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针对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提出在“应用层面”突出其“专业性”,即回到“艺术”本体,强化“艺术”问题研究,根据艺术的特殊性及专业的发展,抓住新的学科增长点,进行新的理论建设。任何一项新的研究都会遇到方法论问题,而任何一个新专业都会遇到知识的系统建构问题。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不能忽略理论,任何一项专业都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但专业学位的博士培养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培养博士是为学科未来发展做准备,在学术问题上既要有前瞻性,同时还要有实验精神,探索专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故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返回“艺术”本位;第二,抓住新增长“点”;第三,应变与求变。艺与理兼通,道与术互证,培养有见识能实践的创新型艺术人才,改变目前创作理论无法适应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专业学位博士 艺术本位 创作导向 理论建设
一、返回“艺术”本位
早在1920年,哈佛大学标志性地招收了第一位专业型博士——教育博士(Ed. D),随后开始了各类专业型博士的培养之路。我国在1997年首次在临床专业招收专业博士,开启了我国专业博士培养的新路径。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2022年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学位类别。这将对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有特殊意义,意味着回归实践类博士培养的初衷更符合高层次创作人才的艺术教育规律。伴随着此次新版目录的出炉与实施,明确了在博士研究生教育当中美术学院专业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区别,对于所需培养的人才定位则更加清晰。
以新调整的专业目录论,“美术与书法”分别出现在两个不同位置:一是以“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类型归入一级学科目录的“艺术学”;二是与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并列。前者被认为是学术型,后者被认为是专业型。在国内现有的高等艺术院校制度设置上,符合专业为先原则,应该说是“适应性”调整,以“艺术”为本,返回原位,避免以“史论研究”取代“艺术研究”带来的种种不适应问题。特别是在学术评价标准上,作为“术科”的艺术,其学术建设应重在“艺术理论”,即针对艺术自身的问题建构一套相应的理论系统,而不是套用或嫁接其他学科的理论。虽然学术评价有其共性,如对学术的客观性要求,语言表述及思维方式的一系列规则,特别是在理性层面上的“逻辑”问题,但对于“艺术”,我们是否可以在这次学科目录调整之后,在艺术专业学位的博士生培养上,包括课程设置上,考虑其“艺术”的特殊性及其专业要求,特别要考虑中国艺术学科建设的发展问题。“用什么理论支撑新的专业”,就成为博士培养课程建设乃至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
在国内美术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史一论”(中外美术史及艺术概论)就成为通行的理论基础课,从本科开始,至硕士教育阶段基本不变。对于史论专业的博士课程,后来多以研究专题或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其知识面,并增加研究的深度。那么,对于艺术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也会有同样的要求。
关于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其关键词有两个:“专门领域”和“应用型”。前者突出一个“专”字,后者强调一个“用”字。“专”与“用”都具有针对性,其“专”在哪里,其“用”又在哪里?这是在专业硕士的基础上高出一层的人才培养,应注重“拓展专业深度”,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解决专业领域或工作情境中的应用问题。那么,需要强化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精简哪些方面的知识?我认为,最需要强化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从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开始。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空中楼阁,有怎样的基础理论支撑,就会建构怎样的专业知识系统。在绘画专业领域,如果没有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这三大课程体系,写实性绘画的知识系统何以建构?在设计专业领域,如果没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这三大课程体系,现代设计教育的知识系统何以建构?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是高层次的,其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应该设定在什么专业层面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二、抓住新增长“点”
我们应该看到专业博士培养的“专”是在学科高层次上的进一步打开,是在学科发展前沿开放性的“点”状分布。任何一个专业“点”的设定,都应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现在的艺术学科发展非常迅速,或者说,分化非常快,可说是散点发射状。但发生源无非两面:一是观念层面,二是媒介层面,二者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也可以看成是交叉互动。艺术创作永远走在基础理论建设的前面,但基础理论可以让相应的艺术知识系统化,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让其走得更远,这就要依靠知识传授的力量,依靠艺术教育体制的作用。我们所说的基础理论建设不是指已有的知识系统,而是伴随着现代艺术教育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专业方向,特别是在媒介与观念的变革实践中出现的新知识点,急需推进与完善,进行新的基础理论建设,不断扩展现代美术教育的知识系统。新基础、新知识、新专业,让基础理论建设与艺术创新性实践同步进行。
美术专业博士是培养学者型的艺术家,应该凸显艺术实践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我们应把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美术专业博士培养的重要指标,突出艺术创作能力和水平,理论研究的方向应紧扣本专业领域。希望通过专业博士的培养,真正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的名家名师,希望专业博士的绘画创作水平能够有高度和深度,对本体语言的研究能有具体完整的系统性,对艺术语言表现力有理性判断和深入研究。理论研究应围绕自身的艺术实践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学理研究,把“道”与“术”形成有机的整体。专业学位的理论研究在创作的牵引带动下,突破原有艺术创作理论的局限和不足。例如从媒介变革方向入手,从观念更新切入,展开对艺术创作方法论的研究,而不是流于感受性的体会。
以版画方向的专业型博士学位培养为例,我认为版画艺术具有极强的开拓精神,具有先锋性。最早的版画是中国唐代《金刚经》的木刻插画,其发展随着各种地域因素而不断拓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木版年画。直至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先生推动下,形成新兴木刻运动,引发现代美术一场深刻的变革。鲁迅说,这是让中国的木刻“回家”,可它带回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创作意识,而不再停留在图像的复制。铜版、石版、丝网版是舶来之物,均先始于印刷复制功能,再由艺术家参与艺术创作,才使版画从印刷术中派生出来。图像、媒介与观念,在版画创作中始终不离不弃。版画是所有绘画艺术中与科学技术最早融合又一直密不可分的画种,版画的产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每一次印刷术的变革发展都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版画从产生到运用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版画史也是印刷史的另一种呈现。版画家与生俱来的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实验,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不断通过科技的融合找到新的技法和新的思维拓展。版画思维可以延展出许多新的可能和未知,这也是艺术创造力始终贯穿其中的价值所在。
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兴木刻的先锋精神所体现的是家国情怀,关注社会、关注民众、关注国家命运。中国版画艺术教育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着近年来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趋势,在如今的艺术格局中,版画也更加具有开放性特质,尤其是开始尝试与数字艺术无缝衔接,这对于版画专业的教育与创作的转型、发展与提升是难得的时代机遇。
现在我们正积极探索本、硕、博三者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希望形成创作人才金字塔式的阶梯模块,从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专业学习,进而到创作与理论相结合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再到创作能力突出、创作理论有深度的专业博士学习,形成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广州美术学院正式在绘画专业的本科教育中率先推出“叙事性绘画实验班”,这在全国艺术类院校当中实属首创,目的是为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培养急需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人才。学校在生源选拔和师资配备上都创新性地给予了倾斜和支持,充分发挥国内名师引领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实效。以实验班成功的教学经验为依托,可以探索在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层次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和人才培养,从而打造出本硕博一体化的系统培养机制,实现本硕博三个层级的教育联动效应。
三、应变与求变
2022年,党的“二十大”会议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深入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发挥人才集聚、学科多元、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衔接,以需求导向推动学科发展”。而在更早之前的2020年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为此开始大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新形势之下,我们的专业型博士培养背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 高质量发展;2. 国家战略需求;3. 学科专业目录调整;4. 强化专业学位教育;5. 学科交叉融合。因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为提升专业型博士培养的质量,未来改革方向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1. 培养目标;2. 招生机制;3. 导师管理;4. 培养路径;5. 课程体系;6. 评价标准。其中,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如何为专业型博士配置一流的导师队伍,是教学应变的核心问题。突出创作牵引理论的研究,突出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探索以“名家引领”的方式构建高水平导师队伍,选拔有艺术成就、真正具有创作实力的艺术家担任专业博士的创作指导教师,由理论家担任论文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中央美术学院得以成功探索。实践导师加理论导师的联合指导模式,专业机构加高校的联合协同培养机制,这将对专业博士培养提供可行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路径。
2023年4月,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正式启动成立。研究生院是整合与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培养层次提升至博士培养的新形势下,全面发挥研究生院的机构职能,是满足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是顺应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又是进一步激发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潜力、全面推进新时代艺术学科建设赋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这种主动求变的精神,对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生院的教学科研体系下,专业博士培养可以依托整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国内知名美术院校和国外一流艺术院校在高水准的平台层面进行切磋交流,强化在华南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学术地位,形成具有新时代广美标识的艺术传播效应,在广美追求“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艺术院校的进程中拓展影响力。
因此,在博士培养期间,坚持“以展览促创作,以创作促教学”和“技道结合”的培养理念,注重新一代青年才俊艺术创造力的发掘,相信在新时代新发展的起点上,广美的专业博士培养模式可以探索出一条专业博士美术创作的新途径、新维度,打造出中国美术类院校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新高地。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