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兰考古琴的艺术审美及传承发展

赵文昕,许佳

2023-10-27 14:32:00

已关注

:古琴作为中华民族乐器之一,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而旷远,被视为太古遗音。它的遗存被赋予了一种灵力,既是文人雅士对追求文化、崇尚内在的表征,也是使人在历史文脉中获得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方式之一。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对古琴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传承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旨在探究兰考古琴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寻兰考古琴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策略,并合理利用古法制作技艺与泡桐材质塑造兰考古琴艺术品牌,推动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文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兰考古琴艺术介入乡村全面振兴的非遗现代化传承发展之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兰考古琴;艺术审美;文创设计;发展策略

古琴作为中国文人的音乐语言之一,它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活着的音乐,东汉哲学家、琴师桓谭曾著述曰: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古琴既孕育了无数的文人情怀,也不断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03年11月,古琴艺术就被纳入了非遗名录,它成为第二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表征之一,既具有历史文化性,也具有文化艺术的当代价值。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以及当下人们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致使古琴艺术在兰考县的活态性传承难以传播推广。经笔者走访调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地人们对古琴的保护与传承缺乏遵循古琴文化自身价值的行为,缺乏文化根性的传播责任感;另一方面是地域性的古琴文化面临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包括现代科技与信息艺术,使人们对古琴艺术审美转向导致对其认知的缺失;第三是兰考县传统手工技艺的泡桐制琴使其面临经济成本、造型与材质的创新、传播推广等系列问题;第四是地方政府与企事业机构对兰考古琴的投入力度、传承保护力度、传承人培训力度等的问题。因此,为使兰考古琴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推广,笔者认为应从古琴的非遗历史文化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科技、新材料、新工艺,以文创设计手段赋能,将兰考古琴的文化基因融入到古琴艺术审美之中,加强古琴艺术的传承培训,更好地保护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振兰考县古琴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从而提升兰考古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兰考古琴的艺术审美价值


兰考古琴的历史文化价值


1.兰考古琴的发展缘由


非物质遗产古琴起源于西周时期,兴盛于南北朝,其造琴选材极为考究。《警世通言》载:“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由此看来,古琴的造琴选材、音板制作材料是非常讲究的,选用桐木来制作乐器历史之悠久,可见一斑。现今河南兰考县是中国民族乐器重要的音板基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中国各地民族乐器特别是古琴所用音板八成以上都来自兰考县,在河南兰考县盛产优质泡桐,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焦桐。改革开放初期,身处黄河故道旁的兰考县曾饱受风沙、内涝、盐碱的侵害。20世纪60年代,为防风治沙改善生存环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带领群众广泛种植泡桐用以治理沙丘,或许连焦裕禄自己也没有想到,蔚然成林的泡桐种植治理现如今蹚出了一条传统乐器的制作产业,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起初泡桐被用来做风箱、电线、家具,一部分被售往上海的风箱偶然间被乐器制作师发现其是制作音板的绝佳材料,后来经过专家的考察研究,发现由于兰考的沙质土壤和气候,所生长的泡桐疏松度适中,脱脂处理后透音、透气性能好,共鸣程度高,而后兰考被认定为国家乐器音板生产基地。兰考县焦桐板材经过晾晒、切割、箍形、上漆等工艺,最终成为精美的古琴,如今兰考县各个乐器产商都能熟练掌握且运用泡桐材质制乐的技术工艺。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当下人们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地方政府对兰考县重点产业的帮扶、文化资本的介入,使当代古琴乐器行业的竞争逐渐向创新转向和发展,加之兰考古琴的历史渊源,泡桐制琴传统工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顺应了新时代发展,促进了古琴制作技艺在兰考县的活态传承,也推动了古琴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


2.兰考古琴的历史文化


《诗经》中所记载的乐器数不胜数,追溯至周代,中国古代乐器就已经分为八音,有金(钟乐器)、石(磬乐器)、土(埙乐器)、革(鼓乐器)、丝(琴瑟乐器)、木、匏(笙乐器)和竹(管箫乐器)。古人运用蚕丝制作成为琴弦,再运用琴弦制作出乐器,古有记述丝是琴,琴属于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琴类乐器造价极高,运用的工艺手法十分娴熟,并且琴式的制作也与古时候的隐士思想或是君主权利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有着紧密联系。古琴不只在兰考县是最古老的乐器,在中华大地上亦是如此,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它身上体现,从虞舜作五弦之琴,到周朝“各增一弦”的典籍记载。拥有文化历史的古琴,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不可分割,从黄帝鼓清角之琴”到文人四艺的“琴为之首”,再到“四大名琴”,古琴渗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追溯至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中的古琴文化阐述了古琴音乐富有韵律、种类独特、底蕴悠长,其造型各有不同又极富有变化,使之从万千民乐文化中脱颖而出。古琴作为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乐器,是古代美学的表达以及艺术的符号化展示,而现如今,兰考古琴既是古今文化连接的桥梁,也是古代美学的再现,是自然古朴的文化艺术在现代传播中的重生与返璞归真。兰考古琴既是古代艺术的传承和延展,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折射。


兰考古琴的艺术审美特征


1.传统兰考古琴的造型特征


中国传统古琴的造型形式是相对固定化的,每一款琴式的琴头、琴桥及琴尾都有着不同的变化,但古琴造型的整体形式则大致相似。古时人们认为人是万物之本,聚天地之精华,最早的古琴琴式也遵从以人为模,形体拟人化而模仿人的身体造型,上宽下窄,从上到下的整体模样比拟出头、额、项、肩、腰、尾。且每个部位的造型有着独特的称谓与功能(图1),先从琴背看,额的两角叫做护轸(凫掌),项上横向的浅槽叫做轸池,当中7个小孔用以穿轸绒,上端系弦,下边系轸,上音孔与下音孔称为龙池、凤沼,两端有足称之为雁足,方便用来缠弦。从琴面来看,横于项上高出琴面的地方叫做岳山,岳山之下平面的横木叫做承露,琴尾中间略高出琴面者称之为龙龈,岳山龙龈架弦方便乐师弹拨,琴尾的龙龈左右称为焦尾。琴面上侧方安有13枚取音标名为徽,代表着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徽的材质多用蚌壳制作。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反映至古琴造型上是其下部较为扁平上面相对凸起,琴普遍长约三尺六寸五,它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象周天365度)。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属性(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但琴式普遍为七弦琴,追溯典籍中记载因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造型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琴式的典籍,笔者发现每种兰考古琴,根据琴式名称和运用的典籍记载的造型元素,会出现不同于素面古琴的样式。例如蕉叶式古琴,“蕉叶式为闽南人刘伯温创新,琴身似琵琶,琴头有叶柄的形变,如同芭蕉叶一般弯曲,支撑住琴头,从琴桥生出芭蕉茎,叶边起伏,如庭院舞风乘雨,音色婉转温和”通过相似物体比拟的方式,将古琴与自然事物相结合,呈现与植物形态相通的造型形态(图2)。又如递钟式古琴,伏之制而命之曰:递钟。前汉王褒贤臣颂云伯牙操递钟。昔汉关将会神于西山之中,乃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凤凰上覆,乃到山大合鬼神,以递钟之琴奏清角之音”。梁元帝《纂要》曰:“古琴有清角者黄帝之琴也”古人将古琴造型赋予神话性,以震撼的内核精神来阐述递钟式造型的独特性,以及音色的纯净高雅。古人追求高超的艺术造诣,每一式古琴都有其不同的故事典籍可以引咎,琴的样式根据造琴人的审美而制,并细分为圣人造琴、文人造琴、帝王造琴等,通过对于琴身造型的变化以及精神性的赋予,形成了独特的古琴艺术形式,造就的古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核。


2.兰考古琴的艺术特点


兰考古琴的艺术特点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进行考究,古琴的种类样式经不断演化成为如今的兰考古琴。兰考古琴的工艺制作完善,外形结构饱满,线条粗犷,造型夸张且呼应名称,琴身多为波浪状,以及几何连贯形状,琴式形状匀称,审美上继承了古人对琴式造型变化的苛刻。兰考古琴的装饰都会根据朝代更迭流行的纹样元素来进行修饰,运用的纹样元素使其琴上的画面层次鲜明,颜色呈大块,以五色为主,对应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的内核属性。不同琴式纹样元素应用的色彩对比性强、色彩纯度和明度高,少用中间色,色彩鲜艳且饱和度高。纹样色彩色块大小均衡,制琴师通过对比色之间面积的大小来调节色彩对比的强弱,使古琴样式板面色彩均衡,产生一定的规律性以及协调性。其兰考古琴表现形式为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人文纹样等多种纹样的结合形式,以迎合琴身的文化内涵而形成一定的艺术风格。匠人在制作乐器木材时会进行繁杂的工序,有时还运用雕刻工艺、螺钿工艺和漆画工艺等(图3),它们体现出兰考古琴丰富的艺术审美观,以及具有历史文脉的兰考古琴文化精神内涵,又融入了时代特征,共同呈现了兰考古琴文化精髓。


二、兰考古琴的传承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兰考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1.兰考古琴的传承现状


据笔者调查走访,兰考县目前正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民乐生产基地,截至2021年兰考县乐器厂多达29个,规模企业就有6家,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兰考县政府开始从保护措施、宣传推广、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改善。兰考县堌阳镇作为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已经开始产业转型,积累文化资本。堌阳镇从事与民族乐器相关的文化企业有69家,兰考县在大量投入资金于堌阳镇乐器产业园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音乐小镇,着力打造一个集民族乐器展示、销售、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民族乐器小镇加大了中国乐器品牌的建设和扶持力度,用以支持兰考古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研究。由于当前商业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兰考古琴文化面对外来的文化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正逼迫古琴文化在自身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做出适应与改变。在当地政府的帮扶和引导下,建立在产业园区内的兰考古琴文化传承人也担负起了传承责任,依托祥音乐器建立“桐新乐联盟”搭建起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桥梁与纽带,为助力兰考县乡村振兴赋能。


2.兰考古琴的发展现状


在历史底蕴丰厚的河南省,乐器是中原艺术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它富有具传统艺术审美价值,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工具之一。现如今,党的二十大提出“非遗现代化传承”的战略思想,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大力发扬乐器文化的重要意义尤为凸显。笔者通过对乐器厂家实地调研,兰考县的许多乐器公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局限于乐器制造,还对乐器文化的文创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图4)。随着文化根性传播的责任感提升,许多企事业机构开始尝试新的传播形式来帮助兰考古琴进行文化赋能,深挖兰考文化,在文化赋能的同时助力兰考县乡村振兴,通过文旅产品、兰考新三宝等农副产品,以及古琴乐器、民族乐器类的产品开发,让兰考县的特色产品因历史文化的赋能而更加丰富,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产生新的价值,并进而拓宽当地农民获取古琴研制以外的收入渠道。例如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河南展馆围绕建设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目标,以老家河南文化之旅为主题,突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以文化+科技+创意为主题,通过全息光影技术和VRAR等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展示河南省文旅项目,其中最吸人眼球的则是两琴(兰考古琴、竹沟提琴),通过文博会的窗口系统地展示兰考古琴文化的发展成果,展示兰考焦裕禄精神宣扬兰考古琴文化,以此吸引世界目光聚焦中原。


兰考古琴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兰考古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地域性的古琴文化面临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以及人们对古琴艺术审美的转向导致对其认知的缺失。首先古琴艺术教育保守,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古琴虽然是我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但各个琴社派别之间少有交流学习,加上本身能演奏的琴人传承意识薄弱,传承主体闭塞缺失文化根性的传播责任感,导致中州派的琴声一度失传。著名琴人丁纪园、韩廷瑶、宋大年等人重新发掘整理中州派技艺,才使中州琴派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光彩。其次泡桐是兰考古琴制作的首选材料,但由于民族乐器产业化,泡桐被过度消费,导致资源紧缺,且与扬州古琴相比其生产厂家精细加工不足,缺乏造型与材质的创新,核心竞争力较弱。因此,需要提升兰考县传统手工的泡桐制琴技艺与古琴造型创新设计。而且部分乐器厂家对于塑造兰考古琴的品牌意识薄弱,传承意识不强,创新较为保守,一些农民企业家不愿意为兰考古琴文化传播推广而花参展费,导致在多届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兰考县的参展商数量不多,其古琴艺术文化传播推广意识淡薄。特别是近年来新冠疫情的肆虐,导致各个行业的网络化,这对于进行兰考古琴斫制的实体产业来说产生了极大冲击。当下,兰考古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提升传承主体及民众对于兰考古琴艺术的文化根性传承与传播的责任感,通过传承发展手段提升古琴文化的艺术审美高度。


三、兰考古琴的传承发展新思路


构建古琴艺术的文化传承与文创设计的融合创新策略


兰考古琴发展依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人经过不断地对文化精华雕琢打磨,融合文化内涵反映到古琴制作上,来传达古时社会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思想。如今有很多琴式需追溯古籍才能够仔细考究,而将兰考古琴传统文化置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社会记忆的延展,社会记忆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化传承过程而言就是展现社会记忆的过程,它作为一种符号,是联络过去的事件和事物。兰考古琴文化从文人雅士到将相帝王都承载了当时的社会记忆,经由匠人巧夺天工的技法成为文化创造物。古琴文化作为社会记忆中的因素,其构建策略的目的就是文化传承性的积累和价值再生产的过程。因此,我们通过文创设计来形成兰考古琴文化传承发展的策略。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迅速催生了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在文化传播范畴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融合古琴艺术文化对文创设计实行创新策略,如借鉴古代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色彩搭配、各类不同琴式的造型,与文创设计艺术应用中的传统纹样提取的形式拓宽思路进行合理创新,一方面运用传统纹样中一些简约抽象的符号形象,对古琴纹样使用的不合理处提出改正,进行修正优化,保留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最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兰考古琴样式作为载体,重置古琴形象,将传统纹样和古琴文化重组结合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一方面也可通过矢量插画的艺术形式突出兰考古琴文化,将纹样设计和系统化的古琴视觉形象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巧妙利用移植、嫁接等方式将古琴文化与文创设计手段相融合,让设计作品呈现出更简洁直观的艺术效果,构建出古琴艺术文化传承与文创设计融合的创新策略,让消费者不但能购买极具新意的文创设计产品,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们对于兰考古琴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人们对兰考古琴艺术的文化根性的传播责任感。比如兰考县徐场村的制琴师徐亚冲,用古法制作的一把古琴卖出了18万元的高价,他把泡桐树与民族乐器的产业结合变成兰考古琴品牌优势,同时在网上教授古琴知识,让自家的古琴销售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为兰考古琴艺术助力徐场村的乡村振兴赋能,走上了传统工艺振兴的传承+设计+创新的融合发展之道。


非遗语境下古琴艺术的数字化文创重构


随着多元文化艺术冲击古琴文化,非遗数字化的文创已经成为一种新颖独到的价值承载方式,非遗数字化的构建对兰考古琴传统文化社会记忆的延展有极大的帮助。当今数字化发展迅速,国内各省市都在搭建各自的非遗文化生态圈,从故宫博物院的数字非遗藏品到国家非遗网站的搭建,展示了各类型的非遗传统文化,并与受众进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因此,将兰考古琴以数字化文创设计的方式进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比如清明上河图数字文创就是很好的诠释,它运用文化+科技+研学非遗”的形式,使清明上河图跃然眼前,一车一船、一人一马,皆有生命,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动态重现了千年前汴京的繁华盛景。其通过提取出经典的文化元素,从造型色彩到文化内涵,以及曲目演奏形式结合不同背景的正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进而完成了数字化文创的重构。以此为鉴,对兰考古琴进行数字藏品的开发,结合打造品牌IP制作发售兰考古琴非遗藏品,再利用动态海报以及兰考古琴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将兰考古琴文化通过数字化文创的语言进行传承与推广,用时下新颖的数字艺术表达形式来传承发扬兰考古琴文化,将兰考古琴的文化基因融入到古琴艺术审美之中,提升兰考古琴文化的非遗活态传承。


搭建兰考古琴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传承与传播平台


兰考古琴作为物质形态的活态文化,我们应通过搭建更加丰富的多元化传承与传播平台,去解决兰考古琴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传播推广。将它的呈现形式通过文创信息科技的路径进行构建,如今的兰考古琴传统制琴工艺复杂且价格昂贵,可将古人文化思想与现今视觉化技术如AR/VR等交互手段相结合,搭建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并通过人屏互动、互动投影、数字孪生、交互式非遗体验等内容形成“互联网+科技+兰考古琴艺术文化”的架构,展现出兰考古琴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沉浸式体验传统制琴的乐趣,以及数字化文创带来的文化背景故事,呈现社会记忆,将典籍中记载的古琴样式重组,利用艺术视觉化、交互沉浸式的手段进行传承与传播,助力非遗现代化传承,从而促进兰考县古琴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道路。


结语


文化复兴是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对于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兰考古琴艺术是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传承中国古琴文化确实是一个难题,发扬和传承兰考古琴艺术应突破其局限性,并通过探究文创设计及传播手段的融合创新策略,对古琴艺术进行数字化文创重构以及传承传播平台的搭建,将古琴文化艺术的吸引力放大,提升其艺术审美价值,从创新的角度普及传统文化观念,秉承以文化为本的理念,将艺术传承和精神文化传承合为一脉,共同打造兰考县这张古琴艺术的文化品牌。

注释

①〔东汉〕桓谭.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4.

① ②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古琴艺术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四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为昆曲、古琴、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

② 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第一卷.[M].出版者不详,2018.

③ ④1992年,原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专家考察后,随即把兰考确定为全国乐器音板定点生产基地。

④ 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古音正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⑤ ⑥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⑥ ⑦大象网兰考县堌阳镇:音乐小镇重点项目建设再优化提升2021.

⑦ ⑧映象网讯兰考县堌阳镇:新阶层成为助推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的新力量2021.

⑧ ⑨视觉河南河南八个世界级文旅项目亮相深圳文博会2019.

参考文献:

[1]马知遥王乐颖.“非遗”扶贫可持续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以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03153-160.

[2]代胜民.从兰考桐木看中州乐器文化传承[J].乐器201102102-105+1.

[3]严鹤峰袁丽.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非遗”信息环境资源规划与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设计[J].粘接2020430990-93.

[4]邱族周钱惠刘云.基于闽东传统民居特色的非遗食品包装设计[J].食品与机械20223807138-143.

[5]谢仁敏司培.民间艺术的现代性困境及其传承路径创新[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2141-149.

[6]刘畅.浅谈古琴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在高校传播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503244.

[7]刘萍娉李兵磊.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发展现状[J].艺术科技20142704120-121.

[8]周阳.社会记忆视域下“非遗”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以“秦淮灯彩”为例[J].民族艺术202105108-118.

[9]马维衡.谈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0251-56.

[10]张成义介白.壮族服饰的文化特征及传承发展[J].艺术百家20223801170-177.

[11]马妍.新时代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J].品牌研究20190182-83.

[12]郑蕊欣.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风202016241+249.

[13]李壮.制作工艺对民族低音乐器改良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9068-9.

[14]雒薇艳黄敏.唐代纹样探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81049-54.

[15]施咏.南京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249-58+177.

[16]王富康夏悦.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J].艺术评鉴20182145-46.

[17]徐威徐梦陶.多模态交互在数字体验设计中的策略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472-74.

[18]雍树墅.古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的对策探析[J].艺术研究202202138-140.

[19]唐汉马振龙.元宇宙视域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策略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10109-110.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