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廓即粉稿,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一稿可扑数张。扑灰起稿后通过对工笔重彩、大涮狂涂、咸菜磕花等技法的运用,最终形成工写兼备的艺术效果。高密扑灰年画的视觉效果与印制用纸密切相关,实验表明,不透明度和定量较高的纸张的视觉效果较好,不透明度和定量较低的纸张的视觉效果欠佳,且有比较严重的透印情况。
关键词:高密扑灰年画、视觉表现、艺术风格、年画用纸
1
从壁画粉本到扑灰年画
尽管高密扑灰年画的起源难以考证,但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明代扑灰年画《醉八仙》实物资料考证而来。[1]在宋元文人画和庙堂壁画的影响下,高密扑灰年画作为一种民间画种,在适应当地节庆的民俗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审美过程中,通过自身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留存了壁画粉本的技巧,延绵至今,可见其源远流长的艺术造诣。粉本是民间画工代代相传的具有复制功能的画稿或叫“留样”,图像极少发生变化。它在民间画作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画作的母版依靠粉本得以承袭至今。粉本的诞生源于创作大量壁画的需求以及师徒相授技艺,具有功能上的特殊性和便利性,从制作到使用都有严格规范。此法在古代壁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即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广泛应用。民间年画艺人在创作新画作之前,要绘制画稿粉本,考虑画面人物的动态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神态交流、画面的背景道具等要素,并反复修改。为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有时还会在画稿上标记色彩的分布情况,以便于构思整个画面的效果,而这样的画稿被绘画者视为流传技艺的重要工具,多集结成册。
粉本在年画中的使用,就是以粉本过稿的形式达到“以一当百”的复制效果,这一技法在山东省高密市的扑灰年画中被完整活态地传承下来。早期,高密手绘年画有“老抹画”“扑灰画”“抹画子”“过灰画”等多个名称,盖因当地画工使用烧制的柳枝炭条来勾画灰稿和扑灰成稿的制作中都有“抹”的动作,也就是在它绘制的工艺流程中都有“抹”的味道,通过“抹”出不同深浅的线条,更好地塑造年画主题的写意质感,所以叫得最多的是“抹画子”。
高密“老抹画”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高密民间艺术到北京展出,引起轰动。由于不使用木版,脱离了大部分年画雕版印刷的形式,对扑灰起稿这种复制方法的特殊性与传统性,学界非常重视,媒体也争相报道。对外宣传时,当地专家为了区别于潍坊的另一著名年画品类“杨家埠木版年画”,遂以其独特的不用木版而使用粉本过稿进行快速复制的技艺加以命名,“扑灰年画”之名由此而来。
2
扑灰年画的制作流程
1.勾画灰稿
高密扑灰年画在勾画灰稿时只须画出大体轮廓,不需要精准线条,灰稿所勾画的图案仅是起一个大致形状匹配的作用,通过轮廓边界方便下一步绘画操作。如勾画一张人物类年画的灰稿,人物的外形,包括脸型、五官、手、衣服和衣服的褶皱一定要勾画,而头发只需要画外头皮的轮廓,其他的如仕女的辫子、人物身上的花叶等装饰,这些是不需要勾画于灰稿上的,在涂完大致的颜色后再慢慢画出。虽然只是线印轮廓,但勾画灰稿的操作要求却非常高,除了需要深厚的绘画基础外,还需要积累大量制作灰稿的经验,不断摸索并掌握规律,若第一步勾画的灰稿有问题,扑灰过稿的“复制品”也会有瑕疵。
高密扑灰年画因为是手绘年画,不需要完全与原稿一致。画师在画的时候,若觉得样稿有些地方不太满意,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购买者的主观要求来修改,更多的是追求怎么好看怎么画,不能完全仿制翻样,那样就会丧失手绘年画的唯一性与手动性。但对于关公、财神这些传统年画题材,高密扑灰年画要求传统古朴,一般对于灰稿的勾画改动不是很大,大多都是传统的旧样子,自古至今,构图和图案几乎没有变化。高密扑灰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个性化的设计为主要特色,通过视觉表现展现年画内在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由作者构思、原创并绘制年画样稿并反复修改,随后以毛笔墨线勾勒出灰稿的最终版本,最后在画稿上铺上一张半透明的毛边纸,将定稿复制拷贝到毛边纸上,这一过程也叫“过稿”。高密扑灰年画出稿的口诀是“脸要胖,有福相。胖头大脸的,看着有年画味儿”。[2]从起稿开始就需要始终保持高密年画的绘画风格。
图1.勾画灰稿
图2.灰稿再勾画
2.制作炭条
在高密扑灰年画的制作工具中,最具特色的是用柳条或者豆茬儿烧制的炭条。此物由当地年画手艺人自主制作,操作流程包括收集柳条、整理柳条、晾晒枝条和烧炭条等,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收集柳条一般选择冬天干枯无叶的柳条,以均匀平直、无空心、干燥坚硬的柳条为佳。此后将所有柳条的分叉剪除,切成大约15厘米的齐整小段,摆放整齐。然后将处理好的枝条晾晒半年左右,去除柳条内部的水分。柳条晾晒期间对于天气没有要求,雨天也可放在室外淋雨,经过多次晒干—淋雨—晒干,受到雨水与太阳“蒸筛”的柳条烧制成的炭条在使用时更加细致,扑抹的过程更加流畅润滑,有一种“挥发升华”的提炼感,较没有淋雨晒制的炭条更柔滑丝润,且“下灰量”更多。通常普通未淋雨的炭条一次可扑灰印出3~5张画稿,而经过雨淋日晒的炭条能扑灰印出5~8张画稿。
高密农村冬天一般使用炉子生火取暖,可将晒好的柳条放入炉内慢慢烘烤。炉子烧制一般需要15分钟左右,可随时掀开炉盖观察柳条状态,烧制时间切勿过长。烧炭条这项技术需要长期摸索,总结经验。烧的火候不够,里边发硬,画不下灰来;烧得火候太过,炭化严重,炭条容易折断,出灰也少。通常的做法是待柳条烧得通红,将炉子熄火慢慢冷却,打开炉口放风降温,然后用铁夹轻轻夹出,也可用水泼的方式进行快速的物理降温。烧出来的炭条还要埋入土中2~3天,让其吸收水分,然后将炭条用薄膜包起来,搁在专用的小盒内备用。
夏季烧制年画扑灰所需的炭条,通常被放置在铁桶中用火烧制,当铁桶被烧红后,可多次打开盖子用铁棍搅动、掀翻,让柳条受热均匀。若不然外边的火大,中间的火小,一桶里的炭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好用,出灰流畅,有的不好用且出灰量小。总的来讲,冬季制作的炭条较夏季的质量更佳,出灰上色更加流畅。
扑灰印稿是在一张画好的底稿上直接用柳条制作的炭笔或毛笔蘸着麦秸草烧的灰(麦秸草灰磨碎,加糨子调制)勾描一遍,使灰稿的线条凸出纸面,状若“立粉”和“堆粉”,然后将用柳条炭勾描后灰稿有灰线的一面向下叠放在桌面上的空白纸上,确认好位置后,用手或擦刷从上至下、从左至右轻轻慢“抹”勾描有灰线的画稿背面,让勾描出的灰线扑在空白纸上。“抹”时最好直接用手来回搓抹,这样比擦刷等工具扑得更加紧实。扑灰时可随时察看扑印的效果,待全部扑好再将灰稿慢慢揭下,灰稿中重要的轮廓便被扑印在空白纸上,此后年画艺人便可根据复制稿上的轮廓进行手工上色、“磕花”“上明油”等操作。通常一张灰稿可以扑出一百余张复制稿,非常适合于快速量产,但一张灰稿用的时间久了,炭条勾画的轮廓线可能会线条斑驳,轮廓不再清晰,此时年画艺人会重新制作一张灰稿作为“扑灰”的原稿。
由于用高密扑灰年画的原稿扑印到空白纸上得到的是与原稿呈镜像关系的复制稿,所以要想获得与原稿相同的图案,还需要用柳条炭在复制稿上勾描后再扑灰到另一张空白纸上。不过由于高密年画中有许多形式是对脸的,即镜像的,所以通常会用一张灰稿分别扑一次与两次,将同一张画扑成脸对脸的两张,称为“一对”,出售时也按“一对”售卖。这样不仅可以很便捷地获取镜像图案,张贴后美观且有仪式感,而且可以减少工序,便捷生产。
图3.灰稿铺纸
图4.来回搓抹
图5.察看效果
图6.揭灰稿
图7.完成对比
4.手工上色
经过扑灰获得的复制画稿,在手工上色前通常需要湿贴在门子上,即“上门子”。方法是将复制画稿有灰线的一面朝下,平铺在案板上,然后用排笔蘸配好的胶水在画稿的背面薄薄地刷一层,接着趁湿贴在门子上。待门子上的画稿完全晾干,就可进入手绘的阶段。
手工上色时,画师一只手持颜料碗,另一只手持画笔,对粘在门子上的画稿着色。精描细绘的手工上色使高密扑灰年画干净细腻、雅而不凡。由于每一幅画通常需要进行数十乃至上百次的上色操作,因此对纸张的厚薄、韧性、白度、吸水率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只有当所选纸张符合上色要求时,才能使色墨在纸面上呈现出特有的视觉效果。
高密扑灰年画的手工上色,首先是淡墨勾线,用小尖笔蘸着薄墨把脸部、手部和腿部的线条慢慢勾勒出来,直至将整个年画图像的轮廓勾勒出来;其次是平涂细绘,此操作较为复杂,有开脸、粉脸、粉手、圈脸、熏脸、涮脸、涮手、乌眼、开眉眼、熏脸、染脸、粉眼、开眼、点睛、点嘴、耙头发、上色、涮道、涮花、点叶、撇草、描粉、描金、磕花、耙胡子、罩明油等20多道工序,与工笔重彩技法大体相同,故扑灰年画的用纸不仅较厚、坚韧,且多用胶矾水刷过。
3
工写兼备的艺术风格
在数百年的演变发展中,民间画师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既要提升画面质量,又要提高绘画效率,通常将工笔写实与挥毫写意两种绘画手法揉合在一张年画之中,使之形成工写兼备的画风。
工笔与写意的绘画技法虽然不同,却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意趣之别。同时具有工笔重彩与挥毫写意艺术风格的高密扑灰年画,由于技法运用精妙,画面处理得当,最终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也有其独特之美。在当地年画制作口诀中有“大摆子涂,小虎爪涮,金针细描,不马虎”[3]之说,用寥寥数语将写意和工笔两种技法所使用的工具与部位说得清清楚楚。“大摆子涂”主要用于大块面的敷彩,用写意技法在纸上尽情挥洒,狂放恣肆,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豪放“写意”气息。“金针细描”主要是用工笔重彩技法对线条与细节的勾画,尤其是粉脸和染脸工序,要求先粉白脸,再勾五官,人物两腮涂胭脂红,眉眼含情,神色脉脉,浓淡相宜,精雕细琢。这种由大块敷彩与精细勾染对比形成的画面,既表现出工笔重彩的严谨细致,又呈现了泼墨写意的大气磅礴。
1.眉眼巧画之精细工笔
高密扑灰年画口诀中有言,“画胖孩,重染脸。突出腮,眼窝显。勾脸线,面面到。下笔轻,提笔快。待要笑,眼角翘”[4],强调对于“细心粉脸,眉眼巧画”线条纹路的勾勒形式感的把握。精细工笔可分粉脸与粉手、开脸与熏脸、涮脸与涮手、立眼与乌眼、开眉眼与点嘴、丝头发与涮道、涮花与描粉、画金与磕花等多道工序。一般先画人物的头部,细心粉脸,脸部最多是四五种颜色调在一起,粉脸时白粉里稍微调上一点玫瑰红(桃红),画老年人时往白粉里调点儿柿黄(橘黄),仅脸部就需要十几道工序,在高密统称“抱头儿”。人物的手脚露肉处与面部相同,均须粉饰,笔锋次序由外到内,以毛笔沾淡墨勾画面部及五官轮廓,并蘸取少量的玫瑰红熏出眼窝及鼻翼等处,使脸部出现凹凸明显的层次。年画艺人一般拿羊毛排笔一边蘸水,一边蘸色,沿着鼻子边、眼眉、眼皮下边、耳朵边,把五官的轮廓画出来。然后将少量的玫瑰红加水调匀,用扁笔一边蘸水,一边蘸取颜色,在脸上腮的部位,渲染出适当的玫瑰红色,这种操作近似于工笔画的渲染技法,也称作“涮脸”。根据个人审美和题材需求,对画面中的人物及其他人物进行细腻工笔设色,应在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的色彩涂抹,着色时由上而下,先浅后浓,凸显不同的题材特点与画面特征,使得画面更加丰富耐看。
图8.刷胶水
图9.上门子
图10.淡墨勾线
图11.平涂上色
图12.丝头发
图13.开眉眼
高密扑灰年画的精细工笔展现了一种以曲线和波状线为基础的图像构成方式,旨在创造出一种优美的线条运动,使视觉感受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这种韵律之美充满了节奏感。扑灰年画中的图案纹样,是手绘艺人运用点、线、面的变化,将自然纹样、吉祥纹样以及其他图案纹样进行的有机融合,是从客观物象抽象出的图案和精华。
“咸菜磕花”是高密扑灰年画为增强视觉效果采取的一种特色工艺。通常是先在萝卜或腌制的地瓜上用刀雕刻出凸起的阳文图饰,然后蘸取颜料,像钤印一样在年画上钤印出花纹。(图14、图15)如图16《踢键子》描绘的是一位形象饱满俊秀的妙龄少女在学习劳作之余踢键子自娱的场面。少女面如满月,柳眉凤眼,眉目清秀,朱唇微闭,嘴眼笑意轻盈,两腮又涂一淡淡的胭脂红,恰如芙蓉粉面。她的头发和衣服上的华丽纹饰就是在平涂彩绘后,用“咸菜磕花”模块蘸取红色、金色和白色等色彩印出的。这些形状与颜色不同的花卉装饰图案,打破了画面的沉闷感,使之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同时使简单的平面人物呈现出立体多彩的形象。不仅整个画面呈现出华丽多姿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制作效率。“咸菜磕花”可印在不同的年画上,也可以印在相同年画的不同部位上,于重复中求变化,于变化中寻秩序,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用“咸菜磕花”在不同位置排列组合,不仅使年画更加美观,而且可成点睛之笔。现在的“咸菜磕花”已改用成熟的葫芦作为原材料,充分利用了葫芦内面与萝卜、地瓜大致相同的硬度、柔软性、较好的吸水性能,与耐用及易保存性。
图14.咸菜磕花
图15.印磕花
图16.吕红霞:《踢键子》高密扑灰年画作品,仿古熟宣纸,102厘米×48厘米
2.大涮狂涂的流畅写意
扑灰年画中的写意技法主要用于描绘对象的神韵、意趣,通过“以意取象”与“以意传情”,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年画主题形象。在高密扑灰年画中,画师除了对人物的轮廓、脸部、手部、眉眼等处精工细绘外,其他部位多用大涮狂涂的技法快速涂抹。用色以水墨为主,笔法在工笔与写意间来回流转,使画面既古朴典雅又炫丽多彩,既细腻清丽又飘逸豪放。在大涮狂涂时,运笔要熟练,落笔要准确,做到意随笔到,而具体到每一处画面细节又表现得十分细腻,以表现力强烈的笔墨蕴含丰富的意境,形成稍纵即逝的神秘感、明快流畅的写意感和朦胧深邃的洒脱意味。
由于高密扑灰年画主要面向农村,售予农民,市场需求量大,要求生产快、规模大。为了快速提高产量,扑灰印稿和写意涂色的年画制作工艺应运而生。扑灰年画的图像大多呈现出程序化的灰稿笔法,相较于精细工笔画,对年画艺人的绘画技巧要求则更为宽松。年画艺人可以通过使用粉本复制的标准程序对图像细节进行精细勾勒和对大块色面的大涮狂涂,获得锻炼和模仿的机会,从而快速提高年画绘制的生产效率,体现出比精细工笔的手绘年画技法更为高效、更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同时也较好地保持了高密各年画作坊较为一致的绘画风格与对传统规范的遵循。
如图17《羲之爱鹅》所示,画面全无背景,只表现了王羲之、书童和两只转颈的鹅,但上下两个人物形象率性洒脱,主题直观鲜明。王羲之位于画面的中上部中心位置,长须、躬背、俯首,以没骨法重墨绘出,形象处理简约概括;书童怀抱大鹅,扬首与之形成视觉呼应,书童及两鹅造型线分别以浓淡墨勾勒,上衣淡墨晕染,裤子及两鹅则做留白处理。与服饰表现的意笔概括相比,人物的脸部及五官刻画则较为工细。整个画面大笔狂涂、粗笔勾勒和细笔晕染结合巧妙,画面虚实关系分明,对比强烈,情节刻画传神生动,是大涮狂涂与精细工笔巧妙融合的典范。年画所展现的流畅写意也更加贴切王羲之爱鹅悟笔法、以字换鹅的故事背景,借此以物抒情,以物寄志,抒发民间百姓对古代文人雅士高尚品行、雅好志趣的尊奉和推崇。
图17.吕红霞:《羲之爱鹅》高密扑灰年画作品,仿古熟宣纸,116厘米×60厘米
4
高密扑灰年画的印制用纸
高密民间通常根据画师的水平高低和技法表现,将扑灰年画分为“细货”“二细”和“行货”三种类型,代表高、中、低三种档次,分别体现出扑灰年画不同的类型风格和美学特征。[5]一般档次越高的年画,画面工笔重彩的内容越多,画面效果更加精美细腻。三种年画的定价不同,选用的纸张也各有差异。
中低端的“二细”和“行货”扑灰年画产品,以前是选用潍坊自产的土纸和从南方购买的竹纸。土纸源自潍坊市内的南纸房与北纸房两个村庄的多家纸坊,竹纸多来自浙江福建一带,主要有苏黄连和京仿纸两种,纸张尺寸与现在的四尺宣纸相当。中低端的产品通常在画好后,在纸张的两边和天地镶上仿绫纸进行装裱,然后粘在玉米秸秆上,这样老百姓将年画请回家后可以直接挂在家中。[6]
“二细”和“行货”年画用纸除当地自产的土纸与从南方购买的竹纸外,还有国外进口的机制纸,如日本生产的大阪纸,这种机制纸价格低廉,也被用来替代火柴,作为点火的纸媒,被称为洋火镰纸。大阪纸比较薄,韧性强,较为柔软,颜色近似于宣纸,呈黄白色。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内包括高密市在内的多个地区,推动工业生产,逐渐自建造纸厂,扑灰年画艺人开始使用本地自产的机制纸,如新闻纸、有光纸等。根据纸张的定量可分为80克、100克、150克等多类,一般定量越大,纸张越厚,其定价也就越高。
表1.高密扑灰年画的印制用纸统计
这些年画用纸价格较低,定量小,厚度薄,纸内纤维束较粗,吸水性强,吸墨性较好,易于水、颜料与墨色的流动、融合和渗化,但也会使画面的色彩呈现出大面积晕散,变成视觉效果较差的“大花脸”。所以要在扑灰印稿后和人工手绘前对画稿进行人工加厚,即“打壳子”,故这两类年画又被称为“壳子货”。
“打壳子”是将2~3层白纸沾湿裱糊在一起,一层层粘到门子上,晾干备用,然后再粘上扑灰后的画稿进行手工上色。壳子的纸张标准是纸地要白,表面要平,其均匀程度和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后序绘画的视觉效果。“壳子”的主要作用是将渗出土纸、竹纸和机制纸的墨色颜料托住,留于纸面呈现。若画稿后面的“壳子”不能把“色”托住,那么无论手绘上多少层颜料都不能达到完美的色彩效果,无法展现出扑灰年画的挥洒写意和工笔神韵。
高端的“细货”扑灰年画以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类题材为主,造型元素最为丰富,既有人物与背景的场景刻画,又有解释故事情节的榜题文字、独立诗句等,在人物、山水、景物造型上与文人画造型一脉相连,适应较高生活水平的受众贴挂或收藏。这类精品年画一般选用六尺整开的熟宣纸,不需要“打壳子”,直接在门子上贴好后进行绘画,待画好晾干后,慢慢取下进行切边修饰,采用卷轴装裱。
高密扑灰年画更适于用熟宣纸作为年画载体。熟宣是一种相对于生宣的再加工品种,它是在生宣的基础上,用适量的胶矾水涂布而成。不论是扑灰印稿还是后续的手工彩绘,熟宣纸呈现出的视觉效果都较佳。这是由于扑灰印稿使用的炭条在熟宣上能够有效地使木炭粉浮于纸张表面,通过手的扑抹,画稿的轮廓很容易被复制在另一张熟宣纸上。而生宣纸的纸张纤维孔隙大且多,炭条中的木炭粉不仅易被填入孔隙内,从而导致扑灰成稿的效果不佳,而且扑在生宣上的炭粉很难用橡皮擦掉,不易修改。
图18.高密年画印制用纸
图19.熟宣纸
另外,在手工上色时,由于熟宣纸纤维的孔隙被胶矾填充(图20),墨色颜料不会顺着纤维或纤维的间隙向四周扩散,载色丰盈,固色吸水,方便后续多次勾描填色,颜料色彩的还原度高(图21)。若在生宣纸上进行手绘上色,颜料水墨会立即被纸张快速地吸走并晕染开来,容易变成“大花脸”。
图20.高密年画(熟宣纸)与显微镜下放大100倍的纸张纤维
图21.高密年画(仿古熟宣纸)与显微镜下放大100倍的年画画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密扑灰年画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对于纸张的选择也越来越讲究,现在的“细货”“二细”和“行货”三种类型年画大多选用熟宣纸。随着追求古朴质感、喜欢淡黄仿古色的顾客的增多,仿古熟宣纸也逐渐成为许多扑灰年画产品的首选载体。
5
不同年画纸张的视觉表现
纸张是年画视觉表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是年画图案色彩的载体,更是年画艺术交流的媒介。由于印制用纸的厚度、白度、孔隙率、坚实度、吸水率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年画色彩的明暗,线条的粗细、长短、弯曲、垂直、平行、波动,甚至整个画面的视觉表现,因此,扑灰年画艺术家要想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高品质作品,除了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外,还需要对年画用纸及其相关工艺参数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笔者选择8种常见的年画纸张,包括手工纸5种(净皮生宣、棉料生宣、雕版竹纸、构皮纸和桑皮纸)和机制纸3种(有光纸、机制生宣纸和机制熟宣纸)送到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吕红霞的年画工作室,进行不同纸张与绘画技法产生的视觉效果实验。由于高密扑灰手绘年画制作使用的工艺较多,为了便于对比分析,经过探讨,最终选定扑灰年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涮花”工艺进行实验。
“涮花”是用羊毛排笔时,一边蘸色,一边蘸水,在年画背景、人物衣服的适当部位,以小写意技法装饰精致的花卉纹样。“涮花”之后,通过观察纸张正反两面的印刷效果,比较分析颜料与纸张的结合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透印[7]的情况,将结果记录于表2。
表2.不同纸张在高密扑灰年画中的视觉表现
对比8种纸张的高密扑灰年画“涮花”技艺的视觉效果可以发现,不透明度和定量较高的机制有光纸、机制熟宣纸和桑皮纸的视觉效果较好,且纸张反面没有透印。原因主要是机制有光纸多采用棉花或絮棉、亚麻等长纤维制造,加有适量的施胶剂,再经过超级压光机处理,纸面平整光洁。机制熟宣纸是由机器生产的纸,并用明矾、胶剂等涂过,纸质较生宣略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桑皮纸质地柔韧,纤维细长,可受拉力大,耐磨损,纸张硬度、厚度和柔韧性较好,不易浸水透色。所以这三种纸张经手绘“涮花”后呈现的视觉效果良好。
不透明度和定量较低的净皮生宣、棉料生宣、雕版竹纸和机制生宣纸的视觉效果欠佳,透印比较严重。原因主要是净皮生宣、棉料生宣和机制生宣纸虽然因造纸纤维原料、浆化度、皮浆与草浆的配比以及制造技术的差异,“涮花”后呈现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由于这三种纸均属于生宣,其纤维结构相对较松散,纸张较薄,吸水性较强,当墨彩颜料的渗透深度与自由渗透深度之和超过或等于印张厚度时,年画的颜料完全渗透到纸张纤维内部而出现透印,故这三种纸张在手绘“涮花”后呈现的视觉效果均不佳。
为了保证高密扑灰年画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必须要深入研究扑灰年画与纸张的相互关系。在熟悉了解不同纸张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应根据年画的市场定位、表现形式,从主题内容、表现风格、绘画技法、后期装裱、制作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不断实验,获取不同产品的最佳视觉效果。对年画印制用纸的选择,不仅要确保便于勾画灰稿、扑灰印稿、手工上色和装饰装裱等操作,而且要确保在无玷污、漏印和透印的情况下,墨彩颜料可以快速转移、凝固和干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密扑灰年画作品产生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
结 语
高密扑灰年画之所以能呈现出清丽飘逸、庄重典雅的独特风格,一方面得益于用“扑灰”技法快速复制画面轮廓,另一方面来自于画师们熟练运用工笔重彩、泼墨写意、咸菜刻花等技巧。这种在轮廓约束之下的自由发挥与自我创作,展示了年画艺人精湛的绘画技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研究扑灰年画技法与印制纸张视觉效果呈现的关系,不仅可使年画产生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画面效果,形成富有美感的视觉语言,而且可从纸张选配视角为高密扑灰年画创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年画作品贡献绵薄力量。
来源: 《装饰》2023年第7期 原文:《 高密扑灰年画印制技艺与印制用纸的视觉表达研究 》 作者:杨舒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方晓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