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师的绘画技法,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观看原作。近年来,得益于影像技术的提升与各文博、艺术机构对艺术品数字化共享的支持,经典作品中被忽视的细节逐渐被发现,如达·芬奇架上绘画作品中那鲜为人知的精致、均匀、细密的排线。本文以达·芬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基督受洗》为例,尝试对作品中“排线”的方法与功用进行探讨,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与了解达·芬奇的绘画技法。
〔意大利〕达·芬奇 抱白鼬的少女 油画 54cm×39cm 波兰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藏
达·芬奇所使用的绘画技法
在探讨“排线”之前,笔者将对达·芬奇在《基督受洗》中所使用的绘画技法进行简单说明。根据对其现存作品的梳理,达·芬奇架上绘画作品所使用的技法分为丹培拉、油画混合技法以及油画技法,其中并未在一幅作品中发现纯粹的丹培拉技法。达·芬奇在艺术生涯早期创作的《基督受洗》中便使用了丹培拉、油画混合技法。这种技法的特点是使用意大利丹培拉绘画中常用的褐绿色首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底层素描刻画。
〔意大利〕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 〔意大利〕达·芬奇 《基督受洗》 丹培拉、
油画混合技法 177cm×151cm 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藏
如果仔细观察作品《基督受洗》中所有位置的细节处理手法,会发现其呈现出强烈的混搭感。一方面,左侧天使、基督在画面最终呈现效果、阴影和明暗的转折、过渡、处理上与右侧的圣约翰形成了鲜明反差。后者的过渡显然更为生硬,且保留着在当时几乎可以算是拙劣的勾轮廓线手法。另一方面,画面中的人物普遍被处理得较为精细,形体与细节一丝不苟,然而作为背景的山峰、流水以及浸入水中的基督双足却被处理得十分概括、潦草,从中可以看到与时代特征相比较为超前的肌理塑造技巧。在同一幅画上同时使用两种过于强烈的笔触显然会导致统一性的缺乏。这幅画之所以在表现手法与效果上呈现出如此强烈的混搭感,与本幅画是由不同作者创作完成的现实情况有着直接关系。一般研究认为,此画底稿为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所作或设计,画中的圣约翰也基本由他绘制而成,而基督、小天使以及背景则由达·芬奇代笔。
以《基督受洗》为代表的意大利丹培拉、油画混合技法肤色色层构造
特殊的“排线”
对作品《基督受洗》的创作技法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们需要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些精细的“排线”是怎样绘制的?它们有何作用?关于作品中“排线”的绘制方法,笔者提出以下四种猜想:1.徒手绘制说;2.特殊画笔说;3.底层肌理说;4.指纹压印说。
《基督受洗》中基督形象塑造中出现的特殊“排线”
关于指纹压印说,英国国家美术馆在对达·芬奇《岩间圣母》的研究中指出圣母面颊处存在与此类似的线条,并将其确认为指纹(或掌纹),认为其作用或许是将颜料拍平。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指纹确实与这些“排线”完美贴合。从材料与工艺层面来看,只要油画颜料的含油量有限且具有一定黏性(按:或是底层颜料有一定黏性),同时涂得比较薄,那么用手指或手掌压印后完全可以留下清晰的指纹肌理。塑造层完成后,为了避免与覆盖其上的透明罩色层混色,必须要等表层颜料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而油画颜料本身具有慢干的特性,这也使得压印工作可以在色层涂布完成后或将干未干之时直接进行。当然,直接以手指蘸取颜料进行涂抹也是可以留下指纹的。
达·芬奇《岩间圣母》中圣母面部的指纹压印效果
“排线”的功用
笔者通过对比目前能够获取的达·芬奇作品高清影像,可以明确《基督受洗》《天使报喜》《抱白鼬的少女》《三博士来朝》《岩间圣母》《吉内薇拉·德·班琪肖像》六幅作品中带有指纹压印的痕迹。其他作品或是影像清晰度不够,或是保存状况较差,或是无法识别,或是存在疑似操作,笔者只得等待条件充分后再展开分析。在上述六幅作品中,《基督受洗》中的压印是在肤色塑造色层上进行的,而《天使报喜》《抱白鼬的少女》《三博士来朝》《岩间圣母》中的压印分布在整个肤色部分的色层最下方。结合达·芬奇面部处理手法以及“晕涂法”的使用原理,指纹压印应位于底色隔离层之上(按:通常为半透白色)。至于《吉内薇拉·德·班琪肖像》,则二者兼有,且不仅存在于亮部。
达·芬奇油画人物塑造色层构造
对比早期的《基督受洗》与后期作品中的指纹压印,前者的规律性较弱,且多存在于靠近亮部色彩边沿的位置。笔者推测其目的应为减弱笔触痕迹,以压出线条的形式并弱化边缘,使其不至于过于突兀,同时使转折变得更加柔和。这一手法在当代也有类似的应用,如在李可染画院开设的“当代丹培拉以及混合技法”课程中,教师便指导学生使用一种由鹿毛或猪鬃制成的平头硬质笔刷(按:又称“砸笔”,原本多用于木板画或石刻拓印)进行拍打,使其均匀散开,形成点状的过渡痕迹。从效果与功用上看,这种方法与达·芬奇的指纹压印是相同的。
〔意大利〕达·芬奇 天使报喜 丹培拉、油画混合技法 98cm×217cm 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藏
《天使报喜》的指纹压印
《抱白鼬的少女》《三博士来朝》《岩间圣母》《吉内薇拉·德·班琪肖像》这四幅作品中的压印指纹既存在于底色隔离层上,也存在于提白塑造色层上。其中,《三博士来朝》中指纹的主要作用是弱化边缘、过渡笔触,其余三幅作品中指纹的主要作用是塑造皮肤肌理。相比之下,《抱白鼬的少女》《岩间圣母》《吉内薇拉·德·班琪肖像》这三幅作品中的压印手法显得更为成熟,画家应是直接用手指蘸取颜料进行压印的,如此产生的纹路可以巧妙地贴合形体的结构与转折。特别是《岩间圣母》,其处理方式堪称完美。可以看出,在个人绘画技巧走向成熟后,达·芬奇开始更加热衷于塑造肌理。
〔意大利〕达·芬奇 三博士来朝 油画 246cm×243cm 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藏
《三博士来朝》局部
尽管油画颜料在操作得当的情况下可以涂得非常平,木板油画更是能呈现十分精细的画面效果,但与我们今日的理解所不同的是,古人并非追求画面与笔触的平坦或无痕。相反,他们会在很多必要的地方施以明显的笔触,使作品不至于太过单调,同时使这些笔触明显的局部与其他部分形成对比,如人物的高光处。以今日之论据与材料尚无法确定达·芬奇即指纹压印法的开创者,不过作为意大利画法的奠基人,其必然对后世画家影响深远。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