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排版设计的诸多要素中,标点符号往往被设计师理解为编辑规范问题,其设计处理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忽视。本文从中文现代标点符号在印刷排版中的发展历程出发,提出并研究问题的成因,并以汉仪新人文宋的标点符号设计为例,尝试为字体中标点符号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排版处理提供更好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标点符号;字体设计;中文排版设计;文字设计
排版设计需要基于人文阅读和信息传递为目的,考虑字体选择,字号、字间距的设定,以及行长、行距、行数、分栏等诸多细节的运用和组合。除了文字以外,文中的标点符号的功能和重要性往往被忽视。良好的标点符号设计和排版处理,能对阅读起到重要的正面协助作用,大幅提高文章的阅读性和视觉美观。
根据《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中文标点符号(Punctuation)分为2大类,点号:含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和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1]。根据笔者的相应统计,常见标点符号在文章中出现占比超过11%[2],也就是说我们平均每阅读十个汉字,就会看到至少一次标点符号,可见其对阅读性和版面视觉效果影响巨大。
在书籍杂志的排版工作中,设计师多把标点符号的处理看作仅仅是文字规范性问题而不太重视,也很少在选择字体时,把标点符号的设计作为考量标准。另一方面,字体设计师又大多对排版设计的细节并不了解,即便会考虑标点符号的美观问题,却缺少从排版效果出发去思考标点符号的功能性、操作性问题。
1中文现代标点符号的发展简介
中文现代标点符号是从沿用西方标点符号而来。出版于1904年的严复所著《英文汉沽》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全面横排印刷的书籍,其正文是典型的中西文混和排版,且文章创新的全面使用了西式规范的标点符号(图1)。书中还特别设定了第十八章“句读点顿”(punctuation),来详细说明西文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功能[3]。
1920年2月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中国的新式标点符号正式启用[4]。早期的标点符号使用方式并不统一,1936年解读新式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使用法》[5]中,点号(句号、逗号)都被排在竖排文字的右侧(图2),而非夹在文中。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9月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标点符号用法》。篇末更是细致提到“现在一部分印刷厂有所改进:特铸那些符号的模子,让它偏在文字底下的右侧……以上两个优点对于读者都是有帮助的。”[6]可见标点符号在文中位置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其设计(铸造)亦与排版效果息息相关。良好的标点符号设计、排版设计时处理,是非常有助于阅读的。
1990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署联合修订发布新版《标点符号用法》[6]。这一版用法沿用至今,是目前我国的标点符号使用标准。不过新版只阐述了基础的排版中标点符号的位置规范,而省略了具体造型与设计方面的内容,也许可以理解为,当时我国的标点符号设计制作和在出版物中使用已基本规范和完善。
2电脑排版中标点符号的基本问题
美国Adobe公司于1986年首次提出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概念,设计师可以自己操作电脑进行排版。新的技术极大提高工作的效率,但在中文排版方面产生了新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新的电脑排版软件,需要电子数码字体的支持才能发挥其功能。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字体数码化工作的完成度较低,更不用说标点符号的设计是否考虑中文排版的对应。
其次,电脑排版软件都是基于西文规范开发而来,对中文排版的对应还非常不到位,更不用说对于标点符号在排版设计中的规范智能优化。
最后一点,在1990年代DTP初期,操作电脑排版的大都是缺乏排版经验的年轻设计师。他们缺乏对标点符号规范的理解和使用知识。因为铅字时代设计与排版是不同的工作种类,虽然设计师负责版面的构成设定,实际排版中标点符号的处理都是由铅字排版工完成。有经验的操作工会基于规范,从版面视觉效果及阅读顺畅的角度,处理好标点符号。
上述三点中,软件的优化和设计师的意识操作技巧,需在理解既有规范、历史的前提下,逐步学习和优化来提高。而在字体设计中的标点符号是最基础的元素,良好的标点符号设计可以为排版软件、设计师操作等提供最优的“材料”。
3标点符号的设计与技术
1987年的《激光照排技术问答》讲解了几种常规排法:“标点符号从铅排沿袭下来的排法有三种:全角式、开明式、对开式……”[8]文中所提“对开”是指一些宽度较窄的标点符号除了全角宽度以外,还有1/2宽度的铅字(图3)。在照像排版中,有引号和句号等2个常用标点组合的特殊字符(图4),也是同样的原理。国标《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中也有提及,“5.1.10标点符号排在一行末尾时,若为全角字符则应占半角字符的宽度(即半个字位置),以使视觉效果更美观。”可见,电子排版之前的铅字及照排时代,中文标点符号有非常成熟完整的处理规范,而且都是以视觉效果美观为前提的思路。
在铅字和照排里,全开或对开的中文标点符号的造型和高度是一样的,仅左右空白空间多少的差异,西文标点是另有单独铅字的。以逗号为例,一套完整的铅字含有中文全角、半角,以及西文,3种铅字。但在电脑字库里一个标点符号只有一个对应的码位,现行编码标准Uni-code里,中文的逗号只有一个全角形式的唯一编码“U+FF0C”,而所谓半角逗号其实是西文的逗号,其唯一编码是“U+002C”。两者宽度、造型、大小、基线高度等都与中文有很大差异(图5),无法互相替代调用。所以在DTP技术里需要调用和设定挤压功能,来实现对中文标点符号的空间控制。目前主流的排版软件里的设定还不能很完美对应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需求,需要我们从字体设计的角度去全面考虑编码、软件的限制,去理解排版设计、设定等多方需求。
4汉仪新人文宋的标点符号设计思路
2019年末笔者重新设计了汉仪新人文宋的西文与标点符号,本文基于此来谈一下中文标点符号的一些设计思路及与排版设计的关系。
以前述开明式为基础延展思考的话,如果对点号里的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里的引号、括号、书名号共7种如进行合理的冗余空间挤压,则可大幅提升排版视觉效果和阅读顺畅感。选用3款正文宋体字:方正书宋、汉仪书宋一,以及笔者设计的汉仪新人文宋为例进行具体讨论(图6)。第一列为无调整的原始距离,标点之间的巨大空白,会极大损害阅读流畅和视觉美观。第二列是开明式对开标点设定,压缩了冗余空间。但视觉上方正书宋、汉仪书宋一的逗号、书名号位置等都不理想,距离参差不齐。只有汉仪新人文宋的空间关系最为恰当,逗号偏向前半句的汉字、书名号与逗号与汉字连续组合,以及后前书名号的间隔都各自保持了必要的合理空间节奏。第三列优先阅读视觉效果,基于不同字体标点符号的设计进行精细设定(挤压数值参考图右侧,单位为1/1000em)。这种设定的基本思路是:标点前后空间应该基于其与文字信息的关系进行。
方正书宋和汉仪书宋一都发布于1996年,如前文所述,早期电子字体的设计和制作技术等都还不够完善,其造型和位置设计不尽合理,如僵化采用开明式设定,就会出现非常糟糕的视觉效果而影响文章阅读。这样的问题甚至出现在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里(图7)。如图中第二和第三行里,逗号和顿号都靠近后文的汉字而非接近前文;倒数第三行中,连续罗列的书名,后书名号和前书名号的邻接距离过近,但却离所包括文字过远。这就造成非常奇怪的视觉效果,极大影响阅读体验和视觉美感。
汉仪新人文宋是一款全新现代人文主义风格的宋体字,由笔者设计后与汉仪字库合作开发,字体家族发布于2019年(图8)。字体的标点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排版软件AdobeIndesign中把单双引号、各种括号、书名号这些前后成对的标号都归为“括号”类的含糊定义问题。同时也考虑了开明式的排版设定,即使设定最紧凑的50%挤压数值,这些标点的前后空间仍可以保持较好的合理视觉效果,所以主要标点符号都设计控制在50%的一侧空间内(图9)。尤其是括号类标号挤压50%后,合理的视觉效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图10)。虽然目前排版软件等使用环境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状态,但只要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和设计有所考量,并熟知标点符号在排版中的处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包装标点符号在文章中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的。
5结语
排版设计中标点符号的处理,并不是单一的问题。方块形的汉字排版,融入现代标点符号并进行合理的空间微调,就会导致行长的参差差异。为了保持各行的首尾对齐,则必须进行相应的字距调节。这在在铅字时代是需要丰富的经验并花费大量时间,但现在的排版软件可以代劳这样的巨量工作。然而另一方面,也因此更要求设计师有相应的明确、合理的调整设定,以及字体中优秀的标点符号设计配合。这需要排版设计师、字体设计师、排版软件制作方等积极交流配合,共同建立符合时代、技术发展的中文现代排版设计规范细节,并从底层技术和思路对中文排版进行改良。这是值得设计师在未来去实验、探讨的问题。这些思路与规范的建立,以及与软件技术的融合,在当下及未来屏幕阅读盛行的时代,都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1—2,14.
[2]陈嵘,艾婧.标点符号在中文排版中的处理及与字体设计的关系[J].包装工程,2021,42(24):245
[3]严复.英文汉沽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233—239.
[4]文贵良.新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3):65—67.
[5]胡怀琛.标点符号使用法 [M],上海:世界书局,1936.
[6]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标点符号用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22—23.
[7]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标点符号用法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8]沈晓辉,张海潮,张秋实编.激光照排技术问答[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7:134.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