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与全球价值链 ——以皮革价值链设计为例

倪尔璐

2023-10-25 12:34:00

已关注

2020年新冠疫情、气候危机与世界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局势影响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布,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紧急状况带来的环境可持续性的必要性”“全球化的重组”这三大趋势的冲击之下,全球价值链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对个人生活、企业战略制定和国家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此外全球气候紧急态势使政府、民间社会和企业等利益攸关方承认维护环境可持续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采取行动。一方面,设计师应具有社会与生态责任感,用更具“全球观”“生态观”的思维方式致力于对全球化价值链重塑语境下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解决与思辨;另一方面,全球化价值链在面临多种趋势挑战的同时,也能赋予设计师新的视野与设计切入口。本文以“皮革及其价值链”作为设计研究主体,挖掘及探讨背后的生态矛盾,用多媒介的设计手段进行生态思辨,从而建立公众危机意识转化。

设计主体由“皮革”转向“皮革价值链”


在过去设计师总是被要求用原材料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但设计不只是眼前的某个单一产品和成果,背后一整套价值链和资源的运作方式决定着这个设计的成型、出场、流通或是消解。所以为了发展更具有生态观的思维方式和更为周全的设计原则,我们需要关注设计所依存的基础系统和背后产业,设计主体也由某一材料转向价值链系统及关系。

许多设计师在设计研究过程中,先选择初级材料(矿物、农业、海洋资源)或组件作为切入点。例如,美国艺术家玛丽·马丁利(MaryMattingly)的作品《钴》(Cobalt)以金属元素“钴”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作为研究对象;位于荷兰的Formafantasma设计工作室发起的项目“Cambio”聚焦木材及其贸易产业;赵与林的作品《等值—鱼的生态足迹》以大黄鱼为主体研究养殖产业链与其生态参与者的关系;王子耕用作品《苦塔》展现了苹果手机庞大且复杂的价值链;Formafantasma设计工作室的作品《矿石流》(Ore Streams)以及2022年努德·斯勒默(NoudSleumer)于荷兰设计周展出的作品《全球纪念品商店》(The Global Souvenir Shop)则以电子垃圾为研究对象。钴”“木材”“大黄鱼”作为初级材料,是一条供应链的起始也是能够串起不同价值链的关键主体;组件如“苹果手机”“电子垃圾” 背后涉及的产业链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无论是初级材料还是组件,这些设计主体作为线索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相对常见或者广泛存在(广泛性),有特殊影响或特殊意义(特殊性),且该主体能够被溯源并引出一个复杂系统(系统性)。所以设计师选择的设计主体由某一材料转向价值链系统及关系,在了解材料来源去向的同时,挖掘深不可测的复杂供应链及其所维系的其他大量资源串成的网络。从而更好地对人类使用自然资源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进行探讨。

于是笔者从自己家乡资源出发,从研究温州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开始,确定皮革价值链作为研究对象。皮革是连接了动物福祉、生态影响、商品输出与人类贸易的中心对象,它既是初级材料,也是被不断加工处理的商品组件。皮革及其行业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我们使用皮革目的从最早记录文字,满足温饱,到逐渐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其耐用性和质感使皮革广泛融入人类生活(广泛性);皮革及其产业与人类历史发展连接紧密,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全球贸易有一定特殊意义,直到今天,皮革仍然是权力和保护的象征(特殊性);皮革的价值链由牛-生皮-皮革-皮制用品组成,每个环节互相牵制影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此外皮革比其他任何材料都更能代表人与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系统性)。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设计和研究主体从“皮革”转向“皮革价值链”及其涉及的系统。

设计语境由“消费贸易”转向“生态矛盾”


随着气候危机日益临近,尊重物质世界的有限性并采取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设计语境从全球价值链中的全球化生产消费体系,逐渐转向从原材料提取到加工、成型、组装、分销以及处置、再利用或回收这些环节造成的生态影响上。

笔者实地走访调研温州本地的养殖场、屠宰场、皮革加工厂以及皮革制品厂等10余个工厂,采访了20位皮革行业从事者,并选择一家皮革生产厂在其中工作3周,学习了整套皮革处理的加工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观看了从牛的宰杀剥皮到多工序处理皮革。相较于皮革的消费贸易体系,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生命产业链中在不断被量化与拆解以及其背后的生态矛盾。

由于人类对优质皮革的强烈需求,皮革生产行业一直都有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服装联盟的数据显示,皮革是生产环境影响第三大的材料。一方面皮革生产多用铬盐鞣制,若废水处理不当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污染且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另一方面为生产牛肉和皮革制品而养殖的牛是最主要导致森林砍伐的原因,Stand.earth 2022年1月的研究证明大量主流和奢侈品牌都与亚马逊森林砍伐有关。我们已经无法将皮革的生产与贸易对森林破坏、环境影响剥离开讨论。第二,如何保证动物福祉:由于牛肉消费量大,人们认为牛皮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吃牛而产生的副业,但从牛到皮革的生产过程早已超出了衍生行业的范围。例如在牛的饲养过程中,为提升牛皮的品质,获得“完美无瑕”的皮肤,减少牛的颈纹,养殖的时候限制让牛低头进食的天性。另外,在牛的宰杀和剥皮过程中更不乏不顾动物福利的屠宰和处理方式(强行将小牛与母牛隔开,用残忍屠杀方式等)。无论是对生态的破坏还是对于动物福祉的漠视,都需要设计师去关注并肩负起责任。

值得令人注意的还有其中的皮革等级认定体系,是根据皮革等级受牛的品种、来源地、其生长环境及皮革生产加工环节导致的伤痕数量、破损程度等条件来为皮革划分档次与价格。但这些标准都是以消费者或者说以人类需求为核心,人类常将皮革作为一种标榜阶级的制品当作“奢侈品”去追捧,而这一切以一头牛的“生命”及生态破坏作为代价。从消费体系到生态破坏,皮革的生产的异化早已超出了“衍生品”的产业界限,皮革变成人类剥夺生命和自然权利的象征。所以设计希望聚焦于批判异化的皮革产业,去展现自然与人工的博弈,以及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权利的重新思考。

设计手段由“设计造物”转向“生态思辨”


柳冠中教授在《事理学方法论》中提出:设计师的职责应从“造物”转为“谋事”,他们比以往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设计师不再纯粹以“造物”为目的,转而对材料、技术、设计与社会互动关系对生态和人类的影响进行思辨。他们试图在艺术、设计、经济、社会、哲学各个领域学科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用整合系统思维,在人类共性中寻找未来设计发展方向。思辨设计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依靠思辨力想象力为那些棘手的“抗解问题”打开一个新视角,对人类存在方式的诸多可能性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激发和鼓励更多的创造力和思考。面对复杂的危机时代,基于生态语境的思辨设计方法需要设计师们用更加综合的手段与跨媒介的方法去表达概念塑造“可能的世界”。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入皮革皮鞋产业链,获取了大量影像图像资料并进行一系列的素材搜集和视觉实验。其中皮革的生产流程展现出的是机械感、冰冷有序的,而皮革这一代表生命的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不断被拆解、量化。如果将设计置入于这样的空间中,与生产机器和流程发生关联,将作品在特定场域展览展示的本身作为批判设计的媒介,构建叙事,从单一的图像创作到影像空间综合的展示媒介,也许能够向观者传递更多力量。

设计目标由“解决问题”转向“公众意识转化”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不只有技术的进步、发展模式的变更,本质上则取决于积极成熟的公众意识,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我们需要从技术层面被动的保护与治理环境,上升为在道德与伦理维度上主动的思考,设计也需要有从解决者变成提问者的部分,转变公众认知与意识形态,启发企业找到在全球价值链重组背景下的应对策略,甚至其设计实践也能够影响政府政策。例如由一跨学科的艺术家和学者团体发起的跨媒介公共开放平台“物质世界”(World of Matter)提供了关于全球资源开发和流通生态的开放存取档案。将与资源相关的辩论从市场驱动的领域转变为参与公共话语的开放平台,与公共讨论寻求开发处理资源的创新和道德方法。意在发挥艺术与设计的号召力,引起社会各界对全球价值链与生态话题的关注,继而达到增强公众危机意识和全局意识,激发人们关注公共利益的目的。

皮革是一个受到对于环境污染,动物保护等多方面质疑的材料,其中一种解决办法是通过材料创新。国内外许多设计机构、艺术家正在关注和开发可持续替代皮革材料,如Mycoworks,Mylo公司设计发明的菌丝皮革,Pinatex菠萝叶皮革,Desserto仙人掌皮革等等。但一方面替代材料的使用观念没有完全植入消费者、企业的想法中;另一方面,可持续替代材料在短时间内并不能解决系统性问题。

大众对于皮革背后“生命”与产业链的意义并不了解,也难以启发他们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对所谓“高端”的追求。可持续的未来需要建立新的现代文明意识形态,在迎接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背景下,公众意识或者说消费者态度会变得更加重要。仪式化艺术化的生产过程意在为消费者构建对皮革新的认知,建立新的皮革价值认定标准。希望人们反思当下这个时代生命材料、产业链、消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思辨设计能够激活人们多角度理解解读现实与矛盾,转变观念是改变行为之前最重要的步骤,人的行为改变才有可能实现对世界的改造。(编辑:九月)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