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亚运美学中的南宋意象

设计艺术学院

2023-03-31 16:23:00

已关注

从诗词歌赋中品味杭州的文化美,从湖光山色中体会杭州的自然美,从街头巷尾中融入杭州的生活美,是我们阅读杭州之美的打开方式。随着语境的变化、时空的流转、受众的更迭,美的内容实质和表达方式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可被感官系统察觉的形式语言,亦是可被心智捕捉的历史积淀。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为我们重新阅读杭州城市之美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视角,进而为诠释亚运美学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提供了可能。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摄影:申博)


杭州城市之美亦是杭州的城市品格,它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稳定的地方经济、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资源、活跃的人文艺术等。杭州城市品格的萌发与朝霞水乡的跨湖桥文化、人类曙光的良渚文明、东南翘楚的吴越文化这一悠长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南宋都城的临安时代,对于当代杭州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影响深远。“精致精美”“多元开放”是南宋时期基本的人文特色,逐渐成为了当时杭州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长时间影响着当时及后世杭州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及思维理念等方面。2002年,“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杭州人文精神的提出,既是对于南宋杭州历史文化特征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当代杭州城市品格的集中体现。




精美精致的美学追求


2022年的亚运美学根植于杭州城市美学。谈及杭州的精美与精致,自然离不开山水空蒙的自然景观。杭州的美不言自明,孤岛照影,碧水涟涟,画舫悠然;奇峰兀突,翠红相间,竹影扶疏。大抵杭州胜景,全在西湖。西湖是杭州众多“精美”之中最为瑰丽的一篇。


图片

杭州西湖 (摄影申博


西湖之美经历了动态的演进过程。历史早期的西湖更多承担了城市水利资源的作用。唐时,白居易重修湖堤,建水闸,修渠道、管道、溢洪道,增加蓄水量,形成人工水库,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并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与下游一些湖泊联合使用,灌溉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千余顷土地,充分发挥了西湖水利的效益。吴越国建都杭州,兴修水利,引西湖水入城内运河,治理钱塘江。宋代及以后的杭州则开始关注于西湖的城市形胜及社会教化作用,不断附加人文精神。人们留恋西湖美景,寄情山水。“自唐及国朝号游观胜地,中兴以来,衣冠之集、舟车之舍,民物阜蕃,宫室钜丽,尤非昔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南宋时期,西湖成为杭州城独特的盛景,“千峰连环,一碧万顷,柳汀花坞,历历栏槛间,而游桡画舫,棹讴堤唱,往往会于楼下,为游览最。”游览西湖成为南宋杭州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不少南宋皇族和富贵之家在自己的府邸仿制西湖,日日相伴。宋高宗曾在德寿宫中引入西湖水、建造飞来峰,创造西湖景象来满足自己的私人游兴。“建造冷泉堂,叠巧石为飞来峰,开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并如西湖。其西又建大楼,取苏轼诗句,名之曰聚远,并是今上御名恭书。又御制堂记,太上赋诗,今上恭和,刻石堂上。”时至今日,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集美景、美文、美物、美人等为一体,以综合的互动形式表述杭州城市美学的自然精致之美。

图片

南宋 李嵩 《西湖图》 上海博物馆藏


西湖自是杭州城内最大的精美意象。杭州城市美学中的精美精致还表现在工艺造物和设计思想。宋代造物的设计思想深刻影响着杭州城市美学的形成,“一个时代的日用,体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而在生活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流行和时尚,总以它的物质的特性,可靠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品格和美学追求。”宋代的造物设计风格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朴实无华,清淡自然,体现巧妙的韵律美。比如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工艺设计,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如果把唐代的工艺美术概括为,宋代则可概括为。”“宋代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从美学的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优雅的。”宋代美学的这种精美细腻除了受到文化思想影响之外,也存在着客观的现实因素。宋室南迁,都城另立,他们在杭州复制建造江南的开封气象。虽是依制,却明确声明不能与开封一般奢侈,“宫室。汴宋之制,侈而不可以训。中兴,服御惟务简省,宫殿尤朴。”此外,也受到杭州地理空间所限,精致小巧的设计思想便从房屋建筑贯彻到使用器物。比如,宋代妇女最喜欢的时髦饰品冠梳,是用漆纱、金、银箔及珠玉等做成的两鬓垂肩式高冠,冠上插上白色长梳。这种冠梳形制高大,梳的尺寸也很长,长度约在宋尺1尺左右。这种饰品除了由于过于奢侈受到政府的限制之外,形制也因为南宋杭州建筑空间有限逐渐缩小。周煇曾说,他小时候常见高冠长梳,但到南宋时就很少售卖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北宋时期房屋和器物形制都比较高大;南宋时房屋狭小,器物的形制规格也自然相应减小。因此,在人文思想和客观现实两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加上本地江南文化的再创造,杭州城市美学的小巧与精致之美逐渐形成,这种美学观念深刻影响着杭州乃至江南的造物设计风格与理念,至今仍然成为杭州城市美学的内容之一。


图片

南宋 马和之 《毛诗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代造物的第二种设计风格是精雕细琢,工艺繁缛,极尽奢华,色彩斑斓。这点与当时主流的人文思想略有偏差,它与杭州长期以来的稳定、富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奢华的造物理念在过节时人们使用的器物中得到充分表现。以南宋七夕节人们每家每户都会使用的摩睺罗为例。摩睺罗是一种当时用于七夕供奉的器物,大多以孩童形象为主。即使这种仅节日一天使用的器物,制作材料和工艺也十分奢华与复杂。除了常见的泥土、金银之外,象牙、龙涎佛手香也都成为制作材料,并用镂金珠翠装饰。摩睺罗身上装饰齐备,甚至头发和手里所拿的器具,都是由佛家七宝制作。

精美、精致是南宋时人关于游览、造物的品质要求,它对人们的审美习惯和美学价值判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如今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美学观念奠定了历史基调。



多元开放的美学气质


杭州亚运会作为一项体育盛事,所涉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它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融合多个民族与文化。因此,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方文化、思想、美学的集中体现,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实现着无数个细节的综合,有机而柔韧的链接。


亚运会的这种多元开放与南宋时期杭州的历史文化遥相呼应。两宋之交的移民潮,不仅实现了统治重心的转移,也给平稳静谧的江南文化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在这个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北宋开封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以南宋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影响是多维而深远的。任何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都保持着地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因此,北方的中原文化刚进入江南时,多少会受到江南文化的排斥。但值得肯定的是,江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以广博的胸怀接纳了中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吸收和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转换、重塑和再造,完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杭州意象。因此,杭州从南宋时期就对非本地的文化保持着开放的心胸和态度,从而促进了杭州文化与美学内涵的极大丰富。


图片

南宋 李嵩《观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杭州的多元开放还体现在自南宋以来的与民同乐。前文已述,西湖是杭州最典型的美景综合。两宋时,西湖是向民众开放的。北宋苏东坡整治西湖时,疏通湖水、筑长堤、置六桥、建九亭,以供游人玩赏驻足之地。南宋时,为了增加西湖游览的审美体验,政府拨钱专门修建西湖周边的景观,“修葺西湖南北二山,堤上亭馆园圃桥道,油饰装画新,栽种百花,映掩湖光景色”。南宋政府修建西湖并不是为了独自享乐,而是方便民众游玩,这种公共开放性在传统集权制的社会中是值得肯定的。除了西湖主体公共开放之外,西湖边的一部分皇家园林、私人园林也向民众开放,比如聚景园、真珠园、南屏园、集芳园、玉壶园等。皇帝“游幸湖山,御大龙舟,宰执从官,以至大珰应奉诸司,及京府弹压等,各乘大舫,无虑数百。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午如织。”内侍蒋苑使的私人园林内,亭台花木最为富盛。每到春天,他都会放市民进来欣赏。园内模仿市井坊巷开设关扑游戏,彩头有缕丝金玉制作的珠翠冠、闹竿花篮之类;并立标竿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供给游客娱乐。在民俗节日中,很多大户之家的私宅游乐活动也会向市民开放。比如元宵节,杭州城内比较著名的富贵之家灯会有清河坊蒋检阅家、新开门里牛羊司前内侍蒋苑使家、清河张府、蒋御药家。清河坊蒋检阅家的月色大炮灯,光辉满屋;蒋苑使家悬挂玉栅灯,异巧华灯;清河张府、蒋御药家间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然,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观赏。

图片

南宋 李嵩《观灯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更大程度地提升城市各项活动的全民参与度,南宋政府采用了给民众放假和发放经济补贴的形式。从国家官员到学校机构都可以享受一些活动假日,比如清明节太学、武学均放假三日。一些重大的节日诸如冬至、元旦、寒食等三大节,国家官员放假七日。元旦时,官方规定宽免市民三天房屋租金;元宵时,政府除了依利宽免三天房屋租金之外,还会对参与节日的舞队、支所、街坊买卖之人都予以金钱支持,让时人有足够的钱财来参与节日活动。


这些扶植措施是政府对于市民的体恤,客观上提升了社会活动的全民参与度。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社会活动,也反哺了地方文化特征的塑造。关于西湖美景、建筑造园、节日民俗、市井生活等方面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塑、工艺造物不可胜数。这不仅仅是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的创造,也是广大市民阶层共同作用的产物,更是城市美学发展、文化沉淀的重要标志。



活力拼搏的美学精神


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是亚运美学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这种拼搏精神不是体育领域的专属,更是钱江两岸的人民勇立潮头、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杭州亚运会的会徽命名为“潮涌”,正是对亚运美学的拼搏精神生动回应。


这种潮涌精神与杭州本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杭州城内能与西湖比肩的自然景观,唯有钱塘江。“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钱塘江潮自古汹涌,南宋时被称为天下奇观,尤其在农历八月十五起,至八月十八日最为壮观。“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下“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来描写这一江潮盛景。

图片

南宋 李嵩 《钱塘观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不仅江潮壮观,杭州人的观潮活动也阵势浩大。宋孝宗在位时,南宋政府在观潮的同时进行水上军事演习。数百条战船分列钱江两岸,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奔腾,忽而分合,战船阵型多样变化。除了战船外,还有若干人在江面乘马舞旗、举枪挥刀,如履平地。突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船都看不见了,只听得水流的湍急轰鸣,声如山崩。等到烟雾退散,水面恢复平静。随着几条被火烧毁的“敌船”顺着水流渐渐远去,军事演习正式结束。

图片

南宋李嵩 《钱塘观潮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演习结束后,“弄潮”活动拉开帷幕。弄潮历史悠久,最早的弄潮与钱塘江流域的巫术祭祀潮神相关,弄潮人一般都会断发与纹身,纹身的图案是龙之子,以求避免在水中受伤。一生与水相伴的吴越人以这种形式寄托着祈求平安的精神信仰,汉代、唐宋时期一直延续着这项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弄潮活动的祭祀色彩逐渐褪去。南宋时期,弄潮已经成为竞技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几百个善于游水的健儿,披发纹身,手里拿着丝绸制作的十面大彩旗,争相迎潮而上。他们在汹涌的潮水中翻腾沉浮,变换姿态,有些人还能够做到彩旗尾部一点也不被水沾湿,显示了高超的御水技能。


由于这项活动是在钱塘江潮水最汹涌时进行,常有被潮水吞没的危险,清时已经禁止。然而,弄潮儿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拼搏精神流传下来,逐渐成为杭州城市美学中最具活力的构成要素。这种拼搏进取的精神也引导着当代杭州在经济发展、科技振兴、文化创造等方面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时刻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创新动力。


有人将文化比喻成一条源起于遥远的过去又奔向未来的河流,美学是人们在创造文化这条河流中逐渐形成的。杭州亚运美学与杭州城市美学共同生长,浸润于杭州几千年的绵长历史与深厚文化。两者美学内涵中的美学追求、美学气度与美学精神,呈现出清晰而厚重的南宋意象。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