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从汉字字法的视角分析合文的基本间架结构,并基于字体结构关系确立合文设计的创意方法。利用汉字字法中非对称关系,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的概念,感知笔画密度与结构关系的成因;再从汉字表音、表形、表意的角度研究合文中的视觉美感对合文创意的影响。从汉字结构和书写的角度设计合文,更有利于合文设计流程的科学性和视觉应用。
关键字:合文;间架结构;汉字设计;格式塔;非对称原则;字法;笔画密度
引言
合文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文字设计现象。中国民间通常将一个词组或吉祥话通过借用、组合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汉字的图形。这种汉字创意图形通常用于祈福、升迁、婚嫁等社会活动中,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和文化特质,也是社会交往中一种传递信息的方法。由于其具有汉字变化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也经常被用于现代标志设计、文字设计等视觉语境当中。
一、合文基本属性辨析
合文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被称为“同书文字”。汉字在造字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合并在一起的字称为合体字。有些学者认为合文和合体字二者相同,如清华美术学院的陈楠老师在专著中将其分类为民间吉祥文化中的合体字,有部分学者将其称为民俗合体字。广州美术学院的阚宇老师则认为合文是文学术语,单字意义可以互不相连。合体字有单独的表音,合文则保留了组字中字的单独发音和含义。合体字是汉语中“字”的表意、合文则是“词”意的表达。从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合文”界定其概念属性。如胡凡等研究的合文与汉字形态,眭佳宁的民间合文研究都采用了这一概念。从汉字规范的角度看,合体字是汉字造字的一种形式,必须符合《现代汉字通用字表》中的规范要求。合文则自由的多,是民间爱好者基于汉字图形化的创造,没有固定的形态和书写标准。
二、合文设计的研究现状
当下合文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作为标志设计的创意思路。如林国胜等从现代图形意味的角度解读标志设计中的合文用法,杨新忠等对合文标志进行了分类并引入字母、数字的设计。另一方面主要进行合文字形的创意研究。张冯清越对民间的合文构成进行了分析,提出单字延展的方法。冀玉娜从汉字造字的六书方法去解读合文的造字方法。更多的学者则是依据图形共生、图形表意的角度去解读合文设计。因此,目前研究合文历史背景、图形内涵较多,从文字角度研究合文设计较少。本文研究基于汉字间架结构的视角和汉字书写的字法研究合文设计的一般规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一)格式塔心理学和汉字字法
格式塔原理又被称为完形心理,指视知觉的完整性。研究表明在人观察物体时,会根据自己的视觉认知经验,将被遮挡的物像缺失部分自动在大脑中补充完形。也就是说人并不需要观察到所有图像特征即可以实现认知识别活动。在汉字字体识别的灰度测试中,将清晰的汉字模糊化,被试者依然可以根据汉字的外轮廓实现汉字的识别,这就是米考特的完结效应。在合文设计过程中将汉字进行解构,共享部分笔画或去除部分笔画、加大笔画间距等方式,依然不影响我们对合文的识别判断。
欧阳询在《结体三十六》法中根据书写经验总结汉字楷书的结构关系。楷书是宋体这类印刷字体的原始基础,宋体又是汉字字体标准化的开始。所谓字法是指楷书书写的基本规律,也是汉字审美的重要原则。间架结构本质是研究汉字的结构,并从中发现其规律性,通过书写笔画规范控制汉字的整体布局、模块关系、部首比例、出笔位置等影响汉字设计的基本视觉因素。因此,依据汉字的基本字法可以更好地设计出合文的间架结构。
(二)基于汉字字法的合文研究模型
字法通过笔画密度和不对称原则影响汉字的结构关系,同样汉字的间架结构关系是汉字合文造字的理据。合文依托字法调整笔画密度合成字体结构,合文的识别性又通过情感因素和文字的轮廓、表音、表意作用于字法。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结构关系。(图1)
四、汉字字法和字体结构的关系
(一)笔画密度改变字体结构分布
汉字是图形类的文字,汉字造字基于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的方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汉字结构关系。象形、指事类汉字多是独体字结构,这类汉字是根据事物本相或指示符号做为视觉基础,如“马”是象形类汉字,“刃”是指事类汉字。造型整体、结构单一,呈现出明确的几何状外轮廓。如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十字形、米形等图形特征。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身就是借助象形、指事的再创造,此类汉字多是复合结构。如犇、狗、老、离等。这类汉字拥有不同的结构模块,造型上相对复杂,外轮廓呈现的是复合多边形。从图形识别的角度,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由于汉字存在不同的笔画密度,又在客观上对每一种结构造成了书写上的不同。笔画多,笔画密度就大,占据的空间就多。否则就会造成笔画聚集,字腔变得狭窄,影响汉字的识别。所以,笔画密度大就要适度扩张,笔画密度小就要适度收缩。比如,同样是上下结构的汉字如需、表、普在书写上存在差别。“需”是上下各占一半,再根据笔画密度略作调整。“表”下半部明显大于上半部,下半部笔画密度大则要宽度加大。“普”上半部笔画密度大于下半部,上半部则要加宽(图2)。另外偏旁笔画密度的大小也影响汉字的间架结构分布。笔画密度小的偏旁,如“亻”“扌”“忄”等部首分割较小的空间。笔画密度大的偏旁,如“糸”“⺶”“攵”则占据较大空间分布。可见不同的笔画密度造成汉字架构关系的差别。
(二)字法的非对称性影响字体结构
汉字字法的非对称原则。1.长度高低不同。独体结构的“王”“州”。一个是三个横画为主,一个是三个竖画为主。“王”字的三横画不能等长,同样“州”字的三竖不能等高。复合结构的汉字左右结构也不能等高。如汉字“知”右边的口部比左边要矮。左中右结构也是如此,如汉字“衍”中间部分偏低。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也是如此不能等宽,如“雷”“素”。2.空间分割不同。从汉字结构上看,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是以横向为基准分割笔画分布空间。上部、中部、下部在构建宽度上笔画密度不同面积不能相等。如宇、孟,“宇”是天大地窄,上半部比例尺度要宽,下半部则要收窄;“孟”是天窄地宽,下半部呈现横向趋势。上中下结构的汉字“意”,中间的日部要明显收窄,区别于上面的立部和下面的心字底,而同样结构的“喜”字中间部分则要加大。以纵向划分结构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汉字“掷”和“辩”,前者中间占据空间大,后者中间空间小(图3)。3.笔画的非对称。以“日”字为例,左边的竖和右边的竖收笔的位置不同。左边长于右边或右边就不出头。“目”字则正好相反,右边的竖钩更长一些。相同的字形的左右结构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林”字右边的木撇和捺的开口角度大于左边的木。“炎”字下面的火中宫更加开放,上面的火和下面比较就收敛一些。
五、用汉字字法构建合文的字体结构
(一)按照汉字构型规律解构合文
合文是将汉语短语按照汉字间架结构再造的一种设计方式。从本质上讲,它还是在创造新的汉字。汉字也是依据这些架构再进行笔画的合理分布从而构成了汉字的视觉识别。人眼也是从外轮廓开始观察,逐步深入内部细节来辨别汉字的。因此,这些架构是构成汉字视觉识别的关键。在设计之初必须选择恰当的汉字间架结构才能实现合文的设计。
1.复合结构是合文的基础字体构架
汉字的复合结构具有天然的解构性,有利用汉字的拆解。如我们熟知的“日进斗金”合文设计,选择“进”字作为整个合文的架构基础,在“进”字半包围的基础上对包围内部再次进行左右结构划分,“斗”和“井”形成左半部,“日”和“金”形成右半部。同时,左半部的两个字又分别形成上下结构,右半部的两个字同样形成类似形式。因此,整个合文结构从半包围到左右再到上下实现字体复合架构的分解。
2.复合结构需有序排列
所谓有序,指结构选择的次序分别是全包围结构优于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优于左中右结构或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或上中下结构优于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或上下结构优于左中右结构或左右结构。其原因在于汉字本身是由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这些基本单元是构成元素无法拆分。全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占据文字的边缘确定笔画的边界,放置在汉字的中心则难以将汉字拆解。合文不是简单的创造一个结构复杂的汉字,其价值在于可以从中解读短语内容。复合结构越复杂,可以分解的层次就越多,越容易实现合文的视觉呈现。如合文“招财进宝”,“招”和“财”是左右结构、“进”是半包围结构、“宝”是上下结构。整个合文的架构依次是半包围构成主要间架,然后是半包围中的上下结构宝字,最后是井、招和财形成的左中右组成的上下结构的下部。因此,间架结构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的。
3.复合结构的构造规律
汉字已知复合间架结构只有六种,合文设计的架构基础应以此六种作为原型,无论内部多次重复的次数或排列如何变化整体设计不能偏离。如出现所谓左中中右结构或上中中下结构,虽然在中国道教的符箓中也有类似的形式,但基本已经丧失了短语的识别性。以“唯吾知足”为例,“吾”和“足”通过借用口字旁,形成了一个上下结构的构型。同时又和“知”“唯”的一部分形成了整体的左中右结构。合文“黄金万两”“五谷丰登”采用了上中下结构,为了避免出现上中中下结构,两个合文全部将其中的一个字进行了大幅笔画共用,保证了合文符合汉字的基本间架结构。(图4)
(二)按照汉字字法构建合文架构
汉字从书写的角度观察是一种二维空间内的体验性艺术。汉字笔画通过起停、回锋、上扬、下垂、按提、粗细、方圆、光滑、粗糙不同的方式传达书写者的情绪。笔画线条起始到收笔的关系确定了汉字在空间中的视觉力场。从视觉叙事的角度看,受众对汉字的体验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从模糊到清晰、从感受到理解的过程。陈楠在《中国汉字设计史》一书中提出楷书是最早的官方正体之一。并将其书写的规范作为印刷体出现前的官方标准。汉字的字法受笔画密度的影响,其分布要遵从架构的关系。合文由多个汉字组成,笔画密度普遍偏大,受汉字字法的影响更深。
合文设计受字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增加笔画密度弥补结构不足
合文起源于民间,一开始就受到汉字图形化的影响。繁体字是合文的图形基础,笔画密度大,分布更加均衡,视觉美感更好。简化字更加追求符号化,笔画密度小,造成不同的字笔画密度差距大,组成合文容易影响视觉的平衡。以合文“后浪”为例(图5)。后浪采用左中右的间架结构,“后”占据合文中间的部分。按照字法“三合者,中间务正”的含义,左中右构成的汉字,中间部分要占据主导。“后”和“良”相比笔画密度小难以形成中部视觉优势。相反如果使用繁体的“后”的右半部,很明显笔画密度更大,可以形成中部的视觉焦点。
2.减少汉字局部形成意合映像
受中国文化丰富性的影响,有些构成合文的汉字笔画密度非常大,在设计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福禄寿喜”“生意兴隆”每个汉字的笔画都很多,传统的处理形式集合所有笔画,显得局部笔画密集丧失了视觉平衡感。按字法“缜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挤杂”的要求,笔画多而密的字,忌讳拥挤杂乱,“密者均之”。因此,可根据格式塔完形原理,对不影响文字识别的次要笔画或局部进行删减,以保证笔画分布安排的合理性。如现代合文“人间失格”(图6)。在结构处理上首先确定半包围架构,内部再分为上下结构,“人”转换成“亻”和“日”形成左右结构。“格”和“各”是形声中表音的关系,“格”字去掉“木”字旁,受众通过心理完成汉字的补形,整个合文具备了汉字的视觉平衡感。
3.笔画合理穿插,结构相互呼应
合文总体上是结构复杂、笔画密度大的“字”,外轮廓的笔画要粗,内部字腔的笔画要细,笔画不能等宽度要有轻重之分。再者,由于合文文字部件存在相互借用的形式,笔画之间要合理地相互避让。起笔、落笔的距离和原始文字行笔相比或增加长度或缩短长度字法有云“错综者,贵迎让穿插而恶纷纭”,结构复杂的字,笔画不能混乱纷杂。以合文“我自不见”为例(图7)。“我”和“不”共享横、撇、捺,“自”和“见”共享目字旁。其中“我”字中的竖钩和“不”字中的笔画竖为了避让撇和横缩短了行笔距离,“见”字中间的两横减少了字重,横钩行笔加长更加舒展呼应上部。整个合文之间的笔画结构是相互避让相互支撑的关系。结构部件堆叠起来的字,要使各个部件相互呼应且有变化,从而融为一体。
六、合文字体结构的视觉识别性
(一)合文字法中的情感性
笔形是体现合文视觉信息传递的重要情感符号。视知觉是一种能力,是对某类事物的知觉。知觉的呈现是类似物体之间一种相同性质、本质的存在。完形心理学认为知觉需要时间、空间、完形。受众除了通过合文字形的结构关系感受字体信息以外,笔形就是合文字体的意象尺度,人们以笔形这种视觉符号把握认知事物。
合文笔形宜依据合文语意完成笔画设计。谚语、吉祥话、祝福贺词这类合文采用书法形式的笔画形态、注重头、尾、胸、肚的粗细度、黑白灰度体现字的意境、样貌。字重应该偏重,笔画与各个单字之间的运笔行气形成连接的态势。现代俚语、流行词汇类的合文采用直线、曲线等几何类的笔画形态,保留行笔的痕迹,在转折处用圆、方等方式实现风格的确定。
撇、捺等笔画的角度要均匀,笔形间类似的图形形成视觉轮廓适应阅读的视觉回应,完成心理情感的心理学效应。
汉字是一种同时具有表音和表形的文字,运用不同的发音可以传递不同的语意。表音也会影响汉字的间架结构,形声字是左右结构时,声旁会大于形旁。形声字是包围结构时,形旁大于声旁。正是表音信息的传递造就了汉字字法的非对称性。从这个角度看,合文也可以围绕短语中的核心字进行展开,并以发音作为创意出发点。例如,传统合文“日日有财见”中“财”是核心字,“才”是表音。合文中“财”是最容易识别的字符构件,也是短语语意表达的信息重点。
(二)合文结构中的识别因素
汉字运用字形、字音、字义、字体来实现信息识别。合文字形遵从汉字识别的方法,其组合结构、间架形式构建出特有的字形符号;祝词、俚语是合文的表音和语义;不同的笔画形态组合不同的合文字体。合文识别的信息流程是外轮廓判断文字符码,再通过特征分析语意、句法、图形、读音、构词完成认知模型,最后形成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合文的字形应是可辨认的符号,不依赖于特定的设计。徐冰的天书、地书就是根据认知学的恒常性,利用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信息的原型匹配所造就的合文。
笔画的复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文的识别,研究表明汉字识别阈值与笔画频率成正比,笔画频率越高识别性就会下降,反之识别性就会显著提升,根据数据统计汉字的笔画频率主要集中在11—12画,越接近标准笔画频率识别速度越快。合文通常字数3—4个,所以合文的笔画频率大约应在33—48画。在设计合文字型时,可以根据这个参数作为笔画密度增减变量的参考。笔画外轮廓的造型也会影响合文的识别,笔形越丰富情感越充分,节奏感越强识别越快。所以,宋体字笔形的识别性要优于黑体字笔形。合文笔形也可以根据这个原则选择恰当的笔形作为合文笔画的基础。
结论
合文作为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形式,是汉字符号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它的灵活性特点既是普通人参与汉字设计的一种互动形式,也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不断变革的体现。从古至今,本土元素都是设计在地性和差异化表现的主要艺术来源。抛开传统合文图形化设计的思路,从汉字的间架结构出发,将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和笔画设计结合,更容易获得合文设计的科学流程和合文构造的准确性。笔画密度决定了汉字结构的分布,也促成了合文整体与局部的空间分布形态。这种创意方法提高了合文的字体美感,可以使合文的字体特征更加明显。合文字形的研究可以提升平面设计师对文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视觉表达,改变当下字体设计符号化拓展不足的情况。
课题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202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香山文化地域特色字体设计研究”(GD22XYS15)
参考文献:
[1]陈楠.汉字的诱惑[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
[2]高原.民俗合体字的设计形态与表现方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3]陈曦.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4]阚宇.“合文”与字体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5):144-148.
[5]胡凡,李刚.汉字合文与当代字体形态建构评述[J].理论月刊,2019(4):65-70.
[6]眭佳宁.汉字合文图形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
[7]林国胜,莫小不.“合文”的形式意味与当代标志设计应用[J].新美术,2012(12):85-90.
[8]杨新忠,李彩林.“合文”在汉字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6(6):67-71.
[9]张冯清越.民间“合文”设计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9):44-46.
[10]冀玉娜.吉祥合体字的“六书”理据与创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9-12.
[11]周艳,谢名言.基于视知觉理论的汉字识别性研究[J].包装与设计,2020(11):96-97.
[12]陈楠.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设计解读[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
[13]周梦辉.一字多意——“合文”的设计理据与创新表达[J].中国艺术,2022(2):106-112.
[14]李海平.汉字字体设计中叙事思维的导入[J].包装工程,2015(4):30-33.
[15]杨雪.合体字设计中“形合成字,意合映象”的表现应用探究[J].艺术市场,2021(10):90-91.
[16]郭和睿.以汉字为基础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启示[J].汉字文化,2021(10):39-40.
[17]林存真.汉字字体识别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