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面对艺术家卢昊借钱完成体量巨大的装置作品时感叹“你是个疯狂的人,我喜欢疯狂的艺术家。”艺术家卢昊作为自幼生活在四合院里的地道老北京人,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玩过乐队身兼贝斯手,之后全心投入当代艺术创作。曾戏称“我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文化创作中国当代艺术的非著名草根艺术家。”
2003年,卢昊眼看着父母、爷爷奶奶住的老院子、胡同逐渐消逝,于是起念要做个北京二环内巨大的装置作品。以此寄托被悬置的乡愁。这个巨大的装置有100平米,局部可以再现胡同里的老房子、蜂窝煤、自行车,晾衣架,恢复记忆中的生活场景。用放大镜看,其间有流水,每个房间灯都可控制明灭,每个房间都有生活的痕迹......这个巨大的工程,邀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学生做助手的30多人制作团队,一年半的时间高额的制作费,做到一半时没钱了,生活都成了问题。乌里·希克得知后说:“这个作品你得把它做完,我来支付后边的钱”,也就有了前面的感叹。之后这件作品陆续在世界多个重要的博物馆展出过。回望这段过往,也可以想见彼时中国当代艺术的奔腾年代,世界对中国充满了想象,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同样激情的拥抱世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艺术家们也雄心勃勃创作了很多适合大空间展示的,充满视觉张力的大体量作品。回顾这20年的时光,卢昊看来越是激荡巨变的时代,文化冲突也越激烈,艺术家也会比平和的环境下产生更多的高质量作品。
卢昊《纷扰的世界 No.18 勃兰登堡门》,80×80cm,绢本设色,2024年
纷扰的世界
“我希望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象和国际文化现象的变化,不然当代性在哪里?”卢昊说疫情前后自己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冲突,科技迅猛迭代,巨变之下.....他也创作了一批新的架上绘画作品《纷扰的世界》系列。正在798艺术区凯旋画廊展出的“纷扰的世界”同名展。作为在画廊空间的首次个展,策展人苏伟,展出作品30余件,包括最新完成的绢本作品及早年的重要手稿文献,共同构成了从艺术家个人创作的20年历程,看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变迁史。
希腊圣托里尼岛上的奥亚村,突尼斯文奇里拉巴亚酒店,罗马贝格广场,勃兰登堡门等等,这些出现在《纷扰的世界》系列中的建筑,以绢本工笔的方式呈现出来,理性而不带任何的情绪,犹如放大的旅游明信片。无论是巴尔干半岛还是欧亚结合部的这些城市建筑,都满载历史赋予的厚重记忆。
“这些城市很多都是我曾旅行去过的,如果没有激烈的动荡冲突,那里的人们同样在安宁祥和的生活。”此次卢昊展出的这一系列新作,完成于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初。以城市的“人文风景”和建筑作为言说的对象,是卢昊创作的一条主要线索。
卢昊《纷扰的世界 No.9 雷克雅未克大教堂》,80×80cm,绢本设色,2024年
卢昊《纷扰的世界 No.11 格伦特维教堂》,80×80cm,绢本设色,2024年
卢昊《纷扰的世界 No.13 蓝色清真寺》,80×80cm,绢本设色,2024年
卢昊《纷扰的世界 No.16 文奇里拉巴亚酒店》,80×80cm,绢本设色,2024年
卢昊《纷扰的世界 No.6 萨那古城》,80×80cm,绢本设色,2024年
人与城市
2005年以后,卢昊的长卷《长安街》、《现实生活系列》又回到架上绘画上来。“人与城市”的建筑、人文风景是卢昊的艺术创作长期关注和围绕展开的。从城市中建筑与人的生存方式到城市在大时代的变幻之下而产生的证候,也是艺术家以视觉生产的方式所讨论的当代性问题。
这次展览的另一部分作品是一系列作品的手稿,包含了2000年后创作的《拳击台》(第二十五届圣保罗双年展作品手稿),《建筑碰碰车》(第二十五届圣保罗双年展作品手稿),《神州发射场》(未实现装置作品手稿),《建设的工具》(第四届上海双年展作品设计手稿)等等。从2000年前的《花鸟虫鱼系列》到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卢昊的一系列作品《建筑碰碰车》、《婚床》、《营造工具》、《北京欢迎您》、《一粒沙》、《长安街》、《复制的记忆》基本以北京的城市建筑为创作题材,是卢昊对生活现实处境的回应和关照。
拳击台(第二十五届圣保罗双年展作品手稿) 纸本木炭 38 × 52.7cm 2002
建筑碰碰车(第二十五届圣保罗双年展作品手稿) 纸本木炭 52.7 × 38 cm 2002
婚床(第七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手稿) 纸本木炭 37.8 × 52.6 cm 2001《婚床》是卢昊参加2002年第七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作品。他用有机玻璃制作了一个长度超过两米的床塌模型,模型中央是一个水池。里面养有莲花、金鱼与蝴蝶,营造出类似于中国宋代花鸟画的情境。
卢昊 工地之一(未实现作品手稿) 纸本木炭 38 × 52.7 cm 2005作品《工地》是卢吴试图在居民居住区呈现的一个工地现场。(未实现方案,2005年)
策展人苏伟对展出作品的评述中写道:“卢昊尝试不脱离这个多变而令人不安的时代。在经历了艺术世界全球主义的起伏后,他仍然期待往昔之中平面而多元的世界。凭借这种情感,他调用并且继续相信自己曾经的创作经验。同时,他似乎也在完成一项容易被忽略的工作,即对被赋予不同立场的事物的如实描述。对于卢昊来说,他的当代感觉就蕴含在这种描述之中。”
批评家鲁虹曾评论卢昊的长卷《长安街》:艺术家以传统工笔画的方式绘制了北京长安街上的崭新高层建筑,而且在一些建筑的上方还加盖了标识过去老胡同名称的印章。于是,艺术家既对历史建筑由于人为因素消失的事实表示了遗憾之情,也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无视本民族文化传承,一味模仿前苏联或欧美的做法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本作品曾经参加2007年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受到了广泛好评。
卢昊 长安街(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作品手稿) 纸本木炭 38 × 52.7 cm 2007
卢昊 《长安街长卷》局部 50×1000cm 2005年 绢本设色
《长安街》是卢昊在2005年为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创作的一件长卷作品,展现了从公主坟到八王坟整条长安街的建筑全貌。卢昊想要描绘北京一条具有多样性时代背景和建筑风格的长街,长安街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2005年,卢昊为了画从公主坟到八王坟贯通南北的长安街,正值酷热的夏季,他扛着铝合金的梯子,一只手拿着相机,一只手拿着摄像机,每次都要到马路对面把建筑拍下来,尽可能地减少透视,每个建筑挨个拍,整个长安街徒步走了四个来回,几乎可以从鞋里倒出汗来......
最终《长安街》长卷在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他的另一件绢本的城市长卷是《柏林长卷》。作品由8个卷轴组成,共21米长,纪录了柏林的卡尔马克斯大街街道两侧的场景。技法上参照了传统中国建筑绘画(街景/工笔),画布则使用贵重的绢丝——在古城杭州按照传统工艺特别定做的绢丝。同样围绕着一座德国城市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在不同的历史处境中所面对的现实。
观察世界的方法
《纷扰的世界 No.21 马远水图》在展厅内“纷扰的世界”系列作品对角的位置,卢昊以南宋马远所作绢本设色十二册页成卷的《水图》,其中的一幅为对象,临摹了马远所绘水态中少有的“惊涛拍岸”。“我喜欢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像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水墨的语言是卢昊谙熟的方式。他更喜欢在三矾九染的过程中揣摩难以言传的微妙处,在笔墨起落间与历史对话。
卢昊 纷扰的世界 No.21 马远水图 绢本设色 80 × 80 cm 2024
结语
由新作“纷扰的世界”与“系列手稿”共同构建了20年跨度的当代艺术时间,卢昊也不由得回味起彼时朋友们聚在路边小餐馆里,每每总是聊起“国外的艺术家又做了什么作品......哪本画册又怎么样,最近又流行什么摇滚乐,现在想想那时候是多单纯的状态,很美好的一个时期。”
【展览现场】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