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毛麻绣的视觉语言特征,从情感、文化、审美三个方面来明确不同受众的心理认知,结合系统性情境思维设计,建立动态情境,推动毛麻绣和红色文化的融合,设计出能够体现陕北地域红色文化特色的产品,提升产品价值,为毛麻绣的发展探寻新路径,赓续助推乡村振兴,赋能红色文化价值创新。
关键词:毛麻绣;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视觉语言
一、引言
洛川毛麻绣是在洛川剪纸、洛川刺绣和洛川民间箱柜画、瓦翁画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民间艺术品类,2008年11月28日被收入延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8月15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关键意义。目前,国内对于毛麻绣的研究角度大多是从民俗文化和与民俗美学角度出发,从毛麻绣的纹样符号、地域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商榷,毛麻绣与红色文化符号的结合研究相对匿乏。毛麻绣的背后蕴含着陕北人民实用性的审美意识与传统价值观,借助受众心理认知和系统性情境思维设计方法,联结红色文化基因将其运用在创意产品之中,以毛麻绣的视觉元素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不仅能增加产品的独特性,还能带动当地以手工艺品为主导的文旅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因而,随着政策的利好加大,寻找毛麻绣与红色文化意涵适宜的脉络关系,对于建立当地文化自信,发掘红色文化内涵,推广文化资源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
二、洛川县毛麻绣及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洛川毛麻绣的发展现状
洛川毛麻绣简称毛绣,是洛川农民用银针将颜色各异的毛线按设计好的图案在麻布上刺缀施针,以绣迹构成图纹或文字的一种变革创新的手工艺品。至今,毛绣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仍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毛绣在制作过程中缺少创意,题材和用途单一,其功能和形式还有待开发;在现代审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与当代流行的设计已经脱轨,无法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理需求,单纯制作毛绣已无法为洛川人民创收可观金额,当地亟需为毛绣的发展寻找新出路。
(二)洛川县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元素不仅是一种视觉意象,更是一种丰富的文化意蕴,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史上的光辉历程。洛川会议旧址既是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红色革命老区,又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警卫队旧居等风格独具的场景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洛川代表性红色文化因子是毛麻绣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基础,提炼毛麻绣的艺术特征应用于产品设计中,有益于形成能够影响受众认知的产品形象,激发受众对其产生延伸联想。
洛川县的红色文化包含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具体涵括红色遗迹和红色文物,如洛川会议旧址、纪念广场、伟人旧居、笔记本等见证了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隐性文化具体涵括红色精神和红色印象,窑洞、黄土地等是洛川县特有的地域文化。洛川县总体的文化资源形态从显性到隐性,从具体到抽象(图1),其红色文化体系里的诸多元素都在视觉和触觉上向受众传达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特质。
三、毛麻绣的视觉语言表达
(一)毛麻绣的题材分类
毛麻绣呈现出极其鲜明的文化地域特征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它的题材丰富广泛,主要有祭神辟邪、民俗婚庆、生产劳动、欢庆新生活、美好祝愿、人文纪事六大主题。这些题材是毛麻绣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也是当地群体审美理念的容器,装载着他们勤劳淳朴的生活观念,反映了洛川县清新质朴的原发性文化。(表1)
(二)毛麻绣的构图与表现
毛麻绣风格粗犷豪迈,构图疏密得体,灵活多变,遵循“五行即五色”的配色原则,鲜艳有辨识度。毛麻绣中的图案结构大多不讲究均衡、规律和稳定,而是以情意为主,抽象,夸张,变化而又有层次,古朴沉稳而又不浮夸,从不单一强调某一元素的比重,只有少部分的单体图案作品采用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构图(表2),多角度的分析其构图特征将为毛麻绣融入红色文创产品奠定根基。
洛川妇女们在追求整体场景结构稳定时会选用平行式构图,给人以稳定、和谐、可持续的视觉感受,此外,这种构图并非死板的平行,不同人物、事物所在的不同位置又给予了画面高低起伏的节奏美感。均衡式构图是平衡结构在形式上的发展,是一种左右或上下方位两边不等式、不等色的图形配置,体现为“异形等量”的外观,从形的对称向力的对称转变,使视觉上感受到量的均衡感,是一种比较灵活、轻松的构图形式。例如《艾虎》中的两只老虎体积相当,由彼此垂直翻转即可获得,活灵活现,具有极强的表意性。作品《纺线》中是由妇女、纺织工具、线圈三个视觉点组成的核心场景画面,呈斜三角状,斜三角式构图传递出的画面信息动静结合,能高效地吸引观者的视线。由于受制于毛麻绣二维创作方式的限制,毛麻绣大型作品中基本都采用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使画面中的事物平铺开来,给人一种移动感,不受视域的局限,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画面的每一处细节。
四、毛麻绣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针对毛麻绣视觉语言的研发现状,联结红色文化因子,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并搭建桥梁:以受众心理认知种类模型和情境思维设计为方法导向,为毛麻绣与红色文创的融合提供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与现代产品相匹配,提升产品的整合力,最终达成产品在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上的统一。
(一)基于受众心理认知理论的设计方法
人类对新事物的认知进程,实际是自我世界与无我信息之间的交互过程。由于受众家庭背景、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差异,会导致其认知过程产生多样的变化,且受众时常不受设计师意图限制,会主动且有目的地认同和接受事物,产生不同的心理情感需求,故通过分析不同受众的心理认知来作为设计方法的指导,将其置于毛麻绣技艺和红色文化之中体会其心理情感需求,有利于完成设计师对毛麻绣红色文创产品的预期情感价值转化判断。据此,构建受众心理认知种类模型,如图2主要从情感认知、文化认知、审美认知三方面对受众进行剖析,以此来提升受众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对口精确度,增加售卖率。
情感认知是不同年龄梯度的受众在吸收艺术设计元素后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当时间与空间发生变化,人们的认知必然也随之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通过分析他们在面对红色文化时所产生的基础思想涟漪以及相关的情感及生活经历,能对其购买需求作进一步分析。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在吸收相同的设计元素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认知,出生在革命年代的祖父辈们经历了时局的动荡坎坷,革命的胜利喜悦,他们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和书写者,产品应当有较强的平衡性,去伪存真,追求和谐与归属感,唤醒年代记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我们父辈作为先驱者和奠基者的奋斗,他们是红色文化精神的建筑者和传承者,产品应当偏向实用性,追求质感;青少年挺立时代潮头,勇担历史使命,是红色文化的追求者和捍卫者,产品应当强调天性,追求生动和有趣。
相比长期受红色文化熏陶的本国人,来我国旅游或留学的异国人对其则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认知冲击,充满了强烈的兴趣和看法,这也使得我们拥有了重新审视本国文化的新视角。本国人习惯定性分析,注重自我修行,文化包容度和同化度较高,讲究产品的整体性;异国人习惯定量分析,追求秩序与逻辑,注重自由个性以及效率。根据东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把握产品的主体特征,寻找不同的设计切入点,才能通过产品传达对应的含义。具备厚重文化气韵和份量的产品会更受本国人的青睐,彰显自我个性与独特需要的则会更符合异国人的口味,因此,把控不同国家人群文化认知的差异,对于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至关重要。
提及审美认知就离不开“移情说”。所谓移情,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就是我们的情绪“投射”到物体上,使感情转化成物质的属性,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男性和女性在建立审美移情方面的不同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产品有着不同的倾向性需求。男性普遍具有豪放、粗心、勇敢,较少对外言说的特点,而女性大多细腻内敛,多愁善感,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不同的造型和色彩带给受众的认知体验是有区别的,所以设计师应根据不同受众的审美认知从线条、结构、色彩、质感等视觉符号要素入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
(二)基于受众心理认知理论下的设计流程
以上的种种分析都不难看出毛麻绣的衍变过程在经济、人文及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以此为基础,在毛麻绣艺术底蕴和红色文化的影响下,结合受众心理认知模型,梳理出系统性情境思维设计流程。(图3)
系统性情境思维设计流程中的初始阶段是对目标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摄像、数字记录等手段进行搜集、分类、整理,提炼出具有设计特点的毛麻绣因子(形状、色彩、工艺等)以及具有故事倾向性的经典红色文化场景(人物形象、地点背景、背景用具等),由于毛麻绣是洛川百姓自创的工艺品,制作的群众基数较大,内容种类繁杂,且部分红色场景年代久远,细节有待考证,故在此过程中需选择性地提取相关元素。以上是对毛麻绣和红色文化场景等客观实物信息的采集,借助摄影、文字记录的方法对毛麻绣的制作过程、工艺和洛川当地的红色遗迹进行调研,多方位地了解二者的发展历程。
将提取到的元素进行凝炼,定义关键元素展开意义延伸,确立出设计风格以及目标受众,继而可以从视觉图形、色彩、材质等方面入手,实施系列化设计。在具体应用中设计者首先可采取将毛麻绣中关键元素进行反复呈现的方法使视觉形象整体化,其次根据设计风格确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色调,增强感染力,最后材质上还是以布质、麻质为主,其他材质为辅。再将典型红色场景联结其中进行融合设计,做出有个性、易识别、影响受众的文创产品。
如何让设计师明确产品是否真正影响受众?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里,设计师才能够清楚产品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情境是由人、物、境三个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互相影响,产品作为人在一定情境下诞生的事物,它既受时空的局限,同时又是人生活、价值观念的体现,在毛麻绣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需要关注现代产品和红色文化两个情境(图4),将情境理论运用到毛麻绣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中进行转化,使其产生联系,为情境建立奠定基础。动态情境的营造需要设计者与受众通过产品这一中间渠道实现情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受众的心理认知,而受众的心理认知决定了设计师对产品的设计动机,使动态情境构建得更连贯并再次影响受众,二者循环往复,呈螺旋式发展。
如建立情境为洛川会议的历史场景,将产品的基本主题设定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洛川会议表述的是在位于延安省洛川县冯家村的一个只有长条木桌椅和瓷缸杯等简单陈设的窑洞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了实现全面抗战,研究抗日战争具体问题,举行了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报告会议。通过情境分析,决定产品创新的关键语可归纳为:严谨、聚集、肃穆氛围、年代感、可被记录的。由于会议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人物,会议地点位于窑洞中,会议背景在中国经济还未发展起来的时期,故将产品的关键元素定义为:有力的人物形象、精简朴素的陈设物品、符合时代背景的使用器具。接着将提炼出的创新关键语和关键元素带入相应的产品“情境”(主题),对历史会议情境进行设计展示,为受众传递、讲述红色文化,使得对这段历史有了解的受众能够唤起对洛川会议的追忆,对此不了解的也能在大脑中产生会议场景,感受会议氛围。
建立动态情境,围绕着特定受众人群确立故事的发展,并最终挖掘出可用于形态创新以及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关键语,贯穿整个设计主轴以形成系统性设计。通过以上剖析可知,即使是框架结构中的单线顺序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进行反复推敲与重构的。这期间对目标人群的分析、拓展,对设计目的的确立,挖掘相关故事的延展,都可能成为最终动态情境建立的契机。
五、结语
本文从陕北洛川毛麻绣的视觉语言特点和红色文化背景出发,提出以影响受众心理认知和系统性情境思维设计为方法导向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通过对目标文化资源的元素进行深入梳理分类采集,明确目标受众的心理认知,其次与动态情境的建立相匹配,设计实现引导受众的毛麻绣红色创意产品设计。研究表明借助文创的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是切实可行的,故探寻毛麻绣与红色文化元素的最佳切入点,将产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取系统设计及集成化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产品内涵及其故事性,还使得毛麻绣红色文创产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激发使用者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获得市场竞争力,为当地经济发展舔砖加瓦。
西安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LW52);“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1ZSZD04);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ZSFP04)。
图表来源:
①图1—4:作者自绘
表1:实物照片为作者自摄。
表2:实物照片为作者自摄;结构图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洛川县文化艺术志编篡委员会,洛川县文体广电局.洛川县文化艺术志[M].出版者不详,2014(1):61.
[2]陈娜,顾朝晖.洛川毛麻绣纹样符号的审美研究[J].山东纺织科技,2018,59(04):38-40.
[3]侯可新.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的路径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08):323-326.
[4]田鲁.艺苑奇葩——苗族刺绣艺术解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34,42.
[5]钟蕾,李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98.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