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情境论视域下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展中的应用研究

周宏伟,宋馨谷,于安宁,张宁舒,芦枫

2023-10-26 15:46:00

已关注

要:文章基于媒介情境论分析中国元素应用的合理设计形式,希望为数字艺术展的创新实践及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以数字艺术展为研究平台,解析媒介情境论的理论架构,从信息掌握、地域消失、中区行为等角度分别对数字影像、虚拟现实、互动装置进行剖析,探求数字艺术展中应用中国元素的创新价值。旨在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为中国元素的应用拓宽思路,使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展中得以更好地融入与传承。


关键词:媒介情境论;数字艺术展;中国元素;梅洛维茨


智能化背景下新媒体数字化传播已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数字艺术展是展现科技与艺术的重要阵地,伴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寻求新突破与进步。202112月国务院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新型数字生活,深化新技术的融合,开拓展览相关领域的应用,推广虚实交互体验,提升观众的场景消费体验。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蓬勃兴旺的中国现代文化影响,中国元素的彰显与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基于媒介情境论研究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展的创新运用,阐释电子媒介变革引起的社会场景变化,进一步影响人类行为,即新媒体技术对于促进数字艺术展示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观众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媒介环境学为研究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展中的应用构建出新的思维框架,有助于数字化社会环境下中国文化的开发与传承。


一、概述


(一)媒介情境论


《消失的地域》一书由传播学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所著,书中明确表达“媒介情境论”的相关概念,观点批判吸收戈夫曼的“拟剧论”,点明拟剧论以静态视角描述情境,轻视角色、公共秩序的转变;同时整合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补充解释电子媒介导致社会角色广泛转化的原因。媒介情境论主张电子媒介影响社会环境,反之同理,媒介发生转变时,社会景观随之调度,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类会做出不同于固有活动的新行为


(二)数字艺术展


“数字艺术展”展示空间指通过数字艺术语言对平面、空间、媒介进行设计,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容纳展示内容的意图,同时也达到与观众沟通的交互目的。数字影像、装置艺术、互动多媒体与虚拟影像等应用形式是数字艺术展较为重要的传播载体与呈现方式,“沉浸”是评判数字艺术体验感的核心标准。数字艺术展对社会审美进步有重要意义,其表现形式广、传播效率高、视觉元素多等优势加速了艺术行业的发展并推动其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赋予数字作品艺术功能,并在数字艺术展中得到充分表现,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参与平台,新媒体技术构建沉浸交互式的展示空间。


(三)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反映中国形象及符号的文化特征,其范畴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范式传承、发扬中国文化及精神,并符合中国社会对于生命情感的境界追求和审美心理。中国元素的界定范围不仅包含有形的物质符号,即物质层面的显性文化元素,其在数字艺术作品中常常以物质实体的形式出现。同时中国元素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内容,即精神层面的隐性文化元素,中国精神通过传统经典故事、现代文化解读或含蓄美学暗喻来传递。


二、媒介情境论的理论架构


“媒介理论”研究媒介呈现不同状态时,创造出差异文化环境的经历过程;“场景主义”钻研社会情境下,场景塑造社会行为活动的手段方式。新媒介激发新的社会情境,孕育新行为,由此可以衍生出新的意旨。新的社会规律进一步发展和积累,整体表现出往复进展的动态历程。理论整合为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的模式,构成媒介情境论的核心理论架构(图1。分析媒介情境论运用于数字艺术展的基本框架,即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观察数字艺术的媒介变化对观众文化认知的改变,论证数字艺术展对社会的改变效能。


“新媒介”创造的“新情境”体现出场景作为信息系统的特质,电子媒介可以忽略时空距离,消除现场交往的差异,数字影像、虚拟现实、交互装置等技术手段所营造的场所使观众在由作品创造的信息空间内接触到其他时空的思想,数字艺术展的空间使观众与作品中所传递的文化交流场域成为新的社会情境。


“新情境”引发的“新行为”体现出不同的行为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场景。场景分离会导致行为分离,人对于不同场景的感受或再现产生行为反应很难实现,但可通过电子媒介将观众带入其中。数字艺术展可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使真实的场景再次复原在观众面前,观众从新的情境中体会设计师所表达的思想,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整体传达的社会思维,从而使自身社会行为受到影响。


三、媒介情境论应用于中国元素的创新价值


通过对数字艺术展应用模式的思考与探求,可以明晰中国元素应用的有效创作价值。媒介情境论中的观点如信息掌握、地域消失、中区行为等概念可搭建出数字艺术展中对中国元素创新应用的连接纽带。


(一)信息掌握(以数字影像为例)


媒介情境论视域下,电子媒介打破并解除物质空间与社会场景的传统式联系,模糊不同群体的界限,使信息掌握成为划分社会群体领地的一个重要标准。数字艺术展中数字影像作为表现内容形式的电子媒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所涉及的艺术领域包括摄影、电影、动画和音乐合成等,将观众带入特殊信息世界中,原先分离的信息系统变为整体、共享的环境。正如梅洛维茨在关于信息掌握的观点中指出,电视鼓励性别融合,早期电视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性别内容,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以理解旧的性别社会,从而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不必要有限的性别角色,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将此理论与数字艺术展相结合,数字影像传递的信息内容带领观众主动地思考其中的精神内容与符号表现,深入影响观众的行为改变与社会的文化进步。


数字影像应用于传递中国元素的信息存在多维形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环节之一“冰雪五环”运用“观象取意”的中国传统水墨、书法为视觉表现基础,选取激光、实体装置、动画影像结合的技术原理,展示媒介“冰立方”经过激光雕刻展现出冬奥运动形象、冬奥会历届举办国(图2。“冰立方”装置所投射的冬奥运动形象动画作为新媒介,将中国元素的有形符号载体即传统水墨手绘进行数字处理,以抽象化、风格化的水墨运笔展示运动形象的生命精神,体现中国笔墨底蕴与世界奥运精神的诗意融合,以数字影像科技重塑出传统水墨风格的共享信息新情境,观众从中感受到数字艺术对传统文化独到的解构,从而进一步领悟人类文明与奥运精神的情感交流。


通过不同媒介创作,数字影像传递中国文化信息可以批判性的视角展现,《人工智能山水图》运用人工智能对两千多张水墨图的像素数据进行风格深度学习、训练后生成模型,并加以自动、无限化模仿山水图样的创作,完成的山水图沿Z轴变化形成序列帧并排列为动画(图3)。观众观赏时可发现属于不同时代技法、风格画派的水墨画形式,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新媒介“山水图动画”营造出一种互联网包装过度的混乱情境,并混合中国水墨元素与现代科技,作品可引起观众对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批判思考,进而反思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和传承。


数字影像构建的特殊信息世界使观众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对文化接受程度更高,观众能体会到的精神文化层次决定了数字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从微观视角看,场景构建可满足观众的信息适配与文化认同感;从宏观视角看,场景作为重塑社会新式机制、互动的关键渠道。基于信息场景的本质,为满足观众更贴切的文化情绪,融合中国元素的数字艺术展能达到更为精准的传播效能。


(二)地域消失(以虚拟现实为例)


电子媒介创造的新场景使参与者成为未到现场的直接观众,地域的概念因此消失,虚拟现实(VR)技术使“信息场景”得到直观表达。数字艺术展中,VR新媒介所构建的新情境具有共享感、归属感,新场景使观众与虚拟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受新信息,观众在VR助力下融入不同于以往的地域中,从而进入更深刻的思想层面,通过真实的感知体验来满足复杂的精神需求。


“敦煌秘境VR展”运用互动投影与虚拟现实技术,对九色鹿画卷、敦煌石窟艺术等元素进行VR处理,较真实地展现宋代敦煌人文艺术。传统文化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经过分析化处理,并得到再现和修复。这个过程中,整体信息系统作为可共享的持续性发展数字艺术形式,形成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虚拟数字化世界中,观众在现代化声光电艺术的辅助下感受到悠久的敦煌文化,图4展示现场展览照片及VR视角下的虚拟现实场景,该项目突出数字展示的交互性,增加文化内容现代化的处理,敦煌艺术的情境带给观众视觉震撼与灵魂触动。


“清明上河图科技艺术沉浸特展”以《清明上河图》为视觉文化主题,观众以VR的媒介参展形式进入虚拟数字化的明中叶时期苏州城,在虚拟现实的信息情境中,体验民俗活动,感受市井文化。作品中VR所提供的情境增加了与观众更多的交互体验,例如VR教场射箭、金莲走索等多感官式体验环节,情境构成的信息系统使观众的行为变化随着情境信息发生变化,符合现代使用机制的传递信息特征,有利于增加观众接触信息的机会。


虚拟现实呈现出未来方向,数字虚拟世界即将融入人类生活,虚拟现实、混合现实(MR)和增强现实(AR)的运用将成为当代数字艺术的主要发展趋势。运用媒介情境论的传播思想、融合观念有助于探究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更多可能性,中国元素的应用将有利于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文化学习的未来框架,确保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独特的文化输出地位。随着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新的数字艺术理论与文化传播思想的研究视野也将继续拓宽。


(三)中区行为(以交互装置为例)


交互装置的运行依托具备交互技术的传感器连接,交互设备收集观众的动作、语言及身体数据的变化,并做出相应反馈,经过影像、声音或其他呈现方式进一步完善装置的互动,建构文化内涵的传递媒介,观众与装置构成亲密的互动关系,最终反映互动后的行为变化。


地域的消失意味着场景和行为的界定不拘泥于物理位置,而身体处于电子媒介所营造的场景,观众定位不受物质场所的管束。梅洛维茨改变拟剧论“前后台概念”的局限,以动态的角度看待混合场景下出现的新行为模式,即被称为中区行为。将此概念运用于数字艺术展的交互装置中进行深入探究,观众成为中区行为的展示者、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即在交互过程中拥有新角色。交互装置将观众对象化,观众成为接触文化的表演者,拥有前台身份,但是又保留后台真实表现,这种中区的经历满足了观众短暂适应特定场景的需要。


作品《琴与人的交互1号》采用AI图像识别算法,通过与地面投影交互的方式引导观众体验古琴减字谱到音乐输出的转换(图5)。作品中出现的琴与人之间的交互具有随机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观众在这个数字艺术情境中行走、互动,体验者与表演者交互进行着中区行为,于琴音反馈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受古今的沉浸感,理解古琴这一中国元素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气质。


交互装置的互动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中区行为的沉浸感,“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清代冯宁的作品《金陵图》风俗长卷数字化,实现“人物入画,实时跟随”。互动观展模式为观众建立虚拟人物,以第一视角在模拟的画卷场景中与画中人互动,根据步骤提示进行探索并获取文化知识(图6)。特定场景中观众拥有新的交互角色、行为模式,与历史文化对话并以中区身份于其中表演,通过沉浸式多感官体验,观众对清代风俗画的文化思考更为深入,从数字艺术展方面考虑,中国文化的传播形式有更新奇的启示与方向。


观众观看数字艺术时所处的社会情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场景,即打破了稳定的社会活动环境。新情境中,观众接受文化的空间会做出调整与变化,以适应新“角色”,接受文化环境、摄取知识的行为由充满文化氛围、知识冲击的数字艺术展示情境所影响。“独特行为产生于独特情境”这一情境论特性,在当代多元文化应用中,需要考虑中国元素的广度应用,如运用符号或图案的手法层面;表达作品的意境与内涵时应注意其深度应用。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展中的应用越是具有深度内涵,越容易引起观众特殊的社会学习行为,中国元素与作品主题的有效融合不是简单地堆砌符号元素,而是选取适合作品设计理念的元素,面向并契合观众心理需求,保证作品文化精神和内核格调,这样才能确保数字艺术作品的最佳质量水平


四、结语


数字艺术展示空间所具有的交互性和沉浸感为观众营造出独特的数字审美环境,依据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当代数字媒体新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媒介营造出数字艺术的信息空间,在这个新情境中能为观众带来属于数字美学的审美体验,从而影响观众的新行为,产生新的思想、行为变化,形成一定的传播与积累后,为整体的社会环境带来变化。


从发展数字艺术展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元素的应用可以丰富数字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对国民媒介素养、文化鉴赏、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开辟文艺新境界,巩固文化感召力、竞争力。运用媒介情境论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指导中国元素应用于数字艺术展中文化传播的策略创新,这是从媒介环境学层面研究中国元素融入数字艺术展的新角度。随着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新的数字艺术理论与文化传播思想的研究视野也将继续拓宽,希望通过文章的梳理和总结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元素应用于数字艺术展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12[2022-01-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2]约书亚·梅罗维茨,失的地域[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林丹,颜成宇.数字媒体技术在展览展示空间中的应用——以上海世博会沙特馆为例[J].工业设计,2021.

[4]龚思颖,杜肇铭.沉浸媒介视域下的零售空间设计策略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2):122-126.

[5]朱彦栋,李平平.东方神韵的生命符号——中国元素在动画角色中的点睛之笔[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8):217-218.

[6]何梦祎.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0):14-18.

[7]Joshua Meyrowitz.We Liked to Watch:Television as Progenitor of the Surveillance Society[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9,625(1):

[8]梁旭艳.场景一个传播学概念的界定——兼论与情境的比较[J].新闻界,20189):8.

[9]艾梦.融合视阈下视觉艺术的媒介化表达[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11):29-31.

[10]蒋松儒,王诗琪.探析数字媒介的发展对中国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10):115-117.

[11]曹田泉.从媒介看数字艺术的本质[J].装饰200703):20-21.

[12]李景欣.当代艺术设计中"中国元素表达与融合问题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26-28.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