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钟:浑厚苍逸 高格大岭——我的导师吴山明先生

林海钟

2023-02-10 12:30:00

已关注
浑厚苍逸 高格大岭
山明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位名师,也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
第一次见到吴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杭州西湖的国画氛围很好,西湖之畔湖滨有一家书画社,是一家国营的美术用品商店,当时杭州国画界的名家经常在这里举行笔会,也是一道风景线,常常引来书画爱好者的围观,我那个时候就是这群围观当中的一份子。当时,我还是初中生,是杭州业余美校的学生,因此经常可以得到这些名师雅集笔会的消息。山明老师当时名气很大,笔下的人物生动、灵气、水汪汪的,与西湖的气质相和。山明老师画人物,又姓吴,因此我常将他与唐朝的画圣吴道子联系在一起,或许他即是当代的吴道子吧!在这群名师中,各个具有名师之相,陆俨少先生、沙孟海先生、陆抑非先生、卢坤峰、曾宓、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何水法、王冬龄、闵学林等等诸师名家,山明老师也在其中,金发飘飘,气宇不凡,显得格外出众。

图片

1980年代初,吴山明先生参加杭州书画界笔会活动。


图片

1990年,大学毕业展师友合影

(左起林海钟、李桐、吴山明、佟振国、何士扬)


图片

1998年,师友们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老校区合影 (左三起:吴高岚、汤剑伟、林海钟、李桐、吴山明、刘西洁、王犁)
1986年,我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山明老师是国画系的副主任,经常来人物教室看学生的画,讲解并示范,人物教室在我们教室隔壁。我性格比较内向,好学之心让我也经常鼓足勇气在人物教室里听山明老师的讲解,同时也在心中默记。大四上半学期,正是秋冬之季,南山路上梧桐叶满地金黄。一天我行于南山路上,看见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山明老师正好走过,突然发现先生的目光扫到我,于是穿过马路走到我的面前,并伸出手与我握手,说:“你是林海钟,我知道你的。”说完即转身回到对面人行道上继续走去,我目送他远去,面上赤热,心想道:大人物、小人物,大教授、无名学生……

图片

吴昌硕先生

68cm×51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3年

图片

陈毅同志诗意图

75cm×90cm

水墨设色纸本

1970年代末画 1997年题字

吴山明美术馆藏

图片

晨曦

45cm×67.5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2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山明老师的人物画题材极广,几乎没他不画的,笔下的人物面貌无不随其形象而赋于各自性格的笔墨特征。早年延续方增先先生等“浙派”老一辈的写实风格,将素描与大写意笔墨相接合并于自身的感悟,有着自己强烈的面貌,笔墨清新明亮的早期吴家样式,成为一代“浙派”的巅峰人物画家。画伟人有磅礴之气,画山里老农朴实憨厚,画名人则有傲骨,画学子有蓬勃向上之意,画美人则妩媚动人。

图片

少妇 95cm×110cm 水墨纸本 1995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片


香格里拉

248cm×1488cm

水墨纸本

2012年——2014年

吴山明美术馆藏


中年变法,以山水画宿墨法,一改清新明丽的画风,吸收黄宾虹先生的浑厚华滋的审美意趣,使其作品更加大气,如苍然老龙脱胎换骨,登太行之巅看山川巍峨、浑莽苍逸、目极千里。特别其晚年巨制,画西藏组画,绵绵密密、浑厚苍蟒、有时大山压顶使人难以呼吸,又能望之遥而远去,如目送大雁南去,空旷而大气。

图片

2019年,吴山明先生在“自在苏杭”——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上致辞


图片


2019年,师友们在“自在苏杭”——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开幕活动上合影

暮年的山明老师白发苍苍,目光深邃慈祥,是位宽厚的仁者,对后学的提携和关照无微不至,参加学生开幕画展为学生站台,鼓励后学。一次我在黄龙瀚阳开画展,也有幸请到了山明老师,展品中有不少人物题材的画,我画人物画有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人物画与山水画一样,应该先从临摹开始,研究古人的画法,研习后再面对真人的写生。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不少罗汉题材的作品,罗汉形态各异,变化多端,临习对人物的面目、表情、神态、动作的了解,可谓大有帮助。因此展品中也有我学习人物的临习作品,山明老师看了大为赞赏,并说是一条人物画的学习好路子,并在开幕式上大夸奖了一番,评价之高让我受宠若惊。事后又让朋友带信过来,指出我画人物画的问题,特别指出一幅人物的脚,左右脚画错了,老先生很细致。

图片

2016年,吴山明先生山水画 《麟凤之象》 365 cm x 870 cm

时光如梭,山明老师离我们而去不觉已过年余,每当想起,眼前便是他画的巨幅几杆松树的屏风画,松干特别高,如其风骨,笔墨苍润浑厚,如其人也。让我想起了潘天寿先生,高阔的大人之象,潘天寿先生认为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要拉开距离,中国画分科教学,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教学,现在看来行之有效。三科一分,专业细致,使学生更加系统精深,一门深,类旁通,这是中国的治学的方法,今天有人说人、山、花应该打通,痴人说梦,外行话,又有人说观宋以前画家往往人、山、花精能,我很想说:这是历代最优秀的画家,人中之龙,你是吗?人、山、花皆精的画家,历来就很少,潘天寿先生分科教学正是中国画学习的捷径,人的生命有限,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然我们将养出半桶水的三脚猫,什么都能画,什么都不精的业余画家。每每观山明老师的松树,我感觉到山明老师在突破,到他这个层次才能突破人、山、画的界域。潘天寿先生讲“中国画一步一重天。”此言真实不虚。


图片

2022年孟秋,林海钟忆吴山明先生手稿
山明老师的一生让我看到了国画在中国美院的传承,文脉和艺术的客观规律无不彰显在其中。潘先生讲“人品即画品。”人的品格高才是根本,也是才华的沃土,中国绘画史有其自身的规律,作品之背后的规律,掌握其规律是我们今天学院教育的重要任务,作品归乎于笔墨,笔墨归乎于心,心则是品格的锤炼,眼光好了,手跟上即出佳作。山明老师是践行者,是我们的名师,更是当今人物画的巨匠。写此文怀念他,并以之让后辈学者传承中国绘画之文脉,代代相续而不断。



作者简介

图片

林海钟

号卧霞散人,钱塘后来生,林泉阁主人。

1968年出生于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