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面设计作为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文物与参观者之间最直观的传达方式,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博物馆展览的平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为例,从文字、图形和图像三种不同的角度,阐释展览平面设计中概念元素间的组织与应用,反思并探索展览中平面设计语言潜在创新的可能。
关键词:文字;图形;图像;形式设计;设计语言
2021年12月28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0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对于此次“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平面设计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填充与迭代的过程,一方面,公众日益增长的视觉需求对展览的平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另一方面,在低碳环保的设计要求下,设计的体量、材质和形式要同有限的预算达成妥协。平面设计作为展览内容最基础、最全面的呈现形式,急需在设计语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给予博物馆展览视觉设计上的回应。
可以说,将抽象的展览大纲文字内容转变为具象的展览展示语言的过程,就是将展览的构成要素由文字转向图像,由图像转向场景的梳理组合过程①。在这一过程当中,文字、图形和图像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三个要素,具有设计语言表达的功能,在平面设计上要将它们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文物信息的全貌,使参观者感受到文化内涵丰富的展览内容。
以下,笔者就以此次“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平面设计为例,从文字、图形和图像三个角度来浅谈一下展览中平面设计语言的组织与应用。
一、文字的传达
文字作为展示空间信息传递的媒介,在展览设计上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作为信息传递的视觉符号,二是作为文字形态的艺术表现,设计师可以运用图形语言的表现手段,将“文字”作为“被借用的对象”或一种创作元素来进行创意设计②。在此次展览的平面设计上,就选取“食”字作为元素之一,以“文字即图形”的概念进行视觉设计。
(一)文字作为核心图形
在展览序厅的设计上,以“食”字作为核心图形,分别提取“食”字的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等字形,结合空间上双层的圆顶结构,中间区域为甲骨文的大“食”字,四周区域对称排布四组小“食”字,色彩搭配与墙面颜色融合,以小麦为元素的背景底纹,营造“以食为天”的视觉效果。在序厅的左侧,还以多媒体影像的形式呈现了历代与“饮食”相关的名言诗句,从文字本身和作为视觉图案这两个方面传达了中国古代“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内涵。(图1、图2)
(二)文字作为视觉索引
本次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共展示了240余件(套)珍品文物,为展示文物全貌、丰富展览内容,展览中有大量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图文信息,包括名言诗句、习俗典故和食单图像等,因而在设计文物与图文展板的协同展示上,就更需要清晰明确且错落有致。在通柜内的立面设计上,自下而上共分为三块区域,最下方为文物展示区,中间为与文物对应相关的图文展板区,最上方为圆形标识区。例如在第一单元“食自八方”中(图3),选用与五谷类、食肉类和蔬果类相关的饮食文字,来划分对照三个不同的小组内容,字体上采用小篆体和简体对应的方式,便于参观者识别。同样在第四单元“鼎中之变”中(图4),选取了代表不同烹饪方式的文字,置于通柜顶部,在通高3米的边柜内使用这种圆形的标识,既起到了内容索引的作用,又丰富了立面的展示层次,使柜内的版面效果更加饱满有序。
二、图形的表现
在形式设计中,图形是一种通过形象传达信息的符号,设计者首先将信息源转化成图形,然后通过媒介呈现在受众面前,当受众看到图形后,会基于自己对展品或展览内容的理解而将其还原成信息③。在饮食文化展的单元板和装饰条带的设计上就通过图形创意的方式来呼应展示内容。
(一)图形作为视觉呼应
展陈内容决定图形形式,一切形式都是服务于展品和展示主题③。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共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在单元板的设计上,绘制了陶仓、酒樽、茶碗、瓷盘、灶台和鼎等器形作为每个单元板的装饰元素,从食材、器具、技艺和礼仪等角度呼应单元主题。另外在展览的标题墙中,也使用了圆形碗和筷子的图形置于“食”字之下,突出了展览标题中的“食”字。
(二)图形作为辅助装饰
展览的第三单元“琳琅美器”展现了饮食器具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5),为配合不同材质的器物展示,在平面设计上分别选用了彩陶、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纹样作为装饰元素,通过区分排布方式和局部放大图形等方法避免相同图形的平铺直叙,同时采用单色暗纹的处理方式,与其他单元通柜内背景色调统一(图6)。在通柜上方的装饰条带的呈现上,通过设计不同样式的纹饰,既划分了单元内的五个小组,又起到了辅助装饰作用,借助器物与纹样的结合,整体呈现了彩陶的古朴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秀逸之美和金银器的辉煌之美。
三、图像的处理
图像与文字是不同的两种传达信息的方式,图像叙事“作为有着自己独特的媒介性质的叙事艺术,它的叙事价值既不低于也不高于文字”④,这意味着在展览中图像和文字一样具有叙述展览内容的功能,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中,即选用了历代各类题材绘画中的饮食场景作为素材应用到平面设计当中。
(一)图像作为烘托背景
由于国家博物馆北8展厅的墙体四周都是高度为3.5m的通长金属柜,玻璃可视区域有3m高,去除柜内70cm的基础台座,在布置上文物之后,墙面仍有大量空白区域需要用辅助的图文展板来填充展示,在展览第一单元“食自八方”和第四单元“鼎中之变”中,基于每个单元内不同小组所展示的文物内容,选取与之相关的饮食图像作为墙面背景,例如在第一单元“食自八方”中,第一组“膳食之王”选用了《锄禾图》和《扬场图》,第二组“六畜三牲”选用了《狩猎图》,第三组“蔬鲜果芳”选用了《唐托果盘侍女图》和《捧桃侍女图》,通过使用汉晋壁画中农作、游牧和狩猎的场景来衬托文物展示,背景采用单色、浅底的处理方式,以免喧宾夺主,影响主体文物和对应展板的呈现效果。同样在第一、四单元,也选取了魏晋时期的《炊事图》《庖厨图》和《进食图》等壁画图像来填充靠墙大通柜上方的装饰条带(图7)。在第五单元“礼始饮食”中,使用了东汉《夫妇宴饮图》中的人物图像做立体景片,搭配屋帐、漆具和漆案设置了古代席地而食的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移步其中合影留念。(图8)
(二)图像作为延伸信息
在序厅标题墙的设计上,选用了古代“北京人”用火图、东汉《夫妇宴饮图》、五代十国时期《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朝《千叟宴图》四幅图像做灯箱,分置于主标题两侧,灯箱采用暖光效果,将四幅图像略微调色以适应展厅浅黄色的色调,按从古至今的时序呈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缩影,让参观者有一个简要的视觉感知。而在展览第四单元“鼎中之变”中,专门设计了一处展示“历代名肴”的互动翻板(图9),翻板正面为名肴图片,背面为文字介绍,参观者可以选取其中感兴趣的名肴菜品查阅并获取烹饪方法。此外展览中还多处引用了《兰亭修禊图》《文会图》《南都繁会图》《光绪帝大婚之纳采宴》《宫乐图》《秋宴图》《宴乐图》等历代绘画中的饮食场面来做墙面背景,营造展厅的饮食文化氛围。
四、设计语言上的反思与启示
(一)主与次的欠缺
文字、图形和图像是博物馆展览中视觉传达的基本符号,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上,要关注到文字自身的图像、图形化表达,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读的符号”与“看的形体”之间的互为转换和阐发,图像、图形和文字间在视觉作用下互为语境,互补意义⑤。从此次“中国饮食文化展”的平面设计来看,因展厅内有高4.4m、4m和3.5m共三种规格的通柜无法移动且必须利用,所以在空间设计上受一定的局限,在文物于通柜内布置好后会产生大量的墙面空白,需要通过平面手段进行填充,另外固有的三种通柜也需用装饰条带的方式统一高度。因此在展览的平面设计上,我们遵循“形像融合、饱满有序”的原则,以文字、图形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来丰富展陈形式,但可以看到这三者之间还缺乏一定的主次之分,或者说没有提炼出主视觉来统领并组织三要素的视觉应用,或者说没有一个明确的创意点或记忆点,设计的独特性还有待提高。
(二)表现与传达的融合
阅读博物馆展板和说明牌是观众获得展品信息、了解展品内涵最直接的途径⑥。随着疫情下逛博物馆的老人和孩子的增多,像展板、说明牌的排版不合理、字体字号太小、颜色偏暗、摆放位置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因而在平面设计上应兼顾不同参观群体的需求。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平面设计而言,秉持对参观者的“友好”理念,在单元板、小组板、柜内背板和说明牌的设计上,样式、大小、颜色、摆放位置和呈现角度均尽可能地考虑观众的参观感受。在色彩的选择上,基本原则就是文字与底色之间有足够的反差,文字大都采用黑色、深棕色等重色,底板则为米色类浅色,在确保文物信息直观传达的基础上,增强设计表现力,让展览的展陈形式更友好、更生动、更有温度。
五、结语
平面设计从二维概念发展而来,运用在展厅中则不仅仅是简单的组装、排序,而是需要将二维的设计逻辑及思维构式与多种材料、工艺等呈现方式相结合,力求将文物内涵、时代氛围与文化信息在展览空间中实现对观众的艺术可视化,进而拓展观众对展览文化了解的深度与维度⑦。“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平面设计注重参观者的参观体验,借助文字、图形和图像组织与融合,力求以一种有序且友好的视觉语言展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变迁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进步和大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如何更好地以设计思维和平面视角来解读并呈现展览内容是展陈设计师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在博物馆倡导低碳设计的背景下,平面设计的语言既要寻求创新,又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兼顾人性化和便捷化的观展体验,秉持“内容易阅读”和“设计可感知”的“友好”理念可以为展览的平面设计带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思考。
注释:
①李赫.以形式设计的语言阐示内容设计的内涵——金中都展的语境再现和设计表达[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4(00):120-129.
②高秦艳.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③魏天刚,陈裔.论博物馆展陈空间中的图形设计[J].艺术品鉴,2018(36):361-362.
④陶珊珊.主题图像叙事相似性摭谈——对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区的一些思考[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9(11):64-66.
⑤南长全.图像·图形·文字——从视觉传达设计角度的内涵思考[J].科技信息,2011(17):13+377.
⑥张梦涵.论展板、说明牌在现代博物馆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⑦刘晓雪.博物馆展陈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与展示——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09):51-53.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