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寻现实意义——教育活化乡村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美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之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①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发表的关于艺术教育的观点。艺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艺术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已经被注意到了。但是在科技和网络发达的今天,艺术教育其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导致大多数中小学对艺术“敬而远之”,即使在我国教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以后,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普遍范围的改善,打破根深蒂固的“唯分数论”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应该从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放眼世界,有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的国家非常多,他们重视孩子从小对艺术的感受与认识。例如在美国,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在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艺术首次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放在同等地位,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是教育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系统地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可以让人获得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比如感知色彩的能力,通过学习能看见世界的缤纷,提高自我艺术修养。当今社会充满各种艺术的气息,但如果你想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艺术,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原理,不断锻炼意识鉴赏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使自己得到思想层次上的提升,如此才可能真正地体验到艺术的美妙。
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也能够通过艺术教育相关活动来开发。艺术活动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能够有效地丰富自我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早些年间,国外评论中国人只会模仿,是“中国制造”而缺少创新能力,没有做到“中国创造”,这就是忽视艺术教育而大兴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在这个急需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国家也正式将美育纳入中学生的考试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放眼国外,其实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德国学校的艺术教育鼓励学生自我创造,开办类似手工作坊的工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切身感受艺术的魅力。再比如日本实行的音乐与美术相互借力的教学方法,也很有特色,教师通过互动式的诱导教学,进而培养出一批批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正如这些例子那样,我国也应该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有思想有活力的全面型人才。在国家的号召下,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已经开始发展素质教育,但乡村依旧是被忽略的所在。
(二)社会意义与在地意义
1.社会意义
“乡村振兴”这四个字在最近几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推动。其中有一支特殊的力量备受瞩目,即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从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的确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艺术教育的一系列讲话为艺术进一步服务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美术、艺术在助力乡村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使命任务,为广大乡村建设美丽家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让各相关领域的设计师们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乡村,而不是仍然局限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相信很多设计师也有强烈的意愿,让自己出生的地方也能焕然一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乡村从来都不应该是被丢下的那一个,那里有淳朴的风土人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将乡村作为重点抓手,是必然选择。让村民们口袋鼓起来、生活美起来,才是完成了真正的共同富裕。在这样的推动下,很多乡村地区已经有了大幅度的经济增长,而接下来亟待解决的,正是如何让村民们的思想也“富”起来。
2.在地意义
云南省广南县八宝镇是一个风景优美、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然而其缺陷也非常明显,那就是缺乏特色与亮点。它与大多数经济发展缓慢的小村镇一样,没有生气,缺乏自信。但好在八宝镇镇政府对艺术设计非常重视,牵线搭桥,召开了云南艺术学院与八宝镇二中的交流会,让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艺术教育在这个地方扎根生长的可行性。在交流会中发现,八宝镇二中的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较少,学校也缺乏相关的艺术教育设施,教学内容也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在当地将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培养当地人民对于这片土地以及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此发挥美育的职能。
二、运用当地资源——结合八宝镇二中
首先是学校有需求、政府会支持。八宝镇二中的高一及高二的艺术生有将近六百人,其中包括音乐专业、舞蹈专业和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这样一个面积不算大、学生不算多的高中里,艺术生比重其实已经较高,但是学校里各种硬件设施和教学体系中,关于艺术的占比却非常小。学生们缺少专业的老师、教材、学习工具和艺术教室,美育体系亟需完善,在交流会上,学生们表现出了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图1),并且镇长也代表镇政府邀请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及学生进行在地设计。有了政府的强力支持,设计进展毫无疑问也会更加顺利。其次是牙龙村村民十分支持和欢迎,该村有许多学生在镇二中就读,因此村民也十分希望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方便地接受到艺术的熏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该村的传统建筑荒废多年,作为传统印记的一部分,对建筑的处理方式值得深思熟虑。或复刻重建,或更新活化,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更新活化无疑是最优选择。在地理位置上,牙龙村也是学校周边的各个村庄中设计资源最丰富、设计需求最强烈的村庄。
综上所述,将八宝镇二中的教育资源与牙龙村的艺术设计建设进行对接,从而带动乡村艺术的发展,是十分可行的。
三、扎根乡村沃土——探寻牙龙资源
八宝镇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地处广南县东南部,自然风景优美,传统文化丰富。在自然资源上拥有著名的三腊瀑布和三腊溶洞,在传统文化上拥有稻作文化“那”文化,以及彝族人民传统的“跳弦子”等文艺活动。不论是在自然条件上或是在文艺条件上,都是进行艺术设计的肥沃土壤。(图2)
(一)牙龙村现有公共空间及传统建筑现状
牙龙村自然风光秀丽,村落前水后山,风水极佳。整个村庄按建筑形式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靠近村落的唯一一条主路,是村民建造的红砖房,硬质条件较好且整体风格统一(图3);后半部分是由夯土建筑构成的“老村”,属于现在居民的祖辈建造的传统建筑,建筑形式新颖且保护得较为完整。(图4)
(二)牙龙村村民的发展意愿及需求
关于当地的传统夯土建筑,村民的初始意见是想要效仿其他乡村振兴成功的村落,将其改成特色民宿,利用其建筑特色和自然风光吸引游客,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此方案并不适用于牙龙村,原因有二:一是牙龙村的交通并不算便利,唯一一条通向村庄的路损坏较严重,并且实际位置比较偏僻,很难长期吸引游客。二是对夯土房进行翻新改造,建设成可以居住的民宿,经济代价比较大,而现有改造资金明显不足。“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不能超出能力范围做设计。在经过汇报和商讨后,村民一致认为将传统夯土房改造成让学生们接受艺术教育的地方,会更加有意义。(图5)
四、发动在地设计——探索居民潜能
(一)牙龙村在地性艺术的基础条件可行性
整个村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条件都十分优秀,村庄空地较多,且质量较好,不需要大兴土木就可以做一些公共艺术装置,因此具备进行在地设计的基本需求。
(二)让学生看见艺术教育可行性
组织云南艺术学院组织高校与乡村的联动交流,一方面可以解决当今艺术类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空中楼阁”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便于生活在不发达乡村中的学生感受和认识到新式艺术教育。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了一片展示的舞台,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如影视传媒专业可以用相机记录下风土人情,音乐舞蹈专业则可以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带到乡村,美术设计专业可以举办独特的乡村艺术画展等,无限的艺术创作的可能都将会在这里逐渐地生根、发芽并成长。
(三)让村民参与艺术设计在地规划
实际上村民对自身居住环境的改善非常积极,愿望很强烈,这是不可忽视的优势所在。在这个像“世外桃源”的小村庄里,人员构成基本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娱乐活动。因此村民们非常欢迎学生们带来欢笑和新鲜感,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并且当地人基本上都拥有竹编的手工艺技能,也很愿意教授学生并参与在地设计的展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村民参与到村子的艺术建设中,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动力。
五、艺术介入乡村——设计规划展现
(一)整合独特产业及文化资源,创立特色文化品牌
牙龙村是以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的独特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积极挖掘广南县牙龙村的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域性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厚植文化底蕴以实现乡村振兴,将发扬文化自信作为核心,以培训为抓手,以市场为目标,做大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产业,丰富地域特色民俗生活载体。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五种模式齐头并进:鼓励+创新地域特色习俗活动、展示历史发展脉络、发扬特色民俗工艺美术技艺文化并串联产业发展、分享民俗特色居住饮食文化、打造艺术集市事件以调动村民的积极能动性。即发展文创产业挖掘牙龙村人文历史底蕴,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入当地独有的工艺美术技艺研习馆、建立校地设计工作室、展售当地特色竹编、织物等手工作品,形成劳动产品美学,带动村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图6)
(二)艺术教育作为重要营造事件嵌入发展脉络
艺术教育介入乡村往往不能用单一方式呈现,会显得单薄无落地性。乡村振兴也只有在经济振兴后,文化才能持续性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彼此促进的良好局面。因此,打造一条故事脉络串联起各个设计节点(图7),清晰地展现从产业到文化的具体规划手段、发展方向,再以艺术教育为抓手,提升当地村民内在文化素养、建立文化自信。根据在地实际可行性分析,艺术教育将作为重点营造事件进行打造。所谓的艺术教学互动基地并不一定得是实体的建筑空间,场地可以是室内或者户外,艺术交流形式可以是线下或者线上。充分利用高校介入乡村的优势,形成“校村联动”。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交流学习,既顺应疫情防控,又不受场地和时间的约束;另一方面,在地设计师将利用当地的原生材料构建场地,打造形成参与式设计,引导学生和村民自行创造……艺术像看不见的丝带联系起引导者和被引导者,艺术教育将由此悄悄在这个偏远山村中生长起来。(图8)
总结
设计一定要有人参与,才会是鲜活的,乡村设计一定要有当地居民的参与,才会是有生命力的,在很多种乡村振兴的方式中,艺术教育已经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可能性。“扶贫先扶智”,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感,这是经过历史经验论证的可行的方法。“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生成自由,唤醒生命。”②相信总有一天,乡村的孩子不用仰望“山外的世界”,他们也可以绽放出艺术之花,让自己生长的乡村展现独特的魅力,这大概也是艺术设计、艺术教育和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06):1.
② 〔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参考文献:
[1] 王立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解析[J].甘肃教育,2018(23):37.
[2] 杨晶晶.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提高乡村艺术教育水平探析[J].山西农经,2018(12):107.
[3] 于海洪.部分发达国家保障乡村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8):31-37.
[4] 薛梓彬,王韬.移动的乡村——互联网媒介视角下建筑师介入的乡村实践[J].艺术与设计
(理论),2022(01):99-101.
[5] 范潇潇,李婧.乡土景观符号类别及其美学价值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3):74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