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设计:从丢弃主义到环保主义

谢蒂尔·法伦

2023-10-26 11:45:00

已关注

消费,以及它与设计和环境的关系,在整个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瑞典成为一个特别有争议的问题。瑞典显著的经济增长出来之后,人们开始担心以私人消费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环境影响。对消费主义的矛盾心理在被称为“抛弃主义的辩论中几乎爆发了。这场辩论是由两位瑞典最著名的设计评论家莉娜·拉森(Lena Larsson)和威利·玛丽亚·伦德伯格(Willy Maria Lundberg)1960年开始的激烈交流引发的。

随着环境运动的兴起,消费的代价变得越来越明显,需要重新评估如何看待浪费和价值,如何看待资源和资源性。瑞典工艺与设计协会(Svenska slöjdföreningen)的主席斯文·蒂贝格(Sven Thiberg)在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这些有争议的发展时得出结论,他所代表的设计改革运动“必须成为统一的环境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将我们的形式和功能问题与更广泛的环境运动的使命联系起来”。回过头来看,蒂贝格的道德要求与其说是对未来事物的预测,不如说是对设计和消费在从抛弃主义到环境主义的过程中的作用在进行了特别激烈的讨论后达到高潮。

要么接受要么丢掉:关于抛弃主义的辩论

“买——穿——扔:这是年轻的、富裕的群体的座右铭,也是他们反对老式的耐磨耐用的口号。”室内建筑师和设计评论家莉娜·拉森试图提出将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和“将耐用性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公众观念的问题研究。她的文章于1960年发表在瑞典设计杂志Form上,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掀起了一场关于设计的作用和质量在新兴的斯堪的纳维亚消费社会中的性质的激烈而又引人注目的公开辩论。在她的文章中,拉森对公认的耐用性是一种固有的积极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对她的同行们对由欲望、游戏性和时尚驱动的新兴产品文化的负面反应进行细化。她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产品都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耐用消费品,如手表、照相机或收音机,由于其高成本和(据称)主要的功能性质,应该被期望能够耐用。但同样的期望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消费产品。拉森声称,众所周知,洗衣机对床单的磨损比手动洗衣更严重,而手动洗某些衣物直到现在还一直是每个人都会进行的洗衣习惯。“但现在人们仍然希望有一台洗衣机,因为这同时也买到了一份更容易的劳动工具,节省了手工劳动。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价值观,与过去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过去,趁着东西还能用的时候,赶紧把它用坏是比较常见的。消费品实际上显示了人性化的考虑。

与早期对抛弃主义的颂扬不同,拉森关注的不是创造商业或刺激经济增长,而是批判她的同行们的单一的现代主义者的道德主义,并呼吁在消费者建议方面采取一种不那么虔诚和世俗的政策。莉娜·拉森认为这种全面的消费者信息工作已经逐渐变得僵化和教条,特别是在耐用性问题上。她急于改变这种状况,认为“消费者信息必须更加适应购物的心理和消费者越来越独立的行为,而不是那个被称为产品‘质量’的因素。将‘质量’等同于过去必要的耐用性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我们现在对选择和使用的要求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标准。她认为,在以往的传统概念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中,对耐用性的推崇是强有力的,但也是有问题的,她认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以牺牲变化和发展为代价来促进惰性的。由于变化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在许多情况下,可处置性(包括丢弃)可能是一种比耐久性更可取的品质。

拉森对耐用性的抨击是由她的同僚、记者威利·玛丽亚·伦德伯格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引起的。伦德伯格赞扬了传统工艺品的寿命和灵魂,并对当代消费文化强调新奇、时尚、广告、有吸引力的商业空间和新的购物方式表示了蔑视。相比之下,拉森强调了大众消费给整个一代人带来的权力,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提供了便利、休闲和快乐。瑞典的公共服务电视网Sveriges Television从这种世界观的碰撞中看到了潜力,并于1961年1月在黄金时段组织了一场拉森和伦德伯格的辩论。在电视演播室里,两位主角的身旁是经济学家简·沃兰德(Jan Wallander)和设计评论家阿瑟·霍尔德(Arthur Hald)——瑞典工艺与设计协会的主席及其杂志Form的前编辑。为了说明她的观点,即短暂的产品可能优于耐用的产品,拉森向电视观众展示了一次性尿布所带来的革命性的便利。伦德伯格反驳说,她展示了她非常容易弯曲一个廉价的不锈钢勺子,而这种勺子会产生巨大的浪费。这场辩论清楚地表明,如果耐用性是设计出来的,那么一次性也是。

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辩论引发了更广泛的公众讨论,广播、报纸和杂志都有广泛的报道。由于对这种大规模的关注感到惊讶,Form决定趁热打铁,专门为这个话题出了一期特刊。这期杂志包括了代表各种专业和意识形态观点的很多作家的文章。例如,编辑们请来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英瓦尔·斯文尼尔森(Ingvar Svennilson)。在他的回应中,斯文尼尔森通过指出工艺密集型制造业的持续相关性和价格弹性的重要性,使人们对高成本、晚期工业经济体的市场发展的认知变得复杂化,得出了反决定论的观点,即预测的向抛弃型社会的发展——这也是许多人对拉森最初的挑衅的解读——并非必然。

在辩论中,支持伦德伯格的反消费主义议程的比较保守的声音之一,是经验丰富的记者和评论家伊娃·冯·茨威伯格(Eva von Zweigbergk)。但她的批评不是针对拉森,而是针对那些支持抛弃主义的经济学家——她认为他们是社会权力、政策、责任和权威的直接代言人,因此构成了比她的文化工作者同伴更合适的目标。茨威伯格也没有完全忘记拉森的主要观点之一——一次性设计带来的潜在便利,然而,总的来说,她发现这种随意丢弃的趋势是时尚的、不道德的、没有文化的——她把这一切归咎于城市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旧社会结构的衰落,及其“国家节俭经济”。

Form还为莉娜·拉森提供了一个机会,对她最初的抨击所引发的媒体狂热作出回应。在她简短的反驳中,她反驳了一种误解,即她对随手丢弃主义的欣赏包含了对劣质品的偏爱。恰恰相反,她声称,她指出了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机制。手工艺和工业设计都是固有的迭代实践——设计师们总是在他们以前的产出上寻求改进,从而同时促进了产品寿命的缩短和质量的提高。至于消费者,这都是为了学习,她打趣道:“我全心全意地相信重复购买,因为经验主要是通过纠正自己的机会获得的,从而产生真正的消费知识。对我来说,经验正是‘穿了就扔’的程序。我想购买是为了学习如何购买。但我不会承认事物的物质力量。当拉森拒绝承认“事物的物质力量”时,是因为她发现这种流行的现代主义的理想,即一个真正的和持久的设计解决方案,是令人窒息和压迫的,充满了对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家长式的假设。她推断,通过拒绝被耐用物品消费,人们可以在消费中找回事物的真正的、解放的力量。

废物、价值和整个系统的关系

在1960-1961年的丢弃主义辩论中,唯一提到环境问题的人是伊娃·冯·茨威伯格。她完全理解一次性产品的潜在优势,尽管在她看来,这些产品在经济、功能和审美方面都有缺陷。然而,她最重要的反对意见不是关于设计、营销、购物或使用这些产品,而是关于它们的来世:人们还必须以一种有品位的方式抛弃破旧的东西。在哪里处理我们丢弃的一切?只要能焚烧就好,除非烟雾本身会使我们的空气进一步恶化。在污染成为事实之前,我们的海洋深处不仅能吸收所有我们通常的污物,而且还能吸收所有的玻璃和所有的垃圾,这能持续多久?扔垃圾也是有成本的;必须有人来收集这些垃圾,那些鼓吹废品的国家经济学家在计算时真的考虑到了这个成本吗?这些数字似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发言权。

这些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出现在一篇在其他方面明显属于传统主义的文章中,初看起来可能有些令人惊讶。但是,保护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共同根源既是词源上的,也是意识形态上的——尽管这些联系往往在哲学领域比在政治领域更容易被感知。随着流行的环境主义即将兴起,茨威伯格和伦德伯格所表达的一些保守主义/保护主义观点很快就会比拉森所接受的随手可得的快乐和便利显得更加进步。

从1967年开始,Form引入了一个新的特点,即某些页面被印在粗糙的绿色纸张上,与周围普通的光面白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批接受这种独特设计处理的文章之一是由芬兰设计师·弗兰克(Kaj Franck)撰写的。在绿底黑字的物质与反物质”标题下,弗兰克开宗明义:“人类——无论是储蓄者还是挥霍者,是囤积者还是乱扔者,都是可怕的废物制造者他对越来越普遍的一次性设计现象的反应是,这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对消费的理解——这一直是拉森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材料的价值、所有权的概念和——尤其是我们如何处理我们的东西。他认为,从这些新的知识中,“不占有的想法是必要的,但也是对更轻盈和更灵活的生活的梦想”。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弗兰克的餐具设计在大约40年后仍在生产中,被转化为令人垂涎的商品,成为伊塔拉品牌口号“持久的日常设计,反对丢弃主义”的体现。

当然,物体只是过渡中的物质。对弗兰克来说,设计的核心是对这些物质流的管理,现在是设计师承认他们的责任并重新考虑他们内部的时候了:“作为一个设计师,面对不断加速的事件进程,我们感到既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这些事件正在逐渐使景观退化,并迅速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材料,一种文化碎片的集合体——‘城市废物,在地球、河床和洋底覆盖了厚厚的一层

鉴于这种严重的情况,弗兰克推断,设计师、制造商和消费者都应该致力于摆脱“材料的专制”。他认为,这一点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尤为重要,在那里,即使是对设计师的教育也仍然是由材料及其相关的价值和特性所构成的。弗兰克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人类生存概念,一个不完全基于物质财富的概念。我们还需要对材料有一个新的理解,并对外面的价值观进行修正

克制:资源和智谋

20世纪60年代末,流行的和政治的环保主义都迅速得到了发展。在瑞典,这一发展的主角之一是生物化学家汉斯·帕姆斯蒂纳(Hans Palmstierna)。帕姆斯蒂纳来自贵族家庭,世世代代都是男爵,他成为一个热情的社会主义者,并将他的一生奉献给科学和环境活动。他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担任研究员,并在那里获得了细菌学博士学位,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在国防研究所担任生物战专家。他与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关系密切,并在1968年帮助制定了环境政策方案。同年,他还起草了一份提案,四年后,第一次环境政策国际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当瑞典政府于1967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环境保护局时,他很快(1968年)被聘为该局的研究联络员,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关系,直到1975年他过早去世,年仅49岁。

1967年10月,帕姆斯蒂纳出版了《掠夺、饥饿、中毒》一书,正式确立了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和环保主义者的地位,这本书的销量达到了6万册,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帕姆斯蒂纳对世界的有限承载能力感到担忧。他认为,人类在生育和消费方面都变得过于成功。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国际协调的“有计划的家政服务”来遏制这种成功,我们就会把自己消耗到死。在许多生物类比中,他声称“在自然界中,每个动物和植物物种都在荒谬地发展自己的能力,除非受到环境的限制并被迫适应其环境。”人类的工业发展也是如此。

在随后出版的《克制》一书中,帕姆斯蒂纳指出工业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呼吁以理性和克制的精神来对抗普遍存在的悲观主义或无知/机会主义的乐观情绪。作为对莉娜·拉森发起的丢弃主义辩论的直接参考,帕姆斯蒂纳将耐用性与回收设计结合起来。所有的制造都会对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有充分的理由使‘材料’尽可能的耐用”。这与当前资本主义的“买了就穿,穿了就扔”的心态(实际上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直接冲突。延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不仅可以大大减少采矿、冶炼和冶金工业的能源消耗,同时也可以节约不可再生资源。他建议,当(耐用)产品最终磨损时,“它们的组成材料可以被加工成循环材料,以新的面貌重新使用”。这可以适用于任何“从建筑和机器到最小的日常用品,如玻璃瓶”。他认为,随着用于原始生产的资源越来越少,材料的回收利用,特别是金属的回收利用,将成为常规而非例外,而且这种变化将深刻地影响到设计,因为它要求汽车、飞机、机器和其他许多东西的构造,在它们退役时,将很容易将其报废”。例如,“不要将结构中的金属以一种禁止它们在报废时分离的方式混合起来。”尽管他承认设计在发展更多的环境可持续的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帕姆斯蒂纳警告说,资源的消耗是无法被设计出来的——回收及其促进的设计实践永远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尽管是关键的一部分。因此,他清楚地知道,“回收是最后的手段”。

在他的第一本书中,帕姆斯蒂纳特别关注全球北方和南方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世界贸易的不公正。他相信,“如果我们西方管理地球资源的方式在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人类就没有很大的希望能够生存下去”。另一个关键的话题是工业污染和废物问题,浓缩在他的请愿书中,即“社会必须将垃圾转化为可以再次用于生产的产品”。这两条轨迹在寻求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方法的设计专业人士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并很快在Form杂志上交汇。1971年,隆德大学的艺术和建筑历史学家斯坦·奥克·尼尔森(Sten Åke Nilsson)在“他们不丢弃垃圾”的标题下,报道了他在东非旅行时遇到的一种特殊的“升级再造”:在设计和制造新的有用产品(如炉灶、油灯、咖啡壶等)时,高度有组织、熟练和创造性地使用空铁罐。尼尔森解释说:“对这种废物的管理实际上已经系统化了,再利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这个行业完全是自己产生的,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它是相当先进和专业的,在我看来,它显示了复杂的设计。”

事实上,合作联盟(KF)——可以说是瑞典消费文化的唯一最具影响力的塑造者——1972年6月为其广泛发行的周刊Vi提供了一期专题。这期特刊的灵感来自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在该会议召开的同时出版。仿佛是对尼尔森在Form杂志上关于非洲循环利用的报道的回应,Vi提醒其读者设计的环境地缘政治学:“地球的资源不是无限的,我们不能继续破坏环境,我们西方人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从这些事实中学习。”也许更令人惊讶的是,考虑到合作运动的集体主义理想,该杂志将再利用与个人行动联系起来,作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处理的事情”,并作为需要“信任个人的常识”的事情。这种做法可能要归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尽管Vi在联合国会议上有特殊的背景,但它是为私人消费者—公民的读者群而不是为政治家和官僚准备的出版物。但KF也认真对待企业层面的回收。为了回应人们对企业表现出更大的社会和环境责任的期望,KF在1970年宣布了一项环境保护计划,承诺他们将“避免或减少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废物堆积,并寻求将仍然产生的任何废物返回到自然的循环中”。两年后,他们当然还没有完全兑现这一雄心勃勃的承诺,但是,Vi的作者报告说,工作已经开始。包括纸板包装制造商Fiskeby、木材加工厂Karlholmsbruk和塑料公司Celloplast(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公司在1960年向世界介绍了塑料食品袋)在内的几家KF公司已经将自己生产的废物回收作为其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无论这些措施的范围和优点如何,报告揭示了从商业角度来看,回收和再利用如何迅速成为一个资源和机智的问题,从而再次强调了生态学和经济的共同词源。

在她引发那场著名的辩论12年后,在随后的大众和政治环境主义的兴起中,Vi的再利用问题也为莉娜·拉森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她对抛弃主义立场的机会。当然,这些发展并没有让她忽视。例如,在她担任斯德哥尔摩Konstfack艺术、工艺和设计学院讲师的几十年里,包括60年代末的转型期,她从内部见证了斯堪的纳维亚最激进的设计学生的抗议。她承认在过去的十年中,知识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要求她的读者“注意到这是在今天关于环境价值、关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关于有毒污染、关于乱丢垃圾、关于资源浪费的讨论之前很久的事情。但她并没有歉意:“我没有改变我的想法。真的没有。在所有权方面没有改变。因为这曾经是而且现在是问题的核心”。拉森赞同上文讨论的·弗兰克早先提出的“非占有即必要”的观点。她断言,在一个你就是你所拥有的东西的世界里,“购买一次性杯子是一种政治行为”。拉森设想的消费文化是真正的社会性的、集体性的而不是显眼的:“我相信集体的努力,集体穿出东西,一起……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讨论”。在工业界和零售业工作后,她对利润最大化的犬儒主义感到失望,并意识到“用户和制造商在产品上有如此截然相反的利益”。到1974年,她甚至对反主流文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主导的消费模式感到失望,并渴望一种新的社会和生产生活的组织,“这相当于生活而不是消费”。因此,她最初在丢弃主义所承诺的意识形态和物质的轻盈中看到的解放潜力和反拜物教,现在看来更有可能通过一种强调集体主义和表演而不是竞争和占有的物质文化来实现。那么,最直言不讳的抛弃主义的倡导者现在变成了再利用的倡导者,这也许只是一个明显的悖论。事实上,据Vi的编辑说,是拉森建议他们采用再利用这个词,而不是更成熟的回收利用——可能是为了强调消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生产的经济和技术方面。拉森对再利用的看法引入了对一次性设计的另一种理解,在这里,要处理的不是设计的物品,而是设计本身在其传统概念中作为消费品的提供者的活动。

负责任地享受:商业设计文化中的环境伦理学

在1975年的一篇社论中,莫妮卡·博曼(Monica Boman)表达了莉娜·拉森对设计经济和消费成本的一些相同的幻灭感:“60年代的热情在70年代的冷漠中被浇灭时,设计师们今天站在哪里?带着他们未实现的愿景和他们的坏良心?因为设计师在消费和处置社会中的作用和以前一样是边缘化的”。她感叹道,设计师仍然是“一个小齿轮,被紧紧地挤在一个政治和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和商业之间,这个体系越来越明显地导致不公正、浪费、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缩小尺寸,面对无能为力和即将到来的厄运,一个普通的设计师能做什么?悲观主义,博曼认为,“可能会导致认命和瘫痪。或者导致对形势的机会主义接受,以不加批判的设计公关和市场导向的团队精神为装饰。但也有第三种选择:重新点燃辩论”。哲学家出身的博曼在这里很明显地从帕姆斯蒂纳的书中抽出了一页。她相信“第三条道路”是建立在理性的行动主义和富有同情心的专业精神之上的,作为对悲观主义和愤世嫉俗的解药,这与他对理性和克制的呼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克制是积极的反思。面对未来的未知,克制意味着对未来的希望。克制是理性行动的先决条件。它与逆来顺受造成的瘫痪相对立”。良心和克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博曼推断道:“能源危机已经震撼了我们。浪费不能继续。小工具社会并不能使我们快乐”。因此,她坚持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将要求减少私人消费;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应是持久的;所制造的产品不应损害制造者或环境。”

结论:自觉消费

尽管一些设计师表达了宿命论和无力感,但环保主义者和设计专业人士对自由市场经济促进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设计文化的能力缺乏信心。在小册子《未来的需求》中,汉斯·帕姆斯蒂纳与他的艺术家妻子莉娜·帕姆斯蒂纳(Lena Palmstierna)、玛丽特·保尔森(Marit Paulsen)、简·奥德诺夫和其他人一起,对市场自由主义的影响提出警告,认为未来所要求的“节俭的社会”只能通过同样的团结和社区来实现,这也是瑞典劳工运动在遏制他们认为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剥削倾向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同样,斯文·蒂贝格认为,市场力量必须通过立法、法规、职业道德规范、自由和知情的新闻报道以及通过他自己的组织形成集体意见的努力来补充和限制,这与被称为“北欧模式”的治理的关键特征完全一致。听从他自己的号召,蒂贝格和协会组织了一个关于消费伦理的展览,于1978年春天在斯德哥尔摩的文化之家(Kulturhuset)展出,由Form编辑博曼指导。展览的标题“Vara och undvara”是一个无法翻译的文字游戏:vara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存在”和“忍受”,但也是一个名词,意思是“商品”、“存在”或“照顾”;加上前缀und-(离开),就变成undvara,意思是“没有管理”。如何存在,又如何关心?拥有什么,没有什么?那么,在这两个词中捆绑了一大堆与消费社会中的设计和生活有关的存在问题,并且明显地倾向于它的极限。

该展览随后在马尔默、韦斯特罗斯、于默奥和哥德堡巡回展出,由四个内饰组成,其概念是当代生活观点的象征性图像,20世纪70年代瑞典的风格化倾向”。第一个展示了组织者认为是当前主流市场上最糟糕的东西,充满了“豪华的、粉色的天鹅绒转角沙发,大理石桌子上闪闪发光的腿,黑暗和沉重的书柜”,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恐怖室,象征着“新资产阶级……从社会问题撤回到私人领域,到事物的世界。”相比之下,剩下的三个室内空间提出了走向更公正和可持续社会的可能途径。第二个房间完全用回收的、再利用的或再使用的物品来布置,暗示着节俭这一历史悠久的美德本身应该被回收,但是为了生态而不是经济目的。墙上的文字(手写的)呼吁作为生活方式的再利用,而不是作为时尚。作为创造力的再利用,而不是停滞不前。作为家务的再利用,而不是浪漫主义”。第三个室内空间是迄今为止最传统的,因为它所展示的正是像瑞典工艺与设计协会这样的组织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推广的物品类型:“实用、坚固、美观、易于清洁和移动”的现代家具。博曼认为,与这种在当时已经历史悠久的现代设计相关的“自愿的简单性”仍然是值得称赞的——但要注意的是,它“不能成为势利眼”,因为“除非我们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否则我们不能将消费转向更简单、更耐用、更漂亮、对资源要求更低的产品。这种对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共同依赖性的坚持激励了展览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内部设计:一个社区中心的设计,表明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集体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减少个人消费的经济和生态成本。集体主义的理想在目录中得到了扩展。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omás Maldonado)认为设计作为积极变革的媒介的希望在于政治的首要地位,而蒂贝格则更希望展览中所设想的设计文化类型能够扭转局势。但是,促成这样的发展需要“团结和集体努力,不仅要改变个人的意见和行动,还要改变基本的政治结构”。无论政治的地位和政治革命的潜力如何,瑞典设计专业人员在70年代的过程中,仍然趋向于集体责任的必要性,以及将环境道德和自觉消费相结合的必要性。因为尽管有一些关键的思考时刻,如1970年的欧洲保护年和地球日的设立,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及1973年的国际石油危机,被贬称为“小工具社会”的现象并没有减少的迹象。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Vara和undvara展览目录中包含了威利·玛丽亚·伦德伯格的一篇短文,她在文中重申了她18年前在《事物与思想》一书中阐述福音的质量和耐用性的要点,这也激起了莉娜·拉森为抛弃主义发声。到了1978年,伦德伯格对以功能和情感持久性为特征的物质文化的理想,在1960年可能显得有些异想天开,但事实证明它比拉森对短暂性的颂扬更持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结束了关于丢弃主义的辩论,但在这样做的时候,中间几年的戏剧性发展,特别是环境运动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一次性设计概念的基础。如果说一次性曾经意味着现代大众文化所承诺的便利和解放,那么新的生态意识则要求人们关注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对设计产品进行负责任的处理——最终也许也要关注设计本身的处理。(编辑:九月)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