、身份、性格而加以不同色彩的描绘,具有鲜活逼真之艺术特点。让观者觉得似乎有心脏的跳搏,和血液的流动(图4)。


图片 图4 《妈祖》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25kg 55×40×43cm


传统彩塑中的宗教、神话人物形象相对于写实雕塑来说,具有普遍性的归类特征。比如“佛”“菩萨““金刚力士”等形象会有比较相似的面孔。要区分其具体的身份,常常需要有明确的配饰道具。比如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其差异就在观音是化佛冠,而大势至菩萨是宝瓶冠;还有四大天王的法器,琵琶、宝剑、灵蛇、宝伞;财神的聚宝盆等,其形态最为华丽,装饰感也最为强烈。这些配饰则是采用錾刻、鎏金、花丝、镶嵌等金属工艺,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图5)。


图片 图5 《毗沙门天王像》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40kg 88×63×45cm


“硬质金属彩塑”是经过“泥稿、模型、铸造、彩绘、配饰”的制作过程。相对于传统泥质彩塑,其过程中增添了“翻模 、修模,铸造”三个流程。“彩绘”则是从泥胎上直接涂绘转移到了在金属表面进行上色,而泥塑造型就成了造型本身,而非彩塑的终极材料。“硬质金属彩塑”在传统彩塑造型的基础上拓宽了材料的强度、耐久性以及表现力(图6)。


图片 图6 《高山仰止唯虚云》陈毅谦 银质彩绘 约25kg 37×37×28cm

中国彩塑是世界雕塑之林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彩塑艺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因材施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先进的技术,我们有能够优于古人很多的创作环境与材料工具以及涉猎更多相关资讯。用好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遵循正确认识,创造性的继承和转化中国彩塑艺术,是当代彩塑艺术工作者的时代课题。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