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食物,我们想到的往往是餐桌上热气腾腾的菜肴或者是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然而这只是人类庞大食物系统的冰山一角。你是否想过,我们每天的食物选择正在影响大洋彼岸热带雨林的生长?海平面的上升又将给我们赖以为生的农业带来怎样的威胁?
食物不仅是每个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也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要媒介。而正是由于食物的普遍性和日常性,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对于人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产生的巨大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认识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于食物在这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人类生存面临着多重挑战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想象我们的食物,也借此重新思考我们栖居于这个星球的方式。
与万物相连的食物
食物是打开人类文明的一把钥匙,反映着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美国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所说:“我们进食的方式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界最深刻的关系。人类通过进食,日复一日地将自然转换成文化,将世界体系转换成我们的身体与心灵。”
正如中国人见面常用的打招呼语“你吃了吗?”,饮食构成了社会中人与人连接的基础。据人类学家研究,人类最早的社群生活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于食物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起捕食并分享食物,构成了原始社会的基础。直到今天,饭局依旧是人们沟通情感的重要场所。不同的文化也因食物发展出独特的特点,食物成为了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艺术家阿曼达·胡杨(Amanda Huynh)通过作品“散居的饺子”(Diasporic Dumplings)反映了她作为移民后代对食物、社群和地缘性身份的思考。食物不仅仅是文化的结果,也在塑造文化。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学生周小楫的作品“文化样本”(Culture Sample)研究了中餐内三个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西红柿炒鸡蛋、蒸米饭和奶茶,通过分解其食材和食谱的历史,在跨文化语境下批判和重新定义了饮食文化中的真实性。
食物还直接反映着人类的经济生活。在历史上,茶砖、盐、可可豆等都曾作为“可食用的货币”流通。随着当代跨国食品公司的全球化扩张,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以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指标:“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通过对比世界各地销售的巨无霸的价格来量度一个国家的货币是被高估还是低估。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组合赵与林(Chow and Lin)在“贫困线”(The Poverty Line)作品中通过食物这一视角来直观呈现“贫困到底意味着什么?”。艺术家将各个国家对贫困线的定义标准转化为每人每天可以在当地购买的食品总量,并以摄影的方式将不同种类的食物记录下来,以一种生动而客观的方式展示了生活在贫困线的人们所面临的日常选择。
生态危机与食物系统
在这个时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变化的影响,地质学家用“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概念阐述人类身处的这一时代。提起生态危机,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工业,却忽视了每天都会接触的食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es) 在2020年发表的演讲《我们星球的现状》中明确指出,食物系统是我们无法在地球生态边界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提到的“食物系统”(Food System)指的是与食品相关的所有过程和基础设施,包括种植、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营销、消费、分配和处置。在科学家厘定的九项反映地球承载力的“行星边界”指标中,食物系统对于生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淡水利用、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全球变暖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食物系统大约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大的排放量来自农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其余来自供应链的零售、运输、消费、燃料生产、废物管理、工业加工和包装。不同种类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很大,生产肉类(尤其是牛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出植物类食物。在水资源方面,在世界大部分地区,超过70% 的淡水用于农业。其中农作物生产消耗的淡水最多,流失的淡水主要通过作物植物的蒸腾和土壤灌溉设施的蒸发。此外,农业和畜牧业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破坏野生栖息地,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
在科学研究数据以外,一些艺术家试图更直观地呈现食物背后的生态代价,唤醒人们对这一议题紧迫性的认知。冰岛艺术家比约恩·布卢门斯坦(Bjorn Steinar Blumenstein)和约翰娜·西勒曼(Johanna Seelemann) 通过追踪一把香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邀请我们反思全球化贸易中超长食物供应链的代价。中央美术学院的牟英洁在作品“棕‘旅’:可持续方法再设计”中研究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棕榈油制品和扩张的棕榈种植园对于热带地区气候恶化和雨林退化的影响,并根据RSPO(可持续圆桌会议)的认证流程,针对棕榈油的可持续发展给出相应的方法指导。
食物系统不仅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也深受气候变化等生态危机的威胁。这些威胁主要包括:更加频发的洪涝灾害和高温等极端天气降低作物产量并增加病虫害、全球温度上升影响作物生长、淡水资源减少、海平面上升减少粮食产区和微生物系统的变化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黎超群在作品“无尽的自然:为多样性设计”中认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可能是其中应对生产系统中可持续性、弹性和适应性的关键组成部分,他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基于大量小麦与水稻样本生成未来小麦的新物种可能性。这一作品希望通过植物学、计算力和想象力与其受威胁的生态系统的联系之间发生关系,创造出对生命系统不断变化的数字反映。
打开对食物的另一种想象
食物不仅是应对生态危机的关键,也蕴涵着重塑人类未来的巨大能量。正如荷兰埃因霍芬学院原食物设计项目负责人玛瑞吉·沃格赞(Marije Vogelzang)所说:“食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材料。如若我们将食物视作生命的源泉、世上最大的经济力量、维系着每一个人的载体,就能够为设计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
近年来,一系列以食物为主题的当代展览帮助人们打开对食物的另一种想象。2015年米兰世博会以“滋养地球、生命之源”为主题,话题首次聚焦于食物,各个国家展示了提高粮食安全和创造未来食物的解决方案。其中,中国国家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展现了从悠久的传统耕种历史到现代的农业物联网、食品追溯和膳食营养平衡等技术。德国馆展示了结合气候保护、可持续采购、能源和营养的解决方案,以及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项目,例如Gatersleben 基因库。美国馆选取垂直花园作为美国食品2.0的代表,通过水耕法和水回收,其垂直花园培养了40 多个品种的农作物。
2019年开幕的展览“食物:盘中餐之外”(FOOD: Bigger than the Plate)由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邀请艺术家、设计师和厨师合作,呈现了70余件当代作品,带领游客踏上从堆肥到餐桌的整个食物循环的感官之旅,旨在推动思考个人、社区和组织如何从根本上重新发明我们种植、分配和体验食物的方式,展出作品包括在实验室里的地下种植的沙拉、从土壤霉菌中提取的蛋白质和从人类细菌中培育的奶酪等等。其中作品“超自然”(Supernatural)是一系列由超市食品包装上的动物、植物和风景的描绘制成的乌托邦风景。该系列研究了食品工业描绘自然和农业的方式,揭示了我们食物来源的理想化、严重扭曲的形象。
由荷兰食品与设计研究院(DIFD)举办的“可食用的未来:未来食物”(Edible Futures:Food for tomorrow)展览跨越了艺术、设计和科学之间的边界,邀请世界各地的13位艺术家和食品设计师,着眼于食品设计的未来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与食物的关系,益于我们自己和地球的健康。其中,奥地利跨学科工业设计师亚历山德拉·弗鲁斯托弗(Alexandra Fruhstorfer)的作品讨论了我们是否可以将入侵物种——在一个流动性越来越强的世界中对环境的威胁——变成商业上可行的食物,同时保护本地物种和环境稳定。沙基拉·贾萨特(Shaakira Jassat)从家乡开普敦的干旱情况出发,试图想象人们在干旱时期是如何忍受没有自来水的生活。在展览中,她的“茶滴”机器被设计为通过冷凝大气中的水蒸气来泡茶。
2022年展览“食物图景:餐桌上的星球计划”,回应了在危机与后碳时代中的以下问题:如何用食物来设计物种间关系?如何减低食物消费中的碳足迹?如何利用食物垃圾?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生产食物?如何解决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未来食物设计有哪些可能性?展览由一场精心布置的“晚宴”开篇,盘中所盛放的十二道“菜肴”经过精心挑选,由花粉、土壤、种子和化肥等十二种颗粒构成,代表了人类食物系统与星球的紧密联系,希望帮助观众打开对于餐桌上日常食物的想象。展览第二站以隐喻着现代工业食品体系的超市货架为原型,所展出的九件作品从气候变化、全球饥饿、鲑鱼产业链和跨文化交流等角度出发,向全球当代食物图景发问,并以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创新性提案。展览的终篇聚焦于“后食物”,思考巨大的食物浪费和食物系统垃圾带来的生态经济压力和蕴藏的潜力。55个由“食品垃圾”制成的模块展现了通过食物系统废弃物创建更具弹性的食物系统的可能。
结语
人类食物演变的历史作为世界史的一个独特视角,呈现了人类彼此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动。英国作家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将人类食物史划分为八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不仅仅代表了食物的变化,也是一连串深刻而重大的人类文明的变化。也正因为我们人类的食谱一直是动态变化的,在生态危机日益紧迫的今天,我们有机会重新想象今天习以为常的食物系统,它是否可以朝着对于我们自身、我们的星球更加有益的方向去改变?(编辑:九月)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