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督兮:万物的身体是一种语言

artnet新闻

2023-02-07 13:07:00

已关注
松的形式,严谨的技巧,艺术家陈督兮在北美的首次个展《尔躬》让他毛笔画下的一朵玉兰、一只鳌虾或者一棵水仙,有了足以被注视的理由。2023年1月6日,FQM纽约空间迎来这位刚从中国飞来的艺术家,他试图用展览颇具雅致的名字 (“尔躬”如它的字面意思“你的身体”) 去回答一个传统绘画中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细微地去观察一个对象?”
图片 “永远不去寻找一颗太湖石”
图片 陈督兮纽约个展《尔躬》展览现场 ©The FQM
陈督兮的答案,是7幅关于自然“身体”的绘画,它们都在艺术家生活遭遇的某种情境中诞生,并在其沉溺细节的观察下变得熟悉而陌生、热烈而隐秘——春天遇见秋天才动笔描绘的玉兰、在餐桌上偶遇的鳌虾、朴实的瓜、市场鱼缸里刚被捕获的鳗鱼、月季花颈上的尖刺、朋友从云南沙溪带回来的山玉兰以及线条优雅淡彩微施的水仙。
图片 陈督兮作品《尔躬》系列 ©The FQM
“我永远不会去寻找一颗太湖石,”陈督兮说。理由是那些在漫长时间里叠加的概念犹如肥皂泡,滑腻、遮蔽且扭曲对象的本真。现代知识是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对那些想要去伪存真的艺术家们来说,甚于毒药。所以陈督兮希望回到一切开始前的那双眼睛,“我想用一种非固有的经验去直觉到它的存在。”
图片 陈督兮于工作室 ©艺术家提供 图片 陈督兮工作室一隅 ©艺术家提供
“就像刚刚开采出来的原石,那种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加工的原始。地质博物馆里很多种类的石头,其实都是在表达一些信息,它们自身的身体就是一种语言。” 这让陈督兮的创作过程有些像《理想国》里的洞穴寓言,抛弃虚假的影子,走出愚昧的洞穴,寻找并理解真实的世界和事物。只不过,他认为本真的源头不是在一个所谓时间或者空间的起始,而是在过程和物体中隐藏着,是那个背着手走出洞穴的过程,所以他常在肉身与世界、当代与远古之间的对话中打开感知力的锤炼。
图片 陈督兮,《海胆》,2022,绢本、矿物颜料,90 x 60 cm,©THE FQM,2022 图片 海胆 ©艺术家提供
比如曾经在绘制海胆时,陈督兮就购买了一颗真海胆和一枚海胆化石,将对两者的观察和感受融合。他通过解剖了解生物的结构,并思考构建身体逻辑的生物性和成为人类食物之间的联系。“我认为我使用了一种放大主观感受的方式,放大对象在肉眼上看不到的细节,再加上自身趣味性的选择,最终呈现出的绘画与最早看到的实物已经区别很大。”
图片陈督兮纽约个展《尔躬》展览现场 ©The FQM
图片 幽微与想象力
但陈督兮的绘画终究是自然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些自然与记忆相连,就像启发他灵感的情景一般,是通感的总和。他常用童年的经历溯源这一切。他的父亲在一座依山而建的三线厂里工作,从二年级转入子弟小学开始,陈督兮每天放学都在跟自然接触。在无人问津的大后方,农田被隔在围栏之外,里面就是片浓密的森林,能看到很多白鹭在那里飞。
图片 陈督兮于工作室 ©艺术家提供
“以前觉得很神秘,在森林里就好像每天都在冒险一样,有一种探索的快感。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经历,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陈督兮的记忆里面有很多幽僻的地方,一个小树林里面,一口特别清的水潭,水底的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水像玻璃瓶的蓝或者绿,让人觉得特别神秘,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幽邃、坚实而伟大的地基,那是隐藏在传统绘画内核之中的古老世界观。 所以陈督兮喜欢亨利·卢梭那样纯真而原始的风格,喜欢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壁画,喜欢庞贝古城的古罗马绘画,即使被埋葬在奇想年代,依然清晰。“我在不停地找参考的坐标,为什么它能凝聚这么多的能量?这是需要长期去感知的,就像去听各种各样的音乐。”
图片 陈督兮工作室 ©艺术家提供
陈督兮在北京的工作室是个好几层的loft,远过机场,委身居民小区。他在下面画画做饭,上面待客喝茶。还有个放唱片的房间,提醒他在拿起画笔之前的另一个身份,玩乐队。这间工作室,让人想起旅行家保萨尼阿斯在赫利孔山讲述了另一种缪斯女神的故事,她们代表着诗意,分别是练习、记忆与歌唱。 山水通过给自然造像而趋近万物之道,肖像通过给自身造像而观察造化的气息,陈督兮的方法介于之间。他一直在研究早期绘画的共性是什么,包括最早的埃及绘画、古希腊早期绘画、汉代的墓葬美学,以期从空间感和线条里去获得很多。他后来在中世纪的动植物图典中找到想要的细节,“那些手绘本里面有很多启发,简洁的线条,夸张的呈现和那种不拘细节的表达方式,就是人们对于描绘、认知世界的向往。”
图片 陈督兮纽约个展《尔躬》展览现场 ©The FQM
对玉兰的绘制表明了他的这种融合。庄严的花体来自当时艺术家看到的一尊佛像,由日本摄影师在上世纪70年代于敦煌大佛殿之内拍摄,陈督兮从中体会到佛像浩瀚无边的感觉,“整张脸的感觉就像大地一样”,那种视觉经验超脱了文化概念,从尺度和延展性深深地吸引了他。顾恺之讲“迁想妙得”,艺术家是可以游心的,陈督兮穿梭其中。
图片 陈督兮作品《尔躬》系列 ©The FQM
图片 物色尽,而情有馀
图片 陈督兮纽约个展《尔躬》展览现场 ©The FQM
陈督兮也痴迷过那些秩序性的力量,“像巴赫的音乐,”他形容。但终究物色尽,而情有馀。相较于陈督兮此前作品中的细腻线条和淡雅色调,这一系列最新作品有着亮丽的色彩和更强烈的对比。无论是花卉、植物还是动物,似乎都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从一抹色的背景中呼之欲出。
图片 陈督兮,《水仙》,2022,绢本、矿物颜料,150 x 100 cm
对陈督兮来说,更表现性的表达意味着寻求某种超越。如赵孟頫的《谢幼舆丘壑图》,只有一名高士坐在松林间,一条河水流过,却从看不见的世界中得到升华,在超越性里成为所谓的现实归宿。陈督兮总是在沉溺物体细节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却不卖弄地藏在物象之下。他对水仙的描述说明了这一点:“花蕊的部分无疑是一种触角,亦或是舌头,还是猫咪的胡须。”对幽微的溯源也与这种想象力有关系。“它给人一种充分想象的空间,让人能够进入,就像进入绘画在平面上构筑的那个世界里。”
图片 陈督兮作品《持颐#70》和《持颐#71》 图片 陈督兮作品《持颐#70》和《持颐#71》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 图片 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陈督兮长期对水的痴迷也像是对在画布上构建芥子世界的回应。除了此次在纽约,他的作品《持颐#70》和《持颐#71》也正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这两件作品都是为了在千万种水态中找出能应和水的运动表达,艺术家用手在纸上的运动来模拟水的流动。除了绘画之外,陈督兮还通过视频将水的运动摄录下来,纪录片《朝澈》即是艺术家对水的观察的记录。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