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现状及趋势研究

谢逸峰

2023-10-27 10:32:00

已关注

文章以用户体验为研究对象,对汽车内室中主动交互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展开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的趋势研究。通过聚类归纳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将智能汽车内室的体验要素归纳为感官体验、驾乘体验以及娱乐服务体验三类,总结分析不同类型体验下智能汽车主动交互的目的、形式与具体内容。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的三大设计趋势。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将向主动营造内室氛围、主动调整内室布局、主动衔接服务场景三个趋势发展,打造多样化、无缝化和情感化的出行体验。


关键词:体验设计;主动交互;汽车内室;设计趋势

引言


随着技术的升级和出行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汽车内室的体验需求到了新的层面,汽车内室的空间性质也发生着巨大变革,从传统运载需求下的驾乘空间逐渐转变为用户情感需求下的智能体验空间,人车交互方式也从以往汽车被动响应用户的指令逐步转变为汽车主动向用户提示、建议与辅助操控。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使智能汽车更加主动、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化,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水平和满意度,成为设计师和车企在汽车内室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概述


主动交互的概念


长久以来“输入反馈”循环是人机交互的基础,在此循环中,用户作为交互行为的发起方,将行为目的输入给机器系统;而机器系统作为反馈方,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负责执行命令。在这种用户—机器系统的单向交互过程中,机器只能被动地接收用户发出的信息并进行反馈。而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环境感知等技术的支持下,机器逐渐成了可以自主学习、感知情境和自主决策的情感化智能体,使得机器主动服务于人的交互模型得以构建。智能体可以通过设计人员的预设置或是AI信息处理,发挥其主动性,实现对用户的主动交互。

总体来说,主动交互与被动交互的最大区别在于主动权不同,主动交互即智能体不再只是被动地响应和执行命令,还可以作为信息的发出方和行为的决策方,与用户进行双向交互,智能体的主动性也由弱变强,使得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的特性


1.以新能源平台为主。新能源平台的推广促进了智能汽车主动交互设计的发展。全新的整车布置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内室空间更为宽敞,机械操控按键被触控屏幕替代或简化,为用户在车内的体验设计提供了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2.注重用户的个性需求。由于人工智能的介入和知识图谱的建立,智能汽车除了满足用户的驾驶、乘坐和储物等常规需求外,还能在交互过程中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与用户形成情感互动,从而提升车与人的默契程度。


3.拥有多样的交互媒介。智能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产品系统,其与用户的交互媒介更加多样。随着智能表面的广泛应用,车窗、方向盘和门板等部件都能作为交互媒介向用户传达信息。通过交互媒介相互配合,拓展了交互形式并简化了用户在使用汽车过程中繁琐的操作,使得人车交互的效率更加高效。


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的内容


智能汽车内室是由多个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空间,其中的空间布置、造型风格、色彩面料、乘驾方式以及人车交互都是影响用户体验水平的重要因素。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将用户的情感体验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本文据此将智能汽车内室场景中体验设计的内容归纳为与之对应的三类:感官体验、驾乘体验以及娱乐服务体验,见表1。

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现状


根据前文对智能汽车内室中用户体验内容的归纳分析,通过网络及实际调研收集国内外汽车品牌推出的量产车及概念出行案例共52例,通过整合与比对,从用户的感官体验、驾乘体验及娱乐服务体验三个层面总结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中主动交互的内容与形式。


(一)感官体验下的主动交互


感官体验下主动交互的目的在于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且个性化的感官体验,关注的是用户感官上的仪式性、美观性与舒适性。通过用户预设置或机器学习的方式,智能汽车会记录不同场景下用户常用的灯光颜色和喜好的内室温度等数据,从而了解用户的感官偏好,此后依据汽车所处情境,以主动建议或是直接调控的方式将内室环境调整至用户感到适宜的状态,以此提升用户的感官体验。其主要的内容与形式如表2所示。


驾乘体验下的主动交互


对于用户在内室中的驾乘体验而言,主动交互的目的在于辅助用户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安全有效地操控汽车,并提升汽车作为载具和空间的使用体验。机器除了监测道路和车身状况外,还能通过情感识别、嗜睡检测和心理工作负荷监测来分析驾驶者与乘客的实时状态;了解用户的用车时间、用车目的以及在车内的行为习惯,再根据这些数据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如提醒、建议、控制)来提升车辆的易用性,使用户在车内的驾乘体验变得安全便捷,具体如表3所示。此处插入表3 驾乘体验下的主动交互内容。


娱乐服务体验下的主动交互


娱乐服务体验对应的是智能汽车作为娱乐空间和服务平台的属性。在大屏化、多屏化、互联化趋势下,智能汽车的属性转变为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功能随着车载系统的升级愈加全面,其所提供的娱乐和服务也更加丰富。娱乐服务体验下主动交互的目的在于丰富车载社交娱乐的形式,扩展出行服务的场景。通过感知用户的情绪,结合情境预测用户的喜好与需求,然后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为其提供社交娱乐活动或推荐相关服务信息,提升智能汽车作为“第三空间”带给用户的情感体验,相关内容如表4。


四、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趋势


通过归纳总结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的内容及相应体验下主动交互的案例,结合相关文献及行业趋势报告,提出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的趋势。


主动营造内室氛围打造沉浸式情感空间


空间的氛围感是通过一系列因素营造出一种人们在此空间中所需的气氛,在汽车内室场景中,氛围感是主题颜色、材质面料、灯光、音乐和气味等要素作用于用户视、听、触、嗅多感官通道所形成的综合感受。智能汽车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利用多方位传感器以及生物监测技术来解读汽车所处的环境、用户的行为以及情绪活动,进而主动调控内室的音响、香氛和氛围灯等部件,来为用户营造出适宜当下出行情境的内室氛围。例如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感知到用户处于放松状态时,内室氛围灯会自动调整为暖色,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并释放淡雅的香氛,带给用户安逸的居家氛围;在车辆路过森林时,内室灯光调整为阳光色,播放带有鸟语虫鸣的自然音乐并释放草木味的香氛,营造出多重感官的自然氛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使用户的感官体验不再受到封闭空间的限制。


主动调整内室布局适应多样化驾乘需求


汽车电动化趋势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是汽车总体布置的变化,智能汽车有了更加宽敞的内室空间以及更加灵活的空间布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可调节的内室布局也为用户带来了新的功能与驾乘体验。在用户预设出行情境及对应的布局样式后,智能汽车通过感知环境、任务和用户状态等信息来选择合适的驾乘模式,并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切换至所选驾乘模式,在得到用户回应后自动调整座椅、方向盘和显示屏等部件的位置和角度,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驾乘需求。例如在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保持单一操作时主动切换至自动驾驶模式,通过隐藏方向盘和简化显示信息等方式,使用户在解放双手的同时拥有更充足的自由休息空间;又或是根据乘车人数及用车需求来调整座椅朝向、椅背角度和显示屏方位,实现车内面对面交谈、视频会议、冥想和睡眠等多种出行模式,如图1所示。


主动衔接服务场景提升出行体验连贯性


在5G网联化背景下,车企与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合作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第三方服务公司推出了适应车机系统的应用软件,使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在线购物和线上预约等功能的引入使出行中的服务体验愈加丰富便捷,智能汽车所能衔接的场景也从单一的智能家居场景拓展为包含餐厅、酒店、医院以及充电站等在内的常见的出行服务场景。通过对用户的眼球追踪与环境感知,智能汽车会预测用户的潜在需求,将相关服务信息推送给用户以供其参考,并帮助用户在车内提前完成目标场景所需的相关操作。例如通过识别道路两侧的招牌来判断与之对应的商铺类型并生成相应的图标,在捕捉到用户的视线停留在餐厅门面上时,主动推送附近餐厅的路程、评价排行、排队时间和菜单等信息。用户可以在车内完成在线取号排队、预订座位和下单等操作,而智能汽车则会自动导航至餐厅的所在位置,从而减少用户从汽车内室场景过渡到餐厅场景的等候时间,以此来提升用户的出行效率与服务体验。


结语


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方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逐步走向多样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智能汽车承担的任务及适用的场景越来越丰富,用户在车内的体验与出行方式、出行场景之间的关联也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主动交互式智能汽车内室的体验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要简化用户操作来提升便捷程度,还需要依托出行场景与出行生活方式,从感官、驾乘、娱乐服务等多个角度为用户打造多样化、无缝化和情感化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梁峭,李然.智能交互情境下汽车内室体验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22):112-118.

[2]百度AI交互设计院.2019年AI人机交互趋势研究报告[EB/OL].(2019-2).

[3]覃京燕,等.家庭智能产品的主动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0):67-73.

[4]戴以蘅.主动交互驱动的AI时代智能家电设计策略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1.

[5]谭浩,等.智能汽车人机交互发展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0):32-42.

[6]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6-27.

[7]叶复灿,李庆楠,李卓.汽车内饰表皮材料产品的感官体验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02):119-120.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