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任务LOGO看视觉修辞视阈下的大国形象塑造

梁斌

2023-10-25 15:20:00

已关注

摘要:国家形象是国家实力在视觉上的再现,视觉修辞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选择“中国空间站”任务LOGO为研究对象,在视觉修辞的理论视阈下审视中国空间站建设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重点探讨视觉修辞视阈下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如何,建立在怎样的语境下,又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以及在大国形象建构中具有哪些指导作用。

关键词:空间站任务LOGO;视觉修辞;大国形象

视觉修辞源于20世纪60年代,自1964年罗兰·巴特发表了对米歇尔(W.J.T.Mitchell1994)的学说起到补充作用的《图像的修辞》一书后,“图像转换”的概念愈发清晰。隐藏在视觉图像后的内涵需要靠视觉修辞来探讨和解读,目前已是研究视觉修辞应当格外注重的方向。图像符号的意义及其传播方式在以往的修辞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更多的关注文本语言符号等表层内容。而当下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无论是信息传播还是语言交流的范畴都经常见到图像等视觉艺术符号,且有高速发展的趋势。因此,当代修辞学需要扩充研究对象至视觉符号层面,才能配合现实社会的需要,并更好地与理论相关联。


研究的背景


打造正面的国家形象使之为众人所熟悉及获得认可,是传播国家形象的关键,这一过程就是说服传播。从传播途径的单一形式看,人所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多来源于视觉、听觉和嗅觉,使视觉传播形式能够发挥最大传播效果。空间站任务LOGO这一特殊视觉形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中至关重要。早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述,全球呈现全球化、多极化趋势,中国又恰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更好地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得到理解、支持,所以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引起政界、学界关注,并已成为政治学、历史学、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增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能力,建构国家对外话语体系,亦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打造中国国家形象最重要的课题。打造并向外传播国家形象具有相对容易跨越文本传播的优势,这是因为日益崛起的视觉文化语境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又能从视觉效果上感染和说服大众,引领媒介不断扩充传播的新办法。因此研究空间站任务LOGO这一视觉元素对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宣传工作都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中国空间站任务LOGO的视觉呈现


日前,“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和“神舟十五号”3次任务LOGO正式公布。至此,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及建造阶段共发布了12个我国空间站任务LOGO可见各次任务识别基础框架均已固定,各任务阶段识别色彩及下方边框造型将随任务改变。例如,第一次任务是紫色的圆形边框,空间站三舱任务是绿色的边框,4次货运飞船任务和4次载人任务分别是橙色和红色,同时在圆形边框两边加入麦穗装饰元素,而其任务都是弧线装饰。此外,通过这组任务标识还能很直观看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


三、中国空间站任务LOGO的视觉修辞探究


(一)图形图像的视觉转喻


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等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转喻作了界定,认为转喻是“以一种实体来指称与其有关的另一种实体”。视觉转喻与传统语言文本中的转喻有所不同,它以影像为基础,体现影像间存在“邻近性”。目前国内多数学者集中在“视觉语法”的概念上对视觉转喻进行探讨,例如学者刘涛提出视觉转喻实质上就是图像指代的观点,并且依据视觉转喻过程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把视觉转喻分为指示转喻和概念转喻两种类型。指示转喻是利用有限的视觉对象持续复现至无限,使得视觉对象更为完整,而概念转喻选用实体的,即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符号作为根本,是较为抽象的意义内涵。根据指示转喻和概念转喻的定义,空间站LOGO包含的图形形状不仅能够表现某个清晰明确的视觉对象,还能突出某种非具象的意涵。就指示转喻而言:12枚空间站任务LOGO运用了多次视觉转喻,展现了空间站建设过程的整体形状。就概念转喻而言:LOGO在不同阶段的颜色变化以及空间站建设过程的标识化展现,转喻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空间站任务LOGO的视觉隐喻


莱考夫与约翰逊对隐喻的界定是:隐喻的实质是借助于他物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进行理解与经验。隐喻的生成,要有本体、喻体、映射过程和语境这些因素。由于本体与喻体并不一定同时“在场”,所以视觉隐喻与语言文本中存在着差异。刘涛指出,视觉元素构成的转喻结构能决定某种事物产生某种视觉隐喻,这是视觉修辞的机制所规定的同理,空间站任务LOGO的视觉转喻决定了它的视觉隐喻,例如LOGO下方画着地球上的中国地图,这一视觉符号可转喻为“地球外的宇宙空间”的现实意义,而视觉隐喻则强调了这是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展现了中国航天越来越强大的实力,更是我们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载人航天的视觉典故


罗积勇对用典的界定是:“出于某种修辞目的而在其言语作品中对古代故事或明或暗地加以引用的有根有据的现成话”。长期以来,用典手法都强调运用古典文学需要指明运用方式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这是传统修辞学保留的习惯。然而,视觉符号不包括任何文字,只能根据视觉转喻来达到用典的效果。图像保留了某些寓意,其中包括转喻代表的那部分意义,并在此根基上进一步达成视觉用典,这是对古代故事或是有流传意义的现代故事进行明引或暗引的结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志的主要外形不仅如同汉语书法中的“中”,而且与空间站基本外形相似,其尾部书法笔触犹如冲天而起的火箭,传达出具有航天特色的中国元素,其构造精美,意蕴深远。同时对中国载人空间站总体命名以及各舱段与货运飞船共5种命名方式进行研究,在关注个别命名方式内涵的基础上,突出保持整套命名方式的系统性、协调性与互补性。

、大国形象塑造视觉修辞策略


美国学者莱斯特·奥尔森(Lester Olsen)等人提出:“公共图像通常承载着一种特殊的修辞作用。其功能主体表现在劝服方面。”中国空间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需要靠自身体现的视觉文化符号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它所承载的繁杂的劝服修辞目标有进一步塑造国家形象的效用。


(一)大国形象视觉认同的身份修辞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一书提出了三种说服手段:人格诉诸,情感诉诸,逻辑诉诸。三者中人格身份诉诸具有支配性。刘新芳和王云等学者发表了认可与权威人格诉诸问题的相关见解,指出厘清此问题能使构建演讲者、创作者等人物形象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可信,所以可信度能从认可与权威的方向切入。


中国空间站任务LOGO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颁布的任务标识,规范了任务标识的用途,制定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在宣传过程中,有关部门将空间站任务LOGO视为官方宣传渠道,使空间站任务LOGO具有很大权威。


在认同问题上,建立修辞权威主要透过社会认同指示语的角度。相应地,视觉符号和文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故视觉符号不能生成社会层面的身份指示语。利用视觉转喻的方式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视觉符号仍可在该种情况下显示其社会身份。标志下方为完整的中国地图图案及极富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中英文字边框,透过视觉转喻中国来显示其身份认同,接下来标识下中文“中国空间站”与英文“CHINA SPACE STATION”,更是直接说明观众不只来自中国还来自国际。空间站任务LOGO在权威与认同两个因素修辞交互中,在作者与受众修辞个性交互中,意义被建构成一种可信的权威个性,是一种中国形象。


(二)中国空间站视觉建构的逻辑结构修辞


视觉符号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必透过特定的形状来进行意义分析与数据解读,但视觉符号的具体含义却不会因此变得杂乱无章,而且其组成元素永恒具备解读意涵的逻辑性。

过去,人们把整理结构修辞视为整理语言、文字,这便是传统语言修辞学。为不断增强表达效果所采取的修辞手段,对偶、排比、重复以及对比等都是特别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排列相似甚至完全一致的因素作用的修辞法叫做“对偶”,它可以让事物直观上显现前后部分的相似性,排比结合了内容相关联且结构一致的图像元素,再加以运用,使气势更为磅礴;“重复”则是不断展现一样的视觉因素,使原本平平无奇的因素多次出现而生成视觉上的聚焦,为观赏者带去极强的冲击感;“对比”就是将同种事物的不同层面甚至两种事物对立起来加以比较,使之在结构上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衬托”就是利用相似或不同的要素来衬托它们,从而起到视觉上的“加法”作用,能使画面更富有情趣。


空间站任务LOGO设计也是一种不随意的搭配,它蕴含着严谨结构和逻辑诉。每一次飞行任务识别基础框架都固定不变,在不同任务阶段识别色彩和下方“中国空间站”边框造型都随之改变。在总体布局上,每枚LOGO图形均按空间站建造任务计划建造次序排列,第一艘任务圆形边框采用紫色,空间站3舱任务边框采用绿色,4艘货运飞船采用橙色,4艘载人任务采用红色,并在圆形边框两侧加入麦穗装饰要素。图形最后合并为视觉化空间站整体图形。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为起点,LOGO内部均加入了更改后的数字元素,以识别每次执行任务。


(三)民族崛起视觉的隐喻修辞


人类经常企图在繁杂的关系中找出特定意义,这是几乎所有人思维方式的共同点。人们运用修辞格中的隐喻帮助自身把某事物当作另一事物去理解,即强行将某一概念系统的认知套入别的概念系统。因此,人们一些情感的流露不可避免要运用隐喻修辞来传递。


“通过对受众心理的了解,用言辞来打动受众情感的理性说服手段,即我们通常所言的动之以情”空间站任务LOGO的民族自豪感不靠文辞的表述,而取决于情感的共鸣,由于视觉符号只有符号和图形,并不包含任何语言和文字的特殊性,故人们的情感共鸣必须借助特定的视觉符号才能引发。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成为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传播的阻碍,但各个国家除了文化不同外,或多或少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因而跨文化传播仍有实现的余地。每枚LOGO中的空间站图形均按建造任务计划建造次序排列,无论何种文化背景,都可以很直观看到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所展现出的科技实力和中国空间站开放的胸襟。中国欲将以往自认的“大国、负责任”的形象上升至全球公认的国际形象,离不开以文化共性为基础所寻求的科技形象的广泛认可。


、透过视觉修辞打造大国形象的优势


我国积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不断在国际社会为世界人民做出各种影响力巨大的贡献,体现我国是个文化软实力、全球竞争力均日益增强的国家。此背景下,中国强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事件话语权,以此达到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正面形象的目标。而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无疑展现出中国航天越来越强大的实力,是促进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一次生动实践,彰显了太空治理中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一)营造视觉语境


任意文本及其含义的解读都无法脱离特定语境,含义虽然是浮动不定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图像文本更是离不开语境对视觉符号的“锚定”作用,否则容易使视觉画框遭遇外部因素的“侵蚀”与干扰视觉修辞的运用要求把图像符号放进特定语境,使其意义尽可能稳定,这一做法既与呼应视觉修辞领域的理论相呼应,又能体现视觉修辞是如何与打造中国形象相互配合的。学者刘涛认为,互文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构成了通往文本释义规则的三种基本语境形态,可以有效锚定图像符号的意义,解决图像形式的逻辑以及深层可以辨识的语法问题。同步运用二者能够赋予图像正向意义以呈现事实,打破西方媒体刻意而为之的“修辞陷阱”与扭曲解读的图像含义所生成的屏障。因此,营造语图互文语境有不断消除大众对中国形象的误解的长远效果。针对国际舆论带来的国家形象危机,要把握当下时局及时对视觉图像赋予有深度的社会、政治文化意义,防止负面话题的广泛传播。用于打造国家形象的图像应符合实情,谨慎分析图像背后的含义,防止出现主旨的偏离。


(二)创造的视觉体验


得益于持续进展的科技,人们已经能够跳出图像的框架来研究和讨论视觉修辞的运用,如今在电影和短视频等领域上都不难发现上述研讨。对新媒体而言,内容是一切的中心,所有创作者想要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内容、形式都会受到后者的考验,他们可以选择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的高低等,所以视觉修辞具有相当直观的重要性。

如今人手一部的手机,既是通讯工具又是一部相机,整个社会都已经进入“后读图时代”,图像形式、阅读途径和传受者关系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不同种族的人群所处的地域和秉承的价值观等也有差异,因此跨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的宣传而是双向的交流。我国引领的航天工程,内容具有权威性,再加上传播速度和范围的先进性,在跨文化传播工作中表现出传播内容与形式都更为灵活的优越性,有助于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顺利推动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与世界人民共同营造平等互惠的文化交流氛围,吸引更多人来关注中华文化。以上提及的新时代传播语境、受众态度等要点,发展中国空间站相关的参与式互动工作,对激发受众的热情并进一步获得他国群众的认同可谓势在必得。长期更有利于提升全球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感触,促进国家形象的全球性传播


、结语


世界各国愈发重视打造和传播自身的国家形象,我国能如何顺应潮流创建别具一格的新时代国家形象,代表国家实力的航天科技工程也有其义务和职责。文章综合运用视觉修辞和符号学的理论,从视觉修辞的角度对中国空间站LOGO进行多维分析,旨在呈现塑造“国家形象”的最优化的视觉效果,而视觉转喻、隐喻等手法的运用能准确传递我国空间站的文化精髓,使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优秀形象得以更全面地展现。总体而言,分析中国空间站LOGO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形象,在阐释我国价值观、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视觉修辞的正确运用是建构中国大国形象和意识形态的高效策略。

注释

GeorgeLMarkJ.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7-56.

刘涛.转喻论图像指代与视觉修辞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10):112-120.

③刘涛.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6):140-148.

④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52-168.

OlsonL.c.cAFinneganDSHope.Visual RhetoricA Reader in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M].Thousand OaksCA.Aage2008:82-87.

⑥刘新芳,王云.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情感诉诸修辞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83):26-31.

廖莉.视觉修辞视域下《人民画报》(中文版)封面中国形象塑造研究(1950-2016[D].恩施:湖北民族大学,2021.

陈曦.视觉修辞视域下城市标志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1(4):107-110.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