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白皮书:中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研究(2012-2022)

服装设计师杂志

2022-12-30 11:51:00

已关注

设计学白皮书:

中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研究(2012-2022)

White Paper on Desig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sign Discipline (2012-2022)


曹芳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研究方向:设计史、设计理论、博物馆展示设计、美术考古、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

蔡淑娟: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设计管理与设计策划。

祝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


摘要:本文对中国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挑战、机遇、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定性的比较分析与研判,调研与梳理中国目前设计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与概况,总结其特色与问题,并对下一阶段如何建设设计学提出策略性建议。研究认为,设计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复杂,知识生产与学科建制互动的基础之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并在学科基础理论创新、学术领域拓展、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等方面形成了分化。


关键词:中国;设计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research will compare, analyze and judge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design in China qualitatively, investigate and sort out the history and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design in China at present,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trategic suggestions on how to build design in the next stag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desig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cipline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y presen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formed differentiation in the aspects of discipline basic theory innovation, academic field expans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 etc.


Key words: China; Desig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rend


2011年随着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设计学正式明确为国家一级学科,取代了此前“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与新时代同步,作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从2012年开始正式招生,到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将其从艺术学门类移入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至今已整整十年。回望十年来中国设计学学科发展历程,设计学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汇发展中日益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既体现了设计学学科建设初期的传统赓续,也体现了作为交叉学科的拓展与丰富,凸显出设计学学科发展的新变。今后作为交叉学科的设计学,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所交叉的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和比重,如何与这两门主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交叉,设计学自身的核心知识体系又该如何定位等,都是亟需讨论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

中国“设计学”的前世今生

19世纪后半叶,中国各地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就出现了“图画手工科”等方面的课程与教育。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一度将目光转向近邻日本,与现代设计所对应的“图案”学科基础逐步奠定。其中,陈之佛在留日归国之后,编写了《图案法ABC》《图案构成法》等著作,成为早期设计教育的主要参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设计学习的对象转向了欧洲,此时正值西方现代艺术史、设计史上各种流派纷呈,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包豪斯学校也在德国异军突起,提倡将艺术与手工艺的重点置于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设计上。此时继“图案”一词之后,中国又出现了“美术工艺”及“工艺美术”的提法。


尽管1950年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就设有实用美术系,但追溯新中国的设计学科,一般都会将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作为开端。80年代之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展的是以广义的“工艺美术”(含手工艺与实用美术)创作实践为主的教学,这里的实用美术其实就相当于设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设计“三大构成”教学体系登陆广州,进而风靡全国,之后出现了摒弃“工艺美术”传统,转向以“三大构成”为中心的现代设计体系。这一过程中,“工业设计”逐渐浮出水面并大行其道。20世纪70年代,“工业美术”一词在中国开始得到应用,197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率先成立了工业美术系。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院校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系。随后各大美术院校为响应中央“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的号召,纷纷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着手为国家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由此,“工业设计”成为了新的风向标,原来没有设计专业、又同时具备相关设计能力与条件的高校也逐渐开设“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因此,1986年教育部将“工业设计”确定为专业教学目录之一,1987年“中国工业美术学会”也正式更名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于1983年建立工艺美术学系,旨在加强理论研究,同时在实践类院系的专业名称和教学课程中也有“染织服装设计”“装潢(装璜)设计”“室内设计(后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等提法,并于1984年建立工业设计系。至此,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业设置中出现了称为“某某设计”的具体设计实践门类与称为“工艺美术学”的理论类专业并列的局面。这种局面也几乎完全体现在了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制定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在这一版学科专业目录中,既有具体领域的设计实践类学科,也有命为“工艺美术学”的理论类学科,但并无统一涵盖各个具体设计领域的设计学科。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最终促使了1997年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目录中将“工艺美术”更名为“设计艺术学”,设置在文学门类中,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辖的二级学科。在这一阶段,各地高校原有的工艺美术类教育也纷纷变身为“艺术设计”,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重新开办了艺术设计系科。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逐渐严格推行,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对于高质量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强,对不同种类产品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体现个性化,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猛增。我国工业设计教育重要推动者之一柳冠中曾指出“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1]也有学者统计中国工业(产品)设计教育的规模已位列世界第一。[2]在这种背景中,由于设计与设计人才的需求暴增和设计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设计学最终明确为一级学科,并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但是在这一阶段,作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仍然置于艺术学门类下。


2012年至今的新时代十年间,由于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向工学所抛出的橄榄枝,众多传统的理工学科领域学者转入设计学领域。以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综合性院校,分别从原有的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计算机等已有基础介入设计领域,整合校内资源成立设计类学院。同时,这些新兴的设计院校大举“学科交叉”的旗帜,不断提出新概念,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此前国内以美术院校为主导的设计教育格局造成很大的冲击。经过这些后来者在最近十年间的快速发展与呼吁,2022年最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作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设计学(可授予工学、艺术学学位)登场,预示着未来十年的设计学还将进一步突破传统的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科从不同角度来参与建设。

全国重点高校设计学学科发展现状

(一)大陆

本文所讨论的学科建设,主要指的是新时代十年间(2012-2022)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和学术研究层面的设计学成果,其代表性学术机构主体是具有设计学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不同于本科教育层面的设计类专业。限于篇幅,本文所调研的主要是国内具有设计学博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大陆地区设计学学科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各高校设计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科研与产出的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


1、艺术学背景设计学科的创新发展

艺术学背景的设计学科主要指的是各地美术、艺术院校代表的设计学科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与设计学科的前身“工艺美术”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中也往往偏重设计的理论、历史与审美等层面。其中的代表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类专门的美术或艺术院校根据时代的需要,有不少也开展了工业设计教育或设置有专门的工业设计系或学院。从整体上来说,它们的工业设计仍然具有美术或艺术的气质,从而与理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和交叉学科的设计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最早的高等设计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为中心,教学内容除了工艺美术基础理论外,“具体技能的训练成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侧重所在”,[3]这种教学体系被各地美术院校争相效仿。同时,由于这类院校的美术和艺术特质,其设计专业往往具有强烈的美术色彩,更侧重于人文学科。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但由于院系设置的相对独立性,合并入清华大学之后的美术学院在设计学方面并没有发生外界所猜想的那样大规模的交叉,而是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和专业设置。当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也不断在改革,设立了“信息艺术设计”等新的学科增长点。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之后,清华大学于2015年创办了全球创新学院(GIX)、2016年成立新雅书院,其中分别设置有“智慧互联”双硕士学位项目的设计学方向和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培养方向;并于2017年成立未来实验室,探讨艺术与计算机的交叉实践。由于这些新的学科方向尚成立不久,进入实际运作和人才培养则更晚,缺乏落地成形的设计作品,还没有积累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期那样大规模的实践成果。近十年来,在设计学理论研究方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没有继续扮演行业引领者的角色。换言之,交叉学科门类的设计学对于清华大学而言也刚刚起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设计学科的传统优势及其与清华工科的深度融合。


中央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教育在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曾长期停办,一直到1993年在壁画系恢复设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5年成立设计系,并于2003年成立设计学院。设计系成立之后的十几年间,中央美术学院开启设计基础教育改革,并在平面设计、建筑环境设计、产品设计、首饰设计、摄影与数码媒体设计等领域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探索,一度引领了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改革的潮流。随着交叉学科设计学的异军突起,该院为了紧跟时代,近年来再度开启教学改革,具体做法是强调专业间的融合发展,开辟了艺术与科技、创新设计、社会设计、生态危机设计及系统设计等专业方向,但已经难以像21世纪初那样引领业界方向。究其原因,这些探索体现出美术学院在新技术崛起面前的不甘示弱,但由于缺乏工科的相关资源,且存在过于西化、忽视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设计智慧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传统优势,暴露出评论界所谓“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危机”。[4]


中国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系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系科调整时,迁系至北京组建中央工艺美院,但是1958年重建了工艺美术系,后来又不断分化为具体方向的不同设计系。虽然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科发展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但在传统设计学科发展的大格局中以“中西融合”“传统出新”两条学术脉络相贯通。2004年在上海的分校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希望依托上海地域特点,构筑设计教育高地。2017年在良渚未来新校区创设“创新设计学院”,明确提出以“艺术、科技、商业”高度融合的创新设计学科为主体,围绕长三角的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特色和优势,开设艺术与科技、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三大专业。在发展理念上,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东方设计学”等学科建设中有影响的新思路。但总体上,该院也存在着与杭州当地的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不够等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的设计学科创建于1912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学脉清晰,其设计教育理念与学术研究基础是学科之滥觞。一直以来,立足于艺术院校综合资源优势,以史学创新与理论转化带动多学科交叉“实验性教学”的探索。近年来,设计学院在设计管理与策划等新兴领域内进行了跨学科的探索。2008年工业设计系从设计学院中独立出来,改建为工业设计学院,主要侧重“生态教育”理念,在“艺术+科技”的创新融合模式下探索工业设计各领域传统启迪创新的研究。但一定程度上,该院的设计学科也受制于南京设计产业发展的现实,在产学研互动方面还有值得探索的空间。


此外,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在设计教育、设计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在近年来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反而显得有所衰落,梯队建设未能很好地传承历史优势,以往的优势不再明显。而目前唯一的一所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卓有特色,然而又受制于没有博士点,发展受限。总体来看,这些国内知名的美术或艺术院校开展设计教育较早,不仅具有丰厚的艺术设计教育资源和成果,而且近年开始根据学校原有的特色设计资源和地域产业优势,从工业、产业、商业或科技等不同领域向理论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创新设计、设计管理、交互设计、生态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等方面涉足。但是也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以美院特有的人文精神为主轴,由于美术或艺术院校的艺术特质,这些学校的设计学科往往具有强烈的艺术和人文色彩,但是其师资结构也决定了在学科建设上实现转型与突破的困境。其次,虽然美术类设计教育积极向创新设计转型,但是涉足这些新兴的设计领域不久,且缺乏相关资源的支撑,尚没有突出的设计成果。最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新技术非这些院校所擅长,而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等优势学科又备受冷落,因此个别院校片面追赶新技术和新概念,使之较容易迷失发展方向,反而丢失自身的办学特色。换句话说,较为长久和深厚的设计教育办学传统,一方面赋予这些院校历史底蕴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不能及时摆脱历史的惯性,因而较难突破传统的桎梏,目前很多设计教育改革多停留在“观念先行”的层面。


2、现代化浪潮中的工业设计改革

工业设计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浪潮兴起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学科专业方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尤其是外观设计滞后的问题突出,因此早期工业设计主要关注工业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工艺等方面。现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制造强国的目标下,中国工业设计在传统机械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出新概念、新技术。根据各院校工业设计的设置背景和教育侧重的不同,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美术或艺术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前述已详;另一个就是理工科综合性院校,代表是江南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理工类、科技类大学等。


江南大学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1960年国家轻工部为改进轻工业产品造型和包装,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建立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后几经更名并不断扩大设计教育办学规模,于1995年成立设计学院,学科设置全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设计学院之一,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各有特色,其中轻工产品和产业设计仍是其优势学科,体现了与轻工类产业结合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和江南大学就一直在业内扮演改革引领者的角色。2011年以来,随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缺乏工科资源的危机逐渐显露,作为综合大学的江南大学的教学改革备受业界瞩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无锡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该院设计与产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湖南大学的工业设计是国内工业设计的先行者之一。1977年湖南大学受一机部委托设置“机械造型及制造工艺美术研究室”,后几经易名和不断扩大规模,始终以机械工业设计为核心。2003年12月工业设计系更名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近年该学院对原有的工业设计教育进行了改革和升级,关注学科发展与经济、产业、社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联系,希望培养出具有学科交叉的领军型设计人才。但机械造型与制造工艺仍是湖南大学的传统优势设计专业,对“新工科”理念的体现还不多,艺术方面特色也还不够鲜明,尚未能像浙江大学、同济大学那样对整个设计学带来颠覆性的冲击。


国内理工、科技类综合大学的设计学科一直是设计学的重要生力军,尤其以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为代表。但总体而言,这些院校往往固守个别特色专业学科,整体设计学科建设在国内设计学领域特色还不够鲜明。其中,武汉理工大学是坐落在武汉这座“设计之都”的唯一一所设计学博士培养单位,早在2003年9月该校就取得了设计艺术学博士授权点,也是中南地区首个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站单位。虽然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置有艺术设计学专业,进行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同时2021年开始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领域涉足,但是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理工科背景使得其设计学科建设仍然依托材料、交通、汽车等优势学科,持续在传统领域着力。在工业设计以外的其他设计领域,尤其是与人文和艺术交叉的领域等乏善可陈。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则分别继承了此前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后一度更名为北京艺术设计学院)设计教育的成果,尤其是前者曾是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因此它们的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与国防军工和工艺美术领域密切相关。此外,若说工业设计诞生之后的第一次浪潮是从机械制造业切入,那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是工业设计第二次浪潮中从计算机领域切入设计教育的代表,其致力于以网络传播为特色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但总体来说在设计领域还显得比较沉寂。


我国另有一些以服装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学科,如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还有一些专科的设计教育广泛存在于国内的农业大学、林业大学、地质大学、石油大学、邮电大学、传媒大学、印刷学院等专科院校,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设计学科对于整个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助力,但对学科整体的范式性贡献还不甚突出。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的工业和产品设计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这方面的教育仍存在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设置工业设计的院校以理工科类院校为主,其师资队伍和生源主要来源于理工科背景,较为缺乏人文和艺术知识体系与素养。而美术院校工业设计的大部分教师和生源从高中开始则主要接受的是文科教育,缺乏开展工业设计足够的理工知识,甚至是讲授的内容与原来传统的工艺美术无大差别。虽然近十年来两派不同风格的工业设计院校也在极力弥补师资的失衡,但是短时间内仍然无法弥补各自先天缺失的学科素养基因,因而也就无法进行妥善的和深度的融合。二是虽然这些院校一般设立有进行实习和实践的机房、实验室等设备和条件,有些有条件的高校还购置有3D打印、VR和增强现实设备等,但是这些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学生所用的设备明显落后于变化。即使是和时代同频的设备,也由于使用代价较高,只能是体验式的浅尝辄止,而不能持续与深入的研究与开发,更遑论很多高校由于对设计专业教育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很多设备并不齐全。三是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对设计专业重视不够,而且在现行的学科和职称评价体系下,设计专业及其教师在各自学校的评审中并不占优势,因而仅少数高校持续发力并形成了较具特色的工业设计学科。四是虽然这些院校也纷纷对其设计学科发展理念进行升级,专业名称或模块名称看似“高大上”,然而面对新技术、新概念的实际敏感程度还不够,大部分内容可谓“换汤不换药”。


3、跨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沿趋势

进入到21世纪,国内开始涌现出对包豪斯式设计教育和研究的理性反思,而且随着大量新概念、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设计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理工类院校在设计领域的强势介入重新定义了当今国内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的格局。这一时期开始大力主张设计学科的交叉性,主动接触以往艺术设计领域缺乏交流的自然科学,吸引了大量工科人士进入设计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交叉为鲜明旗帜的设计学院、学科群或专业,这一类设计教育的代表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


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长期以来以建筑学教育为基础。2009年同济大学成立设计创意学院,2015年该学院才正式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次年开始招生,但以其工科化、国际化的办学思维和办学模式迅速与国内此前的艺术设计乃至工业设计教育拉开距离。2021年10月,同济大学启动跨学科的学科群建设,成立“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该学科群汇聚了以设计学领头,带动其他6个理工科学院的11个一级学科,以“设计驱动创新”为引领,聚焦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该学科群的正式成立,意味着同济大学设计学与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同济“大设计时代”正式开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济大学有很好的发展理念,但还缺乏与之对应的大型设计项目、设计作品来与之呼应,在基础理论建设特别是中国传统设计研究方面也还存在诸多缺环。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专业成立于1986年,主要涉及工业设计领域,并于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7年12月上海交大整合全校设计类学科的优质资源,将建筑系、设计系及风景园林系重组成立了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以“创新设计”为学科群,并已将其列入该校“双一流”重点建设的17个学科群之一,该学科群也入选了“创新设计”国家双一流学科群,2018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该学院在传统优势设计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向职能设计理论与方法、体验和交互设计、设计管理与社会创新等领域发展。但由于目前只是将几个不同单位的学系整合到一个学院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仍未有较大起色,因此该院的设计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注重技术,忽略艺术、创意等设计学核心专业知识的弊端。


浙江大学设计学科于1990年创立,依托浙江大学综合性高校的优势,形成了工程科技与文化艺术的一定融合。目前,浙大设计教育拥有4个以计算机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研发设计平台,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切入设计领域是浙江大学设计教育的显著特色。目前浙江大学的设计教育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在艺术与考古学院中设置有设计艺术系,偏重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二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置有工业设计专业,侧重于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三是2011年浙江大学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了国际设计研究院,打造创新设计的学科交叉开放平台,来自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在此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致力于创新设计。但目前这种设计创新模式存在与“设计”内核的关系不够密切的弊端,有把计算机领域的问题直接等同于设计问题的“简化论”倾向,该校的两个设计专业在前沿、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传统的艺术、考古方面结合的探索也还显得不够。


总体来看,上述高校都是国内一流高校,具有较强的理工科背景和传统,同时之前也有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因而能够从各自优势学科抓住时代潮流与需求,切入到设计学科,并重新定义设计学学科的内涵与概念。但他们的交叉和创新设计实践时间均比较短,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事情,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则更晚。虽然这些院校的设计学科对整个行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但目前提出的概念较空泛和宽泛,与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的结合常常流于表面,忽视设计的本体,并未形成清晰的设计的核心理念,也尚未在该学科的理论方面体现出实质性的理论贡献,与人文和艺术的融合仍有很大空间,也尚没有比较突出和落地的代表性设计成果。换言之,这些院校的所谓设计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仍然处于探索和摸索之中。但不可质疑的是,跨学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设计学科建设的主流方向,正因为这方面的探索刚开始不久,因而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港澳台


1、香港

香港和澳门的设计学趋势与本土设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两个地区的设计业的兴起首先都是从平面设计领域开始。20世纪70年代,香港一跃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由于平面设计在商业推广上有着显著作用,使得香港的设计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蓬勃发展。早在1967年香港理工学院成立了设计学院,这是迄今香港开办设计学院最具影响力的综合大学。更为重要的是,70年代设计教育已成为香港中小学的必修课,为高等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5]。至80年代末香港已开办设计院校12所。在学制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设计教育以英国学院体系为基础,从而与内地迥异。


目前,香港理工大学一直是香港设计教育与研究的重要枢纽,学院成就备受国际认同。在21世纪之前,香港理工大学设计教育以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享誉世界。然而随着世界工业化浪潮的不断升级,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也在传统优质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向新兴的多媒体设计、设计服务、设计管理等方向延伸,并着重激发创新设计。香港其他几所高校也设有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如香港大学设计专业主要是建筑方向,该校美术博物馆的工艺美术收藏在香港高校中也首屈一指;香港城市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为建筑专业和创意媒体方向,与传播学关系密切,近年来取得较快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在工程学院和理学院均开社有学习设计与科技课程,香港浸会大学的艺术设计则主要是视觉研究方向,两校艺术史研究也与设计有一定的交叉。但香港设计学学科建设中基础理论研究比较滞后,近十年来也缺乏大型的设计实践项目,随着香港经济逐渐失去亚洲领先的地位,设计学科建设与前沿理念的结合方面优势也不再明显,近十年来已逐渐落后于内地的发展速度。


2、澳门

澳门的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商业广告设计为主的私人教育,至1993年澳门政府才把带有业余性质的“视觉艺术学院”逐步重整为“艺术高等学校”并入澳门理工学院[6],开办设计课程,澳门的正规设计教育学科建设也从此开始。目前,澳门的高等设计学科主要存在于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


澳门理工大学在原有设计教育基础上,于2000年开始开设全日制设计学士学位课程,其中设计学包括三个方向,分别为数码媒体设计、空间展示设计和平面与广告设计,并提供跨领域的艺术设计硕士学位课程。澳门城市大学侧重于城市管理设计,并成立了创新设计学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澳门回归后新设立的澳门科技大学,该校拥有内地批准的设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目前教育部授权的唯一一所民办(私立)设计学博士授权单位。在学科建设方向上偏重设计理论、设计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邀请诸多内地专家加入博士生指导和科研团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并吸引了大量内地的学子。但总体而言,澳门地区的设计学科建设特色还不够清晰和明确,始终处于追随内地的发展阶段。


3、台湾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复苏并开始快速发展,催速了广告设计的发展,带动了台湾平面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并促进了台湾工业设计教育的产生。但是这种状况仍脱离不了日本设计的影响,并引起了对设计界的反思,开始向西方学习,因而包豪斯式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开始在台湾落地生根,其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但在21世纪之前,台湾的设计教育主要是沿袭日本和欧美[7],后来逐渐开始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理念与目标。到目前为止,台湾的设计教育已经建立起从专科到博士层次的完整体系,但招收设计学博士学位的院校比较少,且缺乏知名的综合类高校。


根据设计学科侧重方向的不同,台湾地区尚没有一家综合性的设计院校。在研究生教育(当地称为研究所硕士班或博士班)方面,有些院校的设计教育是以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为主,代表是台湾科技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第二类偏重艺术或美术教育,以平面设计为主,代表高校有台湾艺术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第三类以服装设计教育为主,代表是实践大学。第四类以建筑设计为主,代表院校是成功大学和东海大学。另一方面较有特色的是,台湾设计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注重设计竞赛,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新一代设计展”(简称YODEX)。2007年“新一代设计展”被列为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与米兰家具展、挪威设计日等国际知名展览齐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学生设计人才与创意的交流平台。相对而言,台湾地区的设计研究生教育更多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设计研究方面体现出对于美国经验主义实证研究的简单模仿,片面重视统计数据和微观研究,缺乏思想性和深度,尤其是对设计学科前沿理念的探讨远远落后于大陆地区。


纵观港澳台的高等设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借鉴西方理念,服务本地产业需求。早期以广告设计带动的平面设计教育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人才的需要,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开始逐渐设置不同专长的设计教育和设计专业。同时,当地政府对设计均比较重视,不同政府部门或投入资金、或提供政策支持、或主导设计展赛的举办,形成了官、产、学、研为一体的设计学理念,在国际交流方面也有突出的优势。但是由于港澳台产业和地域范围的限制以及体制的差异,不如大陆的产业与工业链完整,也不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尤其是在自觉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尤显滞后,缺乏统一的学科规划,人才流失严重。因而处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它们的交叉设计和创新设计产业受限较大,较难在短时间内大幅扩大和迅速提升。

未来设计教育的主流——学科交叉

2022年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暂时不论“设计”专业学位,分别有两个一级学科与“设计学”有关,一是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设计的历史、理论与评论研究,二是交叉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一级学科。有学者认为,前者对应的是“Design Studies”的人文研究的范式,后者对应的是“Design Research”的实证研究范式,具有明显区别。但我们认为,交叉学科设计学应该是一种同时包容了“Design Studies”和“Design Research”两种范式的综合设计研究,这才是“交叉”一词的本意以及设计学“学科间性”的体现。[8]通过对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历程的简要梳理以及对全国重点设计研究生教育高校(以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调研,我们认为交叉学科应是设计学科建设未来的主流,也内在包含了传统的人文范式的设计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来设计学科的发展与开拓都将深化交叉学科之路。即便是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仍存在艺术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设计”,也必然在今后走向学科交叉。


(一)当前设计教育的困境需要学科交叉


以往人们总喜欢把艺术与技术分离来看待,艺术设计专业只注重艺术的培养,工学类中的设计专业只注重科技的开发,两者不能很好地统一。纵观全国设计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情况,可知目前我国推行的设计学科总体上是以艺术类院校和理工科院校为主的两大体系。虽然综合类院校近年在设计学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较大进步,高举“交叉设计”“创新设计”旗帜的院校实践时间不长,目前而言尚仍无法与前两类院校比肩。尤其是我国还存在大量师范类大学,这些师范类大学往往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有出色的资源,近年来也纷纷走向综合大学的建设,增设了艺术设计类学科。虽然许多重要的师范大学还没有设计学的博士点,总体而言也还没有建设出成熟的设计心理学、设计教育学等特色方向,但综合大学在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也已开始突显。


相对而言,艺术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在设计教育中沿袭了自身的惯性与特色,在教学中和人才培养方式上打上了各自的烙印。艺术类院校的生源大部分为艺考生,理工科院校教师和生源主要是理工科教育背景,进入大学以后,拥有不同背景的他们所面临的产品设计教学侧重点也不一样。理工科类的设计教育注重产品的内在结构以和产品的技术革新,而艺术类的设计教育侧重产品外观和产品体验,这两种教学都基本无法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虽然学界目前已经认识到设计教育的传统模式与交叉学科的学科定位严重不符这一根本性问题,但就现状而言,除了极少数融合、交叉的案例外,大部分高校对这一问题仍缺乏改变和行动力。


(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设计需要交叉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当下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语境,大量学科涌入设计领域,设计所面对的设计对象也产生了很大变化,逐渐延伸出服务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智能设计、生物设计、生态设计、算法设计、产业设计、社会设计等类型,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在不断扩张和演变,从业者的身份也越来越多元化。


目前从设计交叉研究的实践看,与设计学交叉的领域也并非仅限于艺术学和工学,在大的学科门类上还包括了历史学(主要是博物馆展示设计领域)、理学(主要是生态设计和环境设计领域)、管理学(主要是设计管理领域)、教育学(主要是设计心理学领域)、哲学(主要是设计美学领域)、文学(主要是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和出版领域)等,可谓方兴未艾。这就意味着要打破设计领域的各个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注重不同大类学科之间的交叉,强调跨学科能力和全局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加强设计专业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如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科目,管理、经济、传播等社会科学,以及工业工程、科技、互联网、计算机等理工科目。同时,需要加强基础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具有核心基础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不管从内部变革还是从外部借鉴来说,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和国家政策都明确需进行多学科交叉的设计教育。


(三)交叉学科设计学实践已经大规模开展


自2011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后,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学科交叉探索,2022年学科目录中对设计学“交叉学科”地位的明确只是一种迟来的肯定。这主要表现在新机构设立与学科的融合、新兴领域人才建设等方面,设计学科建设呈现出涉及学科广泛、参与人数众多等新态势。


在新机构和学科融合方面,不仅上述所列举的高校在近年进行了大力度的“交叉设计”学科群的开设与建设,还有一些美术和综合性院校也希望抓住时代脉搏,开启设计教学改革,升级设计教学理念。如近年来美术学院纷纷增设“服务设计”“社会设计”“艺术与科技”“健康产业设计”“未来工程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多元学科交叉的领域,体现出传统设计学科积极转型的迫切心愿。但我们也发现,不同院校的设计研究生教育方向,彼此之间也很少重合与交叉,体现出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的某种实验性和随意性。


在人才建设方面,很多新兴领域由院士或理工科专家学者领衔,他们瞄准新发展阶段国家战略需要,从各自不同的学科,以创新项目为依托,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设计研究与创新。如两院院士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主持的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与,涉及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中国制造多个领域的中国创新设计。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致力于以“数字创意产业”推动设计学科的发展。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课题组也向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议推动“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创新设计发展工程”“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提升工程”等三大创新设计工程,希望在高校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发展方面建立紧密关联。


综上所述,不管是理工科院校的设计学科还是美术和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科,近年都在“交叉设计”和“创新设计”领域开始探索并持续发力,尤其是一些院士不遗余力地支持与推动此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交叉设计、创新设计探索方兴未艾的局面,也引起了国家层面、部委和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目前交叉学科设计学的发展中,体现出一种“理念先行”的趋势,落实到具体的设计项目上,设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兴科技,切实通过设计为“大国重器”“中国智造”赋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至少从目前已经落地的设计实践成果来看还不够清晰。同时,这种院士或工科学者参与的设计研究也还集中于工业设计领域,对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自觉介入还非常有限,更遑论传统工艺美术、手工艺、民间艺术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科。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这种交叉学科设计学能够真正从理念落实到产业和实践层面,同时有更多双一流高校加入设计学科建设的队伍,从而向全社会证明交叉学科设计学的应用价值,不断凝练关于设计学的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共识。

结语

在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设计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在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基础上走中国设计学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路线,以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和不断涌入的“新工科”类型,构建新时代中国设计学主体性的话语体系,也亟需在设计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方法论基础理论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然而对重点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挑战、机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战略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与研判,可以看到今天设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越来越复杂。在交叉学科设计学建设面前,所有类型的设计学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设计的核心知识和领域到底是什么?显然,处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几乎所有高校的设计学科对于未来的发展都显得茫然与不适。如不对这一关键问题作出准确的回答,会制约和影响设计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性、独特性,将不利于设计学健康发展。


总结十余年来在国内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靠前的重点高校的设计学科建设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的特征。一是在坚持原有设计学科建设优势的基础上,优化升级设计学科建设理念和平台。二是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阶段,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同行的前沿理念,进行设计资源整合,形成跨学科和超学科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成果,不断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三是创办或主持国际化的设计学术期刊、新媒体等传播平台,打造国际级设计学学科建设的论坛、权威的行业统计数据和报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和发声筒,拓展和延伸设计学科建设的手臂。四是举办或参与重要的国内外设计展赛和设计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对话,促进其设计教育和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创新。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学学科建设应建立在对自身发展的目标、策略与资源配置详细梳理和对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需求理性判研的基础上,从而寻找建立有中国主体性的设计学科建设的定位与立足点。

图片


注释:

[1]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包装学报》2010年7月第2卷第3期,第9页。

[2] 赵铖:《当下工业设计教育中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年第4期,第178页。

[3]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5页。

[4] 祝帅:《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危机》,《艺术生活》2020年第4期,第8-13页。

[5] 田君:《香港的设计教育》,《装饰》2008年第3期,第70页。

[6] 吴卫鸣:《设计与中国》,《美术研究》2008年第2期,第77页。

[7] 刘瑞芬:《台湾现代设计发展概述》,《装饰》2004年第4期,第68页。

[8] 祝帅:《论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8年第1期,第102-106页。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