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冈丨佛塔的形制演变

王烜华 张旭云

2022-12-28 11:42:00

已关注

云冈石窟的佛塔,自昙曜五窟初成之后,大约经历了从塔窟、塔寺到洞窟内外壁立的发展过程


其中心塔柱窟之塔的演变,渐趋中国化、多样化;其石窟壁面之塔,也日益中国化、多样化和龛式化,展现出北魏佛教与云冈艺术发展的独特魅力和内在规律。特别是石窟佛龛之间或龛像两侧雕刻塔形,是云冈中期洞窟壁面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第7、8窟伊始,第9、10窟,第1、2窟,第5、6窟等,塔形具有强烈的规划设计性质,是这种装饰艺术的主创之地。

图片

第7窟后室西壁第一层龛间方形塔

从第7、8窟和第9、10窟壁面龛像间的外来方形层塔,到第1、2窟和第5、6窟的中华阁楼式层塔,充分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进程。

图片

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两侧双夜叉塔柱

这种不同文明、不同艺术风格火花四溅的建筑、装饰艺术尝试,导引了云冈石窟激情迸发的创新运动。


从国家工程中的中心塔柱与对称性塔形布局,到善信私人投资的小石窟、龛窟、壁龛中塔的运用,供养塔与装饰塔尽情发展,简约化、实用化、随意化的创作轨迹未曾停歇。


在洞窟内壁,龛像之间的佛塔单独而立,犹如中心塔柱之设;龛像两侧的双塔,则是对中期大型石窟装饰塔的承袭,不仅有第5窟南壁对称刻出的大型中国式双塔,也有第11、第13等窟装饰壁面龛像的双塔。

图片

第5窟南壁东西两侧大象驮塔

与此同时,双塔又被创造性设立在第5-23窟、第11-9窟、第12-1窟和第12-2窟等龛窟门两侧。总之,云冈中后期佛塔的循序渐进式演化,成为北魏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片

第11-9窟窟门两侧双塔

纵观云冈佛塔之塑造,虽然有覆钵塔、方形塔等印度及西方样式,但数量最大的还当是中华本土自汉代始业已成形的“阁楼式塔”。


为便于读者较准确地认识云冈佛塔,我们引用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云冈做实地调查后发表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所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对云冈佛塔总结的九个特征,分列如下:


1.平面全限于方形一种,多边形尚不见。


2.塔的层数,只有东部第一洞(现编号第1窟)有个偶数的,余全是奇数,与后代同。


3.各层面阔和高度,向上递减,亦与后代一致。


4.塔下台基没有曲线枭混(装饰线角之一种)和莲瓣,颇像敦煌石窟的佛座,疑当时还没有像宋代须弥座的繁缛雕饰。但是后代的枭混曲线,似乎由这种直线枭混演变出来的。


5.塔的屋檐皆直檐(但浮雕中殿宇的前檐,有数处已明显的上翘)无裹角法(装修形式之一种),故亦无仔角梁(古建筑木作结构的构件)、老角梁之结构。


6.椽子仅一层,但已有斜列的翼角椽子。


7.东部第二窟(现编号第2窟)之五层塔浮雕,柱上端向内倾斜,大概是后世侧脚(增加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施工方式之一种)之开始。


8.塔顶之形状,东部第二洞(现编号第2窟)浮雕五层塔,下有方座。其露盘(塔刹相轮)极像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其上忍冬草雕饰,如日本的受花,再上有覆钵,覆钵上刹柱饰,相轮五重顶,冠宝珠。可见法隆寺刹上诸物,俱传自我国,分别只在法隆寺塔刹的覆钵,在受花下,云冈的却居受花上。云冈刹上没有水烟,与日本的亦稍不同。相轮之外廓,上小下大,(东部第二洞浮雕)中段稍向外膨出。东部第一洞与中部第二洞(现编号第6窟)之浮雕塔,一塔三刹,关野谓为“三宝”之表征,其制近世所没有。总之根本全个刹,即是一个窣堵坡。


9.中国楼阁向上递减,顶上加一个窣堵坡,便为中国式的木塔。所以塔虽是佛教象征意义最重的建筑物,传到中土,却中国化了,变成这中印合璧的规模,而在全个结构及外观上中国成分,实又占得多。如果《后汉书· 陶谦传》所记载的不是虚伪,此种木塔,在东汉末期,恐怕已经布下种子了?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