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理论视野下纺织品设计中的互动共生策略

朱丹彤

2023-10-26 16:01:00

已关注

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纺织品文化设计项目经典案例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文化生态理论视野下纺织品设计中的互动共生策略,就纺织品设计、文化和生态性之间的界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提出“以情感化设计为依托,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要素为基础,倡导绿色生态理念;以社会要素为抓手,实现差异化共生和以提升品牌价值为导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个策略,让纺织品设计更加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环保,走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纺织艺术;传统非遗;互动共生;可持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本文依托文化生态理论,研究新时期纺织品文化产业设计的“生态圈”,分析影响纺织品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的关系,特别是环境、人文、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众多影响。结合探究非遗纺织品文创以及现代纺织品创新产业的现况以及未来发展走向,为文化生态学增添了新的注脚,丰富其内涵,再塑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前瞻性。


一、纺织品设计的文化生态理论概述


(一)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背景


文化生态学是把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复合学科,由美国学者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发展起来,成为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典型方法。它把影响人类环境的所有因素编织成一张“生命网”,山川、海洋、气候等自然环境,生产资料、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都是这张“生命网”中的关键一环。在这个总生命网中糅合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互动共生。文化生态学是一种解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似和对比,并为之提出因果解释的理论方法。


文化生态学对民族生态学、政治生态学、人类行为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方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相互影响,从而分析文化特征和文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化生态学理论从文化与外界或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其他方面的平衡互动,或从各种形式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来研究整个文化。


(二)文化生态学在纺织品设计中的互动共生联系


传统文化生态理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也是各种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综合价值观。纺织业作为“衣食住行”中“衣”的重要一环,不断在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前行,也深受文化生态学的影响和加持。


纺织业经过长期的传承、交融和演变,形成了如今的繁荣局面。纺织品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能触及人的心灵,触摸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情绪、情感和情怀。人们每天所接触的生活环境,钢筋水泥的冷酷、交通工具的冷漠、生活用品的冷涩等,大多出自冰冷的材料,是缺乏情感的模式化产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反而促使人们怀念质朴的、自然的、纯真的真实情感交互。而纺织品艺术作为纽带和桥梁,它是有温度的,有温情的,是能带给人温暖的。因此,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去探究纺织品艺术,既能展现纺织品的物质属性,更能寻找出其在文化方面的内生动力,对纺织品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角度与见解。


中国作为全球纺织业生产消费大国,正加大环保政策落实监管,持续聚焦、着力解决纺织行业中的诸多难题,降低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环保问题直接倒逼设计师,要求他们在纺织品设计的环节中,在产品的设计理念和考究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纺织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环节中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使用年限。文化生态理论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纺织品设计相关理论与整个生态系统中其他部分平衡关系的问题。将文化生态理论带入纺织品文化产业中,考察在纺织品设计环节中的互动共生联系,同时考虑更多平衡生态系统问题,加以横纵向比较,与不同类型文化碰撞出火花,引发人们思考。


二、以生态性为主体性准则,厘清在纺织品文化产业中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纺织品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统计数据表明,纺织废料大约消耗了总填埋面积的5%,纺织品染色处理占所有淡水污染的20%。其中,染色工艺所使用的染料,存在致癌的重金属成分,会危害所有动物的神经系统,并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官方数据显示,从1960年到2015年的四十多年间,纺织废物从176万吨增加到1600多万吨,增长了8倍多。在2018年,纺织品废物回收率仅为14.7%,这意味着大量纺织品直接被遗弃,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纺织品材料在垃圾填埋场分解可能需要200多年的时间。在分解过程中,纺织品还会产生温室气体,并将有毒化学物质和染料浸入土地和地下水中。众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数据表明,传统或现代纺织品行业,从设计师选材和设计,再到工厂批量生产和产品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提高受众群体使用率,延长纺织产品使用寿命,提升价值。


(一)传统非遗纺织品文化产业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非遗”纺织品的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热播的古装电视剧中,精美的古代服饰吸睛无数;在众多公园景点中,穿着汉服的少男少女也成为一道道移动的风景。这些新的现象,都和“非遗”的传承保护密不可分。正如章莉莉教授所说,非遗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理解和参与到非遗传承的整个生态圈中,不仅要有传承人群体,还需要有喜欢支持和愿意消费的受众群体。振兴传统工艺就需要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中搭建桥梁。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有将近二十年历史,被称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我们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手工艺振兴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各地涌现出非遗和旅游文化创新设计赛事,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非遗资源,鼓励设计师大胆创新,将非遗融入现代设计,融入时尚,促进当地非遗文化保护和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市场也有积极的响应,许多传统纺织产品会在销售环节赋予“非遗”标签作为产品亮点。在许多时尚产品中也加入了大量的传统元素当下也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如“故宫淘宝”系列,依托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时代活力和创新思维巧妙地融入设计中,将很多传统元素如“格格”“宫猫”等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中,产品营销贴近生活、深入人心,把深厚的传统文化轻质化和趣味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吸引年轻人,走向世界


但在纺织品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主要几个问题:一是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挑战,如徐晓雪所坚守的“徐氏中国结”、于云飞传承的“科尔沁绳结”技艺等传统中国结编织工艺,多数只剩下家族式传承一种方式;二是商业开发过度,许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开发和保护方式,易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严重失真或技艺水平严重退化;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生态文明之间出现矛盾,许多原始染料会加剧纺织废水污染程度和使用特殊名贵的材料等等


(二)现代纺织品设计发展和创新走向


随着纺织品工艺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出现了令人新奇的材料,如生物面料和新型科技面料等。国内外众多设计院校更加重视对纺织品可持续性设计观念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的传统设计禁锢,预测未来需求,通过设计挑战,降低对生态及各方面的劣势影响。如刘元风教授提出,针对设计师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高远的审美视野和艺术情怀,在设计过程中要立足于当代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产品需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但又要考虑到实用价值,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引领社会发展。从消费和受众群体的角度来看,正如《启蒙辩证法》一书所解释的:文化产业是单调的,但一般的社会环境是疯狂地追求新奇的。这就像机器在不停地旋转一样,公众不能总是满足于当下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如果纺织品作品或产品需要满足更多的受众群体,那么就必须对作品本身做出改变。文化产业的设计产物除了要在文化大环境下不断创新,还必须结合众多能使之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和使用的因素。纺织品还需要通过“升华”来处理,意味着将某些东西提升到更高的审美或哲学层面。纺织品设计行业不仅仅依靠传统技法和材料来支撑,更需要探索多学科的协作和进行跨界尝试,实现从普通纺织品技法工艺到与高科技智能和交互技术相结合的转变,迎接新的挑战,践行对社会负责任的设计。


三、在文化生态性理论视野下,当代纺织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引入纺织文化领域,重点关注从设计到制造的一系列问题,考虑在纺织行业建立一个更平衡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一)以情感化设计为依托,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多设计从业者注意到一个明显的趋势,时尚和流行趋势不断在变化,很多时尚纺织以及服装产品被丢弃或者利用率不高,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缺乏物理耐用性,而是消费者较快失去了对产品的情感依恋。


设计师应注重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延长纺织产品的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可持续性。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升级和改进的设计不仅是得益于特定的材料资源和特定工艺,还可以通过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实现纺织品产品的附加值。设计从业者需要让产品首先具备原有的基本功能和美观性,同时也需要面临满足消费者感情需求的挑战。例如乔纳森·查普曼(Jonathan Chapman)曾提出一种通过增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来延长产品寿命的方法,称之为情感耐用设计。


在墨西哥,工业杂交玉米品种的引入,导致本地玉米品种需求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设计师费尔南多·拉波塞(Fernando Laposse)通过开发一种新型材料,挽救了墨西哥当地濒临灭绝的玉米品种。Totomoxtle材料,这是一种由当地“文化遗产”玉米的彩色外壳制成的镶嵌材料,可用于装饰墙面,也可用于家具、灯具及其他工艺品的饰面,用途广泛。Totomoxtle本身也属于可再生的天然材料,玉米的彩色外壳作为主色调,具有墨西哥的独特风情,为公众带来亲切感。除此之外,从种植农作物再到深度加工,也为当地农民尤其是妇女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这是一个体现设计创新、产品情感化和促进社会凝聚力的成功案例,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1)


(二)以环境要素为基础,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纺织品文化产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在满足人们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让生态文明行稳致远。自1996年以来,伦敦艺术大学(UAL)的TED一直在为纺织和时装设计师制定和完善一套可持续设计策略。这些策略的出现是出于对设计师工具箱的需求,以帮助他们解决可持续性问题的复杂性,并提供真正的“更好”的设计方法。


名为“TED 10-可持续设计策略”的项目中指出了10个益于纺织品和时装行业可持续的提议,为设计从业者提供更直接的框架。这10个提议包括:减少浪费的设计、可循环性设计、减少化学影响的设计、减少能源和用水的设计、探索干净或更好技术的设计、从自然和历史中寻找模式的设计、道德生产的设计、减少对消费需求的设计、非物质化开发系统和服务的设计和行动主义的设计。“Ted 10提议”鼓励设计师尽量减少纺织行业产生的消费前和消费后的浪费,包括零废物切割和回收。除此之外,这个项目更多在于帮助设计师了解相关纺织品或时装面料产品的适当材料选择和工艺,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以社会要素为抓手,实现差异化共生


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在传统文化遗产的纺织品产业保护中,需要推动当地传统手工艺的发展。UN/FOLD是一项自2013年开始运行的传统工艺研究计划,是传承和保护中国贵州等南方地区传统手工艺的项目,旨在保持中国传统工艺和技术的活力,同时让它融入现代市场。这个项目将本地传统的手工技法与挂毯和编织相结合,设计师保留了手工艺中编织的复杂性、精致性和多样性,让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在原材料选择上,摒弃了工艺中原有的污染较严重的染料,替换成当地易采摘并且环保的新材料,如引导村民将当地的大豆和红豆等农作物作为原材料,也收割树叶将它们磨成糊状来制作成染料。设计师教授村民绘制现代图案和图形,同时在当地建立一个工作室将传统工艺持续运营下去。这个项目将传统的工艺得以传承,生产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女性就业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脱离贫困。(图2)


(四)以提升品牌价值为导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传统纺织文化理念中的生态思维和生态特征的价值,可以激发顾客对品牌的良好和长期的认同感和感召力。辅助品牌文化的生态主体性的建立,通过主观能动性实现品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将生态理念运用到纺织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中,才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手段,实现品牌生态价值的传递,提升品牌产业的绿色生态影响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用生态理念和生态要素的价值来丰富品牌的生态文化,公开透明为消费者展示产品的设计流程和选材特色,为消费者创造生态情境,强化品牌产业的价值定位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标志。“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等字样成为服装品牌的活招牌。国内外有众多服装品牌逐步践行在产品上真正考虑可持续问题。众多品牌在服装设计环节和生产技术环节真正考虑废物循环再造或加强产品使用周期的实践,设想将面料的价值运用到极致。许多服装品牌会在产品标签上标明材质来源从而成为品牌和产品的招牌和竞争力。这提示我们在以“绿色”和“环保”作为品牌价值的导向,需要通过长期的定性研究和繁杂的操作实践。


在雷娜·塔特施(Renata Tesch)的《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件》一书中提到三种可应用于产品或品牌设计的定性研究方法:民族志、现象学和实地考察研究“民族志方法”可基于传统文化遗产或特定文化对目标潜在客户或用户行为的影响的理解。设计师可围绕特定文化遗产、地理位置和当地文化特色等增加公众对具有特色的纺织产品的情感寄托。“现象学”是关注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侧重于设计师主观体验感受和对世界的个人理解的情感诉说运用到设计当中。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设计师了解纺织产品行业市场的集体意识形态,从而创造相关的特色品牌文化。“实地考察研究”是一种非常深入的定性研究方法,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找到纺织产品的市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来改善纺织产品的功能性和情感化推广方式,与目标市场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除了侧重通过设计改善产品生命周期外,将生态设计和环境因素引入设计,关注用户行为对产品的影响,引导消费群体领略可持续行为和激发群众的社会责任,也是延续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有效方法。


文化生态学是一种复合的理论,纺织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文化生态学的语境中,终究会朝着适应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方向顺势而为。无论是传统非遗或是现代纺织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底蕴和魅力,在更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辅佐下,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的纺织品文化行业需要更多考虑来自社会、经济、环境等影响因素。当今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纺织文化产业需要在实践和挑战中自我加压,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渐形成完备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塔克,布拉姆.“文化生态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百科全书[M].2013142-147.

[2]孙诗尧.“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4-127.

[3]陈立彬,武琪,张永.传统文化生态理念对企业品牌塑造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7).

[4]刘永明.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生活性、生产性和生态性保护为中心[J].美与时代(上),2018(04).

[5]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谈设计与扶贫[J].设计,2020,33(18):70-74.

[6]董钰倩.新媒体视域下跨界营销中的文化软性传播——以故宫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 (11).

[7]刘元风.要占领传统与时尚这碰撞的两极——刘元风谈设计与艺术[J].设计,2020(20).

[8]〔德〕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奥多·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梁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