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地图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工具,传统地图以视觉表达为主,提供信息搜寻、导航等功能。以声音景观为主导的声音地图设计探索脱离视觉元素主导的形式,剥离、重组感官体验设计,在超越视觉的局限之后,极大程度上激发听者的想象力,实现参与式设计。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游离的想象会被过多杂乱的目标所吸引,以公共交通导向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为基本路线推进声音地图的设计探索与构建,则能更大化、多元化地保护被记录的城市文化。
一、TOD模式
(一)TOD模式概念
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模式,是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兴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由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提出。其主要运用于城市交通枢纽站的设计中,针对性地解决因城市资源紧张、土地扩张、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问题,通过其中心位置实现城市功能的整合①。TOD模式满足绿色设计的特点,设计兼容性强,能够满足多样性人群的需求,并注重各功能区的叠加组合,强调对步行空间的设计,以实现低碳节能、缓解城市拥堵的目的。其内外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使公共环境、生态资源等外部空间与站内空间自然衔接②。
(二)TOD模式与重庆
重庆以山地城市而闻名,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营建风格,城市土地资源稀缺,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四部门于2020年12月联合发布《重庆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实施方案》,标志着TOD模式与重庆愈加紧密的联系。2021年4月,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4个TOD城市示范站的设计方案通过,其中磁器口TOD示范站的定位为“人文传承”,主要以构建文化复兴、消费升级的商旅创新型区域为目的。而随着社会整体迈入“普遍有闲的社会”,TOD模式的运用将会使城市建设的推进更为和谐,生活与科技渗透进更多的城市空间,赋予城市生活更多高效化、生态化和人情味,并具有显著的地域符号。
二、声音景观
(一)声音景观概念
声音景观(Soundscape),这一注重声音的捕捉与分析的理论出自加拿大作曲家谢弗(R.Murray Schafer,1968年),其意在探究存在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之中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景,当代声景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声景设计、声景应用与研究问题等。在现代文明中,对视觉元素的过度表达与重视,导致了其他感官表达的削弱,声景研究挑战了传统以视觉为主导的模式,并加强了其余感官表达的可能性③。声音景观主张引导观者的参与式审美,将知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声音诠释特定时代与环境④。
通过声音景观去记录并呈现城市本土的地域文化,保存民族记忆的本真性。与文学形象、视觉呈现等艺术表达形式不同的是,声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现实场景中的声音记录、声音景观展现,不可避免地会记录下目标以外的其他“噪音”,而这些在其他领域中可以被规避的元素,都值得在声音景观中被采纳、被记录,无数的个体汇聚才构成了本真的表达与呈现。
(二)各类声音地图设计
声音地图概念兴起于1997年左 右,英国艺术 家Stanza建 立的Soundcities(1997年),是较早的声音地图概念作品。目前已存的以声音地图为概念的设计作品,基本上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着对于声音与生活、环境的思考,其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地图+声音分类”声音地图以及“音频+地点”声音地图。
1.第一类:“地图+声音分类”声音地图
声音地图“Chatty Maps”,是以网站的形式展现并勾画了伦敦、约、马德里、罗马等12个城市的声音分类地图。城市中的声音被划分为5种类型,并分别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交通(红)、自然(绿)、人声(蓝)、音乐(黄)、建筑(灰)。通过不同颜色标注街道地图,如伦敦城市声音地图的红色交通街道几乎散布全城,人声与建筑则互相交织,以实现对城市空间声音环境生态平衡的关注⑤。
2.第二类:“音频+地点”声音地图
重 庆 大 学 建 校 九十 周 年 校 庆 作 品《聆 听 重 大 》及 声 音 地 图“Sounding Nature”等均以音频加地点的形式表现。《聆听重大》以展览加二维码方式呈现作品,创作团队记录了现校园的各种自然、人文、历史的声音,其主要目的在于以献礼的形式记录校园的故事⑥。SoundingNature则是更具普世意义的声音地图,搜集世界上各种各样自然的声音,把它们放在对应的位置让其他人听见,其最终目的在于呈现一张没有人类噪音的、更原生态的声音地图⑦。
三、“声音地图:从川美到非遗”
(一)磁器口与非遗
重庆市磁器口古镇在宋时因水陆贸易而繁荣,并逐渐形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商驿码头。现如今磁器口古镇作为重庆的地标之一,汇集了重庆地域文化的多方元素,如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等。川剧,作为最早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化,在磁器口古镇内也有存续。磁器口古镇内的川剧戏台,以转运楼为主,其演绎形式相较于传统川剧表演则更富有烟火气息,随着磁器口古镇的商业氛围浸染及新生代川剧人的新鲜血液的补充,磁器口的川剧剧目在传统川剧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现代表现元素,如:科技元素交叉的舞台灯光设计及布景设计,现代音乐乃至西方经典音乐的运用,表演内容的更新与重组……磁器口川剧现代化的革新目的主要在于确保磁器口川剧戏台长久演绎的可能性,故而在充分解析游客的需求与目的之后,磁器口的各川剧演艺点也选择性地突出了川剧的娱乐性,并将更多经典剧目精编为简短的串烧类舞台剧,以吸引、满足消费群体。磁器口古镇川剧的形式更新,映射着在科技时代非遗文化的多元表现方式,及其融合现代化的部分元素以进行发展的可能性。
(二)“声音地图:从川美到非遗”设计探索
1.“从川美到非遗”路线选择的包容与限定
声音是没有边界的,文化也是没有界限的,正因为其无边界的传播,而使各类信息交互错杂地彼此影响。一份声音地图的音源选择,是基于对各类信息的包容性及时空的限定性的考量而制定的。第一,从川美到非遗的声音地图是在重庆市政府发展磁器口TOD示范站的“人文传承”定位之下的探索,是对沿途文化的包容吸纳:城市、校园、古镇,是从宁静的校园走向人间烟火的过程。第二,相对闭环的路线制定形成了信息选择时的限定性,没有限定条件的声音景观选择是杂乱的,而被“过滤”之后的信息才可被接受和传递,不至于被过多的噪音所淹没。
2.TOD模式与声音地图组合的可行性
相较于以往的声音地图实例,即“地图+声音分类”型声音地图、“音频+地点”型声音地图,TOD模式与声景合成声音地图的组合是可行的。首先,以往的声音地图的声景都是“截断式”的,声景只是图像形式的抽象视觉表达或地点式的录入,而声景合成式声音地图则赋予了声景以连续性,具有“移步换景”的空间转换感。其次,TOD模式与声音地图组合,以公共交通路线,即轻轨路线为导引(图1),为声音地图的声景路线和范围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⑧。从川美到非遗,即从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尖顶坡站到磁器口站,从校园到川剧戏台,声景的收集是路线式的、连续的,行进中的。而限定路线的长度,同时也避免了无休止的冗长声音地图的录入。最后,由于声音传播媒介的必需性,限定了其使用空间,TOD模式与声音地图的组合,其作用不仅在于指引了观察路径,还在于为声音地图提供了一类载体,并可运用于TOD交通站台点,其目标受众在于日常经过、驻留站台的市民。以磁器口站台为例,其规划定位目标即“人文传承”,站点与声音地图的结合,通过对人文声景的采集与制作,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记录与传播的角度展现对城市文化的关怀、对非遗日常化的多样性保护。
3.设计探索的构思
声音地图行进路线的构思使整个设计探索处于无限变化的环境之中,以有限的精力施展无边界空间的想象。TOD模式为声音地图提供了边界,提供了一份可供参考的行进路线,即以公共交通导向为指引,而正是因为有已存在、已规定的路线的建立,在众多的、互相干扰、互相影响的音源中,声音地图才有可能将这些分散的点,选择性地集中在设定的空间之内以进行空间想象。被剥离的感官,在仅保留“听觉”元素时,会将精力集中于“听觉”这一感官,以不同的声音景观组合构建形成声音地图。非物质文化的表达需要通过载体,以使技艺得以呈现,载体多变的形式也需要一定的物质空间作支撑,在这个表达的物质空间中,包括听觉在内的五感得以调动,其发出的声音包含着非物质文化的信息与价值⑨。而在通过欣赏声音地图所带来的空间转移情境中,各类声音,无论是纯粹的非遗的声音、开放的自然的声音或是行进的人声,都能够以被设计过的恰当的方式,自然地得以展现、保存。(图2)
基于重庆市TOD模式的发展,“声音地图:从川美到非遗”选择从文化、五感设计的角度来演绎丰满的城市形象,由“步行+轻轨”的路线勾勒出大大小小的、城市生活与文化之间的地图路线,以满足社会消费心理与文化追求。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论点,其关于“空白”的理论为声音地图中非典型的听觉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声音地图的呈现中视觉空间的留白与不确定,使得基本的听觉空间表达与想象成为观者的注意区,这种能够根据日常经验与想象力组合的形式,构成观者主动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艺术的再创造”,这也使得声音地图的参与式设计成为可能。
4.“声音地图:从川美到非遗”设计探索
作为声景采集的一个基本手段,“声音漫步”(Soundwalks)这一方式的重点在于,在行进中的路径中去探索、收集发生在环境中的声音⑩。声音漫步使得采集的声景更具联想性与地景特征。与固定地点的声景采集相比,声音漫步中的声景更具备流动性的氛围,折射出声景收集地的社会、历史人文信息,并肯定了声景收集人在录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声音存在的合理性。在“声音地图:从川美到非遗”的构思中,采用声音漫步的方式进行路线行进,其目的是结合TOD模式城市路线,形成一份具有变化感、更加生活化的路径。路线起点为川美校园,经由步行与乘坐轻轨一号线,最终目的点为磁器口古镇转运楼川剧剧场。路径中覆盖的人文声景范围宏大,囊括了自然发生的动植物、环境的声音景观,以及机动产生的、各类与人有关的声音景观。
声景的发生来源于空间内的活动,但并非所有声景都值得收纳,被选择的声景体系应建立在时效、地域、审美等评价之上。如《考工记》中的“天时地气”,是对不同时辰、类别材质的归纳,择物而用,故而在收集过程中,具有时代性特点、文化表征特点的声景成为了重点目标。最终在声景采集中,总共收获声音样本八十余份,经过筛选后最终采用三十余份音频(表1)。其中,为了合成音频的自然性,根据音频声轨图将目标音频分为了A类及B类。声轨图较为平缓的为A类,适合作为背景辅音,在音频连接处进行平缓的过渡;B类为声轨图起伏较大的音频,其声景内容更为复杂、鲜明,更适合于用作主音突出整体内容。(图3)
在这些被选用的音频中,混合了今日磁器口古镇内形形色色的各式元素:代表着现代节奏的快手主播直播口号声、充满时代感的防疫需求广播音、各式传统饮食制作的川东号子以及具有ASMR特质的类白噪音……整份声音地图秉持着真实记录、艺术创作的设计理念,由静至动、由自然走向人间烟火。故在声音地图的前半段,呈现的是音色较为柔和的生态声景,随着轨道交通声景的引导,在后半段则进入了生活化声景的场景中,呈现古色与现代的交融,生活与生存的对比。通过收集声景,又再造声景,在各个声音的衔接中,运用多音轨的手段以融合单质的音源,在类白噪音的前段路线制作中,运用左右声道及延迟时间差的手段,来提升声音地图的听觉享受(图4)。单一的音质不存在于现实之中,而通过技术的设计把控之后,可以实现某单一音源的音量放大,从而完成、丰富细节想象,多层组合下的设计效果,则是丰盈的。
(三)文化声音景观多样性保护设计思考
城市声音地图不是一条固定的路线,它既可以是川美到磁器口川剧台,也可以是到任何地方,最重要的是被纳入的声音景观的表达及其目的。声音作为媒介链接了这份地图路线,及一路上的社会姿态。在这份地图中,一切元素由声音构成,不同的声音构成了丰富的声音景观,再借用这些风格迥异的声音景观造就大千世界,构建后的声音景观,不仅包括被捕捉到的一切听觉元素,还包括存在于日常可见之下的社会文化。通过对声景的探究、试验,思考在表现的形式之下,在日常的生活之外,以艺术化的方式将这些生活中时常可见的、却又不曾引人注目的点滴进行汇集又放大;将捕捉后的声音景观以更和谐的质感和方式加以保存并有效使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维度空间,思考在传统展览、使用之外的创新性活化可能,是对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保护。
四、结语
当人们以视觉探索世界的同时,五感的其余部分也在为思想的延伸而服务,当以听觉系统为主建立观赏体系时,视觉以外的观赏盲区将被注视,并获得更丰富的材质、多元的表述空间、被激发的想象力。一个非典型设计探索实验“声音地图:从川美到非遗”,以声音景观的再构建、以TOD城市轨道交通路线为声音地图行进路线,成为满足“普遍有闲的社会”生活消费享受,以轨道交通发展为契机,对话构建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实验,而进行多元化的保护思考。不再单独依靠传统的体验方式而被使用,可感知的非遗,亦可将被记录的易忽略日常元素、重视觉享受的非遗文化、重味觉食欲的川东饮食文化则能以更加激发想象的听觉形式保留并传承。在此,非物质文化不再是被深藏的遗产,而是生活中常接触、使用并感知的日常物件,物即为用而生,这是对长久传承的文化的最大尊重。■
① 胡昂.日本枢纽型车站建筑及周边城市开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② 魏丽娜.基于轨道交通TOD模式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厦门:华侨
大学,2015.
③ 王妍妍.国内不同视野中的声音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④ 张道永,陈剑,徐小军.声景理念的解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54.
⑤ Chatty Maps[OL].[2021-11-7]http://goodcitylife.org/chattymaps/project.php.
⑥ 韦丽.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建校九十周年 重庆大学举办《聆听重大·岁月留痕》画展
[EB/OL].(2019-09-06)[2021-11-7]http://news.cqu.edu.cn/archives/news2/content/2
019/09/06/3de187d8505311d97d8ca051d96c0811b701b334.html.
⑦ The natura l world in sound:Sound ing Nature[OL].[2021-11-7 ]https://
citiesandmemory.com/sounding-nature/.
⑧ 华陈睿.轨道交通站点TOD模式研究与规划实施建议[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691-699.
⑨ 毛琳箐,康健.传统声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研究——以贵州侗族传统村落为例[J].广
西民族研究,2020(01):108-116.
⑩ 陈梦琪.被忽略的声音——武汉城市声景录音初探[J].科技传播,2020(4):84-86
参考文献:
[1] 胡昂.日本枢纽型车站建筑及周边城市开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2] 魏丽娜.基于轨道交通TOD模式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厦门:华
侨大学,2015.
[3] 王妍妍.国内不同视野中的声音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4] 张道永,陈剑,徐小军.声景理念的解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53-56.
[5] 华陈睿.轨道交通站点TOD模式研究与规划实施建议[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691-699.
[6] 毛琳箐,康健.传统声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研究——以贵州侗族传统村落为例[J].广
西民族研究,2020(01):108-116.
[7] 陈梦琪.被忽略的声音——武汉城市声景录音初探[J].科技传播,2020(4):84-86.
[8] 冯国栋.空间叙事视阈下数字艺术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10):103-105.
[9] 黄超,邹响.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历史街区活化策略研究——以北京前门为例[J].艺术与设
计(理论),2022(09):33-36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