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是表皮,底色太难改

Dominoart

2023-01-02 10:06:00

已关注


导读:“服务器艺术”发起,和“大有艺术”的联合推动,有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曲折蜿蜒”系列论坛。一共四期,线上讨论激烈,反响很大。近期专访了论坛总策划人杜曦云,他和重要嘉宾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述和梳理,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国语境下艺术的发生与裂变,都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

在本期专访中,杜曦云也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强项是对当代现象的敏感,弱项是缺乏文化厚度和历史意识。疫情三年,愈加动荡不安,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会经历多重考验,甚至重塑。我们需要真实的历史回顾,是为了在反思中更好地前行,更开放,更自由。


图片
策展人杜曦云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曲折蜿蜒”系列论坛中做主题分享

1、杜老师好,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曲折蜿蜒”系列论坛的总策划,是什么样的一个机缘让您和服务器艺术合作推出这个系列论坛的呢?

杜曦云:疫情阴影笼罩下的现场,方方面面受限,无奈的在线上生存,那就索性利用线上的优势。“服务器艺术”的创始人谢蓉女士热情地邀请我们,大家几次讨论后,觉得做系列论坛更有系统性。在“服务器艺术”和“大有艺术”的联合推动下,有了这个系列论坛。


2、现在这个阶段,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几年的发展,有何意义?是不是说可以给中国当代艺术做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

杜曦云:这几年是全球范围内的剧烈震荡期,各种超过预料的变动层出不穷,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展开帷幕,很多深层问题浮出了水面,很多价值可能会被重估。风雨如晦,不进则退,在当下的情境中回顾一看我们曾经的足迹,可能会更加清醒或有意外发现。

人是文化动物,价值观的差异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每个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看法都不同。我们只是回顾曾经产生的一些作品和事件,让一些“当事人”说出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图片
“中国当代艺术的曲折蜿蜒”系列论坛第一场【启蒙轨迹:从星星美展到八五新潮】现场图片

3、您把这个系列论坛分成了四个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的?

杜曦云: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国外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思潮、形态都同时涌入中国。中国当代艺术不是线性的艺术内部逻辑演进,而是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首先是生存处境刺激着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伴随着美学语言的推进。

“星星美展”是中国当代艺术浮出水面的明显标志,是极少数个体们的发声;“八五新潮美术”,是遍及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启蒙。所以第一阶段是“启蒙轨迹:从星星美展到八五新潮 ”。

1989年全球剧变,1989年初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后,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新的时段氛围中,所以第二阶段是“收拢目光:89现代艺术展之后”。



1990年代,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全面扩散,这是前所未有的新的处境,非常多的艺术家做出了丰富的反应,所以第三阶段是“世俗人间:1990年代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反应”。

以2000年上海双年展为明显标志,中国当代艺术被视为“合法”后,迎接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状况,而且越来越个体化,于是第四阶段是“起落盛况:2000年上海双年展后的20年”。

4、每期直播,除了您首先做主题分享,还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和批评家来进行对谈,在对谈的过程中,您有哪些新的发现,有哪些是打破了之前的认知?

图片“中国当代艺术的曲折蜿蜒”系列论坛第二场【收拢目光:89现代艺术展之后】现场图片

杜曦云:亲身经历是最真实的。每个时间阶段中的多位“当事人”面对面交流时,彼此之间更熟悉、更坦率,也更真诚。

我发现:时代变化太剧烈,没有哪个“当事人”能在当时先知先觉,都是在迷雾中摸索,那些有勇气表达出真实感受的人,难能可贵,值得被铭记和珍视。

图片“中国当代艺术的曲折蜿蜒”系列论坛第三场【世俗人间:1990年代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反应】现场图片

图片
“中国当代艺术的曲折蜿蜒”系列论坛第四场【起落盛况:2000年上海双年展后的20年】现场图片

5、您曾经给“当代艺术”下了一个定义,说当代艺术是当代文明的艺术表达,但在最近的一个采访中,您又说到对“当代艺术”表示怀疑,认为“当代艺术”这个词没有存在的必要,好的艺术是永恒的,没有时间的限制。那么,您认为现阶段,什么是好的艺术,或者您认为的好的艺术有哪些呢?

杜曦云:“当代艺术”这个词很暧昧,好像可以指一切,但又越来越无效。而且,如今盛行的“当代艺术“作品,更偏向于“时尚艺术”,艳丽粉嫩、几何美学、掩盖真相、粉饰困境;而不是“先锋艺术”,求真的基础上拓展自由的边界。

生存处境随时在变,但人性从来没有变过。艺术有很多功能。最低功能是装饰美化。更高的功能是参与到时代、社会的话语氛围中,表达对很多具体问题的看法。中国古人称之为:成教化、助人伦。但是,艺术如果有最高功能的话,就是“被认为在人类和宇宙的事务中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这种神奇的力量,可以称之为与上帝同在(Be with God)、通灵入神,天人合一……我认为艺术史中各阶段都有艺术家致力于这个方向,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

图片王克平 《沉默》 木雕 1978年

图片吴山专 《红色幽默系列之一•赤字》 多种颜料•宣纸 1986年

图片黄永砯 《〈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 装置 1987年

图片肖鲁 《对话》 行为 1989年

6、您从事艺术策展和艺术批评工作已经20余年,在您学习、参与和挖掘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事件让您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曦云:“当代艺术”自身已经无边的开放,而且当代艺术史中有一些标杆性的艺术家和作品作为参照,大家依此来对纷纭现象做出判断并不难。艺术是人的产物,我在现场的工作是和一个个具体的活人打交道,而不是概念化的文本。这四、五年里,中国当代艺术界公开爆出的颠覆价值观底线的事越来越多,让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强项是对当代现象的敏感,弱项是缺乏文化厚度和历史意识。当然,能公开爆出来,反证出这个领域还是能开放容纳一些真话。

图片半狄 《在那个早晨》 油画 1990年

图片方力钧 《系列二(之二)》 油画 1991-1992年

图片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16号》1998年

图片王广义 《可口可乐》 油画 1991-1994年

7、您作为策展人,是当代艺术的深度参与者,在策划展览以及和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您觉得艺术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给大众带来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杜曦云:艺术是精神奢侈品,从事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享受。艺术毕竟是围绕“感觉魅力”展开的,“感觉”这个领域太浩瀚太具体太微妙了,很多精彩之处难以言说又不需言说,需要不断开放自己的感知力!

“大众”这个词太笼统了。极其开放的当代艺术首先呼唤开放的感受力,我在策展工作中和各类人都交流,感觉艺术的普及工作在本土远未展开,以致知识分子对现当代艺术基本无知,艺术小白们目前满足于在一些表皮花俏的装饰性作品前拍照打卡……

图片《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行为 1995年 作者:王世华、马忠仁、高炀、苍鑫、左小祖咒、张洹、马六明、段英梅、张彬彬、朱冥 策划:孔布 摄影: 吕楠

图片王晋 《冰·96中原》 行为 1996年

图片何云昌 《天山外》 行为 2002年

8、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的发展不像前二十年那样和文本密切相关,而是更加多元化,您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在您参与的过程中,觉得跟之前最大不同是什么?您如何来看待这种多元化。

杜曦云:多元是表皮,底色太难改。中国的变化太快,我们又根基太浅、为人处世太投机,每隔两三年回看时,已经恍如隔世、又有很多曾经志同道合者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当然,这也让人不由自主的大开眼界,悲欣交集的认知真相,是命运恩赐的时机。

图片宋冬与母亲赵湘源合作的《物尽其用》 2005年

图片艾未未 《一亿颗陶瓷瓜子》 2010年

图片顾德新 《2009-05-02》 装置 2009年

9、科技艺术、元宇宙等的蓬勃发展,使得当代艺术的边界在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对当代艺术在当下的发展您是如何看待的?相较于四十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形式、语言、媒介、观念等等)

杜曦云:一战期间出现的“达达主义”以来,“当代艺术”倡导的“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生活做成艺术,把自己做成艺术品”,已经让艺术没有边界了。科技会让艺术作品的形态和展示方式更丰富,但艺术作品的感人程度是另一回事。

“当代艺术”的初衷,如今在权力和资本的软硬兼施下已经行将就木,NFT对知识产权的确权、元宇宙对信息开放的呼唤等,为激活“当代艺术”的初衷提供了又一次契机,我有一些期待。但人性的幽暗从来没有变过,乌托邦不可能在人间实现,过分乐观的估计人性往往会适得其反。


10,这次由您做为总策划的线上论坛活动,您觉得和以往线下活动有什么不同?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于很多线上听讲和围观的普通大众,您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

杜曦云:疫情时代,更多的人关注线上活动,让论坛所生产的信息能更广为传播。

了解历史,有助于判断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界也症候丛生,但毕竟在四十来年里产生了很多精彩的作品、事件等,有助于我们直观而浓缩的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等。


11,艰难的2022年就要过去,三年疫情你觉得会对艺术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个人的工作计划在新的一年有什么安排?

杜曦云:很多人患病、死亡、破产、失业……艺术不是必需品,艺术行业更显萧条凋敝。

“江山不幸诗家幸”。疫情迅速蔓延、强烈影响至全球,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加速暴露了世道人心的很多深层真相,有助于提高人们在迷宫中辨识真假的能力。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疫情中,被世俗成功学洗脑而舍命狂奔的人们被迫放慢、停顿后,起初不适应,但也可能由此反思生命的价值,在更开放中纠错……

我按这些年来的工作惯性往前走,希望能在实体空间里多做展览,但也可能在线上做更多的活动。

图片

杜曦云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曾策划多个展览和项目,近期包括:赵半狄的小窝(上海昊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顺德和美术馆、青岛西海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2020年至今;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上海昊美术馆,2021;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 NFT 加密艺术展,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2021年;我与博伊斯·尹秀珍,上海昊美术馆,2021;联合构筑,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杨振中,上海昊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周啸虎,上海昊美术馆,2019;上海文件:匀速运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2019年;蒙塔达斯:亚洲礼仪,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走向未来:马德里·北京音乐潮,塞万提斯学院,2017年;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百家湖美术馆,2016年;北京·798诞生纪(2002-2006),宋庄美术馆,2016年。



文章来源:Dominoart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