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语境中设计学类专业分流的思考与研究 ——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

孙晨旭,杨成立,陆敬文

2023-11-10 13:45:00

已关注

内容摘要: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使学生—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了一次有效的“互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化、人性化调整,使“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趋于动态平衡。在新文科语境中,理性地审视培养体系暴露出的问题,增强时代适应性和发展动力就成为重中之重。通过聚焦南京工程学院2021级设计学类本科生专业分流这一案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一步反思如何在解决“冷热不均”等突出现象中建立富有韧性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其对建设由“通”到“专”的复合型人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字:专业分流;设计学类;南京工程学院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2001年,北京大学开始实施“元培计划”,此后,这一培养模式率先在985工程”“211工程”的综合类院校中推广,并逐步扩展到全国其他高校中,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中指出:“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教育部提出关于建设“新文科”的理念,其是在传统文科的体系中,依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的新的诉求。进一步而言,新文科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创新性举措,同样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的专业分流体系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本文试图聚焦于“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科的专业分流,以南京工程学院2021级设计学类学生为数据支撑进行专门性的探讨。


一、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背景与实施


2020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影响理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必须“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文科特色质量文化。”以此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即新文科建设的迫切性,其是在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发展需求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专业间的深度融合,打破专业壁垒,从而构建高水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而言,新文科并不意味着对旧有学科体系的简单“抛弃”,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度拓展和再创新。陶东风教授认为:“新文科更根本的使命在于回应新历史条件下‘人’的观念的变化,因为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在“继承其内核(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这些都是传统人文主义的核心主题)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即表明新文科是为应对后现代状况而出现的,其核心是现代性反思,而这都需要围绕着“人”这一中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对“人”的回归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方案是在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使学生—教师—专业之间进行了一次有效的“互动”,实现“通专与学生兴趣”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化、人性化调整。就学生层面,可以说是继高考之后的又一次选择,是其自身兴趣选择的较好体现,是其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诉求。一方面一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使其较为充分地理解各专业的性质与内容,逐渐地消解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对学生今后专业性发展的共通互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选择的盲目性,在进行集中的学习之后,学生能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长,从而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对学院而言,通过对学生的素质与专业要求的匹配度的考察,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基础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通过专业分流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专业的调整,配置专业发展方向的规模及教学空间,进行专业的动态规划,促进学科设置的优胜劣汰,从而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整体而言,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符合新文科的发展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对于通识知识体系的建设、学科的交叉、实现由“通”到“专”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来说,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自2021级伊始改变了原高考志愿填报确定大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制定设计学类分流方案(不含动画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分流专业为:视觉传达设计(130502)、环境设计(130503)、产品设计(130504)、工艺美术(130507),共387人,各专业按不超过35人组建分流后的班级。此次专业分流以学生个人成绩排序为依据,成绩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基础(手绘)三门专业课(考试)与一年级学生成绩(指一年级试卷类考试成绩,具体为中外美术史、设计史和学校公共课成绩)的总和。成绩作为影响专业分流重要因素的指标,学院考虑到一年级学习的不同科目中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个人喜好、衡量的标准、题目的难易等方面的影响,为此采取以试卷类考试为理论考核的依据。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学院特地聘请校外三位专家就基础专业课分别去命题、阅卷。这在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分流的严谨性、公平性、公正性。在此基础上,坚持“志愿优先、按分排序”原则,由高分到低分进行分流。


二、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数据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分流的情况,本研究以2021级设计学类学生的数据为对象,基于实证主义的知识观定量考察此次分流的结果,相对客观地呈现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继而对统计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阐释。需要承认的是仅以一级学生的分流数据作为研究难免比较单薄,但是通过第一届学生的数据所反映出的现象能较为有效地调整和反思之后的分流方针,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此次样本的实际数量为385人。学生在“艺术与设计学院2021级学生专业分流志愿填报”系统中填报志愿,四个专业分别代表四个志愿,按照意愿的先后进行排序,不能空缺、重复,学生填报完成后,系统将按照“志愿优先按分排序”的原则录取学生。具体情况如下:


一)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


第一志愿专业选择:产品设计的94人;视觉传达设计190人;环境设计86人;工艺美术15人。第二志愿专业选择:产品设计的154人;视觉传达设计117人;环境设计101人;工艺美术13人。第三志愿专业选择:产品设计的115人;视觉传达设计68人;环境设计154人;工艺美术48人。第四志愿专业选择:产品设计的22人;视觉传达设计10人;环境设计44人;工艺美术309人。


二)学生录取志愿的情况


产品设计共录取106人,其中第一志愿为产品设计的人数为94人,第二志愿为产品设计的12人;视觉传达设计共录取105人,全为第一志愿;环境设计共录取105人,第一志愿录取的人数为86人,第二志愿录取的人数为19人;工艺美术共录取69人,第一志愿录取的人数为15人、第二志愿录取的人数为2人、第三志愿录取的人数为5人、第四志愿录取的人数为47人。


不同专业录取学生成绩排名的分布情况


此次不同专业的录取总排名中,成绩在100名以内的视觉传达设计55人、产品设计28人、环境设计15人、工艺美术2人;成绩在200名以内的视觉传达设计50人、产品设计29人、环境设计17人、工艺美术4人;成绩在300名以内的视觉传达设计0人、产品设计有26人、环境设计43人、工艺美术31人;成绩在400名以内的视觉传达设计0人;产品设计有23人、环境设计30人、工艺美术32人。(1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了解到:以第一志愿来说,学生报考志愿的人数排序依次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第一志愿的录取率分别为:视觉传达设计为100%;产品设计为88.7%;环境设计为81.9%;工艺美术为21.7%。就学生报考各专业的成绩排序来说,分数高的学生在报考上的排序依次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整体来说,第一志愿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报考的人数最多,总体的“优质生源”也集中在这一专业。即视觉传达设计的报考人数最多、竞争力最大,录取的难度也最大。其次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


此次分流方案中,学院遵循“志愿优先”的原则而非“成绩优先”,是为了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自主选择志愿的兴趣、意愿,一定程度上缓解低分同学选择专业的压力。但是即便如此,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仍然出现“拥挤”现象这导致部分专业“门庭若市”而部分专业“门可罗雀”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表明只有部分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意愿的专业而部分学生则会“被选择”这种“被选择”之下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学生的抵触等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而对于学院而言就是“冷门”专业生源紧张的压力,缺乏优质的学生,影响学科的发展,造成专业发展的失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优化路径


高校专业分流是新形势下连接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纽带,在新文科的语境中,如何能进一步地完善专业分流方案,创设更为完备的培养体制就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单纯地讲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比较空洞,笔者认为应该将其融入具体的问题中,以问题为导向,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流的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也逐渐能保障分流的预期效果的实现。


一)加大专业引导与宣讲力度


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是准确有效地进行专业分流的关键前提之一。但是不乏有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仍然具有盲目性,所以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就非常重要。通过其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自己、合理地评估自身的能力、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专业分流的引导工作。


事实上,分流的疏导工作应当包括四个层面:首先,成立专门的专业分流小组,教师对专业的学习内容、教育资源的配备情况、师资力量、分流的政策等概况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充分、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专业的信息。并且学生与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一对一解答其疑虑。另外分流小组的人员构成需要是不同专业的老师以及曾担任过他们课程的任课老师,这样解答知识的范畴就会更为全面,而且有针对性,方便因材施教。其次,在一年级的大类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不同专业的工作室进行体验学习,在具体的实践中真正意义地接触今后从事的专业,从个人层面初步了解到这个专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这种直观的体验比语言、案例等理论的讲解更加直接和有效。第三,开展学长、学姐的帮扶政策。高年级的同学在不同程度学习过后,对于学科有具体的感触,学生们之间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方式反而能缩减其“距离感”更有利于“共情”。最后,对于学生充分关心的职业发展的解答,可以与部分企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相关的企业来讲解他们的用人需求和工作的内容,开展相关的讲座或者是播放相关的视频,使学生能了解到未来的就业等现实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学生的某些“顾虑”,例如对某些专业“偏见”仅仅只看到某专业背后的光环。


逐步改变“冷热不均”的现象


笔者在2021级学生的专业分流数据中关注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相较于其他专业2021级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倾向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且学生的成绩分布也十分集中,在总排名的200名之内。这就意味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大多数优质生源的首要选择。众所周知,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是学院的优势学科,这次分流学生选择志愿的情况与改革前学生的选择就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进一步来说,对于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原因归纳为兴趣、专业发展前景、学科实力与师资力量、分流的条件限制等等。现在我们暂且搁置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聚焦于这一现象的陈述,或者说这一现象所说明的问题,事实上,这个现象值得反思,这似乎说明学生并非会“固化”在某一种观念中,而是会根据一年以来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逐渐削弱传统意义中认为的对于优势学科的热衷力度。这就可能成为应对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现象的一个突破口,对于协调专业的发展,规划未来工作的方向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增强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关注力度呢?


一般而言,对于“冷热不均”的现象,学院需要加强对“冷门”专业的扶持,增加宣传的力度,调整专业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进行优胜劣汰,更为合理地优化教学资源。其次,可以考虑各专业的协同与带动,甚至可以说是某些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本来也是现今新文科强调的重要方面。这种在交叉与互融中,打破专业的固有发展方向,借助外来事物增加活力的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也能增强其专业发展前景,这方面值得进一步的思考与拓展。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开放一些高质量网课资源,利用数据库等平台使学生能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较为轻松地、多维度地接触到不同专业的信息,建立对不同专业的认知意识。这样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老师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形式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年级的通识教育中能够寓教于乐,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学习热情,继而从学生层面改变一般认知中的学科偏见,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调整专业选择上的“偏科”现象


三)思想疏导与后续工作安排


专业分流结束之后,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学生难免不能进入到心仪的专业。在此期间,学生的情感就会发生变化,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甚至是厌学的情绪。这时候学院需要有专门的老师去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分流后的结果。其次也需要对这些学生在专业上的认知误区进行耐心的解答,改变其刻板印象。对于反应强烈的学生,学校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及自由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能有效地获得心仪专业的信息,选择辅修第二专业。另外也可以考虑二年级的专业学习之后,给特殊的学生部分名额进行调整。前提是要具备初步的意向专业的学术修养,在达到考核标准之后再进行转专业,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给他们一次机会,部分同学会在深入的学习的过程中反而喜爱上分流后的专业,而那些仍怀有排斥情绪的同学,在努力过后也会更加珍惜机会,这样无形中就会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习的质量。



在新文科的语境下,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通识知识体系的建设、学科的交叉、实现由“通”到“专”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能够使学校从学生专业选择的层面上,迫使各个系科逐步推进,淘汰就业前景不好、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社会人才需求的老旧专业,同时加大和新建社会新兴行业需求的专业。借此推动高校教师知识领域的更新、拓展、跨学科,致使“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逐步实现动态平衡,但是其中不乏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聚焦于南京工程学院2021级设计学类本科生专业分流,通过相关的数据表现,展现分流的结果,并关注专业选择“冷热不均”等突出现象,进一步反思如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建立富有韧性的培养方案,从而更为充分地在新文科建设中做出新的回应。

注释: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19-4-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②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OL].(2020-11-3)中国教育在线,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③陶东风.新文科新在何处[J].探索与争鸣,2020(01):8.

其中1人为退伍,1人休学,所以本文依据的数据标本总人数实为385

⑤具体数据为:100名以内学生选择专业的排序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200名以内学生选择专业的排序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300名以内同学的志愿选择依次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400名以内同学的志愿选择依次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