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为导向的设计实践研究

张浩

2024-01-18 10:36:00

已关注

摘要:目的传统工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基因等多元价值,是现代设计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弘扬中华美育,彰显中国风格的宝贵资源库。以设计实践活化优秀传统工艺,探索中国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方法以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为导向,紧密契合传统文化复兴国策,以传统工艺形式为设计元素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创新应用,来引导探索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为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注入中华文化基因、积蓄传统文化能量,用设计的手段传承、创新及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论以明确的学科方向、专业建设为基础,通过重大社会服务项目设计成果转化等平台,探索新时代符合国家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价值引领路径。


关键词:文化复兴;传统工艺;创新设计;导向;实践研究


2023 年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面对机遇和挑战,党和国家从战略层面为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对高等院校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以传统工艺传承创新实践,在继承中转化和发扬传统工艺的精华,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是新时代对高等设计教育提出的新目标。


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与设计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走出“学习西方阶段”到形成“文化阐释阶段”的过程。而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例如设计作品呈现的时代审美问题,由于西方设计长期以来掌握话语权,导致作品形态及面貌上西化严重、同质化严重,缺少东方审美意蕴及特点,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独特文化精神的设计语言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中缺少中华本源文化的素质滋养。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高等设计教育本土文化价值体系的模式内核,探索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传统工艺的传承契合传统文化复兴国策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特别是西部省份民族民间艺术丰富,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地理交通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仍然较好地保持了原汁原味。在 2018 年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计 14 个类别383 个传统工艺项目中陕西省 12 个项目入选,涵盖纺染织绣、雕刻塑造、家具建筑、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六大类。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作为历史上在民众生活中产生并延续至今的文化事项,承载了丰厚的民间智慧和民众思想,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其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及工艺制作技法,是宝贵的财富。在新时代更需要深入挖掘与运用,特别是丰富的类型、品种、题材,为当代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提供了丰厚的资源。通过用设计思维进行创新与转化,从而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品质,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文化自信。


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宗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的设计教育教学,更要从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及传统文化内涵、精髓、价值上下功夫,以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为导向,建立设计的本土语言体系,提振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精神,从而契合国家文化战略,探索实践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大方向。 高等设计教育模式转型中面临着“用什么滋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点问题。而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口,核心在于设计教育能够有效地形成实践成果,服务于地方区域文化建设和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有目标和有效果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宝贵资源的研究创作能力,引导设计学类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传统工艺事业,运用设计思维来创新传统工艺的形式功能,从而带动和形成既有创新思维,又有精湛技艺的一批大国工匠梯队及众多年轻的传统工艺守艺人。


2 设计实践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1 教研方向要契合国家文化发展需要


随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策的颁布,国内各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2017 年由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简称《计划》)中提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该《计划》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同时,它还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必须提升设计水平。各个高等院校结合所在地域的资源优势将传统工艺非遗的设计创新应用作为教学研究重点内容。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作为地处西安的高等艺术院校,其充分利用西部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优势资源,确立了“中国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为设计学的学科建设方向。此外,它还将以西安为起点延伸到丝路沿线西部省份的传统工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为重点教研方向(如图 1 所示),培养以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己任的创新设计人才。在实践教学中推动优秀传统工艺加快融入现代生活,发挥用设计对西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驱动引领作用。

图片

2.2 系统性设计实践助力传统工艺创新


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当代艺术设计力量的加入,需要更新的设计创意融入。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对衍生产品提升造型美感、完善功能,以传统工艺的创新设计为实践教学课题的高等院校将会成为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新力量。在项目型教学中积极开展关于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实践,让大量教学实践设计成果得到转化与应用,以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为基础的设计在创新形式的时代要求下开始更多地关注于工艺技艺方面的特征。以文创产品设计作为传统工艺活化的重要手段与推广渠道,成为地方、企业、行业、院校之间开展合作的新诉求。从传统工艺类型挖掘到品牌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形式、推广方式、销售模式等,共同构成传统工艺创新实践的完整设计系统 。设计系统的创新,是振兴传统工艺的重中之重。以传统工艺资源为重点开展战略性的创意生产设计研发,将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为传统工艺样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以形成产品为目标的设计实践为例,首先要遴选适合的传统工艺类型,充分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塑造技艺传承人品牌形象,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包装设计,开发具有创意性的产品及与之相关的衍生品,拓展推广形式与销售方式。


2.3 设计实践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与转化


以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为导向,在“创新创业型”教育为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中,必须建立配合上述理念的教学方案与课程体系,调整优秀传统文化考察课程比重,着力提高传统文化考察与实践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以丝路沿线各省份的传统工艺非遗项目为考察对象,深入研究和了解经典的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和工艺流程,掌握传统工艺美术的核心技术和精髓,以保证传承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实践教学及社会应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工艺的创新形式,强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地域特点的“中国风格”设计特征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重大文化设计项目实践教学中着重突出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特征,强调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元素的创新性使用(如图 2~3 所示)。在社会设计服务中,强化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元素的创新性转化与成果应用。 图片 图片


3 传统文化引领设计人才培养创新


3.1 设计融合创新发展促使专业结构优化


为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各高等院校设计学科专业设置不仅应考虑结合学校学科优势从而突出办学特色,更应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在优化专业结构上凸显办学定位色。1)随着互联网时代、大数据 AI 时代的到来,“产品设计”“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在各高等院校设计学科得到建设发展,突出了“艺科融合”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2)要突出地域性特色,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对接工艺美术产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增设市场急需的专业方向,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诸多高等艺术院校不仅重设工艺美术专业,其中陶瓷、漆艺、纤维、金属制作等传统手工艺方向还成为具有创业、就业能力的设计人才培养特色亮点。 3)围绕乡村振兴及美术设计服务城乡建设需要等问题需求,从“以学科为基础”转向“以问题为基础”,将前沿科技和人文社科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深化课程并进,着力对学生设计综合能力、专业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3.2 传统文化设计创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院校设计学科人才培养首先要在夯实传统造型基础上,提升学生对东方造型的审美感悟、理解、应用能力。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教学将“中国古代雕塑写生”“本原文化”“西部民间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素质通识课程设置进入一年级教学。专业课程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与“西部传统工艺”为导向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设计应用为教学内容,渗透在主干课程与拓展课程中,其中以传统文化设计创新为主题的课程占比为 25%。强调高校地域优势,建设以研究丝路沿线,特别是西北五省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非遗项目为方向的“人文观察与记录”“传统人文考察写生”“传统纹样与设计应用”“现代手工艺”等实践教学金课。学院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流程,课程教学有写生记录手稿,教学成果有创新设计应用,以教学成果展、学术研讨会、教学成果出版物等形式丰富了载体、提升了内涵。此外,学院还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将所在区域非遗文化及优秀传统工艺的元素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艺术审美价值、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创新能力,探索出适用于中国学生文化心理的设计教学方法。


3.3 传承传统文化以主题展赛带动设计人才培养


各高等院校设计学科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中一贯重视“以赛带练”“以展代教”的教学方法。围绕展赛主题打造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及考核体系,改进了设计教育的学科结构与育才理念,并逐渐形成范本效应,从而促进了设计学科整体的进步。在高水平展赛平台上检验学科方向设定及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和符合度。以陕西高校为例,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举办的陕西省大学生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陕西省高校西部人居环境设计大赛、陕西省大学生动漫设计大赛等展赛,突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导向性。特别是以“中国优秀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为主题,陕西五个厅局单位主办,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丝路精神-西部国际设计双年展”成为西部规模最大、参加院校最多的品牌展赛,带动和影响了更多高校重视传统工艺的创新设计。例如,获得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金奖,以关注传统扎染工艺创新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染着》,用互联网思维将传统扎染工艺进行流程模块化整合设计,提高了工艺制作效率与表现力,便利了工艺技艺的体验,让传统工艺技艺更加贴近人的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见图 4。 图片


4 传统工艺设计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模式创新


高校按照新时代文科创新发展要求首先要创新教育模式,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1)产学研结合模式:持续扩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的领域与深度,完善校外企业级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围绕重大社会项目开展校地、校企合作。高校通过与产业界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将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与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让学生会做(动手能力)、会想(创新设计)、会说(宣传推广)、会卖(创业就业),提高应用型与复合型设计能力。例如,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有多所高等院校都在陕西凤翔柳营村等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中心。从凤翔泥塑技艺、凤翔木版年画工艺、凤翔马勺木梭工艺的创新设计特别是品牌形象、包装设计、宣传推广设计、衍生品设计等方面推动陕西凤翔民间非遗传统工艺走向市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活力。


2)跨学科教学模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相结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设计能力。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平台,举办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宣讲会,解读普及支持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创新的各项政策法规;举办由传统工艺传承人、民间美术专家主讲的工作坊和工艺实践课;举办由地方文化学者讲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背景源流专题讲座;举办由企业营销专家主讲的工艺产品市场需求座谈会。


3)“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在线教学平台和互动交流平台,建设一批本省工艺美术大师慕课,通过整合国内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线上课程及实践项目应用在线上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设计能力。例如设计学院在设计考察中拍摄剪辑编辑了200h 的西部民间工艺大师技艺工法视频。成功与视觉中国集团合作,为陕西各高校设计学师生开放线上设计素材的非商用使用权限。约2000万个设计素材及设计技巧的应用提高了专业教学效率,创新了授课模式。


5 结 论


专业高等院校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重要依托,积极与政府、社会团体、工艺传承人加强合作,共同发挥作用,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引导更多的年轻设计学子重拾手作传统。在教学培训中开设传统工艺相关课程,提高传承人的创作传承能力、技艺水平。在教学成果转化中,改进传统工艺的设计、改良制作水平和提高产品品质。在宣传推广中,构建传统工艺产品品牌体系,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用增加收入来改善传统工艺传承者的生存环境,推动传统工艺技艺的发展。


总之,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设计人才培养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契合国家人才战略不够紧密、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不充分、设计教学教研方向不凝练等问题。遵循艺术设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探索以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为导向的设计人才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设计实践的一项重要抓手,体现了紧密契合传统文化复兴国策、注重用设计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来引导教育教学的办学方向。结合对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团队领导力的培养,在设计实践中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创作和艺术衍生品进行的创新设计和开发研究,为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走向市场创造需求,让传统工艺美术真正回归日常生活。同时,为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注入中华文化基因、积蓄传统文化能量。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导方针,推进全国传统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