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处理字帖上残破字的方法,而且也回应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笔者按照问题情境下的教学方法设计传拓实践课程,以引导学生观碑读帖为教学目标,从情境出发,安排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串,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并引导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发散思维,深入思考,以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颜勤礼碑》原石局部
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
将“问题情境”“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这三个核心词连成一个句子,可以表述为: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态度、思维方法、行为特征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状态就是‘学科核心素养’。”
在开课前,笔者曾做过一次课前调查,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表1 课前学情调研
这三个问题都指向了前文所述的本堂课的问题情境。完成此问题情境下的传拓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1.拓片上的字来源于石碑;2.残破字是因为石头风化等原因;3.通过传拓实践,可以将石碑上的字拓到纸上;4.体验传拓过程,可以理解拓片的诞生,进而理解拓片上的文字。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提高书法学习兴趣和热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学生临摹残破字“叔”(左图来源:《颜勤礼碑》字帖)
基于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在“如何才能理解拓片上的残破字,进而学会观碑读帖?”的问题情境下,通过传拓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传拓技法,从而厘清石碑、拓片和字帖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拓片上的残破字,并在今后的临摹练习中掌握残破字临写技巧。
从情境出发创设问题串
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实施之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更应主动设计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多个的即所谓“问题串”。问题串让问题与问题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因果,让学生探索答案的过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逐渐接近课程的核心。问题本身不是目的,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才是关键。因此,从情境出发,设计具有结构意识的问题串显得至关重要。唯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成为课程教学中的思维催化剂。
残破字“曰”和“昌”(来源:《颜勤礼碑》字帖)
以本课为例,学会观碑读帖,实际涉及三部分的内容。学生首先要了解石碑,其次要了解拓片制作过程,最后才能理解字帖。石碑、拓片和字帖三者之间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本课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学会观碑读帖?”,由此引发的问题串为:
问题1.为什么有残破字?
问题2.为什么石碑破了,拓片上相应地方的字就看不清了?
问题3.石碑上的字是怎么到拓片上的呢?
问题4.石碑、拓片和字帖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问题5.临摹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残破的字?如何学会观碑读帖?
前4个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串,最终指向核心,即问题5。本堂课的动手实践内容——传拓活动便隐藏在问题3中,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一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核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对比观察拓片和字帖上的同一个字
以活动促进探究,实时解决问题
1
//什么是传拓?
“传拓是指将具有吸水性与伸缩性的纸张紧覆于表面具有一定凹凸的器物上,并用颜料(主要使用墨)在纸上扑、擦,从而产生与器物凹凸相应痕迹的一门技术,传拓的产物又称为拓片或拓本。”拓片的背后是石刻文字,石刻文字可以分为碑、墓志、刻石、造像题记等。碑和墓志的石材经过精心打磨,石面平滑,刻工技艺精湛者可以把书丹者的每一笔画表现得丝丝入扣。墓志埋于地下,绝大部分出土时完好无损、点画清晰,而碑立于地表,风吹雨淋、日晒苔侵,时间久了未免会有剥蚀离落之迹,字口缺陷或大片残破,时有多见。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瓦当相较于石碑、画像砖等其他传拓器具更加小巧、便携,适合在小学课堂上使用,因此,本次传拓器具选取了瓦当(瓦当是我国传统建筑铺在房檐边上的滴水瓦的瓦头,呈圆形或半圆形,上有图案或文字。瓦当上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课上使用的是瓦当的模具。
2
//传拓需要的工具
瓦当、刷子、拓包、颜料、喷壶等。
传拓工具
3
//传拓的步骤
第一步:清洗瓦当。
第二步:濡湿拓纸。
第三步:吸去多余水分。
第四步:擦拭拓纸。
第五步:待纸半干。
第六步:试墨。
第七步:循序渐进上墨。
第八步:待墨干后揭开拓纸。
4
//两个核心步骤
上纸:裁出比瓦当大的宣纸,将宣纸展平放在瓦当上,接着用小喷壶喷湿,使纸紧贴于砖面上。(注意:1.纸面与瓦当不贴合的部分,要用小刷子轻轻拍打至紧密贴合,否则影响上墨;2.濡湿的纸张不易过度湿润,因此要控制水量,用纸巾吸去拓纸上多余的水分,否则上墨之后会洇墨。)
上墨:上纸完成后,要在纸半湿未干之时才能上墨。上墨前,要在旁边准备纸张试试拓包里的墨量,在墨色均匀、含墨量适中时才可上纸拓印。(注意:1.教师要提醒学生第一遍先用淡墨拓印,让图案显形,再慢慢加深墨色,直到出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2.轻轻拍打拓包,切忌用力过猛破坏纸张,控制好力度,循序渐进地让墨浮现在宣纸表面即可;3.将纸张从瓦当四周小心翼翼地揭起,此时要注意保证拓片的完整性。)
5
//小组活动探究
教师介绍完关于传拓的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究如何将瓦当图案传拓到宣纸上。在自主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实践,一边思考石碑、拓片之间的关系,并在传拓结束时,让学生填写传拓记录表。(表2)
活动中的学生
表2 传拓记录表
展成果,诱深思,实现教学双赢
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并发表了不同看法,教师适时进行互动提问,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观点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获得了书法学习的乐趣。
学生传拓成果展示
最后,教师总结临摹残破字的意义:“残破”指涉过去,拉近了现代人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们在书写中感受最真实的书迹,体会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这些残破痕迹还被金石学家们作为断代的依据,借由这些痕迹可以建立起一部“微观历史”。碑刻上大大小小的损伤,都被拓片忠实反映,它是历史的烙印,也是值得被珍视的残破之美。同时,笔者布置作业让学生试着去临摹字帖上那些看不清的字。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