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十年来,文化艺术遗产(包括雕塑、建筑、绘画、戏剧、舞蹈、文学、音乐和电影)的功能一直是许多调查的研究主题,但很少有研究专注于从参与主题的角度了解文化艺术遗产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文章展示了对两者相关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的结果,该研究通过183名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拥有文化艺术遗产经验的受访者的问卷分析了文化艺术遗产与幸福之间的联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文化艺术遗产可以改善情绪,激活身体的动力,开阔眼界,为自身创造出幸福感,其中音乐是他们的首选。有些人认为文化艺术遗产在创造幸福方面比体育活动等运动项目更有效。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更倾向于利用艺术表现来创造幸福感。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教育愈加重要,其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群体和谐的必然导向。
关键词:文化艺术遗产;幸福;活化
前言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些年发布的各年度文化消费报告中可以看出民众的文化消费逐年递增,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消费能够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同时也是社会高速上升中群体精神内核的不可缺少的能量需求。本研究通过目标问题和假设问题来论证文化艺术遗产中的文化艺术项目在民众心中的权重和对幸福感影响的程度。
一、三联观:文化艺术遗产、民族情感和幸福
人们普遍认为,参与文化艺术遗产实践(如参观古迹、阅读古代名著、欣赏传统音乐、收藏古代字画等)会产生身体、心理和社会影响(Cann,2017)。这是该研究方向进行的充分理由,旨在深入未来生活特定情况下的长期“健康”状态。通过实现特定活化路径来促进躯体和精神活动的正常运行,以便人们能够与周围的世界以及自身状态和谐相处,这是当代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然,我们可以分别有很多不同的内部与外部因素来有助于人类幸福的分析,例如承载生命进行延续的政治或社会秩序。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扩大如何选择驱动激情涌现的频率和密度,正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这一点如同萌芽和灵光一样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知道许多最丰富和最微妙的情感形成在冠以“文化艺术遗产”之名镶嵌下的创作或沉思。因此,文化活动和幸福健康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文化艺术遗产(从广义上讲)是避免认知衰退、缓解压力因素和促进总体幸福的绝佳工具(Lehikoinen,2017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感知到,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清楚地影响我们所思考的想法和此时此刻的我思故我在。
二、文化艺术遗产与艺术家
考虑到“文化艺术遗产及其等级的识别制度与世界某个等级的制度相对应”(Casals,2017),艺术的分类倾向于创造一些人为的障碍,将那些没有生来就具有这种特异性的东西编入目录,用贡布里希本人的话来说“没有艺术这回事,真的,只有艺术家”。
尽管在另一种意义上,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谈论雕塑、建筑、绘画、戏剧、舞蹈、文学、音乐或电影,正如贡布里希所提议的:
把所有这些活动称为艺术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我们牢记这样一个词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同时我们提醒大写的A毫无意义,只有放在艺术这个词前面它的精髓变成了一个精灵和偶像。(1950)(美编:蓝字楷体)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到古典时代,我们会发现柏拉图(Sosa,2000)和他的同时代人的艺术概念包括的含义并不总是符合我们今天的理解。我们知道,在古希腊,艺术被划分为高级和低级艺术。前者指的是那些通过视觉和听觉享受的艺术,也就是说,用到的是那些被认为是“优越”的感官。然而,小艺术是那些通过他们称之为“小感官”(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渠道感知的艺术,因此,用这些感官直接接触创造或沉思的元素本身是最原始和必要的。可以肯定的是,“在美术学院和文学院时期,规范性的模仿在一个‘艺术识别制度’中结成了诗和论,其等级与世界秩序的等级相对应”(Casals,2017)。因此,文化艺术遗产被分为六种: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朗诵,最后是舞蹈。应该指出的是,朗诵的概念包括文学诗歌,而音乐的概念包括戏剧。在20世纪,电影被加入这一分类,这就是为什么电影在今天被称为“第七艺术”。但在另一个思想情感顺序中,与所谓的文化艺术遗产的分类大相径庭,艺术设法发展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贡献;其中包括在艺术形式的背景下发展思想,表达和交流独特的意义形式,这是一种只有艺术形式才能传达的意义,以及生活经验的能力,这些经验同时是情感和感动,具有消费性质,因其内在价值被欣赏和重视。这些是当我们用审美的参照系观察世界,并使这种体验成为可能的形式进行互动时可以获得的经验(Eisner,2004)。
三、幸福感是一种不断的活化追求
我们的定位基本上是文化艺术遗产的形成性与幸福的概念和健康领域密切相关的,在世卫组织对幸福的定义,被明确称为“完善的身体、精神和社会愉快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W.H.O.,1948)。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这个想法涵盖了广泛的智力、社会、情感和身体潜力,以及人类在时代和文化中的特征(RyffandSinger,1998)。
当然,幸福的概念是一个适用于广泛背景的术语,因为它对社会关系以及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DienerandSeligman,2004)。如果深入分析,这是一个无法与幸福概念分开的概念,即人们可以享受的良好条件意味着他们过着一种产生满足感的生活,并最终实现期待已久的幸福。因此,哪些条件有利于人类幸福,一般情况:从主体的外部和内部来谈,显然,当缺乏食物、健康、朋友、经济资源、自由等的时候,很难实现我们所谓的幸福(桑切斯,2013年)。所有这些都可以阻止或恶化任何人的良好状态。还必须考虑到,只有外部条件才能保证幸福,但个人性格特征或性格乐观等内部因素对实现这一目标同样至关重要。
关于幸福模式有不同的建议;2001年,Ryan和Deci建立了两种主要方法:一种与快乐(享乐幸福)有关,另一种与开发人类潜力(享乐艺术)有关。随后,Keyes、Shmokin和Ryff(2002)重新定义了这一分类,提出了享乐传统的主观幸福构造(SWB),以及尤达尼传统的心理幸福结构(PWB)。
主观幸福感(SWB)是来自立即感知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Kahneman等人,1999)和生活满意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是一种更稳定的全球认知判断(Lucas、DienerandSuh,1996)。
在提到心理幸福结构(PWB)时,Ryff将其定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真正潜力。这种幸福通常与身体健康有着更一致的关系,因为它在中长期触发情感调节机制,面对厌恶性刺激,导致反应较慢,扁桃体激活较少,因此建议可以激活大脑的某些部分,以尽量减少负面刺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暗示了一种机制,可以保持和促进享乐的幸福(Vazquez,Castilla,2007)。
另一方面,“幸福的三种途径”理论(Duckworth,Steen 和Seligman,2005)被提出来作为快乐、承诺和意义之间的汇编,将快乐理解为享乐主义的愿景,是幽默、活力、希望、社会智慧和爱的结果。参与是来自于活力、好奇心、希望、毅力和视角;最后是意义,作为一种超越自身目标的重要意识和发展,来自于宗教性、感恩、希望、活力和好奇心(Peterson,Ruch,Beerman,Park和Seligman,2007)。
应该指出,经济收入导致的幸福差异很少见,而友谊、社会关系、婚姻和工作幸福感造成的差异更常见(DienerandSeligman,2004)。同样,随着年龄、教育、外向、对经验和意识的开放,实现最佳幸福水平的概率增加(Keyes,Shmoki 和Ryff,2002)。
根据这些方法,很明确的结论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和活化它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反过来又可以改变和加强人的幸福感。
四、文化可视化的无形力量
如果我们分析与文化艺术遗产相关的双重讨论性,应考虑到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遗产表现都旨在传达情感,表达情感,并在传递者和接收者中激活它们。几个世纪以来,研究一直提出文化艺术遗产治疗功能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被文化艺术遗产所吸引,以及偏爱文化艺术遗产情感是否等同于为我们的幸福做出贡献。换句话说,文化艺术遗产是“提出不同的解释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目光,因为它们将我们吸引到过去,又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深度探索取决于个人接触文化的幸福程度”(Tusa,1996)。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艺术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考虑审美情感也是很有意思的,那些作为对美的情感反应而产生的情感,被作为合乎逻辑和自然的东西呈现给我们。然而,审美情感是研究得最少的,它们是一种几乎不为人知的现象。对许多人来说,艺术作品产生普通的情感,但不涉及新的概念。
在现实中,普通情感里存在的兴奋紧张与在沉思艺术作品前的平静状态下的审美欣赏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原因和上面概述的其他原因证明了对一种被称为审美情绪的存在的认知(Lazarus,1991)。这一类包括对艺术作品所展示的技巧的钦佩,对其形式的迷恋,对其美感的愉悦,或对其表达深度的惊叹。还可能像心理学家所强调的,当一个人深深地沉浸在工作中时出现的意志丧失或自我超越的体验。
五、目标问题和假设问题
1.为了了解文化艺术遗产与幸福之间的联系,对不同文化艺术遗产的偏好,我们考虑根据以下目标问题调查人们如何使用文化艺术遗产来寻求幸福:
A.哪些文化艺术遗产被认为在创造幸福方面最有效,为什么?
B.了解文化艺术遗产与创造幸福的其他活动的偏好。
C.根据性别、学术背景、文化艺术遗产研究和以前的文化艺术遗产经验来区分这些反应。
2.我们提出以下假设性研究问题:
假设1:人们利用文化艺术遗产创造幸福。
假设2:所有文化艺术遗产都以同样的方式用于创造幸福。
假设3:人们更喜欢文化艺术遗产而不是其他活动来创造幸福感。
假设4:教育背景、以前的文化艺术遗产经验、年龄和性别可以影响文化艺术遗产作为创造幸福的手段的使用。
六、什么文化艺术遗产给我们带来幸福?
关于问卷样本,在清除重复问卷和不完整问卷后,183人回答了问卷,其中134人(73.2%)为女性,49人(26.8%)为男性。关于参与者的年龄,最年轻的人是14岁,最大的是84岁,平均是38岁。在教育水平方面,样本包括32人完成大学本科以上学习,78人完成大学本科,46人完成高中学习,13人完成一些职业培训,8人完成中学学习,6人完成小学学习。
此外,应该考虑到,在参与者中,106人(58.2%)完成了某种类型的文化艺术培训。另一方面,131名参与者(71.64%)进行了某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
我们展示所获得的结果是关于文化艺术遗产是否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44.2%受访者回答了“肯定能”。结果表明,文化艺术遗产被用来改善不同类型的健康问题,女性比男性更肯定它可以带来幸福。然而,这些数据不会根据参与者的教育水平或年龄而变化,尽管这不是比较不同年龄段的研究,但已经有很多科学文献支持并建议在老年人中使用文化艺术遗产。
同样,实践过某种艺术文化学科的人和没有实践过某种文化艺术遗产学科的人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正如我们能够核实的那样,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过一些文化艺术学科的人和没有学习过文化艺术学科的人之间,前者更倾向于相信文化艺术可以带来幸福。简而言之,学习和实践文化艺术使个人更有可能将文化艺术遗产的好处与提高他们的幸福联系起来。
图1收集了参与者对使用每种文化艺术遗产实现幸福的意见。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M为平均值,越高数值代表频率高和越重要。音乐是创造幸福的最经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而雕塑是最不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
受访者21.2%(39人)认为艺术比其他体验更有效。只有15人(8.2%)认为他们更喜欢体育或其他活动,而不是艺术,暗示了对身体层面的影响的即时性和持续时间。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的绝大多数受访者(129人,70.6%)选择了艺术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来寻求幸福感知。无论如何,这些答案并不取决于参与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艺术相关研究或之前从事过艺术活动。回答艺术比其他活动更有效的人数高于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人数,而后者又高于那些直接回答他们更喜欢其他活动的人。根据获得的反应,群体聚类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三大人群使用不同的艺术来创造幸福感。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更喜欢由音乐、电影和文学组成的团体;另一个由戏剧和舞蹈组成的团体;最后,最少由绘画、雕塑和建筑组成的艺术。这与中国旅游研究院《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的局面相似。民众的幸福感程度与文化消费的输出成正比。(图2)。
七、结论和影响
在通过分析文化艺术遗产与幸福之间的联系后,我们可以肯定,有证据表明存在认为文化艺术遗产对幸福感有积极影响的趋势,这证实了第一个目标问题A,关于最常用于创造幸福的文化艺术遗产是最高频出现的音乐,其次是电影,而建筑和雕塑则表现为最不重要的。这反驳了假设2。这一事实突出了文化艺术遗产的不同考虑和社会用途,这可以让我们反思艺术教育内容的现在和未来,特别是在新技术促进大规模接触公众的领域(如新媒体艺术和AI艺术)。这证实了假设1。
关于我们的第二个目标问题B,是找出文化艺术遗产相对于其他活动在创造幸福方面的偏好,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70.6%)选择将文化艺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来创造幸福,或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种活动在实现福祉方面都是有益的,或者是因为结合多边会增加有效性,或者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互补的。数据部分驳斥了假设3。这些数据强化了提出跨学科活动的必要性是激励和吸引公众实现幸福的手段。例如,几十年来,体育活动一直使用某些音乐进行表演、激活和放松,因为它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作为艺术家,这种现实让我们客观地思考,许多人并不喜欢文化艺术,而喜欢其他活动,所以文化艺术教育有一个挑战,就是探索新的方法,以有益的复合方式影响人们。
最后,我们的第三个目标问题C是根据性别、学术培训、艺术研究和以前的艺术经验来区分反应,我们观察到,学习过或实践过艺术学科的人对将艺术的好处与增加幸福感联系起来最为敏感,我们还发现,女性比男性更经常使用舞蹈来创造幸福感。在教育水平方面,我们发现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是最经常使用绘画的人,而只完成了中学教育的人最不可能使用绘画。我们观察到,年龄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老年人更经常使用绘画和雕塑来创造幸福感,证实了假设4。
简而言之,据观察,受过艺术训练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艺术可以产生幸福感,并使用更多的学科来实现它。根据这些结果,似乎有必要从小培养艺术能力,鼓励听、看、触摸和体验艺术的态度。在这方面,学校和各种非正规环境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如果培养这种技能意味着对个人和社会幸福感做出贡献,那么就没有理由不这样做。如果创造享受文化艺术的空间能让我们创造出幸福的场景,那么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这样做。
湖北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项目(湖北美术学院),项目编号:JD-2020-14
参考文献:
[1] Cann PL.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y:A vital part of the health and care system[J].Australasian Journal on Ageing,2017,36 (2):89-95.
[2]Bisquerra R.Metodología de la investigación educativa[M].Madrid:La Muralla,2004.
[3]Casals J.Imagen,palabra y pensamiento[EB/OL].[2017-4-14]http://www.josepcasals.net/.
[4] Castañeda JA,Luque T.Diseños de investigación comercial en internet:oportunidades y limitaciones[J].Investigación y Marketing,2004(84):20-28.
[5] Hanser SB.Integrative health though music therapy:Accompanying the journey from illness to wellness[M].New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6.
[6]Keyes CLM,Shmotkin D,Ryff CD.Optimizing well-being: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007-1022.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