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之后,首饰艺术的“第二人生”

张凡

2023-10-26 13:01:00

已关注

当我们拥有“第二人生”,将会如何度过?数字化生存会不会有一份完整的指南?智能时代的首饰艺术家面对“第二人生”会创造什么?这一切需要等到数字化时代之后才能寻找答案吗?也许“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用首饰艺术来开启“第二人生”。

2006年,我在韩寒的《三重门》里读到一本被提及的书:尼葛洛庞帝写的《数字化生存》。这本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关于“智能时代”的“说明书”,“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这句话便出自这本书。这本书曾深深影响了全球一代互联网的创业者们将预测付诸行动,搜狐、腾讯、美团等皆是其中的一员。

《数字化生存》书中极具洞察力的那段话:“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给了我一些启发。身份与价值,这不正是首饰艺术不断创新的根本吗?

首饰艺术的身份与价值

随着上世纪60、70年代现代主义的思想文化成就而蓬勃发展起来的首饰艺术,力求将身份与价值的再定义。与当代艺术一样,新兴的门类意味着对之前的价值进行重组,身份进行重新界定。首饰艺术的出现以哲学、文学、艺术等思潮的新旧见解结合为基础,反思于首饰作为虚荣的展示,和人们对奢侈品的嗜好。

首饰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门类,它不像食物、建筑或服装那样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它从远古时代就存在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从最原始的文明到高度复杂的文明中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长期以来,首饰一直是人们记忆和情感的良好起点,当首饰艺术作为当代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作为一种身份标记的手段,它们的具备了艺术价值,而不仅仅以材质、工艺等为衡量标准。首饰艺术成为欲望和恐惧、情感、情绪、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需求的催化剂——简而言之:是驱使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戴首饰的基本动机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们用首饰艺术引导人们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建立新的物质价值。

1948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奥托·昆泽里(Otto Künzli)是首饰艺术家中具有极强的革新精神的一位。他尊重首饰最初的功能“身份的象征”。在他从业的45年里一贯打破首饰界的规范界限,质疑首饰的制作材料,颠覆首饰在社会的象征标志,建立新的评判首饰的价值标准。他会将一张印有珠宝首饰的明信片制成首饰佩戴在鼻子上,会用大量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成物品赋予其有所指向的观念。

昆泽里设置了两种对立的价值:支撑传统珠宝首饰的珍贵材料的价值,与支撑当代首饰的艺术表现和作品理念的价值。“Glod Makes you Blind”是昆泽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由合成橡胶和18K金制成的手环。其设计无比巧妙,它是一个纯金的金球被包裹在黑色的橡胶管里,而人们只能看到凸起的小球,却无法从外表得知其实那是一粒纯金球。将黄金这种宝贵的价值隐藏在“没有价值”的橡胶之下。事实上,购买者或者佩戴者会不加怀疑地接受黄金,而在佩戴过程中橡胶随着常规使用不断磨损,内部的黄金才会逐渐显现出来。昆泽里有意图的引导人们在关注材料价值的同时,更关注首饰本身的情感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奥托·昆泽里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首饰艺术创作的海斯·巴克(Gijs Bakker)是荷兰国宝级的设计师,也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推动者。他作品的以个人观念为主导,利用新兴材料为主的首饰艺术作品。他曾创立了首饰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chi ha paura…?”(简称CHP)品牌。品牌名取自意大利语,译为“谁还害怕呢”,含义是“谁还会害怕工业化首饰呢”。CHP的第一个系列名为“集合”,旨在从首饰中寻找新概念和新技术,宣扬比材质更重要的是观念。

无论是以艺术品的形式、还是以工业化产品的形式出现,首饰艺术就如同社会现象的灯塔,每一次变革都随着个人意识觉醒后在寻求所需的身份感。同时,这一切也都预示着价值的重新被定义。首饰艺术的出现是文化问题,但也是经济决定作品的艺术价值。首饰艺术通过画廊等艺术机构传播给大众,其价值与艺术品一样与所用材料的价值无关,尽管人们对黄金和宝石的信任根深蒂固,但在画廊等艺术机构购买一件首饰时艺术的价值就发挥了作用。

首饰艺术的“第二人生”

同样是2006年,我在开设给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一年级的首饰艺术专业入门课程里,介绍了一款虚拟首饰。这款虚拟首饰来自2003年上线的一款网络虚拟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用户在游戏里叫做“居民”,参与者通过可运动的虚拟化身互相交互。这款游戏在一个通常的元宇宙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社交网络服务。居民们可以四处逛逛,会碰到其他的居民,社交,参加个人或集体活动,制造和相互交易虚拟财产和服务,具备沉浸式体验。自1999年出任迪奥(Dior)的高级珠宝设计师的维克多·卡斯特兰(Victoire de Castellane)率先在 “第二人生”游戏中开设了一家虚拟迪奥(Dior)高级珠宝店,以海洋生物和有毒的花朵为主体,一款Belladone Island系列虚拟戒指成为虚拟世界首饰的先驱。她认为虚拟首饰的一部分游戏玩家未来会成为高级珠宝的真实客户,只是时间的问题。虚拟首饰会帮助培养人们接触到、并且热爱上这些价格不菲的高级珠宝。因此,在2003年时,虚拟首饰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广告和沉浸式体验为主,来引导未来品牌销售客户的忠实度。

在互联网普及后的很长时间里,数字技术也渐近的影响着首饰艺术的创作者们,鲜有艺术家将屏幕作为创作的主体、或是用物理交互去实现首饰艺术的新维度。

2020年是一个裂变的开始。这一年元宇宙的兴起让大众的话题一下转向了虚拟空间。在中央美术学院我们也必须要面临举办一次线上虚拟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非常前卫的制作出了观展体验极佳的线上毕业展览。也引发我回溯曾经在“第二人生”游戏上看到的虚拟首饰。首饰艺术的“第二人生”真的到来了,人们需要超越物理限制,在另一个空间拥有一段人生,拥有新维度的首饰。

2021年我开始结合课程研究策划虚拟首饰创作和展览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22年11月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第二人生——虚拟首饰展”,这是国内首个全部皆为虚拟首饰,并且实现AR追踪穿戴的展览。在尝试虚拟首饰之初,我意识到虚拟首饰不同于实体首饰,展览、媒体、和佩戴体验过程中整体的大众参与度是作品重要的一部分。

虚拟首饰是为社交而生的,也是为新的身份认定和数字时代的价值模式而生。因此在策划“第二人生——虚拟首饰展”过程中,我们试图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虚拟首饰AR交互追踪穿戴的问题:虚拟首饰的模型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人的面部来标定首饰佩戴的位置,同时可以跟随人的动态来随人移动,并且虚拟首饰自身也可以具备多样的动态效果。二是,虚拟首饰展览的模式:我们在展览主视觉设计海报、展厅现场都运用的线上展的二维码作为主体,让大众立刻产生进入虚拟首饰空间的兴趣和制造出体验的快速通道。同时,在展厅现场,以生态绿植、电脑屏保视窗天空的马赛克图,马赛克魔镜的屏幕,来制造二次元世界的非真实感,沉浸式是虚拟体验的首位,让观众有进入爱丽丝仙境一般的另一个维度空间的感受。这位首饰艺术传播到跟广阔的大众人群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强调了虚拟首饰的身份带入感。大众可以在琳琅满目的虚拟首饰魔镜(屏幕)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三是,此次展览的虚拟首饰作品最终输出到NFT平台和虚拟装备售卖平台两种销售渠道,确立虚拟首饰的价值定位,让虚拟首饰具备更符合大众娱乐消费的形态。在展览之后的两个平台销售也取得了良好的反馈,

体验为先的虚拟首饰在通过展览作为媒介的传播中,我们把虚拟首饰数字资源开放给参与者,其开放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大众亲近首饰艺术的兴趣,并吸引大众通过交互参与到首饰艺术的创作与佩戴中进行二次创作,成为虚拟首饰艺术的传播节点,让首饰艺术作品在传播生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大众可尝试在美术馆外佩戴展厅里的展品,作为一种打卡旅游的绝佳方式。在大众的体验中,孩子的兴趣最为浓厚,他们非常愿意以各种形式与虚拟首饰互动,无须引导就可以直接进入与虚拟首饰的游戏之中。我们也相信,孩子是未来,他们是虚拟首饰艺术成熟期的受众。

首饰艺术如同社会现象的灯塔,虚拟首饰也诚然。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关注到首饰艺术语言与传统工艺的契合之处。作为可追踪的AR穿戴虚拟首饰,其显著的特征——动态,就是一种新材料,交互本身也是一种新材料。虚拟世界的材料和物理世界的材料所有不同,我们在物理世界会强调材料的触感、和质感,但在虚拟世界里虽然设计师选材料时或多或少会模仿物理世界的材料去设定,但是,动态和交互本身作为一种材料,就让虚拟首饰具有了实物首饰不具备的特征。人们总是从现在去接近过去。虚拟首饰为可以更好的传递传统工艺预想确在物理世界无法触及的表现形式。

在展览中,《二十四天心》这件虚拟首饰作品是源自对中国古代的金银细金工艺的挖掘和转化,英文叫filigree work的这样的一种黄金技术。这个系列采用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翼善金冠”的金丝编织方法加以变化。我做过古代宫廷礼冠与天文关系的研究,一直希望把古代冠饰中颤动的弹簧金丝与天象的关系通过当代首饰表达出来,但总没找到特别好的表现手段。中国古代细金工艺制作的凤冠,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都是不动的,因为没有人佩戴。但实际上,很多细金工艺制作的凤冠上面装置大量的金丝弹簧。从中国汉代开始,包括在欧洲的例如匈牙利一带,早期的金冠饰上,都会有这种的弹簧。这是古代一些仪式需要通过弹簧的颤动来给人带来一种与天交互的氛围感。这是古人的交互设计。

我决定把这种工艺运用到虚拟首饰中去。因为,我经常和很多人描述,古代的冠饰如何颤动,但大部分人很难通过语言形成颤动的视觉感受。虚拟首饰的动态与追踪交互一下子把这种形式实现了。虽然现在我这件作品的动态追踪做的还没有那么好,但是我觉得慢慢通过技术的精进,我可以让弹簧与珠子随着人自己的运动节奏而富于节奏的动起来。

这件作品取的天文原理是从中国二十四节气而来。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古人根据天文观测,依照北斗七星的时空旋转方向来定的,形成二十四个不同的时钟一样。所以这件虚拟首饰的造型也是一个星云漩涡的造型。佩戴于眼部,寓意:来吧,用你的慧眼,舞动天地之心。“斗转星移”二十四节气汇聚成天心,天心带我们仰观天象、俯瞰地理、中察人伦。二十四颗珍珠如节气的运行随人旋转颤动。随着技术在深入,未来这件虚拟首饰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星盘角度变化。例如,冬至,它就是冬至的星盘角度。首饰的角度会变化根据节气的不同变化,运行出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统一。

数字化之后的可持续发展

首饰从出现起就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密不可分。而这个价值随时间和社会形态在变化。从贵金属的使用在首饰历史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到首饰艺术建立的艺术价值的新体系,再到数字时代新的价值认定标准。娱乐价值、数字货币的金融价值也因其有合法建立和受保护的标签,开始在虚拟世界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激烈辩论的主题,但是首饰一直是身份的标志。这意味首饰艺术家需要关注经济与文化、权力与意义、身份与消费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社会习俗和认可的需要。在决定一件首饰的价值时,历史价值、传统以及制作者和佩戴者的自尊,与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

成为社会现象的灯塔是首饰艺术兴起的初衷,这也恰恰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数字化技术变革为首饰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并且改善了首饰艺术小众范畴的枷锁,让艺术更具备大众普及型。作为一种附加价值极高的门类,首饰艺术会在数字化生存中如鱼得水,而数字化之后,首饰艺术的可持续性依然是我们非常乐观的。(编辑:九月)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