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LUMIÈRES”谢天巴黎个展

艺术栗子

2023-11-07 16:23:00

已关注

继2019年威尼斯个展后,2023年谢天再度回到欧洲办展。从最初用中国传统榫卯展开当代叙事,到现在用现代之光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创作伴随一次次的实践,愈发清晰且明确,并逐渐走向精微。时隔5年在艺术之都巴黎做个展,以光为媒,用新作展开新的叙事。


01

以小博大而胜在精微


进入2023年后,谢天已经举办了4个个展以及艺术项目,从杭州到巴黎,充分展现了艺术家活跃的创造力与旺盛的创作力,而今这份展览履历再添重要一笔。10月18日,谢天与娜塔莉·朱诺·庞萨双个展“光”在巴士底设计中心启幕,由马克·巴赫图西担任策展人,展示两位艺术家关于光的理解与处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巴黎“光·LUMIÈRES”展览现场


决定从设计界“行走的教科书”跨入艺术领域后,谢天的首个个展2019年在威尼斯举办。时隔5年回到欧洲办展,在策展人的梳理和提炼之下,让两个欧洲个展产生了奇妙的关联。“谢天将光与色彩视为艺术历程中一种非排他性,但具有建设性的元素,并对其进行探索。”巴赫图西对《艺术栗子》说。

图片

2019年威尼斯展览现场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作品《修墙——客观世界 2019》,榫卯结构搭建的“墙体”上,不断闪烁的LED数字屏,既是心跳,也是照入现实的一道光。谢天这五年来的创作中,水墨、霓虹灯、数字、时间等元素经常被提及,光这一被大家所忽略的元素,成为此次巴黎个展的核心。


光总与自然相关联,同时,光也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洞穴中的火光正是投射影子、迷惑洞中人的源头。谢天对光的表达是隐晦且微妙的,他并不是简单地使用光,而是以光为意象,为工具,成为作品中传达精神感知的重要一环。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作品《欣欣向荣》谢天


巴黎个展中的作品《欣欣向荣》,20只由白色霓虹灯管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的兔子,围合在展厅之内,与电子屏幕上的动漫作品互动。这是兔子装置首次进入展厅展出,此前,谢天带它们与大自然融合,走入茶园、大海、小岛,用可爱的形象唤醒人们对于保护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图片

兔子装置在舟山柴山岛

图片

兔子装置在巴黎怡黎园“赏月”


在本次个展开幕前,谢天提前近半个月抵达巴黎,在中秋节用兔子装置将法国第一座中式园林怡黎园点亮。这个艺术项目可以视为个展“光”的序曲,也是谢天留在巴黎的第一道光。


从事设计行业30余年,谢天持续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理念也延续到艺术创作中。以兔子为主题,源于人们对兔子的高认知度。用寻常之物击中人类内心的情感,这种“四两拨千斤”是谢天擅长的创作手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谢天与策展人在展厅布展


谢天的工作方法是独特的,创作是他最好的老师,他的艺术家直觉在经验的累积中被不断激活,并快速与创作相结合。


创作视角和手法的迭代,在谢天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修墙——客观世界 2019》中关注地缘问题,到现如今聚焦大历史中的个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愫和天人合一精神,愈发在作品中凸显。以小博大,胜在精微。


02

探寻寻常中的异常


数字,这一谢天作品中永恒的元素,微妙地成为承载他创作理念的载体。2021年曾在杭州招贤寺展出的作品《时间》,此次也在巴黎展出。24根霓虹灯管粗暴地嵌入24张水墨作品里,光代表着理性、新兴,水墨暗示着直觉、传统,二者串联起过去和现在,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作品《时间》谢天


真正能够击中人心的,正是那些寻常中的异常。谢天所具备的,正是捕捉这些异常的能力,寻常的数字反而成为最有力量的工具,也是他的主要创作手法。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字构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网络,身处工业社会的人,每天都被信息垃圾以及物理垃圾所包围,人类因此受到的反噬也愈加凸显。新作《自食其果》是个展最为重要的一组作品,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作品《自食其果》谢天


1万个由可回收塑料制成的透明饺子,内有由陶制成的数字0到9的饺子馅,3种陶土分别掺入被重金属轻度污染的泥土。从国际视域下的东方元素出发,以饺子这一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性食物,紧扣“食”这一主题。


叠放在一起的饺子也是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当生态问题与消费主义叠加在一起,循环往复,正是现今人类面临的莫比乌斯环。信息化社会的底层算法就是由数字构成的,“饺子馅”反思科技进步与人类欲望带来的隐患,直指人类的“自食其果”。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作品《自食其果-2》谢天


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引申到对整个社会、时代的关注,始终脱离不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个体的责任影响着自然的走向,而自然又以自己的方式反馈给人类,谢天在作品中的反思清晰且深刻,在直面公众的同时也在拷问心灵深处。


此前在杭州个展“我要搞艺术中!”中亮相的作品《3060》,名字源于中国提出的以2030年、2060年为时间点的“3060”双碳目标,这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也是每个人自救的方式。在巴黎个展中,《3060》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用真实的冰块探索物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作品《3060》谢天


冰块由一定比例的水与墨混合,墨冰矗立在展厅之中,随着空间温度和人潮涌动而融化。滴落的冰水就像地球上逐渐融化的冰川,大地被一点点侵蚀。墨代表了文明,没有大地的文明,最终成为无脚的鸟。


同样以冰的意象为主角,《数字危机》一方面承载着对于信息筛选的质疑,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气候危机和全球变暖的关注。三件作品分别代表数字“0”“5”“9”,进炉烧制而成的白色、黑色、琥珀色和透明色玻璃,色彩相互折射,数字符号若隐若现、难以辨别。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作品《数字危机》谢天


人类的生产、生活时刻影响着地球,近些年持续引发讨论的气候问题,就是横在人类头顶的达摩赫利斯之剑。通过作品关照万物,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挑战创作的边界,这或许已经成为谢天创作的一大动力。


03

传统和现代中的光韵


作家本雅明认为,艺术品有一种光韵,艺术产生的时间是独一无二的,创作者的状态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创作出来的艺术品,相应也就有了光韵。从构建整个社会的数字,到哺育万物生长的光,这种变化在谢天的早期创作中可以看到端倪。

图片 图片

谢天在展厅布展


从2008年起,谢天就开始了毛笔做日课。书法是他的心情日记,在每日不断与墨和纸接触后,水墨经验也在持续提升和拓展。此次巴黎个展中也呈现了谢天艺术的起点——水墨实验。


《消失的水墨》系列作品将经文或者当天的新闻事件写在宣纸上,再通过特制的工具,用技术手段将字消隐。这种“阅后即焚”的手法,隐喻当下的信息膨胀与随时都会发生的遗忘,而什么是可以留在历史中的,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作品《巴黎圣母院》谢天


墨以散发状的形态聚集在光源周围,似乎是从光源中散发而出,又好像即将被吞噬,在张与弛、外放与内缩间,抽象水墨将观众引入二元对立、又互相影响的思辨中。


在工作量巨大且持之以恒的艺术实践中,谢天形成了自己古今兼容的表达方式,不断打破着二元对立的分界线。他的作品是悲观与乐观、理性与感性、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或许,二元对立间本就不存在着严格分野。

图片

谢天在展厅布展


即使光转瞬即逝,但谢天作品的光韵之下,深藏着他对于社会、自然和万物的思考,这种批判性的深思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境界中,融合于通用的艺术语言中。光韵不断流转变换,但他对于万物的关怀、对于人与自然的反思,依旧不变。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