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营造

董楠楠、叶俊

2023-08-15 11:37:00

已关注

摘要

实现“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是解决农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必要战略需求。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以上海乡村的生态保育和文化传承为重任,致力于探索大都市近郊文旅休闲目的地,努力打造“卓越全球城市,魅力都市乡村”的上海特色名片。乡村公共空间通过改造和创新因地制宜的利用乡村传统、生态的公共空间与载体,促进乡村公共活动服务与传统文化交融发展,丰富乡村公共生活内涵,激活农村乡土文化自觉。分析总结乡村振兴多年以来遇到的难点,强调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长效治理,着力凸显乡村文化特色,保留历史形成的乡村肌理,水乡韵味,因地制宜的结合传统工艺,匠人手法打造地域文化优势特点。

关键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文共9个部分。其中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明确指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

乡村随着经历着新型城镇化、现代化的改革,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面对乡村的功能复合化、文化公共活动类别丰富等特点,承载着村民日常生活交流、活动、娱乐、展示及游客休闲和科普等需求特征。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具有交流和满足、聚集、指认、认同、归属等特征。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编制的《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和建设导则二》中明确要求,注重保留历史形成的乡村肌理,水乡韵味,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郊区农村延伸。
上海市郊野乡村地区的风貌规划设计要素由:“田、水、路、林、村”组成,其中“村”是承载村民生活和文化记忆的核心场所,也是乡愁延续的空间载体;“田、水、路、林”构筑了乡村生态基地,与其形成共生一体的生态郊野风貌。本文以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漕泾镇水库村、外冈镇周泾村为例,探讨合理的公共空间的要素组合,重点围绕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提出参考和借鉴。

1乡村公共空间价值

乡村的特色在于自然、传统和本真,乡村文化的引领要始终将绿色作为底色,始终将乡土作为特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是以乡土为根,以农业为脉的乡土文化。乡村文化公共空间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要与乡村风貌、自然地理特点、地域人文属性等相互结合,各类自然风貌所形成的路网、水网与晒场、连廊、渡口、码头、亭和园相互串联所形成的空间都是乡村公共空间在不同层级需要协调的重要因素,需紧密这些田、水、路、林、村自然空间打造多功能复合形公共空间。

1.1郊野生态环境

乡村公共空间营造需从良好的自然乡土环境中挖掘,依托乡村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内涵。避免对城市建设模式的盲目参照,建造过程中要做好对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多次调整变动。打造与郊野自然相融合的乡土生态环境。使其具有自然阡陌的生态野趣、田园牧歌的生活意境,延续乡土传承,符合乡野文化气质,将乡土呈现为可感的空间形式。

1.2文化的传承

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与村庄的继承相融合,应当注重空间、行为和记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功能性应用空间和乡村精神场所双重属性。

2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原则

乡村公共空间要以:“田、水、路、林”为生态基地,以“村”延续乡村环境和文化记忆。形成乡土景观村域结构,强化“点-线-面”要素关系。构筑大都市郊野地区宽广丰富的生态基底,传承和展示“绿水相依、田林相伴”的上海原生态自然风貌特色(图1)。

图片

▲ 图1


3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原则

3.1 概况

水库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偏西1.8km,东与沙积村毗邻,南与金光村接壤,西以朱漕路为界,相邻阮巷村,北与奉贤区胡桥镇兴隆村为界。全村总面积4.16km^2,耕田面积174.5hm^2。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户籍数512户,常住人口1,620人,水库村水陆交通便捷,区域内水网密布,水域面积约占40%,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全村拥有70多座小岛,有中心港、火车港等19条主要河流,共计长23km。高速公路S4直通其境,距离上海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同时水库村先行区也是漕泾郊野公园的核心区。2017年,水库村获得“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2018年,水库村被纳入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3.2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的具体应用

3.2.1 农村四好公路——长堰路

长堰路位于水库村北侧,2019年7月完成改造建成通车。是金山区首条按照“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标准建设完工的农村公路。长堰路南北两侧景观面积32,000m^2,软景种植面积27,751m^2,陆地新增旱溪面积530m^2。项目以保护生态、贯通路径、打开视线为依据对原有场地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

车行道两侧增设人行步道,满足人车分流的需求。南北两侧原有封闭式林地增设了贯穿式林下人行慢步道(图2),并设置两处供村民、游客休憩用的农田观景平台,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以透水砖、防腐木等透水性强、低养护的生态型材料为主。 图片

▲ 图2林下园路与步行景观桥


林间多处新增下凹绿地,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遵循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设计导则。利用原有的树木,进行抽稀、移栽、补种等方式进行乡土空间营造,设计中将部分落叶乔木(如银杏、无患子和碧桃)与常绿乔木(如广玉兰)移栽混种,将春秋两季观花、观叶品种以多色配合、色度逐层过渡进行移栽配置。将原有封闭阻塞的林地两侧特色“水”景得以在公路道路上的视觉呈现。
同时道路的沿线有集照明、LED显示屏、治安探头及环境监控等功能的智慧路灯;道路两侧采用一年四次变色的娜塔栎行道树;地被采用多年生草本植物及花卉,如小兔子狼尾草、马鞭草等,一年四季均有不同品种的植物可供欣赏。道路两旁的宅前屋后“小三园”补种村民喜爱的桃树、枇杷树和橘树等果树。
通过本次设计改造中的东西贯穿步道、增设亲水平台、观景平台等内容的实施,将原有呈现单一东西方向的布局得以完全释放打开。原有混乱封闭的场所也以风貌统一的展示,公共空间相互得以串联,以满足村民、游客对于乡土景观四季观赏的需求,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2019年11月9日,随着阵阵稻花香,伴着暖暖秋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水Cool 2019田园实验——水库村公共艺术季」在改造后的长堰路拉开帷幕。活动是上海市城市空间艺术季下的漕泾镇水库村实践案例展。在开幕式当天,结合漕泾镇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办长桌宴活动(图3),同时开展儿童活动“赤脚摸鱼”,让儿童回归自然回归乡野体验父辈们的野趣。改造后的长堰路在功能上依旧满足了市政公路所需要的通行标准,更是在诸多原本被封闭的公共空间上为村民回味乡土,为游客体验乡村提供了一定的场所。 图片

▲ 图3长桌宴前夜


3.2.2景观桥改造——荷花桥


荷花桥坐落于长堰路南侧河道水庄环河,改造为一座步行景观桥,南与市级乡村整治项目——水库村首批村民房屋更新改造建筑群沈家宅相连,位于水庄环河及水库中心河环绕的小岛北侧,小岛共3条与外部公共空间连通的道路,水庄环河是水库村内及漕泾郊野公园核心水上游览的线路,西侧荷花桥是主要人行通道,另外作为距离漕泾郊野公园入口最近的景观步行桥,荷花桥的休憩娱乐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荷花桥外观以植物荷花形式的桥梁结构作为表现形式,5个交错的圆形结构犹如五朵水中盛开的荷花,桥体外侧使用薄型不锈钢板装饰,并外涂木纹氟碳漆,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以求外观形式上乡村田野风貌元素的提炼。每朵荷花中心突出500mm高的结构柱可作为休憩使用,桥梁两侧设置休憩座椅与种植空间,可以满足村民通行与游客休憩娱乐的双重功能。远处观望时,胜似水库村内盛开的荷花池畔美丽的景色,每朵荷花的七片花瓣使用半透明磨砂玻璃(图4),站在桥中间可看到鱼在桥下游的场景,游船经过桥下时抬头亦可与桥上游客互动,水路与陆路(荷花桥)互通,增加许多趣味性。 图片

▲ 图4 荷花桥


3.2.3 “小三园”改造——沈家宅

沈家宅是水库村乡村振兴首个改造宅基,改造前环境较差,除基本交通以外,宅前屋后多是养殖棚,农具和工具随意在道路及庭院中摆放。种植区中多为农户私有农业种植,无统一规划,场地较为杂乱。此次宅基及环境空间的改造,一方面将原宅基进行统一的整治粉刷;另一方面北侧邻水养殖棚进行统一拆除,增设人行步道,规划整理临水驳岸及种植空间。根据宅基周边原有乔木(朴树、女贞和无患子)的点位,重新调整了种植空间的布局。在与宅基住户沟通后,在种植区域中增补如碧桃、枇杷、樱花和橘树等观赏类树种,以满足村民对植物四季变化的观赏需求,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原有凌乱的农业种植区域,也在设计中集中得到了保留和重新规划。在宅基北侧规划农业种植区与观赏类种植区分割,并增补特色农业果树品种(枇杷、桃树和橘树等),场地由村民自行相互管理和监督,从而深化乡村特色种植(果园、菜园)特征。南侧原有宅基入户处,拆除原有混乱封闭的多样式不锈钢栏杆,以粉墙黛瓦风貌元素统一形式,并在入户处布局多个花园空间;补种狼尾草、细叶芒等低养护、低成本的种植材料,来满足各宅基入户以单色、多色配合种植的手法;以整洁、干净的空间,使村民在改造后的“菜园、果园、花园”小三园中,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图5)。

图片

▲ 图5 从荷花桥看沈家宅



4周泾村公共空间营造案例


4.1 概况


田野剧场位于周泾村南入口西侧,毗邻望安公路、外青松公路,是周泾村重要入村节点之一,改造前为流转土地,常年荒乱、随意停车,整体无规划、缺乏重要节点空间要素,缺乏景观效果。


4.2 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的具体应用


4.2.1 田野剧场


田野剧场位于周泾村南入口西侧,毗邻望安公路、外青松公路,是周泾村重要入村节点之一,改造前为流转土地,常年荒乱、随意停车,整体无规划、缺乏重要节点空间要素,缺乏景观效果。

此次田野剧场改造,将占地约为5,000m2的流转用地改造为沪上首个乡村户外剧场(图6),在场地整体模拟农田肌理分割,多条条形座椅使用村内拆违后遗留的废弃砖块砌筑,呈半圆弧形态环绕北侧农民集建区裙楼,在铺装材料的分割运用集建区裙楼的硬质铺装与座椅相隔空间,自然形成剧场舞台。使用江南小料石与立瓦收边的铺装材料相互结合。与新江南田园建筑风貌相互融合,种植上也优先考虑多年生品种,并结合低养护、低成本的原则,选用了例如小兔子狼尾草、花叶燕麦草、金叶石菖蒲、细茎针茅、蓝花鼠尾草、柳叶马鞭草、山桃草、细叶芒、大花美人蕉和向日葵等优质品种。 图片

▲ 图6田野剧场(建筑设计为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4.2.2 梯田码头

周泾村的历史特色为冈身文化为代表的古海岸文化记忆。梯田码头利用望安公路与顾浦河道水面高差约3m,通过多层次地形的处理,一方面拟合了老冈身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岸层次;另一方面从种植角度形成了梯田式的滨水开放空间效果。结合竖向空间的丰富特点,通过木栈道的层级串联,实现了滨水公共空间的逐步递进,引人入胜。


乡村空间的时空转变是乡村环境和文化记忆的典型特点。本次梯田部分空间的设计,着重考虑到植被的季相变化,春季开花季以花田栈道观赏体验为主。在夏秋季场地于绿化场所中设置临时研学空间,利用层次台地可容纳学校多班级组织中小型研学活动,多班级活动交通工具可停放于同步设计的梯田码头侧面临时停车场地。在台地竖向侧面挡墙可设置夯土与文化砖石材质的冈身文化展示墙面,以提升研学文化内容。在研学活动后期,临时的研学课程场地可供生态修复课程实践,组织学生劳动活动撒播秋冬季草籽使场地复绿。
滨水码头空间通过梯田竖向控制设计亲水式码头平台,借由码头连通水上交通路线,串联了村委会、老泵闸等村内河道于滨河空间。码头设计了供独木舟、皮划艇等水上交通工具临时放置的船坞设施(图7),船坞采用弧形廊架设计,高效利用了内部船架。船坞顶部采用仿芦苇草坡顶设计,在闲置时段可作为休憩廊架空间使用。 图片

▲ 图7梯田花海与船坞


梯田码头选址同时考虑了与主要道路交通设施的接驳。场地道路一侧设计了“周泾“文字样式的特色公交车站,车站通过文字框景、障景和漏景的组合,提供了智慧公交、农具放置、农闲休憩等功能空间,站亭铺装利用旧砖瓦铺地延续至梯田栈道中,与滨水码头空间串联,实现了水陆交通的功能连续。
4.2.3 老旧泵闸改造——江南水岸

上世纪 70 年代为村庄水利农田治理,村域内河道规划建造了市政水利泵闸,为村域范围内的农 田灌溉及抗洪防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老泵闸的立面上还赫然篆刻着“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人题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现代化技术的更迭,原有泵闸早已停用荒废多年,在不远处也已迭代更新了水闸继续为村民服务。曾经给村民带来帮助和极具历史意义的老泵闸废弃多年,老旧市政设施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环境脏乱,荒草丛生(图8)。

图片

▲ 图8泵闸改造前照片


老泵闸位于周泾村乡村振兴风貌规划设计中打造的一环六点中的一个核心位置,处于望安公路风貌廊与新泾河风貌廊的水陆交汇处。本次改造旨在将老泵闸重新进行功能设计改造,结合路网、水系和村居将其打造成为周泾村内新的文化公共活动展示廊亭空间,在满足村民日常外出活动驻足停留空间的同时,增设展示空间给与游客展示农田水利老泵闸的过去与未来。重塑老泵闸的初衷将其作为水陆两条风貌廊的交汇核心,将整体乡村视野打开,场地南北道路贯通,东西视野开阔,作为一个既能亲水又能观赏农田大地景观的要素打造(图9)。现场经检测发现老泵闸水下基础部分结构良好,为减轻改造后对原有结构带来的承重压力,经计算复核老泵闸改造陆地整体采用钢结构为主体,外部采用乡土收集砖块作为外饰面,屋顶采用水生芦苇回收再利用材料。为了考虑安全性,在设计上符合公共场所安全、消防规范及各项强制性规范。为做到最好的村民历史记忆复原,在拆除过程中要求将老泵闸原有砖块进行保留清理,在检验满足强度要求的标准下,在新建结构后将其作为地面铺装材料重复使用,并对村民记忆中最有感情的题词进行了材料的加固展示。

图片

▲ 图9泵闸改造完成照片


结合原有驳岸,将廊道南北贯通处的种植区域种植特色草本植物:柳叶马鞭草、鸢尾和紫穗狼尾草等,营造丰富特色的乡村景观驿站。建成后的江南水岸备受村民的喜爱,大家茶余饭后都会在这里怀念着过去,畅想着未来。为全村群众打开了解自身、了解父辈及了解历史的一扇窗户。


5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营造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基础生活需求及多层次精神文明需求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领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价值,在营造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重点体现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每个乡村打造其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尽最大程度地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与质量。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